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含有趣例子及练习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1042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含有趣例子及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含有趣例子及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含有趣例子及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含有趣例子及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含有趣例子及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含有趣例子及练习题Word格式.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含有趣例子及练习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含有趣例子及练习题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含有趣例子及练习题Word格式.docx

物理概念:

是有趣的有用的。

怎样学习物理:

观察——动手——思考——理解——联系实际和社会

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

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声波:

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速:

声波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340m/sV固>

V液>

V气

——与温度和介质有关

人耳的构造主要有:

 

第二课时: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

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宫崎骏的纯音乐<

天空之城>

的小提琴、钢琴、八音盒的版本有什么不同?

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

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一、音调:

音调定义: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3.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

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其中20Hz以下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Hz以上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wave)。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infrasonicwave)。

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声波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纳:

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

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

分析体内的病变。

(6)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

.二、响度: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三、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quality).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及声的利用

1.噪声:

从物理角度看:

噪音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例如:

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声.

2.噪声的来源:

(1)交通运输噪声

(2)工业噪声.(3)施工噪声(4)社会生活噪声

3.噪声强弱等级和危害:

噪声强弱等级:

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decibel,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0__dB;

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30~40___dB;

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70___dB;

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90_dB以上;

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150___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90__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70___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50___dB.

危害:

(1)心理影响:

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

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控制噪音: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3)鼓膜的振动.

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2、声的利用:

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第三课时:

第二章光现象的前三节

一个笑话:

弟弟问哥哥:

“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

”哥哥:

“笨蛋!

因为我们的眼睛长在前面,耳朵长在后面,当然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响声啦。

”学了下面的光现象,我们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前面我们学了声现象,知道声音的传播途径、速度,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光又是怎样的呢?

一、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

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

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

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

整队集合;

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

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

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

影子;

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

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

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约为c=3×

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c;

4、光年:

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1光年≈9.46×

1015m;

注: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

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

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

-θ,反射角为90°

-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

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

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

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

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

不同点是:

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

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

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第四课时:

五、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是虚像

(2)、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

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

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

(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

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

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

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七、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

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

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八、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九、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

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世界上没有黑光;

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

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

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谱:

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

散射逐渐增强;

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

2、红外线:

红外线位于红光光谱之外,人眼看不见;

(1)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打仗用的夜视镜)

(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

(加热)

3、紫外线:

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消毒、杀菌)

(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荧光作用;

(验钞)

(4)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第五课时: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和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透镜:

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

也叫会聚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

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放大镜、老花镜等等;

2、凹透镜:

也叫发散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

近视镜片;

通过凹透镜和凸透镜据图3.1—5的演示可知: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

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

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

用“O”表示。

3、焦点: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

用“F”表示。

4、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如下图: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

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

靠近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六、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器材: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七、注意事项:

“三心共线”:

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又叫“三心等高”

八、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

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V﹥f

放大镜

口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

物远实像小,物近虚像大。

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第六课时: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二四五节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1)组成:

镜头:

凸透镜胶片:

相当于光屏

(2)成像原理:

u>

2f,凸透镜倒立、缩小的实象,f<

v<

2f;

若要是胶片上的像变小,则胶片要靠近镜头,物要远离照相机.

二.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眼睛和眼镜:

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

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组成.

近视眼、远视眼

(1)成像图:

近视眼远视眼

(2)矫正: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近视眼是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应该加凹透镜是像向后移,落在视网膜上;

远视眼是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应该加凸透镜是像向前移,落在视网膜上.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

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原理:

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

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

望远镜:

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

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异同:

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

1、显微镜

原理:

物镜f<u<2f倒立放大的实像

目镜u<f正立、放大的虚像

2、望远镜

物像:

u>2f倒立缩小的实像.

目镜:

u<f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七课时:

第四章物态变化一二节

一、温度:

1、温度:

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

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

如“5℃”读作“5摄氏度”;

“-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

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

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测量范围:

35℃~42℃;

分度值为0.1℃;

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3、体温计的特殊构成:

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第二节:

四、物态变化:

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

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

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

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

非晶体:

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

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

(2)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第八课时:

第四章物态变化三四节

一、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的快慢与

(A)液体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

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

(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2)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A)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D)液体沸腾的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

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

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

人出汗降温;

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

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

氢的储存和运输;

液化气;

二、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

樟脑球变小;

冰冻的衣服变干;

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

雪的形成;

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三、云、霜、露、雾、雨、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