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阜康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DOC 50页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8919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房地产阜康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DOC 50页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房地产阜康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DOC 50页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房地产阜康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DOC 50页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房地产阜康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DOC 50页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房地产阜康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DOC 50页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房地产阜康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DOC 50页文档格式.docx

《房地产阜康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DOC 50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地产阜康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DOC 50页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房地产阜康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DOC 50页文档格式.docx

1.2建设单位、法人代表

1.2.1建设单位

阜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2.2法人代表

苑凤超

1.3.建设地点

城关镇、九运街镇、滋泥泉子镇、上户沟乡、三工河乡、水磨沟乡

1.4建设内容及规模

田间基本建设工程:

渠道防渗1870m(含配套桥涵闸),低压管道滴灌2735亩,田间道路12500m2。

培肥地力:

增施有机肥7000吨,秸秆还田1000吨,测土配方施肥4681亩。

粮田质量管理:

技术培训3000人次、动态监测点建设1个。

1.5建设目标

以退耕还林村为基本单元,以提高基本口粮田耕地质量、确保退耕农户口粮田安全为目标,以改善基本口粮田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完善口粮田路渠网,采取培肥改良措施,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使我市高产稳产田面积由原来的52000亩增加到54700亩,使我市人均高产稳产田面积由0.425亩增加到0.447亩,基本口粮田农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土壤肥力提高一个等级;

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23%,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73%;

小麦平均单产由原来的355公斤提高50公斤达到405公斤,玉米由原来的680公斤提高60公斤达到740公斤;

小麦增产24万公斤,解决项目区89名缺粮人口的缺粮问题,使我市2942名退耕人口直接受益。

1.6建设期限

建设期限一年,2009年1月到12月。

1.7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1.7.1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234.05万元。

总投资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145.28万元,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60.37万元,粮田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28.4万元。

1.7.2资金筹措

本项目中央财政投资187.24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及项目区农户集资46.81万元。

1.8综合评价

通过项目实施基本口粮田基础设施建设、培肥地力、配方施肥和农民技能培训等工程、技术措施,实现基本口粮田高产稳产。

项目工程设计合理,组织管理和运行管理科学,投资额度适中,投资结构合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议尽快组织实施。

2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粮食是人们生存的根基,耕地是粮食生长的根基。

切实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退耕农户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

新疆属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土壤整体质量不高,中低产田所占比重大。

特别在退耕还林区、高寒地区、边境县、少数民族集聚区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所涉及的农户达到退耕总人数的60%以上,有28.3%的退耕农民存在缺粮问题,而在退耕还林区现有的基本口粮田中,中低产基本口粮田所占比例大,产量较低,是造成退耕农户口粮缺口的主要原因。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使全区现有基本口粮田中中低产口粮田转变为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促进退耕还林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及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退耕还林区退耕农户的口粮安全。

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

阜康市现有耕地面积40万亩,其中高产田5.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农村人口人均0.425亩;

中产田16.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1%;

低产田18.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

项目区涉及全市72个村,24.4万亩耕地,4.2万人口,人均5.8亩地,自2000年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以来,共完成退耕地4681亩,退耕人口2942人,退耕人口人均耕地减少1.59亩,有89人为缺粮人口。

退耕还林区域多在灌区下游,农田基本建设水平较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不完善,农田土壤肥力低,地块较零散,灌溉水利用率低,大多属中低产田,迫切需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实施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和进行秸秆还田,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肥地力,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解决退耕还林人口的缺粮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1)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

退耕还林工程是由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的,是从防治水土流失、实现国家生态安全出发组织实施的。

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因退耕还林致使耕地减少粮食总量不足矛盾,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2)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通过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是建设高效农业的需要。

项目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优化种植业结构、实现农业高效生产创造了条件。

4)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

通过培肥地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优化种植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节本增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自治区产业发展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该项目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五部委《关于新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批复》(发改农经[2008]2971号)实施。

