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气、土…
②产业环境管理:
工业、农业、服务业
③区域环境管理:
城市、农村、流域、开发区
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
①区域环境管理
②废弃物环境管理
③企业环境管理
④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①可持续原则: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人类发展活动的强度和规模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
②公平性原则:
包括代内公平&
代际公平。
③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由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存性所决定的。
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进程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成为开展全球环境与发展合作的框架性文件
《21世纪进程》——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辛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本理论
1.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俺就的几个主要流派
①生态学方面:
认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提出:
生态服务指标体系
②经济学方面:
认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问题。
“国民财富”指标体系
③社会学方面:
认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衡量指标:
人文发展指数(HDI),真实进步指数(GPI),可持续性晴雨表
④系统学方面:
认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英语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
⑤环境社会系统发展方面:
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构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理学中的地位P42
1.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
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可称之为“环境社会系统”。
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体现在:
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上。
2.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涵及其联系
物资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在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现环状结构。
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整个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
任何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协同程度。
物资生产环节:
其基本参量是社会生产力&
资源利用率
人口生产环节:
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
环境生产环节:
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
资源生产力
3.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
①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②揭示了环境问题的是指及其产生根源
③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④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⑤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
一、行为科学概述
1.人类行为与环境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流
第二个层次是价值流
第三个层次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的行为,特别是人与物质流、价值流相关的行为,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故简称环境行为。
2.行为和行为科学概述
总体而言,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交叉性;
综合性的学科。
行为是生物体的生存方式,主要由于其生理需要和环境条件决定的。
而人类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认识的现象
一。
二、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1.个体行为理论
个体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它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
研究个体行为的理论主要有需求理论(马斯洛)、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激励理论、X—Y理论、成熟理论、挫折理论。
2.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行为并不是个体行为简单加和。
研究群体行为理论主要有:
①群体分类理论:
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
②群体竞争理论:
群体之间的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
③群体冲突理论:
关于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
三、行为科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行为科学角度看人类社会的环境需要
2.人类作用与环境的行为及其特点:
①这一种行为必须是以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作为物质基础,不存在不产生物质流动而作用于环境的行为。
②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与效果,一定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3.行为科学在环境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在理论方面:
行为科学中有许多成熟的概念可以应用于环境管理学,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引入和发展,将会促进对人类环境行为的特点、动机、需要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和规范的理论研究,为调整和控制着些行为未提供符合行为科学规律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为环境管理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活力。
②在研究方法方面:
行为科学可以提供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行为研究方法,从而将有助于环境管理学将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科学和逻辑的基础之上。
③在应用方面:
行为科学的一些具体技能在环境管理中个更为重要。
第四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环境社会系统健康发展原理
1.基本内涵:
是指在环境管理中实际面对的系统实质是“环境社会系统“,而这一系统中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这一原理有两个基本内涵:
①环境社会系统:
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不可分割性,这是环境管理的根本要义。
②健康发展:
首先是指环境社会系统的动态性,其次表示了人类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
它表明这一系统将随着时间不断演化。
2.主要内容
①社会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特征:
eg.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综合性、对环境的适应性
②环境社会系统强调人类社会子系统与自然环境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性。
③环境社会系统健康发展原理既强调环境系统的动态性,又强调人类社会的能动性,即从发展、演化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环境承载力原理
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自然环境能够承载和支撑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强度和总量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自然环境将不能自行恢复。
社会承载力是判断一项人类活动是否对自然环境构成威胁或破坏的基本标准。
2.基本内容
①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人类活动不能够超越的界限,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自然环境系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②人类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然承载力。
三、三生共赢原理
1.内涵:
是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在制定处理涉及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兼顾各方的合理利益。
