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746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届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若图中等值线为北半球热力作用形成的高空500百帕等压面上的等高线,且等高线数值a<

d,则图示为高压中心,气流顺时针辐散。

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③处此时吹顺时针方向的风,为西北风,A错。

①地近地面受低压中心控制,气流逆时针辐合,受摩擦力影响,风力小于高空的风力,B错。

A地位于高空,地面气流上升,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A地地面为阴雨天气,C错;

A地地面气流上升,形成低压。

故选D。

【4题详解】

若图中等值线为一月份某地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灰厚度等值线,A为火山口,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方向火山灰较多,故此地吹西南风,应受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控制,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一月份受西风带控制,吹西南风,是此次火山活动最可能发生的地点;

我国东北地区吹西北风;

智利位于南半球西风带,为西北风;

德干高原吹东北风。

综上对比四选项可知A符合。

故A选项正确。

【点睛】在分析第1题时要注意等值线的位置是高空还是近地面,因为影响气压的基本要素有海拔、温度、空气运动等;

从高度来看,同一地点,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空的气压总是低于近地面的气压;

从气温来看,同一高度,气温越高的地方,气压越低;

从空气运动状况来看,气流上升处,气压低,反之气压高。

下图为晴天我国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5.该绿洲所在地区和图示日期最可能是()

A.新疆南部、3月21日至22日B.青海北部、6月22日至23日

C.内蒙古西部、7月12日至13日D.宁夏北部、1月3日至4日

6.图示日期大范围大气环流较静稳,则当地近地面大气()

A.白天由沙漠向绿洲辐合B.白天由绿洲向沙漠辐散

C.夜晚绿洲气压较高D.夜间沙漠气压较低

【答案】5.C6.B

【5题详解】

图中所示,一天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6点左右,该地地方时此时应为14点,所以该地经度为90°

E左右,且最高温度在30°

以上,最低温度在15°

左右,因此可以判断该地最可能位于内蒙古西部,时间为7月12日至13日。

故C正确。

【6题详解】

白天,沙漠气温高,气压低,绿洲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大气由绿洲向沙漠辐散;

夜晚,沙漠气温低,气压高,绿洲气温高,气压低;

故B正确。

下图分为图Ⅰ和图Ⅱ两部分,图Ⅰ为澳大利亚某地理事象的分布示意图,图Ⅱ为该区域内三地月降水量分布图和月最高气温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地理事象可能是(  )

A.陆地自然带B.年降水量

C.风力D.≥10℃积温

8.甲地月降水量与月最高气温,正确的组合是(  )

A.②③B.④⑥C.②⑤D.①④

【答案】7.C8.D

【7题详解】

澳大利亚的东部有南北纵贯的大分水岭,所以在大分水岭的东侧,受东南信风的影响较大,风力较大,广大内陆地区位于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力相对较小,南部沿海地区受西峰的合或者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

西北方位受西北季风的影响,风力也较大,所以澳大利亚的风能资源,沿海地区较为丰富,而广大中部内陆地区较为贫乏,所以图中地理现象应当为风力。

而年降水量和陆地自然带,应基本呈半环状分布,与图示地理事物分布不符,AB错。

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积温应当从北向南逐渐减少,基本与纬线平行,与图中地理事物分布规律不相符,D错,故选C。

【8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降水最多月在当地的冬季,对应图中的降水柱状①。

而从气温来看,该地纬度较高。

且受沿岸寒流的影响,气温在澳大利亚应较低的地区,且最冷月均温在零度以上,气温的年较差较小,对应图中的④,故选D。

【点睛】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位置。

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2)、海陆分布。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3)、地形地势。

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4)、洋流因素。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5)、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坎儿井的原理是利用地形条件;

通过人工地下暗渠,将水源引流至山麓涝坝(小型蓄水池)中,为干旱地区提供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

