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溪罗先生一贯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0857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溪罗先生一贯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近溪罗先生一贯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近溪罗先生一贯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近溪罗先生一贯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近溪罗先生一贯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溪罗先生一贯编文档格式.docx

《近溪罗先生一贯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溪罗先生一贯编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溪罗先生一贯编文档格式.docx

为朋友讲习。

夫朋友以人合之伦也,而讲习且云‘至乐’。

若于父子兄弟,复志同道合,则霄壤之间,何物可胜此耶?

“乾坤之为德也,浑涵于穹宇之外,而绵密于纤悉之微。

至一以神其枢,而万有之咸备;

至虚以寂其应,而百虑之纠纷。

是以知至知终,固知以该乎其能,而庸言庸德,实能以显乎其知。

君子之所以进德者,进乎此也,所以居业者,居乎此也;

所以终日自强而不息于诚者,不息乎此也。

至是则乾乎乾,而坤将自统,坤且统矣,而况于六十有奇之卦,三百有奇之爻耶!

故善言法天者,必曰纯阳,善言学圣者,必曰通明。

“《易》言: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下却继之以‘神无方而易无体’。

盖神、易是心知微处,微则入里而渐次浑融,方、体是心知显处,显则发外而益加昭著。

显微,虽均属心知,而为用则互相胜负。

吾人日中不免应酬事物,事物则必有方体,方体是以显而彰其微也,故心知在日中,人人有之,而人人亦习见之,所以自夜而通之日也,不难言矣。

吾人夜间,必须安舒意气,意气则神易自然,自然是以微而含其显也。

故心知在夜间,虽人人亦皆有之,而人人却皆忘之,所以自日而通之夜也,实难言矣。

今人亦自心粗而不细察,若细察则夜间当更精妙,亦更昭著也。

试看,每夜更深,则此心自然晓得去睡,睡则自然晓得要安,安则自然晓得要熟。

呼而问之,则睡中意味,或美或恶,或长或短,一一如烛照数计也,其中更无一时不知,知亦更无一时不显。

至其变化而为梦境,祸福而示先知,则灵妙较之日中,又增万倍而无算矣,谓此非知之相通,而何哉?

或曰:

“天者群物之祖,其妙变化而鬼神,通人心而善应感,亦无足为异矣。

兹欲祈天永命,不识亦有其要乎否?

“约哉问乎!

盖天地之大德曰‘生’,是生之为德也,脉络潜行,枢机统运,上则达乎重霄,下则通乎率土,物无一处而不生,生无一时而或息。

善学者,于所遇也而能先开是见,于所见也而能悉显是机。

活泼满前,欢欣盈掬,于己固欲其生,然不惟于己已也,而人亦欲其并生焉;

于人固欲其生,然不惟于人已也,而物亦欲其同生焉。

夫物无不生,天之心也,生无不遂,天之道也。

吾心其心而道其道,是能与天为徒矣。

夫既与天为徒,则感应相捷影响,而长生不为我得耶?

所谓根苗花实,共贯同条,有是真种之投,斯有妙果之结也。

“天之与我,三纲五常,百行万善,而我之事天,乃专在好生之一端,何哉?

“子独不观夫孝弟乎?

夫孝弟固纲常之最大者,然子之事亲,弟之事长,其无方之养,先意之承,非悉不且备也,然均之乎欲延其生而寿之焉耳。

夫寿也者,岂惟子日期诸其亲,弟日期诸其长,即亲长亦日所冀望于其子弟也已。

夫惟其情之同深,故其念之独至,而所以为孝且弟者,必归之矣。

岂独孝弟为然哉?

推而君臣而夫妇、而朋友、而万民、而庶物,固无一而不在好生之中,亦无一而或出于存心之外。

近而即之,若云‘庸行之常’,远而通之,实称‘太上之德’,又要其极而言之,则成乎变化之神,而妙乎情识之表。

甘泉之味,或涌见枯庭,双鲤之跃,或日呈冰冻,萌竹笋于寒冬,女天姬于凡世。

彼愚夫愚妇,且诚感而神应焉,而况于有道之士、至人之授受者乎!

