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概括王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2118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申论概括王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公务员申论概括王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公务员申论概括王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公务员申论概括王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公务员申论概括王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申论概括王牌Word格式.docx

《公务员申论概括王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申论概括王牌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申论概括王牌Word格式.docx

第二步:

总结段落大意。

  这个工作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需要把握整体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

我们没有必要对每一段材料的段落大意都进行仔细推敲,只需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对其进行简单标注几个关键词即可:

比如可标注“原因”、“措施”等等。

这样做,既准确,又节约时间。

第三步:

分门别类

  这一步很重要,千万不敢小觑。

要按照问题表现、问题原因、问题对策三大类将材料进行划分。

这个分类的过程也是我们整理思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整个材料有个总体的把握。

  分类原则:

横向:

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正面和负面/成绩和问题/问题的原因:

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

  纵向:

问题的表现/原因/措施:

  多层次的分门别类

第四步:

概括主要内容。

  1.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说明了一个重要现象:

2.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

/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3.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何以如此呢?

/原因何在?

(注意设问句的使用)

4.党和政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克服这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防治应该是多方面的: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

(大多数时侯没有这一部分)

如果能够从这个思路出发,这一部分就不会失分太多。

要按照这个模式,尽可能的把关键词写进概括当中,即使逻辑性差也不太要紧,这一部分完全是按点给分。

一般有十个左右的要点,根据阅卷的经验,能找到6-7个要点已经是很不错了。

因此,一定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多写关键词,而不是在组织文字上浪费时间。

逸马杀犬于道

——如何做好申论概括题

安徽申论考试从09年开始,分为A和B类。

A类难度明显比B大,但是安徽的省考不同于国考,A卷难度的体现集中在概括题上,所以如果想要在4月10日的考试中胜出,那么请将此文打印下来,仔细研究。

概括题是申论考试的基础题型、必考题型,往往作为第一题出现在申论试卷中。

概括题的特点是题目难度相对较小,所占分值比例相对较小。

这就要求考生在作答概括题时不仅要做到准确全面,而且要做到快速高效。

申论概括题有其特有的作答要求和评判标准的。

申论概括题并不是简单的段意概括、内容摘要,更不是现代文缩写;

申论考试也不是所谓的语文阅读题加作文题。

其首当其冲的特点就是作答人所站角度的独特性:

即凡事从有利于行政行为的角度出发,考生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准公务员身份。

这一特点运用到概括题,体现为对所概括内容详略的把握要以对行政行为参考价值的高低为依据。

这就要求我们在作答申论概括题时要时刻关注所概括内容元素是否对我们公务员的工作有参考价值,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对我们进行决策、调整决策,对我们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没有参考意义。

下面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示例一:

(2009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题)

根据“给定材料1—18”提供的信息,用不超过400字的篇幅给上级领导整理一份情况

反映。

示例二:

(2009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题)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政策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除了执行层面的原因外,

很多源于政策制定层面。

请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概述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0分)

要求:

概括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不超过400字。

由示例一,我们可以显然看出此题的作答目的是为了给上级领导审阅。

也就是说我们概括内容详略的把握不能以材料本身的详略为参考,应该以所概括内容对领导是否有价值为参考。

公务员考试是测评应试者基本素养的能力考试,考查的不是简单的概括归纳能力,而是考查我们对材料中与公务员工作相关内容是不是能够敏感、准确地把握住。

所以考题中很多情况下就直接要求概括的目的是给领导审阅,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概括。

很多申论考题未必直接要求概括的目的是给领导审阅。

但是既然是公务员考试,当然是以测评考生是否具备以上能力的考试。

示例二要求从政策制定角度概述某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换言之就是要我们从行政工作角度出发,找出政府在制定政策这一环节上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考查考生对公务员工作相关内容的敏感度。

