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2867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摘要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摘要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摘要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摘要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摘要2.docx

《摘要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摘要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摘要2.docx

摘要2

1绪论

1.1国内外研究状况

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话题,在我国一直把对外贸易与消费、投资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保持高位增长与外贸出口之间的关系,以及外贸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哪些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分析,进行深入的探讨。

西方的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所带来利益和动态如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成本理论”学说、大卫·李嘉图(1817)的“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与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等。

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快速增长会带来以下重要的动态效应:

(1)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

(2)出口的增长也趋向于使有关国家的投资领域发生变化,使它们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亦即它们各自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3)出口使得一国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会给一国的出口工业造成压力,以降低成本,改良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出口工业;(5)日益发展的出口部门还会鼓励国内外的投资,并刺激加工工业或所属工业以及交通运输、动力等部门的发展,同时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引进。

但自20世纪70末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那些对外贸易发展较快,实行外向型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出口导向经济增长理论由此产生。

出口导向经济增长假说(1978),认为出扩张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E·哈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来寻找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E·哈根认为出口需求扩大,往往是一个刺激技术创新的信号,从而导致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的采用,结果不仅是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出口产品质量也大大提高,这就不仅增加了国民收入,出口产业新技术的外溢效应,也会在其他非出口产业产生连锁反应,最后使整个国民经济实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强调规模递增是贸易的基础,将以规模递增为基础的劳动分工与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劳动分工相区别。

国内外经济学者利用我国的经济数据,对外贸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实证分析。

赖明勇等(1998)利用1980-1995的数据,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出口额增长率、出口贸易依存度、外汇可得率作为变量,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很小的。

孙焱林(2000)利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出口额、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作为变量,发现经济增长与出口基本没有关系。

许和连、赖民勇(2002)对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和贸易条件进行协整检验,发现出口总额增加能带动GDP的增长。

周阳(2006)以GDP总值、最终消费总额(包括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与存货增加)、外贸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的作为变量,采用线性回归方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方差分解方法,发现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且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的时滞。

以上学者讨论了外贸出口总量对经济增长总量的影响,但在出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许和连(2003)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发现工业制成品出口对国内非出口部门有很好的技术外溢效应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而初级产品出口则没有较好的技术外溢效应。

由此可见,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对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国内经济学家针对相关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赵陵、宋少华和宋泓明分析了中国(1978)年实际出口贸易额与实际GDP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出口贸易额增长短期内对于经济增长呈现为拉动作用。

刘晓鹏立足于分析对外贸易与GDP增长率的相互关系,通过实证分析中国(1980—1998)年的有关经济数据的变化情况,认为进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表现为相关性不显著。

国外研究者侧重于从发达国家的角度研究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外贸依存度不断增高的发展中大国的适用性需要重新检验。

1.2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大。

认清外贸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地

位,有助于为宏观调控和外贸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如何实现我国外贸由数量扩张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增长方式,是关系我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的关键。

通过实施改善外贸发展的宏观环境,构建外贸促进服务体系、不断调整出口产业政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拓展服务贸易出口等举措。

我国外贸将全面实现高速、高质、高效的发展。

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需求拉动作用,而且由于外贸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也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

同时,出口也间接带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

总之,出口增加了国民收入,促进了就业及与之相关的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促进国内消费,消费的需求增长又带动投资的增长。

作为社会的总需求,为了扩大再生产以及为相关的行业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促进了政府的消费和投资。

出口从消费和投资这两方面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2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

2.1外贸出口的经济效应

外贸出口的经济效应表现在四个方面:

出口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出口与外汇储备、出口与技术进步、出口和规模经济增长效应。

2.1.1出口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作为总需求的一部分,出口增加能够直接带动GDP的增加,并且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也受其影响,从而出口间接刺激经济增长。

出口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除了因销量增加,要求产量增加,从而需要大量人才的外销为主的企业外,还集中表现在加工贸易型企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上。