子固可以直信而无疑,坦行而无泥也已。

“六十四卦,统总三百八十四爻,其爻皆是虚位,故谓之曰六虚。

惟大明之终而始也,斯六位时成矣。

明谓之知,大明之所始,谓之‘复以自知’也。

复之一爻,次第成三百八十四爻而卦气周,即冬至一日,次第成三百六十日而岁功成。

所以夫子许颜氏庶几于复者,以其知‘一日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也,天下归仁,即卦气周而岁功成矣。

“何卦气、岁功之数不同?

岂岁功之外又有卦气耶?

“乾、坤主体,坎、离主用,然统总只显出一箇阳之纯处、知之明处,则前四卦之二十四爻,皆当主体,而流行化生,亦止三百六十爻,正所谓三百六十日也。

“明字与易字,皆用日月二字为之。

明以日月相并,正显阴阳之体,而易以日月相函,却显阴阳流行之用也。

故天以日月,时时尽卦爻,而人莫知,圣人以卦爻,时时象日月,而人莫测。

卦爻者,日月运行于天上之度数也。

十一月中,日在地之极下处,月在天之最上处,冬至一复,则日从地而渐上,月从天而渐下,日上一百八十遭,而五月中,则阳不得一百八十爻耶?

其时月在地之极下处,日在天之最上处,夏至一姤,则月从地而渐上,日从天而渐下,日上一百八十遭,而又十一月中,则阴不得一百八十爻耶?

问:

“月是每月周天,恐与日不同。

“行虽不同,望则有定。

盖夏至望在地极下处,冬至望在天极上处,如此定来,方见其与日交相上下也。

“易以乾为体,乾以复为用。

夫乾纯粹以精,而天地人之性之至善至善者也。

乾之善,神妙不可见,而几见于复。

《大易》爻凡三百八十有奇,虽兼闰以成岁,而始诸冬至之一日。

冬至元阳一复,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四时行,百物生,斯其称纯粹以精为性善,善之至也。

且也我夫子五十而学《易》,继乾坤资始资生,而昌言曰‘大德曰生’,又曰‘生生之谓易’。

夫子以易为学,以学为教,易则生生,生生则日新,日新则学不厌,学不厌则教不倦,不厌不倦则其德曰仁。

夫唯仁,斯其人曰圣乎!

故夫子示天下万世求仁之旨,必曰: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夫亲亲为仁之大,其仁大则其人亦大,其学斯名大人之学也已。

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则老老而民兴孝,长吾长以及人之长,则长长而民兴弟;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恤孤而民不倍。

此之谓仁于家而齐,仁于国而治,仁于天下而平,若运掌而无难者。

要之,孩提知爱,少长知敬,未学而嫁知养子,是人人能仁者也。

人人能仁,是乾乎乾而机自不息,性乎性而生恶可已。

所谓万物皆备,我可人,人可天,不越一己而天地人物一以贯。

故己能己焉,是谓‘中行独复’,中行独复,惟颜氏之子庶几。

夫子所以语之曰‘克己复礼’又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信哉,复其见天地之心矣乎!

盖一阳元气,从地中复,所谓由乎己,黄中通理,正位居体也。

由是视听言动,一之于礼;

由是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天下国家视诸掌,则美在其中。

畅四肢,发事业,是美之至,善之极。

颜氏之子,真圣于复,复而圣者乎?

下是唯孟轲氏可欲之善,信有诸己。

夫惟信而后能克,未有克而不始于信者。

一信乎己,即而美而大而圣神,斯可言克之全功也已。

甚矣哉,孟之似吾颜氏也!

甚矣哉,轲之善学吾夫子也!

“大禹‘安汝止’,止者,即更善之谓也。

文王于君臣父子国人之止,穆穆缉熙而敬止,方是‘安汝止’。

此禹几康之心,万世平治之本,明明德之方。

有友问:

“凤凰来仪,恐非实事?

“子未读《易》乎?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圣人作而万物覩,自然之理也。

盖天地民物,本是一乾变化,特性命各正耳。

如手之扪足,足之随手,此动彼随也。

心和,天地之和应之;

心顺,夷夏之顺归之,况凤凰乎?

此孔子叹凤凰之不至,亦有感凤兮德衰之歌,岂可以来仪非实也?