作答申论概括题,还应注意抓紧时间,快速作答。

申论概括题总体来讲难度不大,

答案大都能材料中找出,所以建议考生将作答概括题的时间控制十五分钟之内,以便为其他试题的作答留出时间。

作答申论概括题还应注意答题全面,在字数、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全面作答,所答内容客观准确,不能依据自己喜恶擅自补充或删减内容,更不能画蛇添足的妄加评论、分析,甚至提出对策。

在此类题目的训练中,我们主要强调几种概括归纳方法,目的是将题目中隐含的要点变得清晰可见,将杂乱堆积的要点变得条理分明,将通俗随意的语言变得正规规范。

具体的归纳方法专项训练,在本书中会有详细讲解。

其实只要注意以上提到的几方面原则,在备考申论概括题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我们下面再举一例以帮大家理解:

2006年国考第一题:

如果你是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丁部长的谈话,呈领导审阅。

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2005年9月20日,D部长在新华网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D部长谈到:

一般来讲,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是引发突发公共事件主要诱因。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加之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尚不够完善,我国目前处在社会根源性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

因此,我们政府要负起主要责任,建立针对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完整的处理程序,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针对因社会矛盾引起的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

同时通过商业保险等经济手段,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辅助应对事件处理。

要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不让其演变为公共事件。

虽然我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初步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储备机制和防御性措施较为完善,但仍要继续深入建立完善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组织分工、责任分工,坚决杜绝挪用、浪费防灾救灾资金、物资的情况。

另外,就业问题可能是目前我国容易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诱因,必须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消除社会隐患。

这需要我们政府加强组织工作,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公共服务职能,重点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预防社会根源性突发公共事件,防止因突发公共事件引发更大的潜在社会矛盾。

大家看一下2006年的申论原题就会发现,丁部长的谈话共计八千余字,且其不是以一个预定的顺序进行讲话而是以答网友问的形式,这造成了材料本身似乎没有太强的逻辑顺序。

八千多字的内容都是丁部长关于突发公共事件问题的阐述。

哪些应该概括进来、哪些要删弃掉,我们应该以上述原则进行。

比如“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是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这是一个关键的内容,当然要摘录进来。

再比如“我们政府应负起主要责任,建立针对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完整处理程序,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针对因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

这当然也是一个对我们工作参考价值非常重大的一个内容,必须要在我们的概括材料中有所体现。

类似的还有比如“就业问题可能是目前我国容易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必须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消除社会隐患”等等。

还有丁部长是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发表这些谈话,这个内容也应该概括进来,因为你呈送领导的资料要对这段文字材料的出处给以交待,供领导考虑这个材料的准确性、普遍性的价值。

而其他一些相对来讲参考价值较小的内容就可以舍弃掉了。

概括题是四类题型中相对最为容易的。

作为已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申论考生,只要依据上述笔者为大家总结的概括题答题原则,作答基本正确已经没有问题了。

  一、概括题失分的原因分析

  1.客观的采分模式是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

概括题一般采点给分,每个采分点2-5分不等,一般20分的概括题,采分点大约在6-10个。

人的思维方式差距很大,阅卷者和答卷者的思维存在的差别也很正常,但是如果考生没有领会命题者的出题意图,造成答题思路与答案差距过大、与阅卷者思维的差距较大,那么往往会出现答卷者的答案采分点较少的情况,这也是考生得分过低的主要原因。

  2.逻辑混乱是得分率低的重要原因。

概括题一般明确要求“条理清晰”,在具体的阅卷中,这个项目是有分的,具体表现为有的概括题会明确说明“框架逻辑分”,只要分类准确,即使没有采分点也可以得框架分。

还有的会对逻辑混乱的概括进行“限高”,比如:

逻辑不清者得分不超过50%。

这就意味着即使采分点全部达标也只能得一半分数。

  3.字数的限制也是得分率低的另一原因。

概括题一般字数限制在200-500字,一般说来,国考相对慷慨些,从07、08、09年的情况看,概括题的字数分别在500、500、300字,这个字数还是比较宽裕的。

而省考的规定相对紧张些,有的省份在字数上甚至要求150字,这就给概括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有些考生的语言稍微不精练就会超过字数要求或因为节约字数而“漏点”的情况,这些都是造成得分率低的一个原因。