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我市实施了多年,累计实施面积达到15万亩,为我市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肥地力积累了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农田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成效显著,自2005年以来,累计完成小麦加压滴灌面积2万亩,亩均增产50公斤,其中2007年在三工乡牧民定居点盐碱化程度较重的1000亩小麦地实现平均单产330公斤,较项目实施前常规灌溉亩增产110公斤。

3)项目区具有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阜康市市乡两级农业技术人员5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8人,中级农艺师35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能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近几年先后参与实施了国家小麦“554”高产攻关项目、自治区科技厅招标项目“三工河流域无公害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新疆部分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与自治区农科院合作完成“设施农业成果转化”项目、“绿色蔬菜、瓜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等,并顺利通过项目验收。

今年又与自治区农科院合作拟申报科技厅的“蔬菜优质高产滴灌水肥高效调控综合技术研究示范”,又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

4)近几年我市不断加大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实施滴灌工程的每亩由市财政补贴200元。

2年来累计补贴资金达到500万。

3、项目区概况

3.1阜康市概况

3.1.1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阜康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径87°

46′44″—88°

44′,北纬43°

45′—45°

00′。

东邻吉木萨尔县,西接米泉市,南以博格达山分水岭与乌鲁木齐县为界,北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与富蕴县接壤。

南北长139km,东西宽76km,总面积8628km2。

地形地貌:

阜康市南高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高度450-5445m。

分为山地、平原和沙漠三大地貌单元。

南部山地海拔700—5445m,属于天山山脉博格达山北坡。

海拔5545m的博格达峰屹立于群峰南侧。

山地群峰林立连绵,沟壑纵横交错,主脉东西走向。

海拔3800m以上为高山积雪区,地势高峻,终年积雪,孕育着占地55km2的54条现代冰川。

冰川厚度一般30m左右,最厚达130m,是天然高山固体水库。

冰储量18.4亿m3,折合储水量16.4亿m3,为境内山溪性河流的发源地。

海拔3300—3800m为高山流石坡,山势高峻,基岩裸露,倒石堆遍布,植被稀疏。

海拔2800—3300m的高山坡地,为高山芜原植被所占据。

海拔1800—2800m为中山带,地势起伏较大,山高沟深、崖悬壁陡,坡度一般在25—30°

之间,区域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径流集中,主要为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以及天然云杉和灌木林分布区。

是水源涵养地和用材林区,也是主要的夏牧场,名扬中外的天池风景区就处在中山带群山密林之中。

海拔700—1800m为低山丘陵区,山势不高,坡度变缓,沟谷相互交织,坡度18—25°

,区域气候干旱,发育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和山地荒漠植被。

中部平原为山前倾斜平原,海拔450—700m,平均坡度为2.5%,南部洪积-冲积扇群坡度较大,基质为粗骨质;

北部为细土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现状利用为春秋草场,耕作区分布在冲积—洪积扇缘及三工河和白扬河下游冲积平原。

北部沙漠习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海拔450—800m,该区域沙丘绵延,为固定、半固定沙丘。

气候:

阜康市地处欧亚大陆中部,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少雨,春季气温多变,夏季酷热,秋季降温迅速,冬季严寒漫长。

年平均气温6.6℃,一月份平均气温-17℃,七月平均气温25.6℃,夏季最高温度41.5℃,冬季最低温度-37℃。

≥10℃积温3551.5℃,无霜期174d,年日照时间2932.7h,具有丰福的光热资源。

年平均降水量200.5mm,蒸发势1691mm,干旱指数12%。

项目区年平均风速一般在1.7m/s,灌溉期(4-9月)平均风速1.2m/s,最大冻土深度1.45m。

水资源:

阜康市共有7条山溪性河流,自西向东依次为水磨河、三工河、四工河、甘河子河、白杨河、西沟河、黄山河。

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1.9亿m3,其中市属水权1.66亿m3。

天池为高山湖泊,湖面海拔高度1911m,面积2.45km2,水深92m,总容积1.6亿m3,年调节量0.51亿m3。

地下水总补给量1.17亿m3,可开采量1.00亿m3,其中市属0.823亿m3,占可开采量的82%。

土地资源:

土地总面积1294.20万亩,其中天然草地1086.3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3.94%;

天然林地73.05万亩,占5.65%;

耕地40万亩,占3.09%;

其他用地94.79万亩,占7.32%。

土壤类型从高山到沙漠依次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灰褐色森林土和山地草甸土、山地栗钙土、山地棕钙土、灰色荒漠土、风沙土,垂直分异明显。

3.1.2.社会经济概况

行政区划及人口概况:

全市辖4镇(滋泥泉子镇、九运街镇、城关镇、甘河子镇)、3乡(上户沟哈萨克民族乡、三工河哈萨克民族乡、水磨沟乡)、3个街道办事处(博峰街办事处、阜新街办事处、准东办事处)、106个村民委员会,以及3个兵团农场(兵直二二二团,农六师土墩子农场、六运湖农场)。

总户数58500户,总人口166183人,人口出生率9.37‰,死亡率3.94‰,自然增长率5.43‰。

主要有汉、哈、回、维吾尔族等17个民族组成。

市属41721户122360人,其中农业人口62843人。

产业结构与国民经济发展现状:

阜康市是农牧结合市。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107.31亿元,较上年增长9%。

其中第一产业12.51亿元,第二产业77.34亿元,第三产业17.45亿元。

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2:

72:

16。

在第一产业中,牧业产值为4.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6.6%。

地方财政收入3.3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6200元,其中牧区人均收入5596元。

中国西部百强县市排名阜康市名列第58位。

能源生产与供应现状:

阜康市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年产原煤生产64.79万t,焦炭32.7万t,原油生产150.2万t,天然气18667万m3。

现有火电站3座,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3.1万kw,年发电量47629万kw·

h,并和自治区联网,35kv变电站5座,电力供应充足,农牧区通电入户率达100%。

交通、电信条件:

阜康市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北方,相距57km。

吐-乌-大高等级公路横穿全市,216国道纵贯市境,阜彩公路和石油坂行路途经饲草饲料地项目区,市、乡、村三级公路四通八达,乌(乌鲁木齐)—甘(甘河子)专线铁路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

程控电话网络遍布全市,直拨全国及世界各地,通讯快捷便利,是国家123工程农村达标县市。

土地利用现状:

全市土地总面积1294.2万亩,其中山区272.3万亩,占21.04%;

平原339.1万亩,占26.2%;

沙漠682.8万亩,占52.76%。

土地利用现状为:

农用地48.48万亩,天然草地1086.36万亩,林地34.31万亩,建设用地22.16万亩,未利用地53.16万亩,冰川8.25万亩,其它土地3.02万亩,农垦团场占地27.47万亩。

3.2项目实施区概况

项目区涉及全市6个乡镇72个村(详见附表1),24.4万亩耕地,4.2万人口,人均5.8亩地,项目实施区社会经济基本状况(详见附表2)。

自2000年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以来,共完成退耕地4681亩,退耕人口2942人,退耕人口人均耕地减少1.59亩,有89人为缺粮人口。

退耕还林区域多在灌区下游,农田基本建设水平较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不完善农田土壤肥力低,地块较零散,灌溉水利用率低,大多属中低产田。

4、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4.1基本情况

1)阜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法人代表、中心主任苑凤超。

阜康市农业局是阜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阜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位于阜康市准噶尔路219号,中心技术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共有员工24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3人,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11人,助理农艺师5人,技术员3人;

具有本科学历9人,大专学历14人。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植保植检室、园艺栽培室、土壤肥料室、检测培训室、办公室5个职能科室,主要负责全市农作物栽培、土壤改良、科学施肥、旱作节水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农药安全使用等重大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

