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脆弱生态课题申请内容国家科技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9458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脆弱生态课题申请内容国家科技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典型脆弱生态课题申请内容国家科技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典型脆弱生态课题申请内容国家科技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典型脆弱生态课题申请内容国家科技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典型脆弱生态课题申请内容国家科技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典型脆弱生态课题申请内容国家科技部文档格式.docx

《典型脆弱生态课题申请内容国家科技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脆弱生态课题申请内容国家科技部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型脆弱生态课题申请内容国家科技部文档格式.docx

在广泛收集现有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筛选评价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脆弱区退化生态系统特征和恢复重建目标,并结合本项目拟开发的关键技术相结合,研究典型脆弱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技术集成与综合治理模式,并开展试验示范。

(3)退化生态系统管理模式与示范

以生态系统演化规律为基础,结合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开展脆弱区典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模式研究。

建立我国生态脆弱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技术应用和推广机制。

三、课题设置

本项目围绕我国脆弱区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试验示范,共设置16个课题:

(1)脆弱地区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模式与技术对策

(2)高寒草地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和模式

(3)新疆干旱区典型荒漠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4)西藏高寒干旱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模式

(5)高原湖泊湿地综合管理关键技术与模式

(6)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整治技术和模式

(7)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技术和模式

(8)半干旱盐碱化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9)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10)喀斯特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11)长江中上游西南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12)半干旱风沙草原区退化草地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13)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14)崇明岛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安全预警关键技术与模式

(15)生态脆弱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保育和管理模式

(16)重庆地区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四、各课题要求

课题1:

脆弱地区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模式和技术对策

1.课题名称

脆弱地区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模式集成和技术对策

2.课题总体目标

针对我国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和恢复困难等问题,评价筛选不同类型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技术,优化集成综合治理模式,确定关键技术与综合治理模式的实施条件和适宜推广范围,提出脆弱生态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和管理的技术对策,为我国脆弱生态区的生态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3.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

(1)重点脆弱生态区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特点的研究和评价:

阐明脆弱生态区退化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提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总体思路与技术策略。

(2)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评价与集成:

建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关键技术和模式的评价方法。

筛选、集成不同脆弱生态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关键技术。

(3)典型脆弱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

以全国生态区为基础,评价模式的实施条件,明确其适宜范围。

(4)典型脆弱区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和管理技术对策:

建立重点脆弱区生态系统综合整治的技术体系,提出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技术对策。

结合区域生态整治工程的技术要求,提出关键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方案。

4.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提供重点脆弱生态区主要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特点、分布的研究报告。

(2)筛选出适宜于我国不同脆弱生态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技术100项。

(3)集成重点脆弱生态区退化生态系统整治模式20~30套;

(4)提交重点脆弱生态区主要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综合整治对策报告。

5.课题支持年限

2006年10月至2010年12月

6.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课题经费预算总经费为800万,其中国拨经费540万元。

配套经费不低于260万元。

课题2:

高寒草地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和模式

针对高寒草地退化生态系统土地退化沙化、初级生产力下降、鼠虫害严重等开展修复关键技术和模式研究,揭示自然因素和人工措施在退化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开发退化高寒草地恢复的关键技术,建立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模式,提高高寒草地水土涵养能力,使草地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促进高寒草地保护与畜牧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示范模式,为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1)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人工植被稳定性及其生态学效应:

不同受损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过程及关键制约因素;

典型恢复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和演变预测、生态治理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2)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集成:

结合三江源生态治理工程的整体规划,重点研究不同退化阶段的草地综合治理技术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不同功能区多年生人工植被优化配置和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不同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人工植被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三江源区适宜人工植被建植区域的规划。

(3)生态保护型草地畜牧业生产新模式研究及示范推广:

针对三江源区移民聚居点,探索畜牧业生产的新模式,主要研究草地资源配置和合理放牧利用优化技术、饲草料加工及牛羊舍饲圈养技术,以及生态保护型草地生态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的构建,并进行试验示范

(1)完善试验示范区2000公顷,新建饲草料生产基地2000公顷。

在三江源、青海湖地区4个点推广10000公顷。

(2)开发用于不同用途系列配方饲料,年加工牛羊肥饲草料1千吨;