诸友惟当益振雝雝喈喈之响,以来仪于圣庭是愿。

众皆欣然曰:

“天地变化,草木蕃;

学问变化,禽兽舞。

大家当自猛也!

会中问:

“‘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岂有一命令以宠降之哉?

“尧舜止言心,而性则自得言也。

明于‘性’之一字,则降之义,自明矣。

盖性从心生,是上帝生生之德也。

上帝以此而生生,即以此而生天下万世之民,天下万世之民,皆其生生之德所生也。

固其生之为性,即帝之性。

只此一‘降’字,汤乃为下民警之。

其实,下民即上帝,如子之于父,精神血脉,皆父所受也。

大众恻然。

“伊尹曰:

‘习与性成。

’然则习之所系,大矣哉!

《易》曰:

‘不习,无不利。

’《孟》曰:

‘习矣不察。

’可见不习之利、不察之习,出之于天也。

孔子‘习相远’与此‘习’字,不可不慎之于人矣。

“高宗‘恭默思道’何以即梦帝賫良弼?

“语云:

思之思之,思之不得,鬼神通之。

则诚之极也,况其所思者道乎?

思道又恭而默乎?

盖道本相通,质鬼神而俟后圣者也。

一能思之,思则得之,所以高宗之所思者道,故上帝賫以学道之人,教以学于古训乃有获,又教以惟教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则向之思不能学者,今时敏学而成其思矣,卒之恢复旧物以承汤之绪,皆此思道一念始之也。

思之上通帝天,下光海宇如此哉!

且不惟有补于高宗,学之一字,言自傅说,万世而下,人人知学,皆其功也,亦神矣哉!

“《书》云‘不虞天性。

’夫曰‘恒性’矣,复曰‘天性’见性而非天,则有不恒。

试观父子之间,其当孩提之时,父之抱子,子之恋父,其一段欣欣,更有何物名状?

所以孟子曰‘形色天性’,只见人于形色,莫知莫觉,自会保爱,则天性,又可不虞乎!

或问:

“‘惟天阴骘下民’,其曰何如?

“子谓‘阴’字之义,乃天之默默然也?

曰:

“然。

“然则帝之震、风之烈、鸟兽之喧吼、昆虫之唧喁,何为不体天之化也?

盖天以一神,神则妙万物,既妙万物,虽有声而无声也,推之乾不言、天何言、默而识,皆是此意。

“《书》曰:

‘思曰睿,睿作圣。

’弟子未尝不思,何以不长进也?

“子所谓思,乃用心之思,非心田之思也。

夫心之官则思,君子九思,乃出于何思之真体也。

以真体而思,则便是圣人不思而得矣。

子其憧憧往来,何以通微而入圣哉?

所以箕子述《禹范》曰:

貌言视听思,孔子教颜复,视听言动礼,皆是一意,皆是先立乎其大。

此乃万古入圣要诀,其实只在勿忘勿助之间,百姓日用不知耳。

“弟子亦知,思非礼勿视。

“孔子见南子,亦以南子为圣耶?

如以南子为圣,则孔子忘之矣,如以南子为非,勉强禁之,则助之矣。

子若不小心翼翼求遇至人,则箕之睿、颜之复,只成一个空谈耳,何益于圣哉?

所以今时学者,问以力学何先?

皆曰‘思曰睿,睿作圣’,又曰:

只在克己复礼,非礼勿视、听、言、动。

及见人有一毫拂逆于我,即迁于怒矣,复礼已剥矣,睿几已窒矣。

予尝向人提醒,彼皆漫然。

子有作圣之志,须于岁月凝神,自有启其衷者在也。

勉之勉之!

“克念狂作圣,罔念圣作狂。

可见念之动处,乃心之精神,能动精神谓圣,不能动精神即狂。

圣可以不作,精神可以不动乎?

孔子曰:

‘罔之生也幸而免。

”哀哉!

“先儒云:

欲观王者皡皡气象,须读芣苡四五过,则可知皡皡矣。

夫皡皡,则室家和平矣,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则大家保合太和。

太和则无不平,与不平则无事,无事须一草一木皆是欣欣向荣。

《易》谓:

天地化,草木蕃,况于人乎!