近年来,我国吐鲁番盆地大量建设机电井导致坎儿井水量锐减。

下图示意吐鲁番盆地局部区域涝坝和机电井分布情况。

9.推断该地交通线路的大致走向为

A.西北一东南走向B.东北一西南走向

C.环湖分布D.呈“之”字形爬升

10.坎儿井中的水可以四季常流,其主要原因是

A.高山冰雪融水的补给B.当地较为稳定的山地降水补给

C.灌区调蓄工程的建设D.集水区的地下水较为稳定

11.图中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涝坝是

【答案】9.B10.D11.B

【9题详解】

西北地区降水少,水源成为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

当地的聚落一般建在山麓水源较为充沛地带。

交通线路连接聚落,为便于联系居民点也便于修建,这里的交通线路一般建在山麓地带、水源较充足的地方。

根据材料,涝坝建在山麓地带,且水源较为充足,故交通线路大致与涝坝的分布相一致,连接1-4涝坝可以看到,四地连线大致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故该地交通线的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选B。

【10题详解】

坎儿井中的水可以四季常流说明坎儿井的水源补给比较稳定。

根据材料,坎儿井中的水来自人工地下暗渠中的地下水,地下水相对稳定;

坎儿井中的水并非直接来自冰雪融水或降水,AB错;

绿洲农业一般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调蓄工程位于灌区,坎儿井位于山区,基本不受灌区调蓄工程影响。

据此分析选D。

【11题详解】

图中四个涝坝,①位于山麓,水源大多可以汇入,机井在其一侧,机井对涝坝的影响不大;

③处的机井位于上游源头,此处集水量小,对下游山麓的涝坝③影响相对较小;

④处机井距涝坝远,距坎儿井也远,对涝坝④影响较小;

②处的机井位于涝坝上游多个坎儿井汇水地带,随着机井的大量抽水,会使位于其下游的②处涝坝中的水量明显减少,据此分析选B。

【点睛】自然因素属于交通线路修建的制约区素,表现在:

(1)地形:

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

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

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

河流湍急,不利航行;

但对航空影响小

(2)地质:

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

地质不稳定一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

(3)气候:

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

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

(4)土地:

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在大西洋表层洋流中,有一支被称为“暖输送带”。

它将海洋在热带获得的热量经北美墨西哥地区向格陵兰岛、西欧和北欧地区输送,并一路向大气释放热量,不断蒸发的海水变得更咸,北上过程它逐渐冷却,抵达挪威和格陵兰海时,表层海水密度变高,变重的表层海水开始下沉,转向南流动,成为“冷输送带”。

下图为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图中表层洋流为(  )

A.暖流,北上过程中其盐度下降B.暖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降低

C.寒流,北上过程中其盐度上升D.寒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下降

13.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会使北大西洋海域(  )

A.表层海水盐度增加B.表层海水下沉加快

C.表层海水密度降低D.深层海水流速加快

【答案】12.B13.C

【12题详解】

结合图和材料中

信息可知,表层洋流为北上洋流,主要为“暖输送带”,性质主要是暖流,其在北上的过程中,自身不断释放热量,海水温度不断降低,海水不断蒸发,海水的盐度不断升高,密度不断加大。

故选B。

13题详解】

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会使淡水增加,北大西洋海域表层海水盐度降低、密度下降,海水变轻,下沉速度减慢,深层洋流南下回流速度会减弱,进而会对整个环流系统的水热输送产生重大影响。

故选C。

【点睛】分析这道题时,要注意利用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其中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随之变化。

由于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某课题组为研究福建南部地区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水土保持效果,选取当地某径流小区开展实验研究,根据当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别设置3个实验组:

(1)实验组I:

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约95%;

(2)实验组:

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

(3)对照组:

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

该实验以每次降雨过程为单位,监测某年5月和8月多场降雨过程的相关数据。

下表为各径流小区5月和8月降雨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

14.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气旋B.反气旋C.冷锋D.暖锋

15.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

A.实验组I、对照组、实验组B.对照组、实验组I、实验组

C

实验组、实验组I、对照组D.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I

16.据实验数据推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

①降雨②蒸发③下渗④地下径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14.A15.C16.D

【14题详解】

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5月份受锋面雨带影响,8月份台风活动较多。

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因此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气旋,故A正确。

反气旋影响多是晴朗天气;

8月份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故B、C、D错误。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实验组Ⅰ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约95%,植被盖度最大,根系深长,水土流失最少,对应乙。