三生共赢原理要求,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冲突时,必须寻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
2.内容:
三生共赢原理提出了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是三种生产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方向。
三生共赢原理要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应该以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状况为基础。
3.三生共赢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
①内部机制:
共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
规则,法律、标准、政策和制度的总称。
规则是协调冲突,达到共赢的保障。
技术和资金,在体现共赢时起着关键的作用。
外部环境:
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历史的、观念的、相关技术等外部条件。
四、界面控制原理
1.界面与界面上的冲突
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在各种各样界面上的冲突,原因如下
①界面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跃。
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书不同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汇场所。
因此,来自不同事物或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影响,在界面极易出现不均衡的现象或复杂的矛盾。
②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2.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内容
①界面活动应为环境管理工作的中心,而不是代替相关部门去具体地管理它们各自系统的内部行为。
②界面冲突控制原理是根据对环境问题的本质特点分析、思考提出的,它的的提出使环境管理学有了区别于其他类型管理学的本质内容和具体工作领域,从而为进一步发展环境管理学,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3.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方法学原则
①正确判定界面
②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
③准确把握协调冲突的“度”
4.界面冲突控制原理在环境管理的应用:
eg.排污许可证制度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
第一节环境管理技术支持方法的基础
一、环境监测
1.目的和任务:
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和分类
①系统性
②综合性
③时序性
监测分类:
常规监测:
环境要素监测&
污染源的监测
特殊目的监测:
研究性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3.环境监测的程序与方法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监测点布设及采样时间和方法的确定——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
4.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1)保证内容有三方面:
①采样的质量控制;
样品数的总量是否满足统计分析要求;
采样仪器和分析仪器是否符合标准和经过校正。
②样品运送和贮存中的质量控制
③数据处理方面的质量控制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目的:
准确性;
精确性;
完整性;
可比性;
代表性
二、环境标准
1.概念:
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数据,更是环境管理由定性转入定量、更加科学化的标准。
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总称。
2.环境标准的制定:
①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首要原则
②要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效益的统一
③要综合考虑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区别的要求与目标,贯彻高功能区用高标准,低功能区用低标准的原则。
④要和国内其他标准和规律和规划和相协调,还要与国际上的有关协定相协调。
3.环境标准的应用:
它是表述环境管理目标和衡量环境管理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
一、实验方法
主要步骤:
①实验的设计
②实验的实施
③实验的分析
二、问卷调查法
设计:
①问卷的结构
②设计原则
③设计的步骤
④题型及答案设计
⑤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⑥问题的数量及顺序
三、实地调查法
步骤:
①选择实地
②获准进入
③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
④记录
⑤资料分析和总结
四、无干扰研究方法
①文本分析法
②现有数据统计分析法
③历史比较分析法
第三节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
一、环境模拟模型
是利用定量化的指标和数学模型对环境社会系统中的人类活动行为及其引起环境变化的情况进行模拟和模仿,以便科学和准确地描述环境社会系统的运行状况和规律,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1.人类社会行为的模拟
2.环境要素的模拟
二、环境预测模型
是依据调查或检测所得到的的历史资料,运用现代化科学方法和手段给出未来的环境状况和发展的趋势,为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
1.常用的预测方法
①统计分析方法
②因果分析方法
③类比分析方法
④专家系统方法
⑤物理模拟预测法
2.主要的环境预测模型
①趋势外推测预测模型
②因果关系预测模型
③灰色预测模型
④专家系统预测模型
⑤其他环境预测模型
3.环境预测程序
①准备阶段
②手机并分析信息阶段
③预测分析阶段
④输出预测结果阶段
三、环境评价模型
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个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进行定量评价。
1.环境指数评价模型
①单因子指数评价模型
②多因子指数评价模型
③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四、环境规划模型
就是在环境模拟、预测和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1.数学规划模型
2.效用效益分析模型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第一节城市环境管理
1.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
①城市大气环境污染
②城市水环境污染
③城市固体废物
二、城市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型城市:
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三、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制定城市环境规划
①制定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②城市环境现状调查和预测
③城市环境功能区划
④制定环境规划方案
⑤制定规划方案实施的各项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
2.城市环境质量管理
①污染物浓度管理
②污染物总量管理
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工作内容
①确定综合整治目标
②制定综合整治方案
③建立环境管理体制
第二节农村环境管理
一、农村环境问题及其特征
1.农村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①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②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
③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
2.农村环境问题的一些主要特征
①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
②农村环境问题的几个明显特点
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
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不易监测性
3.农村环境问题受到城市污染转移的压力
二、农村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1.农村环境管理的发展及其问题
落后的具体表现:
①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缺失
②污染治理资金不足
③政策扶持措施不力
④缺乏合适的污染治理模式与技术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境管理
①应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应充分认识农村环境的价值
③应把城市对农村的补偿落实到实处
三、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
1.加强农村环境管理机构的建设
2.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
3.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
①跳帧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
②合理安排乡镇工业的布局
③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和制止污染转嫁
四、推广现代生态农业、防止农药和化肥的污染
①正确选用农药品种和合理施用农药
②改革农药剂型和喷灌技术
③实行综合防止措施