建设规模化养殖基地一个,年育肥各类牲畜2000头(只),并在高寒草地地区舍饲育肥点推广牧户500户,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

(3)提供退化草地整治和集约化畜牧业生产的技术规程4套,育成用于退化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的牧草新品种1-2个。

(4)申请专利3-5项。

2006年10月至2010年12月

课题经费预算总经费为1860,其中,国拨经费620万元,配套经费不低于1240万元。

课题3:

新疆干旱区典型荒漠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针对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植被退化、沙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围绕内陆河流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发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的关键技术,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体系,建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模式和试验示范基地,为我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1)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林保育恢复技术:

研究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林植被群落结构,建立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保育、恢复的技术体系。

(2)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模式:

针对不同区段沙漠化程度及其退化机制,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整合与结构配置技术与模式,提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对策。

(3)干旱荒漠区水土生态安全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研究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措施,提出地下水位恢复的范围以及维系干旱荒漠区水土生态安全的水资源量,确定维系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的合理生态水位和生态需水量。

(4)绿洲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对策:

研究环境因子变化条件下绿洲生态系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建立绿洲生态系统中水资源利用、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并开展试验示范。

(1)提出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保育恢复的配套技术模式4-6个(套)。

(2)建设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保育试验示范区面积1500-2000公顷。

(3)示范区植被覆盖率提高30%。

生态防护效益提高40%以上。

(5)提出塔里木河下游合理生态水位和生态需水量。

课题总经费:

1650万元,其中:

国拨经费550万元,匹配1100万元。

课题4:

西藏高寒干旱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模式

针对西藏高寒退化草地、干旱河谷地区土地沙化、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三种不同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以那曲地区草地、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和藏东南森林为研究区域,研究开发配套的高寒退化草地合理利用与草业开发、干旱河谷地区土地沙化整治、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等生态恢复重建试验示范模式与技术体系,为西藏高寒干旱区及藏东南森林区退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整治及实现《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1)高寒退化草地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结合遥感技术调查研究那曲地区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分析退化的原因。

研究那曲严重退化草地的植被重建技术。

研究高效、环保新型鼠虫药的鼠虫害控制技术。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的结构和养分的影响,确定出高寒草地最佳载畜量的计算模型。

(2)“一江两河”干旱河谷土地沙化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一江两河”干旱河谷土地沙化问题,开发以灌草为主的高寒干旱河谷水土流失生物治理技术、水土保持型生态草场构建技术、林灌草配置模式等。

(3)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现状与成因。

(1)建设高寒干旱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示范基地700公顷,技术模式推广面积7000公顷。

(2)研究提出适宜于西藏高寒退化草地恢复与利用、干旱河谷地区土地沙化治理的关键技术6项,综合整治模式4-6套。

(3)示范区沙化土地治理率60%以上;

土地沙化治理示范植被覆盖度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0-40%。

退化草地植被盖度提高30%-40%。

(4)退化草地恢复重建与综合利用示范区牧草的产草量增加20%,干旱河谷土地沙化治理示范区植被覆盖率提高20%。

实现年新增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项目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50元以上。

(5)培养50-100名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的队伍。

课题预算总经费为128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640万元,配套经费不低于640万元。

课题5:

高原湖泊湿地综合管理关键技术与模式

针对高原湖泊湿地生态脆弱、环境敏感特点,以生态环境状况较好、人类活动压力迅速增加,湖泊生态系统面临威胁的湖泊为对象,以人类活动干扰-流域过程变化-湿地缓冲能力-湖泊环境容量为主线,研究高原湖泊湿地系统保护的关键技术和开发模式。

提出适合我国高原湖泊湿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的关键技术体系;

通过工程示范,建立高原湖泊湿地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利用科技示范基地,为我国高原湖泊保护和整治提供技术支撑。

