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技巧语言形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294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语言形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语言形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语言形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语言形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语言形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语言形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语言形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技巧语言形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语言形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

上一讲引到的王维《观猎》,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

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

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

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

“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

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例2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

为什么这样写?

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

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例3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这是不难看出来的。

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写什么样的人呢?

托“小松”讽刺什么呢?

这便是鉴赏应该完成的任务。

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写它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力。

刚出土的小松树生活在“深草里”,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头”——长着松针的头虽细但直而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蓬蒿”是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冲出了蓬蒿。

这里的“出”与上句“刺”相呼应,很有力度。

“渐觉”用得有分寸,既写出“出”的过程,又是爱护小松的细心人观察所得。

不关心小松的人对它的“出”则是视而不见的。

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感慨: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第一句的“凌云木”指小松,后一句的“凌云”是指长成参天大树的松。

“时人不识凌人木”,是说世俗之人没有眼光,没有见识,不知小松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

一直等到它长成“凌云”大松以后才说“这树真高”。

原来诗人写小松实际是写不被人所识的年少而有发展前途的之人,写出他们的不幸命运,讽刺的是那些“不识”人才的人。

到了这一步,算是完成了对这首诗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海楼

米芾

云问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

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

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洲:

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2)本诗颔联分别冠以“三峡”和“六朝”,从和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这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题。

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

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

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

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可见第

(1)题的答案是:

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

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

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

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

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

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

可见第

(2)题的答案是:

空间、时间;

第(3)题的答案是B。

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

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

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

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

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

这样看来,第(4)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

②声音(画角);

③动态(催、起)。

(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尾联由“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透露出茫然、低沉、伤感的情绪。

本联因与试题无关,不再作分析。

四、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2)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

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

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

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

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2)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

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1)清人吴乔说:

“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

”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5.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

(1)—

(2)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

惊醒。

②故乡:

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

有什么作用?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附:

答案及简析

1.

(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

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

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2.

(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

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

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3.

(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

“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

“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4.

(1)“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

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

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

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2)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

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

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

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5.

(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

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鉴赏作品的语言

高考要求的鉴赏作品的语言,与一般的文学鉴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一、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

主要说以下三点:

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例1: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开头两句有问有答。

问他何事栖于碧山,诗人却“笑而不答”。

这笑而不答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字,既是山居心情的写照,更表明“栖碧山”的妙处在“悠然心会”。

“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是写碧山之景“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即这碧山让人“心自闲”,而不像“人间”那样令人烦恼,让人不幸。

在诗人看来,这“碧山”,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

全诗用语新鲜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转接轻灵,活泼流利,具有一种清新美。

例2: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诗可以说妇孺皆知,一般认为其语言风格是明朗的,但是它却是含蓄的。

少小离家,风华正茂;

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我不忘故乡,故乡还认得我吗?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的“笑问”出于天真自然,然而在诗人心中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他的无穷感慨。

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看似平常的一问中了。

透过这看似明朗的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复杂心态,感受到一种含蓄美,这便是体会语言风格特点基本要求。

2.分析积极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

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

分析修辞的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例3: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描写晚春之景的七言绝句。

春将归去,草木得知这个消息而想留住春色,各自使出浑生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笑的是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寥寥数笔,就给读者满眼风光的印象。

进一步研读不难发现,本诗生动的效果与诗中运用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大有关系。

“草树”本是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真是令人称奇。

最奇的还是“无才思”三字。

“杨花榆荚”缺少色泽香味,比“万般红紫”大为逊色。

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有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如雪的飞絮,也是一种缺憾,至少“红紫”缺了陪衬。

而这“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不“飞”。

它敢于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岂不是可爱?

这样看来,这首写晚春景色的小诗,其实包含着一种生活的哲理。

这就可以看出分析修辞技巧对鉴赏诗歌的作用。

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

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

(1)评析“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2002年高考选用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

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

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

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2)评析“诗眼”。

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例4: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

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

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

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3)体会导常词语的蕴含。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

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例5: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到的将军打猎的情景。

“风劲角弓鸣”,写风用“劲”,可见风之猛之烈。

能在劲风中射猎,这是何等身手!

第二句点出主人公和射猎的地点。

次联“疾”、“轻”用得俱妙。

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

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发现猎物之迅速;

一个“轻”字表现猎骑迅速追踪而至,而绝无滞碍。

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眼前。

第三联写猎罢还归。

“忽过”、“还归”,看似寻常,但它们前呼后应,则见返回营地之疾速,给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尾联以写景作结,但所写并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之处的远景;

“千里暮云平”。

这样写,不但首尾呼应,而且形成对照。

出猎时风起云涌,回归时风平云定,这与出猎时的紧张、回归时的踌躇满志完全相称。

如果我们在读诗时,既能体会全诗语言的风格特色,又能评析积极修辞手法,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那么,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就会比较到位、比较深刻。

二、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这是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答案为: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王维的这首五言律诗,标题中的“过”是访问、探望之意。

诗人因“不知”香积寺便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了数里便来到云雾缭绕的山中。

中间四句写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

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从远处飘来隐隐的钟声,使这寂静的山林更显得安谧。

五六两句仍然表现山林幽静冷寂。

“泉声咽危石”,山间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岩石间艰难穿行,仿佛发出呜咽之声。

这“咽”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

“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

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

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根据这样的分析,不难归纳出本题的答案。

三、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

(1)——

(2)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

):

装在车马上的铃。

檞(jiě),又读(xiè

),树名。

枳:

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

杜陵:

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回塘:

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2.阅读下边两首唐诗,完成

(1)—

(2)题。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1)《咸阳值雨》首句用一“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次句用“空蒙”二字表现出什么情景?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薛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

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2)诗中第三句的“忧”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

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附:

1.

(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

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

“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2.

(1)用“悬”写雨,写出雨脚绵延雨帘高挂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气势。

“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注、水气蒸腾的景象。

写出了这场雨引起周围环境色调的变化。

(2)前一首用“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

后一首用“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和两句的“追昔”联系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

3.

(1)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2)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糜生活的不满。

(织女“忧”而非诗人“忧”)

4.

(1)“诗眼”是“有情”二字。

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

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

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

鉴赏作品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