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3207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docx

《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docx

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

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

探析中考语文评价改革风向标

——以200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为分析对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秋玲张萍萍

2009年是课改实验区中考的第六年。

根据“课标”“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评价理念,200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卷在前五年探索之路上守正出新,整体上遵循了稳中求变,继承中有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致力于在具体情境和实践问题中综合地考查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性、时代性、区域性的特色。

本文以矩阵抽样法从全国各省市中考试卷中抽取44套试卷为样本卷,根据试卷的测试框架从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三个部分进行具体分析,力图展现200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特色,借以预测2010年中考语文评价的改革发展方向。

一、积累与运用

积累与运用部分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积累,设题呈综合化趋势,测试内容不再是语文知识的简单再现和重复,而是着力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变化很有可能从而引领中考语文测试内容及测试形式进一步变革的态势。

主要包括语言积累、语言运用、文学文化常识、诗文默写等四部分的内容。

(一)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部分出现新的题型测试形式。

包括字音、字形、近义词语辨析和熟语/成语等四部分内容。

在44套样本卷中,只有吉林长春卷、吉林卷和上海卷等3套试卷把字音、字形的考查渗透在现代文阅读中,没有单独设题。

试题赋分在2分-9分之间,占总分的比例在3.3%-6.0%之间。

题量在1题-4题之间,18.2%的试卷设置1题,45.5%的试卷设置2题,25.0%的试卷设置了3题,只有贵州贵阳卷和四川乐山卷设置了4题。

题型仍以选择题为主,设置选择题的试卷共25套,占样本卷总数的56.8%,设置填空题的共16套,占样本卷总数的36.4%。

字音的考查重点多是多音多义字、形声字、难读字、习惯性误读字和一些常用字。

其中以形声字为最多,达63.3%,其中又以声旁部分表音的字为最多;其次是难读字和多音多义字。

在难读字的测试中,有26个(61.9%)汉字源自教材,课本注释中的读音值得引起重视。

字音考查频率较高的有:

锲而不舍(qiè)、嗤笑(chī)、忍俊不禁(jīn)、广袤(mà0)、孜孜不倦(zī)等。

2008年在少数省市出现的异读字,在2009年的字音测试中消失。

字形的考查重点是错别字,根据造成别字情况的不同,可将这些别字分为同音字、形近字和音近字。

字形考查频率较高的汉字有:

迫不及待、籍/藉既/即、因地制宜、通宵达旦等。

部分省市采用了新的视角来关注汉字,例如宁夏卷“中国汉字具有三美:

形美以感目,如‘月’和;音美以感耳,如‘哗’和;意美以感心,如‘信’和。

”反映出命题者对字形考查新的思考。

只有5套试卷考查了近义词。

与往年相比,除了考查近义词辨析的省市在减少,近义词辨析考查范围也在缩小,2009年的辨析没有涉及虚词,只保留了实词和成语。

对词语/成语的考查仍然侧重词语/成语本身的语词色彩、使用对象和结合语境辨别正误。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省市考查了时代新潮词语,例如“弯道超车”“牛人”等,体现出“课标”所要求的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近五年来重复出现过的成语只有:

获益匪浅、因材施教、妙笔生花、栩栩如生等。

(二)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部分试题的综合性程度有所增加,仍以开放性试题为主。

包括语法知识(语法句法、修辞运用和标点使用)、情境写话/语句仿写和信息提取等内容。

44套样本卷中只有湖北宜昌卷、吉林长春卷、上海卷等3套试卷没有设置语言运用试题。

试题赋分在2分-10分之间,与2008年的1分-16分相比,范围缩小了将近一半。

从语言运用试题占试卷总分的比例看,最高比例为8.3%(湖南长沙卷、河北卷、青海卷),最低比例为数值为1.3%(福建厦门卷)。

题量分布于1题-4题之间,主要集中在1题(占36.3%)和2题(占41.5%)之间。

题型上,主观题居多,使用客观题的仅有9套试卷。

考查语法知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实际运用一直是语言运用试题的重要测试内容之一,2009年样本卷中有29套试卷考查了语法知识。

考查重点是语句结构、修辞的应用和标点的使用。

其中23套试卷考查了病句的辨析和修改,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单独病句的修改,一是对语段的病句的修改。

2009年中考命题趋向于第二种形式,即在语段中含有病句,要求考生进行辨析、修改,如江苏常州卷和江苏镇江卷。

此外,继2008年之后,2009年北京卷又出现了语句衔接题,考查了在对语法句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基础上的语言感知能力。

涉及到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排比等。

考查修辞的试题主要有补写对联、比喻句等形式。

而考查标点使用的样本卷共有5套,占样本卷的12.2%。

情境写话/语句仿写试题通过不同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准确生动形象地运用语言描述客观事物或表达主观情感的能力,具体表现在:

一、解读材料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情境,理解材料所涉主题,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关键问题;二、恰当使用修辞等表达方式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材料中的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并且能够运用这种修辞造句;三、调动积累、发挥想象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充分调动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不仅做到“形似”,而且做到“神似”。

信息提取试题对信息提取的考查有两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概括材料,提炼信息,考查提取信息和语言概括的能力;二是从材料中发掘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考查探究能力。