承担全市农业植物检疫管理和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

组织全市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和农田墒情与旱情监测预报;

承担农作物种子、土壤、肥料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指导种植业技术推广工作;

承担种植业有关项目实施、信息发布与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对引进或实验、示范的先进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资,尽快地以无偿的方式向农户推广,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为提高本市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实际收入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2)能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近几年先后参与实施了国家小麦“554”高产攻关项目、自治区科技厅招标项目“三工河流域无公害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新疆部分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与自治区农科院合作完成“设施农业成果转化”项目、“绿色蔬菜、瓜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等,并顺利通过项目验收。

今年又与自治区农科院合作拟申报科技厅的“蔬菜优质高产滴灌水肥高效调控综合技术研究示范”。

4.2资产及财务状况

阜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固定资产近106万元。

1)办公条件:

阜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办公面积600平方米,有:

办公室、土壤肥料化验室、防治药械室、植保植检检测室、会议室等。

2)培训条件:

台式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相机、VCD机、电视机、资料柜、桌椅、黑板、植物标本、病虫害及天敌标本和各类植保机械。

3)实验室条件:

阜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验室面积80平方米,有恒温培养箱、解剖镜、高压锅、冰柜、精密分析天平、干燥箱及实验室所需的其它仪器。

4)目前单位经费运转正常,并坚持专款专用,按季度进行财务公开制度,单位没有债务。

5、项目建设原则及设计依据

5.1建设思路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的原则,立足退耕后农户现有的口粮田,配套完善田路渠网,培肥地力,加强监控。

通过建设,合理配置土肥水资源,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水肥利用率,将中低产基本口粮田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

在区域布局上,结合退耕户中缺粮人口分布情况,以退耕还林村为基本单元,规划各项建设内容,落实基本口粮田建设规模,非退耕还林村不能纳入建设范围。

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退耕农户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5.2建设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

依据《规划》,结合阜康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各区域不同的特点,合理布局,重点突出,综合整治,稳步推进。

2)坚持以人为本,体现退耕农户意愿的原则。

要切实维护退耕农户在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行项目公示制度,确保农民满意。

3)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在国家帮助下,积极动员退耕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增加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4)坚持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建设的原则。

项目区应选择水土资源、地形等自然条件适合的连片地块集中建设。

在建设内容上,立足现有的基本口粮田,通过完善口粮田基础设施、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粮田质量监控信息管理等综合措施,促进基本口粮田内在质量的有效提升,使中低产基本口粮田转变为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发挥国家投资整体效益。

5)坚持工程建设与技术措施并重的原则。

项目建设要充分体现综合措施的集成与创新。

工程与技术是基本口粮田建设的两个重要措施。

工程建设重点在于改善田间基础条件,技术手段重点在于培肥地力。

在建设中,既要重视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又不能忽视技术手段的推广运用。

5.3项目设计依据

1)国家五部委《关于新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批复》(发改农经[2008]2971号);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2008-2015年)》;

3)《新疆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4)《阜康市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

5)《阜康市“十一五”土地建设利用规划》

6)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DJ252—2000)、《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SL211—98);

《水利建筑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定员试行标准》(SLJ705—81);

《水工砼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

《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SL/T225—98);

《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DJ302-88);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sl/T153-95。

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

6、工程布局及建设规模

6.1基本口粮田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1)以退耕村为基本单元规划建设耕地面积4681亩,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在我市六个乡镇选择9个项目点集中实施田间工程建设,涵盖面积3985亩,其中滋泥泉子镇实施加压滴灌1450亩(东泉村600亩、南泉村300亩、岌岌梁村550亩),上户沟乡实施加压滴灌280亩,三工河乡实施加压滴灌550亩,水磨沟乡实施加压滴灌455亩,九运街镇规划60U型防渗灌渠1220米、覆盖耕地面积500亩,城关镇规划60U型防渗灌渠650米(头工南村)、农田道路12500平方米(头工村),覆盖耕地面积750亩。

