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最新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740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最新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最新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最新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最新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最新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最新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最新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最新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最新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6.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明宣德年间制造被奉为珍品)、彩瓷、珐琅彩。

7.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8.出口: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量更大。

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2.商代有了织机

3.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西汉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5.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6.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7.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宋朝以前:

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市与民居严格分开,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有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

(2)宋朝:

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早市夜市昼夜相接,打破经营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3)四大名镇:

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1)商业城市: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南方的大都会:

扬州、成都(扬一益二)

(2)商帮:

徽商和晋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含义:

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影响:

积极作用:

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

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

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闭关锁国”的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港口广州。

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影响: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开辟新航路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史实(结合课本24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开辟了由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发现了好望角。

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

葡萄牙人达﹒伽马

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

从西班牙出发,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2、认识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1)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了一个整体。

(2)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引起了“商业革命”,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4)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海上马车夫——荷兰:

(1)17世纪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2)荷兰通过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17世纪,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3)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美洲

建立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日不落帝国”——英国

A.扩张方式:

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

(英属东印度公司)

B.经过: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战争

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英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州都建立了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2、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

抢掠欺诈、大肆屠杀、黑奴贸易。

殖民扩张的影响:

对殖民国:

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对殖民地:

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对世界:

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第7、8课)两次工业革命

(一)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

两次工业革命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条件

政治前提

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资金

海外殖民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大量积累的资金

技术

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科学家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

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到工场做工,进而成为自由劳动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提供充足劳动力

市场

英国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1.第一次工业革命

①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革命性变化,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引发纺织生产领域的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动力解决:

1785年,英国人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正式在工厂投入使用。

因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工业革命进入崭新发展阶段,人们把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为“蒸汽时代”。

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807年美国富尔敦发明了蒸汽轮船,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2.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电的广泛使用,显著成就。

(1)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2)电灯、电车、电话和电影放映机等众多电气产品纷纷涌现。

由此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了交通领域的革新:

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人们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新的交通工具飞机和汽车。

③化学工业的发展:

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的制成,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三)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增加,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市场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3)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市场。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1)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更为迅猛广泛。

它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4)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总结: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如何形成的?

1、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使得世界市场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使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详见下面考点2)

2.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②洋务派的倡导③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是:

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1)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时间:

19世纪末

(3)表现:

①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②由沿海向内地扩展③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了解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短暂春天

(1)时间:

一战期间(1912-1919)

(2)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主要行业:

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

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

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

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日益萎缩

抗日战争期间:

民族工业遭到空前残酷的打击

(2)表现:

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陷入绝境

解放战争期间(1945—1949)

a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理解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是指1953年-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

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2)意义: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当前的任务是: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几年内赶英超美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过高估计,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3)评价: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2.认识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3.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经营方式得到中央肯定,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意义: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4.了解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①管理体制上: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上:

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上: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5.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1)经济特区的设立:

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海南省(最大)。

(2)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4)浦东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

(1)鸦片战争前服饰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进入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五花八门。

(2)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2)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1)铁路

时间

表现或成就

19世纪70年代

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被拆除

19世纪80年代初

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

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0世纪上半叶

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基本没有铁路交通

新中国建立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先后建成宝成、兰新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20世纪90年代

1、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加快了铁路建设。

2、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机车制造方面

不断改进机车和对铁路进行技术改造,从1997始实行了几次大提速

(2)公路

发展的表现

20世纪初

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民国时期

1、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

2、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公路交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

1、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2、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密集的公路网;

3、在黄河、长江等江河上架设了公路大桥。

4、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偏僻山区上通上了汽车。

(3)水运

表现

影响或地位

鸦片战争后

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

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期

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

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后来,各大口岸相继出现一批轮船公司

推动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获得较快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

轮船业开始萎缩,一些航线被取消,有的则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原因:

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快速发展

(4)航空

影响

1909年

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

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

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1949年

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

乘飞机有种种限制

民航业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后

逐步放宽并取消这些限制

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了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电报

作用

有线电报

丹麦的电报公司,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随后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

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从此

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无线电报

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无线电台也在各地陆续开设。

供官商通报,民间百姓使用的很少。

(2)电话

①1875,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②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③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④1949年,全国电话容量低,普及率低。

⑤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外文报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斗争。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电影事业的发展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近代报刊和影视作品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1)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具体原因:

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扩大,限制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②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的泛滥,造成市场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③股票投机活动猖獗,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冲击。

2、特点:

(1)范围广

(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

(1)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

(2)加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