(1)高原湖泊湿地系统生态脆弱性基本特征与退化过程。

分析流域人类经济活动对湖泊、湿地生态结构的影响过程,结合湿地缓冲能力特点,确定系统生态脆弱性表征、分布梯度和退化过程,建立人类活动-流域-湖泊湿地反馈影响机制。

(2)高原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技术。

以湖泊污染负荷受纳阈值为标准,研究适宜于高原湖泊保护为目标的湿地生态系统应用技术,包括滨湖湿地保护技术、受损湿地生态恢复/修复技术等。

(3)流域综合治理与保护技术。

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探索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和最佳管理模式;

研究控制区域内主要污染物的类型、分布和归趋行为,从源-运移途径-汇的迁移转化机理,开发适合村落型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回用的多元组合技术系统。

(4)高原湖泊湿地综合管理技术与模式及示范。

通过系统集成,建立高原湖泊湿地综合管理技术体系和模式,并要求开展工程示范。

(1)研究和开发高原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技术体系6项,包括:

流域水土保持与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村落污水生物与生态治理技术,湿地生态保护、恢复与修复技术,资源持续利用与调控技术,流域综合管理技术。

(2)申请专利6-8项,有关标准和规范1项。

(3)完成高原湖泊湿地综合管理关键技术与模式工程示范,示范区规模1000公顷;

示范区村落污水处理率达100%,处理后达到入湖水质标准;

年新增产值1000元/公顷。

课题总经费共计120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600万元,配套经费不低于600万元。

课题6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针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困难和人居环境恶劣等问题,综合考虑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经济结构优化,研发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技术开发、技术集成与模式的试验示范,在多个尺度上提出适宜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整治模式,以及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产业一体化的途径,为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的人居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提供科技支撑。

(1)乔灌草干旱适应与恢复技术试验与示范:

针对植被恢复困难问题,评价不同植被恢复技术的空间适宜性,提出不同立地条件下主要乔灌草物种的干旱适应技术与推广体系。

(2)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产业一体化技术试验与示范:

从种植业、养殖业、清洁能源开发的综合集成角度,研发以坡面水土流失治理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和模式。

(3)流域生态综合整治技术试验与示范:

研究坡面乔灌草配置、沟道生物治理技术;

建立小流域生态综合整治技术和模式。

(4)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提出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生态系统适宜性管理的技术体系;

建立流域生态综合整治技术和模式的决策支持系统。

(1)建成和完善生态综合整治示范区面积800~1000公顷;

辐射推广面积达到1000公顷;

(2)示范区内植被覆盖率提高2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0%以上,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50%以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50%以上;

(3)提供坡面、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综合整治模式2~4套;

申请专利2~4项

(4)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产业一体化技术规程1个,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技术规程1个。

2006年11月至2010年12月

课题经费预算总经费:

1060万元。

其中国拨经费530万元,配套经费不低于530万元。

课题7: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技术和模式

针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民经济收入低等问题,开发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技术、综合管理技术体系和模式,并开展试验与示范,建立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与农业经济发展协调科技示范基地,为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课题研究内容应包括:

(1)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研究:

以多功能、多用途的乡土植物种为重点,开展以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络体系建设技术,水土保持林保育、重建和改造技术,植被建设与水分平衡配置技术,小流域树草立体复合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技术与模式的集成整合,进行不同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和模式的生态适宜性评价。

(2)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产业模式与示范:

以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水土流失、林草植被建设—发展草畜产业、生态产业开发—实现生态恢复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开展以乡土、适生、特色和经济的饲料、果品、药材等生态经济植物高效栽培与综合开发,发展生态产业的综合治理模式。

(3)协调水土保持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格局试验与示范:

从坡面—小流域—生态类型区多尺度开展土地利用格局优化配置的试验与示范,以协调水土保持和农村经济发展。

(4)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模式推广机制研究: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建立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具可操作性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机制,提出综合运行管理对策措施。

(1)建立、完善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治理示范区2个,总面积达到2000公顷,辐射面积6000公顷,推广面积20000公顷。

(2)示范区及辐射区植被覆盖度达到50%以上。

土壤侵蚀模数降低30%。

(3)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上,示范区土地生产力提高15%—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05年提高30%—50%。