此皆由于亲亲、敬长始,所以孟子称皡皡曰:

‘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善乃良知良能,无不爱亲敬长,此采芣苡之所以皡皡也。

“圣人顺事无情,胡为《黍离》之悲?

“此正顺事无情也。

夫人情贵于相安,不安不可以为情,人之所好好之,人之所恶恶之,宗室尽为黍离。

如此而不动心,岂人情乎?

此《春秋》继《黍离》作也。

有歌《伐木》: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某玩此诗,神听之听,与他听不类。

“何以不类?

“诗之兴义,原取诸友声,声即言也。

言之为德,以和平为贵,如曰:

友声和平,则神乃听之。

神既听之,即可以终和平也,则此‘听’字,当与听受相类,而与神其吐之之意相反也。

众咸曰:

“《诗颂》‘思无邪’,何也?

“子必明于思之义,方知思之无邪也。

知思之无邪,方知此言之蔽三百篇也。

夫人之思,出于心田,乃何思何虑之真体所发,若少有涉于思索,便非思矣,安得无邪?

“《诗颂》“濬哲维商’,复以‘圣敬日跻’言之,何如?

“敬者,圣学传心之要,而况契乃商之始祖也。

其家学乃是敬敷五教在宽也。

既以敬而敷教,又以宽而俾人人得入其教。

当时父子皆有亲,君臣皆有义,夫妇、长幼、朋友皆有别、有序、有信,倘非心之濬以通微,哲以析理,安能如此哉?

此汤之所以世守其敬,以至贤圣之君六七作,及后高宗中兴,恭默思道,虽至式微,尚有微子、箕子、比干三仁,皆其敬敷五教在宽之留也。

信乎!

‘濬哲维商’也。

“高宗下民有严,乃若始终典于学,方知天视民视,天听民听。

此所以赏不僭,刑不滥,见民即天也,非学务时敏者,孰能至此?

“《礼》首云:

“毋不敬,俨若思。

’是其所思者,岂徒一己已哉?

必曰‘安民’。

安天下国家之民,方是文王缉熙之敬,所以曰:

‘毋不敬’。

观‘毋不’二字,则民即该之矣。

孔子学教不倦,真是复礼,以一部《礼记》付之颜子。

“‘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夫行而曰善,乃天行矣,天行自健,善行自美。

故君子不息不怠,须于可欲之善,以求继善之性,则全交而通天下国家矣。

“大道之行,孔子何以惓惓于大同也?

“大同之世,人忘其私,天下为公也,外户不闭,相游于天。

孔子所以东奔西走,只为这场,所以忘食忘忧,只为这件。

倘大道不行,孔子之忧,断然不已,吾辈须力学以求释孔子之忧。

“圣人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何其耐烦如是也?

“圣人不是自欺的人,只见得人者天地之德,又见人者天地之心。

我既德天地之德,人亦德天地之德;

我既心天地之心,人亦心天地之心。

以天地之德为德,即欲人同天地之德;

以天地之心为心,即欲人同天地之心。

譬之,人家兄弟四五人,皆出一父,其中有一贤子,必曰:

我四五人,我父俱是爱,如何令我明彼昏,我富彼贫,所以日夜皇皇,以求安父之心,成父之德也。

故曰:

中心安仁,天下是一个人。

又曰: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不得不耐也,亦不忍不耐也。

噫!

仁以人之,杨子亦言之,不人则不仁,不仁则不人。

未有人而不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也,故曰:

非意之也,知人情也。

‘予尝读《礼》“天下之肥’不觉泪下,何也?

肥瘠相并,不肥则瘠,子瘠则亲心戚,天下瘠则圣心忧。

“一部《春秋》,乃孔子负罪而作,把来比拟以牵合词章,则其义如何得明?

孔子之心,如何得知?

“《大学》一书,总括是明吾明德,其眼法只在知止。

知止则意之定、心之静、身之安、国家天下之虑,不患其能得之难也。

知止未能,而求定静安虑固不可得,以定静安虑,与知止并论,亦于明德宗旨相去远甚,学何自而能大也耶?