  4.考生概括能力不高或不了解规则也是得分率低的重要因素。

极少数考生不了解概括题的规则,一味拔高致使脱离材料,而不能采中点,或者是说话罗里啰嗦,乱抄材料,缺少逻辑性,同样没有采分点。

  二、概括题的题型分析

  1.概括主要内容。

这种题型是概括题的“元老”,难度较大。

诸如缩写、汇报、综述、写关键词等均属此类。

  2.概括主要问题。

这种题型是概括题的“新秀”,难度稍小,也显得人性化。

  3.概括单一问题。

比如概括某事件的原因、影响,2002国考就是概括网络的影响。

还有就是概括某事件的现状和趋势,概括材料的思路等。

2005年国考就是概括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概括主要内容有点难为人,材料一大堆,如何取舍很麻烦。

相对来说,概括主要问题和单一问题都比较明确,08、09两年的国考命题趋势以这两类为主,故显得人性化一些。

各省级考试也有向国考靠近的趋势,但以概括主要内容为主的考试仍旧较多。

  三、概括题的答题目标

  1.点多。

采分点一定要够,宁多勿缺

2.条理清晰。

 四、概括题的应对方略

  1.基本方略——抓段意

  看到这一点,大家不免产生老生常谈的疑问,但越是老生常谈,越是重要。

俗话说,发出亮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越是珍贵的东西往往发出柔和的光彩,心浮气躁者常与真理擦肩而过。

概括题的根基在于概括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概括出来,然后堆在一起,分一下类即可。

需要注意,概括题需要的段意与语文课的段意有区别。

比如语文课需要的段意往往是“该段反映了网络带来的影响”,而概括题需要的段意要说明具体什么影响。

也就是说,概括题需要段意首先是个“筐”,然后还需要装进去东西。

  读到这里,考生可能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这样抓段意会不会超过字数?

一般说来没有问题,以国考为例,这两年最少字数也有300字,而材料字数在8000字左右,大的标号段在11段左右,一般每一个标号段用3-5个关键词就可以概括,这样每一标号段需要字数25字足够,11段300字足够,去掉重复的、与主题无关的,一般材料200字左右就可以解决。

300字绰绰有余。

500字的概括题同理。

以09国考为例,除了第一标号段胡锦涛讲话的概括比较重要,需要字数较多外,其他几段很容易就可以概括。

中间有关日本、世界粮食危机的材料与本题无关,第11标号段是网友的意见,也与本题无关,因此,凡是与本题有关的关键词全部抓出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不会抓关键词怎么办?

抓关键词是个含金量很高的技术活。

一般说来,关键词往往以“名词”为中心,或者是名词短语,或者是动宾短语,或者是主谓短语。

比如,“污染严重”是主谓短语,“引进人才”、“重视立法”是动宾短语,“宣传教育”是名词短语。

也就是说,关键词一般得有具体的“核”,这个核一般是名词,让人具体可感。

一些副词、介词、形容词如果单独出现是没有意义的。

另外,一些具体的数字、人名、地名往往不会是关键词,当然,有些地名需要在概括里出现,其本身可能不是采分点,但是可以表示逻辑次序。

比如,南京采用“禁讨区”管理乞丐,这句话真正是采分点的只能是“禁讨区”三个字,但是“南京”也是有意义的,表示的是逻辑顺序。

像“杭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这样的话,没有具体的“核”,可以归之为“水货”,这样的表达是不能得分的。

  2.二级方略——分类

  分类是个大问题,关系到“条理清晰”目标的实现。

一般说来,可以有两种分类方式:

一是纵向分类,即按照现象、影响、原因、对策来分;

二是横向,一般有像正面和反面,工业、农业、服务业,政治、经济、文化,机遇和挑战,国内和国外等并列的几个方面。

对于一个概括题,可以先考虑是否用横向,如果感觉横向不合适,再考虑纵向。

  一般说来,根据经验不完全归纳,概括主要问题和概括单一问题往往用横向分类较多,而概括主要内容用纵向分类较多。

  比如,国考09年概括主要问题就是横向——工业和农业,国考08年是概括单一问题,也是横向——正面和反面,国考07年概括主要内容是纵向排列。

纵向顺序是社会问题的内在顺序,要说清楚一个问题必然要涉及现象、影响、原因、对策四个方面。

就像我们穿的衣服,没有人具体规定应该有领口、袖子,但是如果一件衣服没有这些要素,这件衣服如何穿?