其测试材料不仅来源广泛,而且在形式上异彩纷呈,不拘一格。

总体而言,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时事和热点问题:

庆祝建国60周年、甲流、限塑令、国学热、食品安全、金融危机;第二,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这类题材的材料或以动态的活动如新闻报道的方式,或以静态的描述如图片或表格的方式。

第三,学习生活中所涉及的语文和其他学科相关问题。

以各门学科中的知识背景为素材,调动语文元素,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不仅发挥了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作用,也能够增强试题的综合性。

(三)文学文化常识

“课标”对文学常识的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从能力层级要求上看,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再现知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部分主要从作家、作品和文体常识的角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考查。

44套样本卷中只有12套试卷设置了文学常识题。

文学常识的赋分在1分-10分之间不等,分值最低的是吉林卷为1分,分值最高的是山东临沂卷为10分。

文学常识的题量较少,在设有文学常识题的12套样本卷中,重庆卷和山东临沂卷有2题,其余10套试卷都只设置了1题。

2009年部分省市试卷以名著阅读题的考查形式取代了文学常识题,部分省市在积累与运用部分,以选择题的方式来考查名著阅读,而取消了文学常识题。

其测试内容主要是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大多集中在名家名篇。

2009年文学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考生对作家作品等表层信息的识记能力,即学生对固定知识点的再现能力;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内容的识记能力;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文学知识的能力。

其考查形式日益多样化。

一是针对文学常识内容做单一的考查。

如内蒙古包头卷,考查作家生活年代及其代表作品,并未涉及到作品的思想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其它方面,外延性较小;二是依据名句名篇考查,把文学常识的考查渗透于诗文默写形式之中,将二者融为一体。

这种测试形式,考查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语言积累的水平做比较全面的测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今后的命题趋向;三是与名著阅读相结合。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本身就有联姻关系,也可作为一种测试趋势。

(四)诗文默写

诗文默写包括现代诗文和古代诗文,以古代诗文为主。

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文学修养的途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展现。

2009年各地试卷仍然非常重视诗文默写的考查,除湖北宜昌卷外,其他样本卷皆设有诗文默写题。

试题赋分5分-18分不等,90.0%的样本卷赋分集中在6分-12分。

分值最小的是北京卷和山东潍坊卷,赋分相对较高的有上海卷、吉林长春卷和广东深圳卷。

题量在3题-11题不等,81.9%的样本卷诗文默写题量集中在5题-8题。

2009年诗文默写的考查仍然集中于名家名篇,杜绝难、偏、怪的诗文内容的考查。

2009年43套试卷290道诗文默写题中,有235道题来源于“课标”推荐篇目、此外还来源于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和课外琅琅上口的名篇名句。

这就给诗文默写的出题范围以非常具体的规定,使教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2009年的中考试卷,单纯默写诗文的试卷已经很少,只有广东卷和北京卷。

大多把默写和理解、迁移结合起来,最典型的是山西太原卷,对古典诗词主题意境的理解贯穿整道试题,用来综合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默写篇目中出现次数较高的作家依次是杜甫(23次)、李白(15次)、范仲淹(14)次、苏轼(13次)、白居易(12次)、王维(11次)、陶渊明(10次)、刘禹锡(10次)。

这些作家大多是集中在唐诗繁荣的唐代和宋词昌盛的宋代,而且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家。

出现次数较高的篇目依次是《论语》(16次)、《行路难》(10次)、《钱塘湖春行》(9次)、《望岳》(9次)等。

对现代诗文的考查涉及到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余光中的《乡愁》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这几篇都是课本中现代诗歌的传统篇目。

二、阅读与鉴赏

阅读与鉴赏部分从古诗词曲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名著阅读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阅读材料选择的共性和特质;根据对测试内容和测试材料的分析,力求发现规律,展现特点。

(一)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曲阅读。

从赋分比例来看,古诗文阅读试题在中考试卷中的比重继续保持稳定的状态。

与前两年一样,2009年的样本卷皆设有古诗文阅读试题,且赋分大多占全卷总分的10.0%-15.0%。

测试内容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和基本内容的理解。

其中,文言文阅读部分更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文意理解的考查,而古诗词曲阅读部分则更侧重于对诗词的赏析。

开放性的试题居多,注重学生个体的感悟和理解,充分体现课标“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理念。

古诗文阅读中出现了诗、词、曲、传记、散文等体裁,测试材料遍布先秦至明清各个时代。

其中,文言文阅读测试材料的取材集中在先秦、两宋和明三个时代,而古诗词曲阅读则偏重于唐宋两代,以诗为主。

较之于2008年,样本卷单设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试卷明显增多,由10套增至21套,占样本卷总数比例由23.0%提升至47.0%。

从测试形式来看,古诗文阅读试题的题型分布以非选择题为主,44套样本卷的非选择题共计206题,占试题总数的84.0%。

1.文言文阅读试题

44套样本卷共考查文言文48篇,13篇是“课标”推荐篇目,未出现于“课标”的篇目为35篇。

以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三版教材作为参照,分析23套选择了两篇文言文测试材料的试卷,可见除湖北宜昌卷、上海卷选用的文言文测试材料没有出现于三版教科书,天津卷选文《唐雎不辱使命》仅出现于人教版教科书外,其他20个地区所选用的篇目都有一篇为人教、苏教、语文三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