今日用力须打将一切精神,于知止处透悟,即所透次第,便分作定静安虑,至了结处,即谓之能得,而明明德于天下矣。

知格工夫浑沦圆妙,如眼法尚眩,幸汲汲先口心也。

“孟子《形色天性》章,重在一‘形’字。

孔子曰‘仁者人也’,又曰“道不远人’,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曰人、曰我、曰身,皆指形而言也。

孟子因当时学者,皆知天性为道理之最妙极神者,不知天性实落之处;

皆知圣人为人品之最高极大者,不知圣人结果之地,故将吾人耳目手足之形,重说一番。

如云:

此个耳目手足,其生色变化处,即浑然是天下所谓最妙极神的天性,故我此个耳目手足之形,一切世间贤人君子,都辜负空过了他,惟有圣人之最高极大者,乃于此形之妙,方为率履不越也。

如此便见得万物皆备于我,我能诚于反身,即其乐莫大焉者矣。

仁德浑是个人,为道而远人,即道不可以为道矣。

“如何便不可以为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也。

学者言天,便见得甚大,若言人,便见得甚小,殊不知天人只是一个,如不一个,便不是道也。

“必是圣人,方能口代天言,身代天工,如何都说得一个?

“经上明说: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如何不皆是一个?

圣人但能知得天视即民视,天听即民听,而率循不失,便可以口代天言,身代天工,非别有伎俩也。

故不肖尝作一俚语,对朋友说:

某于讲道学,则有未能,若说圣人,则若做过许久时也。

朋友皆以某为妄言,某引证孟子曰: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大人与天地合德,某固不敢当,至如赤子,我却不是做了许久来耶?

邵康节诗云:

‘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付与不为贫。

’今日在会诸友,谁不耳目聪明,谁不洪钧付与,又谁不可承受付与一个大圣人哉?

“《有子其为人》章,意何如?

“此有若之言语,所以似孔子也。

孔子云‘仁者人也’。

盖仁是天地生生的大德,而吾人从父母一体而分,亦只是一团生意,而曰‘形色天性也’。

故色容温,没有一毫干犯的气象,口容止,没有一毫干犯的言词。

盖由他心中有个生生大德,立了天下之大本,自然生恶可已。

生恶可已,自然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皆是此本。

如是则人固以仁而立,仁亦以人而成,在父母则为孝子,在天地则为仁人,方不负父母生我一番,故曰:

‘其为人也。

’然则下之为仁,宁非即仁者人也意义哉?

“既云孝弟本矣,复言道生,岂非本自本而道自道?

“既云‘仁者人也’,又曰‘形色天性也’,宁可分而二之也。

盖孝道至大至久,塞天地而横四海,沦草木而及禽兽,有许多大的道理,皆是此个本子,非本之外又有道也。

故孔子是孝的人,自言其为人,发愤忘食,耐以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称回之为人,择乎中庸,只要庸德之行,复礼天下归仁。

甚矣!

有若之言似孔子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本犹根也,树必根于地,而人必根于亲也。

根离于地,树则仆矣,心违乎亲,人其能有成也耶?

故顺父母、和兄弟,一家翕然,即气至滋息,根之入地也深,而树之蕃茂也,将不可御矣。

然则厚其亲者,实所以厚其身也夫!

“弟子之职,要入则孝,出则弟。

但孝弟不难于知而难于行,不难于行而难于扩充以尽其道也。

盖孝弟之人,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便谨而信也。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便是汎爱众而亲仁也。

立身行道,斐然成章,其为父子兄弟足法,便是余力学文,以显亲扬名于天下后世也。

“曾子告门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只是浑然。

夫子告子贡,却曰: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云云,又似有些差等。

“大约圣贤经书道理只是一个,更无精粗。

精粗生于所见之浅深,所造之生熟焉耳。

故刍荛之言、孺子之歌,圣人闻之,即是至理。

若所见尚浅,所造未纯,即精一执中之语,亦作猜疑过也。

曾子当时初唯一贯,心地洞然。

但捻动,便全体跃然在目,其视忠恕、一贯,又更何别?

若子贡之问,正在见解之处,孔子只得就他分下阶级,方可进步。

要之,至理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亦何莫非取譬之方也?

“先生强恕如是,于一贯何如?

“一贯,非浅陋可识,但窃意一以贯之者,无所不贯者也,而况于恕乎?