所以,概括题要先看是否能用横向顺序,如何不合适再考虑纵向,因为纵向是社会问题的内在纹理。

  3.三级方略——技巧

  做好以上两步,概括就基本没有问题了。

剩下的还有几个注意的方面:

  第一,尽量使用材料的原话概括。

  第二,尽量标号。

  第三,先在草稿纸上打草稿,然后再写到答题纸上,不要一边找一边写。

  第四,不要片面拔高,就事论事即可。

  第五,如果碰到概括“本质”之类的需要高度抽象的要求,可参考权威观点。

(三)提供城乡公平的公共服务

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提供城乡公平的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属于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必须要由政府来提供。

公共服务包括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发行货币、稳定宏观经济、扩大就业、保护弱势群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础教育、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基本福利、维护公共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稳定人口、倡导现代精神文明等。

在这些公共服务中,城乡差别不大的有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发行货币、稳定宏观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稳定人口、倡导现代精神文明等;

城乡差距较大或城乡不太公平的有扩大就业、保护弱势群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础教育、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基本福利、维护公众安全等。

按理说,既然是公共服务,就应面向所有公众或国民公平地提供,但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实行城乡分割制度,在提供后一部分公共服务时主要偏向城市居民,对农村居民的这一部分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和短缺。

要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由政府提供城乡公平的公共服务。

政府提供城乡公平的公共服务包括:

提供城乡公平的就业保障服务,将农民的就业也纳入国家就业保障体系;

按照与城市基本相当的标准,保护农村的弱势群体,如“五保户”、残疾人员等;

与城市一样,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财政支出范围;

在农村实行与城市标准基本相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按照统一的高考标准录取农村的考生;

参照城市的标准,为农民提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

按照统一的标准设立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

对农民也实行与市民一样的劳动保护;

逐步统一城乡计划生育政策,实现城乡之间人口的均衡增长;

尽快按照基本相同的标准和协调一致的步骤来实施城乡资源环境保护等。

考虑到农民过去做出了较多的奉献和牺牲,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今后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与此同时,要着重推进如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体制改革:

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如减少政府层次、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农村自治组织等;

推进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如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和提拔、加强上下级之间干部的交流等;

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如按照经济区域的要求,适当调整行政区划;

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如促进不同等级城市或城镇之间的公平竞争,减少上级城市对下级城市或城镇的收入上缴等;

在国务院设立农村工作委员会,将农业部与其他农业机构整合起来等。

(四)推进城乡协调的经济发展

协调城乡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因为城乡就业、收入、建设和福利统筹等都依赖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培育城乡平等竞争的国民意识、建立城乡统一基本制度和政府提供城乡公平的公共服务也有赖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包括:

协调城乡经济增长,实现城乡GDP(或人均GDP)的均衡增长;

协调城乡产业发展,使城乡之间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实现产业优势互补;

协调城乡企业发展,实现城乡各类企业之间公平竞争,使城乡企业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协调城乡要素配置,实现城乡之间劳动力和人口的自由流动,按照平等交易(或等价交换)原则,实现城乡之间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推进城乡协调的经济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制定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总体思路、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保障措施等;

建立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利益机制,如建立城乡产业发展品牌共享机制、上下游产业间的利益共享机制等;

建立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网络,如建立城乡产业连锁网络,大力发展横跨城乡的产业集群;

开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项目布局,适当增加农村的产业项目,或促进城市项目向农村辐射;

