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217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周.秦.汉.唐6、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

?

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17、《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8、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地处内廷,专管军务.参与政务,秉旨办事.设有官衙,机构完备.专理刑狱,职能单一9、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汉朝.唐朝.明朝.清朝10.有学者认为“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独主说明从秦汉起,官僚体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独主和共主本质上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独主和共主相比,最本质的不同点是神化君权11.元代时期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

归州,地处四川、河南二“行省”之间,却隶于并不与之连界的湖广“行省”;

同是处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的兴元路和沔州,却分属四川、陕西二‘行省”此种行政区划不利于.中央对广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加强民族矛盾激化下对地方的军事控制.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增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文化一体化趋势12.有学者评述道:

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

  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

  ……这就使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

  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

  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13、观察右图,不能从图片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国家大权都集中在皇帝.御史大夫直接对皇帝负责.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太尉一职掌管国家军队调动14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①③.②③.①②④.②③④15、据史书记载:

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守16.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

  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实行.封建制度的确立.郡国并行制的实施17.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①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①②③.①③④.②③④.①②③④18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明代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19、《宋史包拯传》记载:

“(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

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后拜枢密副使。

  ”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20、晚清谴责小说家李伯远的《官场现形记》中描述了官场的一种现象,文官凭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结成小集团。

  有学者概括称之为“姻谊”“乡谊”“年谊”等。

  其中的“年谊”是指.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同年为官的各级官员.同乡的举人或进士.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21、读图7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2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

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该时期是西汉时期魏晋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23、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姬发封其兄弟立国者15,姬姓立国者40人。

  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等级.血缘.嫡长子继承.世袭24、一古代算数例题:

“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

  共猎得五鹿,欲2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

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

  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25、商鞅一人多姓。

  史书上说:

秦封于商,故号商君;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

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其中“商”姓来源于.原所在诸侯国的国名.因功得到的封地.商朝的王室.国王的赐姓26、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

  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与商贵族共掌天下.拉拢并控制商贵族.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27、成语“衣冠禽兽”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

  其实它的原意并非如此。

  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九品为:

鹤、锦鹤、孔雀、雁、白鹇?

武官从一品至九品为:

麒麟、狮、豹、虎、熊?

上述服饰的功能是.御寒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遮羞功能28“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29、右图诰示中获得进士出身金榜题名的人是通过什么途径.毛遂自荐.立军功授爵凭才学科举获得功名出洋留学,功成名就清代公布殿试金30、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内阁制度日渐成熟.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皇权的不断加强31经过专题一的学习,小梅同学设计了四个历史小论文题目,其中出错的是周武王与分封制秦始皇与“焚书”“坑儒”汉武帝与内阁元朝与行省制度32、《禹鼎》记载:

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

  这反映了3.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宗法制度开始瓦解.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周王铸鼎显示权威3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选拔方式日益公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4、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35、南宋遗民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

“然则行台省之名,苟非创造之初,土宇未一,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则必衰微之后,法制已隳,以此处分裂割据之辈,至若承平之时,则不宜有此名也。

  ”马端临评价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地方机构改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唐宋的科举制度36、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

  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

  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

  ”以下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行省制度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37、侍御史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他的建议.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设御史台监察官员38、“?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45、《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

  刘炫曰:

“?

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

  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

  今则相干的人争斗。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现象突出说明出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④相权的不断增强.清政府己经失去人民支持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①②③④.①③④.①②③.②③④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46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上谕文武百官曰:

‘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39.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由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

  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就达503起,其中630余人次的涉案者为英国人。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

  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

赖神发其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奸,皆就殄灭。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

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领事裁判权任其为所欲为据此,这位“上”,应该是40.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明成祖47.“国家至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饲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之者又一一人,是一官而又二人者,无事而食也,且其莅官之日浅,而闲居之日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长,以其莅官之所得,而为闲居仰给之资,是以贪吏常多而不可襟,此用人在大.《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弊也。