是故良知明觉,遍体不遗,必此体在我,然后强恕而行,方能恳切周悉,而感通亦自神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固是悟得一贯之为妙,而亦是见得忠恕之不容已也,岂专于教门人之语哉?

“孔子《吾未见刚》章。

“世之目刚者,类以廉介猖直,仅得其一端,而负气好胜者,亦托于刚以自命。

果若而言,则行行之由,愈如愚之回,而施舍升堂,北宫入室矣。

故夫能辟能阖、能燠能寒、能荣能悴,而后为天地之刚,能屈能伸、能明能晦、能进能退,而后为君子之刚,方是浩然塞于天地。

此孟子所以善养,而愿学孔子以慰其见也。

或问先生道不可离、良知不昧之语,屡屡作疑处起。

问曰: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如何孔子复有此叹?

“圣人此语,正是形容良知无须臾离处,如曰:

人皆晓得由户,则其终日所行,何莫而非斯道也!

其友复曰:

“即是人人皆晓得,何为却有殴父骂母之辈也?

“此辈固是极恶,然难说其心便自家不晓得是恶也?

“虽是晓得,却算不得。

“虽是算不得,却终是晓得。

可见,人心良知不昧,果是道不可须臾离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说得‘知’字,如此尊贵。

又说:

知之者不如好、不如乐,两个‘不如’则知亦似未妙也。

“不止于知,虽好、乐亦有生而好且乐者,则学与困者,亦弗如之矣。

“良知在人,原无二体,乃相去远甚,何也?

“此‘知’字,乃知觉之知,正与《大学》致知‘知’字相同。

生知者,则所谓先知、先觉,而学知、困知者,则所谓觉后知、觉后觉者也。

“然则又何以见其无二体耶?

“生而知之下一‘之’字’都无二体者,生知者知此者也,学知者知此者也,困知者亦知此者也,故曰:

‘及其知之一也’”

子谓熊君应皋,曰:

“德之不修,由学之不讲也。

盖学则有义可徙,有过可改,故四者之忧,惟不学为大也。

其或讲之,而不于徙义改过,是急吾夫子之忧,又当何如?

“孔、颜乐处?

“圣贤之道,原只寻常,而学者讲求,善当体会。

所谓乐者,窃意只是个快活而已,岂快活之外,复有所谓乐哉?

活之为言生也,快之为言速也,活而加快,生意活泼,了无滞碍,即是圣贤之所谓乐,却是圣贤之所谓仁。

盖此‘仁’字,其本源根柢于天地之大德,其脉络分布于品汇之心元。

故赤子初生,孩而弄之,则欣笑不休,乳而育之,则欢爱无尽。

盖人之出世,本由造物之生机,故人之为生,自有天然之乐趣,故曰:

‘仁者人也。

’此则明白开示学者以心体之真,亦详细指引学者以入道之要。

后世不省,仁是人之胚胎,人是仁之萌蘗,生化浑融,纯一无二。

故只思于孔、颜乐处,竭力追寻,顾却忘于自己身中,讨求着落。

诚知仁本不远,方识乐不假寻。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然二者亦交相为用。

盖学者立得地步大,则存驻可久,积得岁月深,则收蓄难方,所计限也。

要之,其初亦只于吾人本分上见得了了,便自有不容已处。

盖人即是仁,仁天地生德也,大孰加焉?

久孰侔焉?

不能以仁观人,以人体仁,而求以弘且毅者,吾未之信也。

“孔子之所绝者四,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者俱没有的。

盖一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便非空空本体,况此‘毋”字,有禁止意,如何解曰孔子毋意、必、固、我也哉?

“《颜渊喟然叹》章,须与《为仁由己》章、《乐正子善信》章参看,其旨始得。

盖见善可欲,正是从圣人身上去求,所以或仰或钻,而有高矣、美矣之叹也。

信其有诸己,却是反求诸身,所以文博我之文,礼约我之礼,而‘为仁由己’之谓也。

既知由己,故竭吾之才,不能自已,而至于卓尔有立焉,此即孔子所谓‘三十而立’之‘立’也。

此时方悟,道本不待外求,而谓欲从前而仰且瞻也,必不可得矣。

盖孔子点化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