营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合理环境,如放宽农民创业的行业准入,降低农民创业的门槛,建立农民进城创业的援助机制(如廉租公寓、投诉中心等),设立统筹城乡居民创业的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等。

(五)推进城乡统筹的规划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最终必须落实到物质形态上,只有当人们从物质形态上看到城乡之间各有特色和优势,整体差距不大,才能说基本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

要实现城乡之间在物质形态上的统筹发展,主要看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建设。

而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建设都离不开规划。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推进城乡统筹的规划建设。

当然,由于城市与农村在人口密度、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明显不同,统筹城乡的规划建设并不一定要求城乡完全一致,关键是要各有特色,在规划上要统一进行,在总体建设水平上不能差得太远,在基础设施和房屋的维护上要基本接近。

目前,中国的城乡规划刚开始考虑统一,城乡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的档次差距还很大,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推进城乡统筹的规划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推进城乡统筹的规划建设可考虑从如下一些方面入手:

尽快制定《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将其落实到城乡规划的实践中去;

组织有关力量,制定全国及各地的城镇体系规划(或城市群规划或城市带规划或都市圈规划),将规划范围内的农村也一并考虑进去;

引导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将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镇化规划有机衔接起来,避免就农村建设农村;

鼓励各地制定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搞好城乡基础设施的衔接,形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制定农村房屋建设的规范标准,引导农民自建住房,突出各地特色,避免千镇一面、万村一律等。

第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地区差异,防止“一刀切”。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经验和模式。

在我国,由于各地经济基础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发展水平不平衡,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从发展速度来说,对于经济基础比较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起点可以高一些,步子可以快一些;

而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应更加注重做好基础工作,稳中求进。

从发展方式来说,每一个地方都要把握好自身特点,努力发挥本地优势,切不可盲目照搬他人经验。

在当前阶段,忽视地区差异搞“一刀切”的现象并不少见。

例如有个别地方在对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没有全面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发动群众连片种植某种经济作物,有时给群众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有些地方一味追求土地流转的规模,不顾各乡镇土地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差异,统一制定流转指标,使基层干部无所适从。

有的地方不具体分析当地的财力物力状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农村一律实行集中居住,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导致农村建设“清一色”,无特色。

之所以出现“一刀切”现象,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急躁情绪。

其初衷是可以理解的,都希望“三农”问题解决得快一些,让农民群众早一天过上好日子。

于是,急于推广成功的做法,急于照搬外地的经验,结果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防止“一刀切”现象,需要做好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本地区的基本情况,摸清自己的家底。

每推行一项措施,要听取专家的建议,倾听群众的心声。

要尊重乡镇与乡镇的不同,村庄与村庄的差异。

防止“一刀切”现象,还需要克服急躁冒进的思想,坚持水滴石穿的精神,只要找准适合当地的科学发展思路,就耐下心来,一步一步去做,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第四,要坚持科学引导,调动群众积极性,防止政府包办。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的角色是引导和服务,发展的主角是广大的农民群众。

因此,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能实行政府包办。

近年来政府包办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例如,在某些地方,基层政府在群众反对的情况下,私自做主把农民的土地租赁给企业,引发了当地群众上访。

也有些时候,只顾投入大量资金为群众办实事,忽视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群众不理解政策,使政策大打折扣。

例如,有的地方在实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过程中,虽然政府补贴比例很高,但是部分村民对个人缴费仍有顾虑,担心将来政策会有改变,因此,对参保持观望态度,使惠民政策受到了“瓶颈”制约。

政府包办或许可以解决暂时的问题,但不是长久之计,任何好的政策措施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群众热情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持久动力。

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够使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真正把好事办好。

这就需要在推行政策之时,务必要耐心做好宣传,加强引导,让农民朋友理解政策,善于利用政策机遇获得自身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阅读

A.一切从材料出发,这是申论的大原则。

答案都在材料中。

有时候材料会有一些干扰性的材料,跟主旨没有关系,只是协助表达主旨,不要被它们所困惑。

尤其要注意,有些干扰性材料并不是你所想像的是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