2)田间基础设施建设:

以条田为单元,条田面积150—200亩,达到渠道防渗、桥涵闸配套、灌排畅通。

采取小畦灌、滴灌等先进的田间节水灌溉措施,提高水肥利用率。

建设布局、内容及规模附表3。

6.2培肥地力

项目贯彻“用养结合”的方针,全面实施“增”(增施有机肥)、“提”(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率)、“改”(改良土壤)、“防”(防止土壤退化)、“轮”(轮作倒茬)等主导措施,重点推广有机培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及合理轮作等主导技术。

工程布局在退耕还林项目区内,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681亩。

增施有机肥7000吨,其中城关镇增施1150吨,九运街镇增施750吨,滋泥泉子镇增施3050吨,上户沟乡增施180吨,三工河乡增施1040吨,水磨沟乡增施830吨。

秸秆还田1000吨,其中城关镇160吨,九运街镇110吨,滋泥泉子镇420吨,上户沟乡30吨,三工河乡150吨,水磨沟乡130吨。

实行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推行以小麦-番茄、小麦-打瓜、小麦-玉米等为主的轮作倒茬制度,通过平整土地、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伏耕晒垡、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粮食作物连作不超过3年。

布局及建设内容规模见附表3。

6.3粮田质量管理

建立土壤动态监测点,对项目区基本农田土壤地力实施动态监测;

开展以农牧民为对象的种植、田间管理、经营管理等技能技术培训。

项目建设土壤动态监测中心点1个,培训农牧民3000人次。

7工程方案设计

7.1基本口粮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设计

7.1.1总体建设方案:

基本口粮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进行口粮田渠道防渗、田间桥涵闸、田间道路、田间灌排设施等的标准化建设,形成具有抗旱防涝、保护生态、提高效率、高产稳产的基本口粮田。

本着工程建设相对集中,提高投资资金利用效率,便于项目工程建设管理的原则,工程布局在项目实施单元区外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好的地块实施,根据各个项目实施单元实际情况,实施以农田防渗渠道、低压管道滴灌、农田道路以及配套桥涵闸建设。

7.1.2灌溉设施建设

7.1.1.1水土平衡分析

项目实施区为基本口粮田,只是对原有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水的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不会出现水土不平衡现象,因此不做水土平衡分析。

7.1.1.2农田防渗渠道设计

对以土渠为斗农渠灌溉的项目区,为减少水资源流失,工程设计主要以斗农渠防渗及其渠系建筑物进行,项目区建设在已有基础上只设斗农渠两级渠道。

a)渠道设计

1)渠道设计流量确定

根据项目区灌溉制度、灌溉面积以及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等确定渠道设计流量。

①农渠设计流量

农渠设计流量按灌水定额计算:

Q农田净=mA/864000T,Q农净=Q农田净/η田,Q农设=Q农净/η农

式中:

Q农田净,Q农净,Q农设——农渠田间净流量,农渠净流量和毛流量,m3/s;

m——条田的灌水定额,一般取作物最大灌水定额,m3/s;

A——条田面积亩;

T——条田灌水时间天;

η田,η农——田间水利用系数和农渠渠道水利用系数,本项目实施后分别为0.85和0.90(农渠为土渠)。

本项目条田面积为100-400亩不等,T取2天,灌水定额取60m3/亩。

②斗渠设计流量

根据规划,斗渠控制的农渠采用轮灌方式进行灌溉。

斗渠的流量则主要根据其控制的农渠数来确定。

即:

Q斗设=KQ农设/η斗

Q斗设——斗渠设计流量(m3/s)

K——斗渠同时控制的农渠数,项目区斗渠控制农渠数小于4条,取K=1。

Q农毛——农渠设计流量(m3/s);

η斗——斗渠的渠系水利用系数。

由于本项目区内,每条斗渠设置农渠不一,控制面积并不同,据此,可根据各斗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