实验组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植被盖度较小,水土流失较多,对应甲。

对照组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最多,对应丙。

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实验组、实验组Ⅰ、对照组,故C正确,A、B、D错误。

【16题详解】

据实验数据推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降雨,降水量大,对地表侵蚀强,①对。

蒸发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②错。

下渗量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小,侵蚀越弱,水土流失越少,③对。

地下径流对水土流失影响小,④错。

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5月份受锋面雨带影响,8月份台风活动较多。

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气旋。

植被盖度最大,根系深长,水土流失最少。

下渗量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小,侵蚀越弱,水土流失越少。

陷落柱是岩层中岩溶空洞塌陷,上部地层下沉形成的堆积体.煤炭采掘时遇到陷落柱,可能遭遇矿难事故,并给煤炭生产造成很大困难。

下图示意某煤层底面在地下的分布与起伏状况。

17.图中陷落柱的最大垂直高度可能为()

A.50米B.70米C.140米D.150米

18.与图中陷落柱成因有关的表述是()

A.煤炭采空致塌陷B.向斜槽部易积水C.煤层结构较松软D.背斜顶部多裂隙

19.在采掘工作面接近陷落柱时,下列现象属于前兆特征的是()

A.涌出水量逐渐减少B.煤层顶板压力减小C.周围岩层逐渐致密D.周围小断层逐渐增多

【答案】17.C18.D19.D

17题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的等高距是50米,陷落柱的最高处海拔在0—-50米,最低处海拔在-100—-150米,因此陷落柱的垂直高度是在50—150米。

只有140米符合条件。

【1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陷落柱是岩层中岩溶空洞塌陷,上部地层下沉形成的堆积体。

因此陷落柱的形成之前地下应该先形成一个溶洞。

根据溶洞的形成机理,在石灰岩地区,流水沿着裂隙下渗,在地下深处岩石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溶洞。

因此该地陷落柱的形成可能是背斜顶部多裂隙,地表水下渗后,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故D正确。

【19题详解】

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地下溶洞的形成往往多个裂隙下渗,多处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单个裂隙形成大溶洞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采掘工作面接近陷落柱时,周围小断层逐渐增多。

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如图中“50┪”表示岩层与水平面线成50°

夹角且向东倾斜,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0.甲处从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来看分别是()

A.山谷和向斜B.山谷和背斜C.山脊和向斜D.山脊和背斜

21.甲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外力沉积一地壳挤压一外力侵蚀B.外力沉积一地壳下沉一外力侵蚀

C.地壳下沉一外力沉积一外力侵蚀D.岩浆侵入一岩石变质一外力风化

【答案】20.C21.A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处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弯曲,因此从地表形态上看是山脊;

图中甲处东侧有“50º

┫”表示岩层与水平面线成50°

夹角且向东倾斜,甲处西侧有“┣49º

”表示岩层与水平面线成49°

夹角且向西倾斜,因此可以判断甲处岩层是向下凹,从地质构造来看属于向斜,选C。

【21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甲处为向斜山,地层呈现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层,沉积岩为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地层形成后受地壳挤压形成向斜,向斜槽部因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但山顶部位还是会遭受一定的外力侵蚀,选A。

十九世纪以来,德国境内的河流被大规模裁弯取直和渠化,使河流失去正常的河道功能,严重影响沿岸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近十几年来,德国恢复河流水文形态特征工程日益兴起,工程要重塑自然河道的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潭、沙洲和沙滩,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环境和生态效益,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下图为“某河流水文特征工程规划示意图”。

22.河流被大规模裁弯取直和渠化有利于()

A.航运和养殖B.航运和行洪C.发电和航运D.水质改善

23.河流的生态修复使河流()

A.侵蚀作用明显增强B.河道摆动空间减少C.河道形态标准化D.水流速度减缓

【答案】22.B23.D

【22题详解】

裁弯取直和渠化,缩短流程、加深河道,河流流速变快,减少泥沙淤积作用,有利于航运和泄洪。

【23题详解】

河流的生态修复使河流恢复弯曲的河道,水流速度减缓,沉积作用明显增强,河道形态多样化,河道摆动空间扩大。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4.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D.转化为固态水