加工贸易一定程度上属于劳务输出。

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按贸易方式分类,加工贸易的比重几乎和一般贸易的比重持平,全国加工贸易对中国贸易的贡献率超过50%,拉动GDP增长的同时,加工贸易还带来新产品、新技术,推动对外贸易发展,而且还大量吸纳就业,有效解决中国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是我国最紧迫、最长期、最困难的问题,仅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100万人。

我国加工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低劳动力成本,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

在外贸行业这个产业链条中,不仅是外贸中介、出口加工型企业,同时涉及了制造业、物流、运输、港口等行业。

出口不仅促进了外贸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以外贸加工为主的企业特别是服装、玩具、鞋业、食品、家具类的制造企业也大量产生。

除了普通制造业工人外,还包括报关、翻译、设计、营销、印染、纺织、物流管理、项目管理等专业人才。

总之,出口增加了国民收入,促进了就业及与之相关的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促进国内消费,消费的需求增长又带动投资的增长。

作为社会的总需求,为了扩大再生产以及为相关的行业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促进了政府的消费和投资。

出口从消费和投资这两方面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2.1.2出口与外汇储备

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来自经常项目下的货物贸易以及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金融项目。

其中,货物贸易的贡献比重很大,接近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总额的两倍。

由于货物贸易项下的持续顺差,截止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23991.52亿美元。

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大量的外汇储备,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长,使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

在政府转移上,可以为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并且在必要时为其他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中,能够有能力承担更多的义务,为我国赢得政治大国的地位。

2.1.3出口与技术进步

出口是我国外汇收支的主要来源,为进口提供了资金支持。

通过进口获得所需的先进技术和服务,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在我国,通常通过从国外引进技术或设备,然后经过消化、吸收和创新,从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同时,出口规模制约着我国对先进技术的进口规模,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规模和进程。

出口通过进口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同时又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扩大,以及国际市场的残酷竞争,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设备、工艺、产品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获得核心竞争力。

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建立生产体系,不断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

出口部门为应对国际市场的压力和挑战,练就的过硬本领也会向非出口部门传递,出口产业新技术的外溢效应,也会在其他非出口产业产生连锁反应,最后使整个国民经济实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只有以促进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才是唯一有效的长期战略,靠本国的闲置资源或利用国外市场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来促进经济增长都是有限的。

一旦本国的闲置资源被充分利用或不可再生资源被耗尽,出口的继续扩大就会反过来阻碍本国工业的发展。

2.1.4出口与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

通常将规模经济分为两类,即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

工厂规模经济是从设备、生产线、工艺过程等角度提出的。

其形成的原因有:

一、采用先进工艺,设备大型化、专业化,实行大批量生产,可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设备投资;二、实行大批量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产品标准化、专业化和通用化(通常称产品的“三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等各种物耗,促进技术进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

在我国出口部门的生产企业中,小作坊占很小一部分,以大型企业为主。

因为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更详细,可以提高效率;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供效率;在运输、采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以及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都让大型企业趋向于扩大规模。

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型企业通过拓展国际市场,扩大自己的销量,实行大批量生产,获得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是指若干工厂通过水平和垂直联合组成的经营实体。

不仅可带来单位产品成本、物耗降低,取得“全产品生产线”的效益,降低销售费用,节省大量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制与开发,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在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聚集的浙江、广州,不同行业垂直联合形成直线型的出口产业链。

除制造型、出口加工型企业外,外贸中介、物流、报关报检企业、船务公司等也相对集中。

这样的专业分工减少了企业办理出口业务的人力物力成本,同时也节约了时间成本,从而能专注于生产获得专业化分工的利益。

以规模经济为理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指出大量的市场需求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国内需求不足时,国际市场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学说也指出“把规模经济和比较利益相结合,作为贸易产生和贸易利益的主要原因”。

2.2不同类型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按照交易对象的性质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又称为货物贸易,是以实物形态表现出的商品交易活动。

无形贸易又称为服务贸易,指以非实物形态表现出的服务交易活动。

2.2.1服务贸易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各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连续多年处于逆差状态,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数量上我国的服务贸易处于弱势地位,且在近期内不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所以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从结构上看,一样处于弱势,目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软件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而我国在这些方面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