④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数量和质量
五、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乡镇
第三节流域环境管理
一、流域环境问题及其特征
流域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流域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流域水量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等问题
②流域水量过少导致的干旱和生态缺水等问题
③流域水质污染问题
2.流域环境问题的特征
流域环境问题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流域水体功能、流域行政单元、流域自然单元三个方面的冲突协调、边界控制和共同发展。
二、流域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1.流域环境管理的发展及定义
广义的流域环境管理:
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流域环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进行统一安排,对状态进行及时监测并依据目标和现状的差异进行系统管理。
狭义的流域环境管理:
指人们为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水资源而建立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2.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应遵循的原则为“开发者保护,损害者负担,享用者付费,整治者得利”。
3.流域环境管理与生态需水
生态需水是指:
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需要的水。
生态需水是与流域共工业、农业、城市生活需水相并列的一个用水单元。
其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一种新的流域环境管理的思维模式,她重视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协调,放弃了传统的人类需要为中心的流域水资源观念。
优先保证生态环境需水,有助于维持流域水资源的可再生性,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三、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建立新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
当前流域管理体制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建立流域管理委员会。
2.制定全流域环境规划
3.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
①流域内水污染补偿
②流域水资源利用补偿
③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4.建立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
5.加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
第四节区域开发行为的环境管理
1.区域开发行为可能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的特征
①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广、强度大
②长时间性
③一定程度的不可逆性
④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2.重大区域开发行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①重大区域开发行为的科学决策
②开展战略环境评价
③制定环境规划
④开展环境监测和预警及检查和审计工作
第六章
一、水体废弃物的种类
按其在水体中的状态或形态分为:
水体颗粒物、浮游生物、溶解物质。
按其危害特征分为:
耗氧有机物、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植物性营养物质、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石油类污染物、病原体等
二、水体废弃物的特征
1、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排放量大
2、危害性大、处理难度大、并与水资源、水灾害等的关联性高
三、水体废弃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A、点源管理
点源指排放水体废弃物的污染源的排放集中在一点或一个可以当做点的小范围,实际上多由管道收集后进行集中排放。
废弃物浓度和总量的管理
废弃物最终排入自然水体后的环境影响的控制
制定各种控制和激励点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量、节约用水的政策和管理措施
B、面源管理
面源,其废弃物排放一般分散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通常表现为无组织排放。
建设面源污水的收集和处理系统
加强农田、城市街道等面源本身的环境管理
制定各种控制和激励面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量、节约用水的政策和管理措施
四、水体废弃物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水体废弃物的管理机构和体制
2、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3、制定流域或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4、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
排污许可制度
排污申报制度
重点排污单位监测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
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制度
现场检查制度
跨区域水污染纠纷协商解决制度
5、水污染防治措施
a、一般规定
b、工业水污染防治
c、城镇水污染防治:
集中处理
d、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
e、船舶水污染防治
6、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
7、水污染事故处理
五、固体废弃物分类
按组成:
有机废物、无机废物
按形态:
固体废物、半固态废物、液态(气态)废物
按污染特性:
危险废物、一般废物
按《防治法》:
城市固体废物:
又称城市垃圾,它是指在城市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市政建设、机关办公等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分为:
生活垃圾、城建渣土、商业固体废物、粪便四类。
工业固体废物
指各个工业部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固体与半固体废物
农业固体废物
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村居民生活产生的废物
危险废物
六、固体废弃物主要特征
1、资源和废弃物的相对性
2、污染终态和污染源头的双重标准
3、具有潜在性、长期性、灾难性的危害特点
七、固体废弃物管理的发展
1、“消纳”思想:
利用自然环境容量,将其置于可接受的场所,使固体废弃物与城市生活环境相隔离。
2、旧“三化”原则:
末端处理优化管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新“三化”原则:
源头控制层级管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综合管理”理念:
在“三化”原则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因素,满足三者的可接受程度,决定管理措施的力度和广度
4、循环经济理论
八、固废管理与循环经济
1、要推行清洁生产,改革生产流程,建立以生产过程不排放或少排放为原则的封闭原则
2、要加强废物处理技术和有效利用技术的开发,从产品生产到废物处理,树立起防治公害、节约资源和便于循环利用的观念,建立起从改良产品设计,抑制废物产生以及废物处理市场在内的封闭的资源循环系统
3、建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市场化体制环境
九、第四产业
废弃物处置和再生利用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产业,可称之为第四产业。
没有这个中间环节,就不能建设成循环流动的链网,也就不能实现物质的环状流动。
十、转变和创新固体废弃物管理方式
1、注重固体废弃物综合管理的实现
2、延伸固体废弃物管理权限
3、全社会的公众参与
第七章
一、企业环境管理特征
1、企业作为自身环境管理的主体,决定了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但同时还要受到政府法律法规、公众特别是消费者相关要求的外部约束。
2、企业环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与企业的行业性质密切相关。
3、企业环境管理按其目标可分为多个层次,最低层次可以是满足政府法律的要求,最高层次是通过企业环境管理创造优异的环境业绩,乃至经济利益,以及影响社会的消费方式。
二、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分类
1、消极的环境管理行为
2、不自觉的环境管理行为
3、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
三、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制定企业环境政策
企业环境政策是指企业对于涉及资源利用、生产工艺、废弃物排放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领域的总体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
企业环境政策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全面规定了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因而是企业环境管理的根本保证。
2、建立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3、绿色设计、绿色制造
绿色设计和制造是采用生态、环保、节约、循环利用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以减少产品在生产、流通、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