(4)提供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综合管理技术体系和模式。

(5)制定2—4个技术规程。

申请专利2-4个。

课题总经费1100万元。

其中:

国拨经费550万元;

配套经费不低于550万元。

课题8半干旱盐碱化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1.课题名称

半干旱盐碱化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2.课题总体目标

针对半干旱苏打盐碱化地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与农牧民贫困化加重等问题,开发碱地植被生态恢复与水资源合理利用等土地盐碱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构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可持续管理机制,并开展试验示范与推广,为半干旱苏打盐碱化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4.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耐盐碱高价值植物筛选与种植技术:

针对苏打盐碱化土地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脱节,导致生态治理技术难以推广应用问题,评价筛选高价值适生植物,并研发种植技术。

(2)苏打盐碱化土地植被格局配置关键技术:

根据土地盐碱化程度的空间异质性,研究高精度土地盐碱化类型空间信息获取技术,并与适生植物评价相结合,开发植被恢复空间格局与物种配置的技术支持系统。

(3)环境友好型苏打盐碱地以稻治碱模式:

针对以稻治碱中出现的排水污染河流的问题,开发消减稻田排水污染与稻-苇-鱼复合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发展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小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4)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地恢复技术集成与模式:

针对重度盐碱化土地、中度盐碱化土地、轻度盐碱化土地等三类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地,开展综合治理的技术集成研究,并进行试验示范,提出可行的综合整治生态模式。

4.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⑴建立半干旱苏打盐碱化综合整治示范区1个,面积达到1000公顷,技术辐射面积2000公顷,示范区植被覆盖率平均达到65%。

⑵形成半干旱盐碱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与农牧业复合经营发展模式2个;

示范区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效益平均提高50%以上。

⑶开发苏打盐碱化生态治理与特色农牧生态产业技术,并形成专利技术2~3项。

5.课题支持年限

6.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课题总经费104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520万元,配套经费不低于520万元。

课题9:

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针对喀斯特(岩溶)高原脆弱生态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区的恢复模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产业开发等主要问题,研究喀斯特高原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综合整治技术,提出石漠化整治的综合技术途径和模式,开展喀斯特高原石漠化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为我国同类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1)强度石漠化环境封山育林与人工辅助生态修复技术:

针对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区土壤极少、极度干旱、植物稀缺、人为活动频繁等问题,开展封山育林与人工辅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2)中度石漠化环境速生高效林灌草种植与生态演替诱导技术:

针对中度石漠化环境植被物种单一、生态系统不稳定等问题,进行多种适宜于喀斯特区经济林草种植、丰产配套技术和植被恢复技术示范。

(3)轻度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及草地畜牧业配套技术:

针对轻度石漠化土地生产力较高的特点,开展植被恢复与畜牧产业发展的技术与模式研究。

(4)潜在石漠化环境水土保持与混农林业复合经营技术:

针对潜在石漠化环境土地质量差、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贫困落后等问题,研究混农林业复合经营模式。

(5)喀斯特水资源开发与配套节水技术:

根据表层喀斯特水赋存特性与水资源特点,利用小水窖、小水池和小水库蓄集雨水和地表水,利用提水工程开发喀斯特皮下水和上层滞水以及节水农业技术。

(6)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撑:

把农村社区发展、庭园经济、新农村建设与石漠化整治整合起来,建立农林牧副协调发展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

建立适合喀斯特高原地区农村特色的社区发展与石漠化综合整治的公众参与的模式与技术体系。

(7)石漠化综合整治技术集成与模式推广:

定量分析和评价示范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体系推广的可行性,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效益监测等提供查询、分析和辅助决策服务。

(1)建设和完善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整治示范区与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综合整治示范区,示范面积1500公顷,辐射推广面积9000公顷。

(2)示范区植被覆盖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5%-30%;

土壤侵蚀模数降低30%;

石漠化(轻度以上)面积比例降低15%-30%。

(3)示范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40%以上。

(4)提出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整治模式,编制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整治的技术规程4个。

(5)申报专利3-5项。

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

课题经费总预算1650万元。

其中,国拨经费550万元,配套经费不低于1100万元。

课题10:

喀斯特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