25.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D.荒漠带

【答案】24.B25.B

【24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地区的降水蒸发28%,下渗到地下2%,不产生地表径流,除去蒸发和下渗,小流域内水量支出还剩70%。

地表蒸发只有28%,A项错误;

根据图5,该地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

地下径流由下渗补充而来,下渗只占2%,C项错误;

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较高,2500米-3400米应该没有固态水,D项错误。

【25题详解】

甲自然带位于半荒漠带和山地针叶林之间,介于半荒漠和森林之间的应该是草原,所以甲自然带最可能属于山地草原带,故B项正确。

A、C、D项错误。

【点睛】本题组第1小题容易错选D,要注意观察冰雪冻原的位置,并判断冰雪冻原的降水特点,再结合改善地大部分地区植被丰富这一特点,来推断该小流域水量支出的主要去向。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科考队于11月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该地区距海洋近但很少受到海洋水汽的“滋润”,草原、沙漠广布,但多外流河;

沙漠中分布有保存完好大片石化森林,科考队员遇到当地游牧民特维尔切人赶着牲畜游牧,并得知他们每年在大西洋沿岸与安第斯草场之间定期迁徙放牧。

下图是巴塔哥尼亚地区附近略图及“石化森林”形成的一般过程。

(1)说明巴塔哥尼亚高原很少受到东西两侧大洋水汽“滋润”的原因。

(2)分析干旱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多外流河且流程中流量耗损相对较小的自然原因。

(3)分析并描述巴塔哥尼亚地区出现大规模“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

【答案】

(1)巴塔哥尼亚地处西风带,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太平洋水汽进入;

陆地狭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大西洋水汽也难以进入;

巴塔哥尼亚高原海拔较高,且西风使大西洋水汽向东输送。

(2)河流多发源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河流流量较大;

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

陆地(东西方向)狭窄,河流较短,河流流程中蒸发、下渗损失较小;

海拔高,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损失较小。

(3)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亚地区受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

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森林演变成化石;

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分析】

本题以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为背景,考查区域的气候、河流及地壳运动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

(1)读图可知,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50º

S附近,地处西风带,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太平洋水汽进入;

位于南美洲最南部地区,陆地狭窄,形成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东面大西洋水汽也难以进入;

巴塔哥尼亚高原为高原地形,海拔较高,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读图可知,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河流多发源于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河流流量较大;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安第斯山脉高大,相对高度大,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

东西方向的陆地狭窄,河流较短,河流流程中在陆地上蒸发、下渗损失较小;

巴塔哥尼亚为高原地形,海拔高,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加上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水温低,蒸发损失较小。

(3)安第斯山脉为高大年轻的山脉,隆起的时间不久,在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亚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受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

由于板块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强烈隆起抬升,地壳运动非常活跃,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森林逐渐演变成化石;

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作用下,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慢慢出露地表。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红色砂岩)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顶面积小,土层薄;

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

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

(1)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指出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指示的气候特点。

(2)实际上,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异,请说明原因。

(3)分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

(1)植被类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少雨)。

(2)山顶面积小,土层较薄,保水性差;

山顶风力较大,蒸发量大;

光照充足,蒸发量大;

砂岩(岩性)透水,保水性差;

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3)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

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本题以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为背景,考查地形对植被的影响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较大,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1)我国东南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山顶的位置出现的是植株较矮的常绿硬叶林,与当地的代表性植被常绿阔叶林不同,其原因是山顶面积小,保土性差,保水性差,水土易流失,土层较薄,土壤肥力较差;

山顶风力较大,蒸发量大,土壤水分少;

光照充足,蒸发量大,土壤含水量低;

砂岩透水好,保水性差,土壤干燥;

从而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3)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使地表水丰富;

沟谷地形封闭,山体对阳光的阻挡明显,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

沟谷地势低,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点睛】分析该题的关键就是要抓住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生长的自然环境不同,常绿阔叶林是生长在高温多雨的自然环境下,对水分的要求较高,而常绿硬叶林则生长在高温少雨的自然环境下,较耐旱,对水分的要求不高。

因此答题关键就从水分入手,因为是在同一地区的两种植被,因此不能从降水不同分析,只能从土壤水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