  ”上述材料描述的时代是41、《中国长城史》指出,我国长城始建于战国。

  秦朝修筑万里长城时利用了的战国.秦朝.汉朝.唐朝.宋朝长城是()4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宰相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赵、魏、韩三国北方长城制度的废除,最大的消极影响是秦、齐、楚三国北方长城赵、燕、齐三国北方长城.司法失误不能有效纠正.行政失误不能有效纠正42、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规定:

“行命书.决策失误不能有效纠正.军政失误不能有效纠正及书署急者,辄行之;

不急者,日毕,不敢留。

  留者以律论之。

  ”还规定“行传书,49、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

“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

  ”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①秦朝法律严明,且分类很细②秦朝时儒家经典《书》在民间大量流传③秦朝之失,其专在上”。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围绕这段话进行了如下讨论,你不时邮驿通信制度逐步规范化④秦朝以此保证政令畅达和统治阶级巩固统治能同意的观点是①②④②③④.①③④①②③④它认为“郡县”要比“封建”进步43.有学者指出:

“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为了巩固它肯定了“郡县”的优点,但又指出它仍是君权的工具新建立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证明,西周那种宗这段话其实反映了顾炎武对政治新体制的渴望和探索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性的国家形态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郡县制正是适应了历它是在批评封建社会从上而下对农民的压迫史发展的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方法。

  ”这说明50、《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世.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具有优越性.郡县制和分封制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史称“玄武门之.宗法血缘建立起的政治联系很不稳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变”。

  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违反了44、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

  科举分为地方的①孔子倡导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

  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

  右榜供蒙③西周确立的宗法制④唐朝法律的选官制度古人、色目人应考;

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

  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②③④.①③④.①②③.①②④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

  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这表明、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元朝以科举作为协调蒙汉关系的手段二卷(30分)、元朝统一后重视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元朝选拔人才注重民族和门第区别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4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

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连称始于战国。

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4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6分)52、阅读下列材料:

(20分)材料一材料二参考答案5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四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

  “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

“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篇二:

山西省曲沃中学2019届高三上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性考试第Ⅰ卷单选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

  ”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位世袭制2、“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③许多人以此作为跻身官场的途径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①②③④.①③.②③④.①②④3、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近(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纵论军务,谋划战事.辅佐皇帝,参与决策.陪读陪写,赋诗作画.奉旨笔录,上传下达4.“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

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5.有学者指出:

“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宗法分封制.王位世袭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6.《海国图志》中记载:

“(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

  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

乡绅房者,由庶民推举有才识学术者处之。

  国有大事,王谕相,相造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英国的议会制.法国的共和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德国的立宪君主制7.《诗经》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朝的“维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建立比较完备的宗法制.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确立尊卑分明的礼乐制.创立权力至上的皇帝制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礼仪与政治分离.从人治到法治.国家管理制度化.为民主政治奠基9据史书记载:

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刺史丞相太尉御史大夫10清代学者储大文曰:

“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

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

破一府,一省震;

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11据江苏籍地主沈梓《避寇日记》载:

“太平军在攻占嘉兴后曾发布告示:

‘避难之后倘有房屋、货物、田产,准归原主人认识收管,侵占者立究。

  住租屋、种租田者,虽其产主他徙,总有归来之日,该租户仍(须)将该还钱粮缴还原主,不得抗欠。

  ’”这反映出太平天国放弃了“耕者有其田”政策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太平天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财产私有《资政新篇》措施得到了一定实施12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这样记载: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5“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

”“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16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17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中国清王朝也于1732年设立军机处,极权政治进入新阶段。

  从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一论述意在强调英国政治文明的多样性世界政治文明的渐进性英国政治文明的开创性英国政治文明的复杂性18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曾把儒家经书和诸子百家宣布为“妖书邪说”,严禁教习和流传,并且严令申明:

“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

  ”这种现象说明太平天国已经有科学理论作指导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太平天国已经完全摆脱儒家经典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运动向高潮发展19“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