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十二专题 灿烂的文化 和谐的交融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740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十二专题 灿烂的文化 和谐的交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十二专题 灿烂的文化 和谐的交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十二专题 灿烂的文化 和谐的交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十二专题 灿烂的文化 和谐的交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十二专题 灿烂的文化 和谐的交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十二专题 灿烂的文化 和谐的交融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十二专题 灿烂的文化 和谐的交融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十二专题 灿烂的文化 和谐的交融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十二专题 灿烂的文化 和谐的交融Word文档格式.docx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学思想进行改造。

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为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

②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提倡自由、平等的公民道德。

③袁世凯上台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④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认为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

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3.新中国成立以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②“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二、升华认识

1.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

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

严格等级次序;

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面目。

如汉代儒学便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说的思想,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另外,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儒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

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的特质和立场。

2.儒学的现代价值:

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立和谐社会都不无裨益。

3.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

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

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

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我们对待儒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具体而言,我们认为:

①“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②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

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③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④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如"

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三、复习提示

1.掌握儒家思想在各朝发展演变的情况及特点。

2.分析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分析和评价近现代对儒家的批判与改造。

4.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要注意从横向的角度来分析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形成综合化、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5.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光大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6.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说明其在今天仍有积极作用。

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宗旨是: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7.要吸取古代思想精华,古为今用,正确评价古今思想的社会作用。

联系当前中国法轮功事件,注意古代唯物论思想与封建迷信思想的论战,总结归纳中国古代宗教发展情况。

考点二: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明朝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反对把儒家经典奉为“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在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则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也将矛头指向君主专制。

王夫之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出政治上“趋时更新”。

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中包括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听取社会舆论,发展工商业等内容。

3.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发展民族工商业和与外国进行商战,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

4.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提出了变法、兴民权、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系统完整的维新变法理论。

通过大力宣传和百日维新,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5.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并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演变成“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通过革命派的大力宣传和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新文化运动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大力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对愚昧、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IH文学,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解放,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7.孙中山后来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阶段.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获得了重大发展。

1.明末清初产生的民主启蒙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的反映。

但是,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主启蒙思想影响很小,不过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是经济基础,是最根本的原因;

二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入;

三是先进分子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人中国后,都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使民主思想在中国形成中西结合、中西交融的局面。

如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中加入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基本内容,这与西方资产阶级理论有较大区别。

4.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内容日益深化,并与封建思想和其他思想进行了激烈斗争,在斗争中不断发展。

同时,内部也分成一些流派,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等是主要流派,民主共和影响最大。

5.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并不完全符合国情.因此用它指导的中国革命或改革并没有取得成功。

6.虽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日益广泛,但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在整个近代仍然是儒家思想.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7.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考点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同样不能挽救中国。

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正如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发生;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推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民主和科学的提倡,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呼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强大中国的思想武器。

三、复习提要

1.掌握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的原因、基本内容和发展轨迹。

2.科学分析和评价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资产阶级各种政治思想在中国不能实行的社会原因。

4.联系并比较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考点三:

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

一、知识提要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①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人中国,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②“五四"

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逐渐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③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④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开来。

2.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逐步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②毛泽东思想包括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理论。

③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3.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

①酝酿:

1975年,邓小平复出,针对“文革”错误,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系统纠正“文革"

错误。

②产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逐步发展:

1978—1982年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迈开步伐,主要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沿海兴办经济特区。

④进一步发展:

1982—1987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推广到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⑤走向成熟:

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十六大"

将“三个代表”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

三、升华认识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

外部条件是十月革命的影响:

直接原因是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

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逐步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分别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了党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里程碑。

3.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它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

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4.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只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才能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之途,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教条化,必将导致中国革命和建设受挫。

1.掌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

2.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体系的内容和特点。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4.只有毛泽东思想才能救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建设发展中国。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继承与创新。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永保思想青春的源泉。

考点四:

成就突出的古代科技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①造纸术:

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

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

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②印刷术:

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印制的《金刚经》;

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陶活字形)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元朝出现了锡活字、木活字。

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人朝鲜、日本,向西传人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受教育的状况。

③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司南”;

北宋已学会使用“指南针”,并把指南针应运于航海;

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④火药:

唐朝中期的书籍中已记载了火药的制作方法;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北宋时火药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元朝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2.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①先秦:

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时期,楚人甘德、魏人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②秦汉:

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

东汉的《九章算术》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植物纤维纸;

张衡创制的浑天仪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仪器,制作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③三国两南北朝:

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祖冲之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④隋唐:

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长度:

唐太宗时创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订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⑤宋元:

北宋毕舁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唐朝时发明火药,用于军事;

沈括《梦溪笔谈》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以农为本”的立国治国方略.坚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而科技成果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强化大一统的君权服务。

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突出,其原因在于王朝一统天下的统治以“授命于天”为根据,历法的编制是为了“授农以时”。

②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缺乏理论方面的概括和升华。

在研究方法上。

主要是整理总结古籍,重视个人经验,不注重科学实验。

2.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史时,提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远远超过西方,但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原因

是什么?

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一般认为:

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

壤。

②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③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

④教育的落后。

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以培养官吏为目的.很

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⑤重人伦、轻自然的文

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⑥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以

及环境气候、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⑦没有成熟的市场,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扼杀

创新发明的动机等。

⑥总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

本原因。

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近代工业化有密切的联系,明清科技滞后则在很大程度

上是受农耕经济影响的结果,这是“李约瑟难题。

’’的症结所在。

1.注意掌握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地位。

2.掌握四大发明的西传及在中、欧不同的遭遇.并认识其原因。

3.分析科技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阻碍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破解“李约瑟难题”。

4.比较古代中外科技成就及其影响,加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的认识。

5.分析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①社会环境因素:

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②政治因素:

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③经济因素:

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④文化政策因素:

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⑤文化交往因素:

各民族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考点五:

古代中外经济交流

1.古代的对外贸易:

①汉代: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丝绸之路形成。

②唐朝: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唐朝和朝鲜的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朝的有牛、马、麻、人参,唐朝输入朝鲜的有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

中亚、波斯商人足迹遍及各地.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人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源源不断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运销西方。

③南宋:

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此国家。

④元朝:

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⑤明朝:

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

⑥清朝:

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

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差。

2.重要的国际大都市或对外贸易城市:

①长安:

今西安,自西汉到隋唐都是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朝时发展为国际性大都市。

②洛阳:

唐朝时成为国际性大城市。

③大都:

今北京,元朝时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④广州:

自唐朝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唐朝时,广州是南方的大都会,有各国的商人、僧侣到来和居住。

北宋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

⑤泉州:

今福建泉州,唐朝时为对外贸易港El之一,南宋时成为主要的海港.元朝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⑥扬州:

唐朝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

⑦明州:

南宋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3.陆上“丝绸之路”:

①两汉时期:

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出兵大败匈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

两汉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

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②隋唐时期:

打败西突厥,先后设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保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唐代的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

通过丝绸之路,唐朝与非洲有了直接往来。

③两宋时期:

由于民族政权并立,汉族政权与西方交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但辽、金等民族政权仍通过丝绸之路与波斯、大食等国有贸易往来。

明清时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西方的交通日益萎缩。

4.海上“丝绸之路"

①西汉武帝后开通。

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

②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发展,从广州出发,绕过印度半岛南端,最远可到达波斯湾。

③明朝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最远可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④明末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受到限制。

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我国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宋元明清时,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

②以官方贸易为主。

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

不管是陆路还是

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