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案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7845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案doc文档格式.docx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案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案doc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案doc文档格式.docx

高频考点 分封制和宗法制

[讲史料]

史料 ①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②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

先秦卷》

【探究】 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史料反映了国家政权内部怎样的关系?

解答:

 ①史料反映分封制明确了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王国与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

②史料反映了国家政权内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史论总结]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练史料]

1.西周的政治制度

史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第二回是……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探究】 根据史料一指出周朝革命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

提示:

 西周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打破了部落政治局面。

2.分封制的作用

史料二 曹兵武在《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指出:

“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探究】 史料二中的“中国传统”“中国文化”是指什么?

该学者主要强调了分封制的什么作用?

 “中国传统”“中国文化”是指相对于四夷的中原文明。

作用:

强调了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面貌。

3.宗法制的影响

史料三 宗者,何谓也?

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

《礼》曰:

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

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

所以长和睦也。

——东汉·

班固《白虎通义》

【探究】 综合史料三指出宗法制对后世有何重要影响?

 史料三反映了宗法制下宗主作为先祖,受后代尊崇和祭拜,说明了宗法制对家族、后世祭祀的影响。

No.3应用…………(练经典、验能力,一一落实)

1.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

这表明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解析:

 周代分封制下,诸侯王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不能稳定周天子的统治,故A项错误;

分封制下,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弱,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对周边地区进行文化渗透,故C项错误;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诸侯王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的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6·

怀化市模拟)“百姓”一词,辞海注释:

“书尧典:

‘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

‘百姓百官’,郑注:

‘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周语富辰曰:

‘百姓兆民’。

”材料中的“百姓”是指(  )

A.奴隶主贵族B.战国的“平民”

C.封建地主阶级D.西周的“国人”

 《尚书·

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是说(尧)能处理好家族成员之间的事情;

“百姓百官”其中“百姓”就是指百官;

“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说明百姓就是贵族和官员的家属,也是贵族;

“百姓兆民”中“百姓”和“兆民”相对,“百姓”指贵族和官员,“兆民”指人民,指由百官来统领百姓;

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有姓,后来到了战国时期随分封宗法制的衰落,奴隶主贵族阶层随之衰落,才和平民无异,故A项正确。

 A

3.(2016·

长春市模拟)自西周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

至宋代,庶子也可以参加财产分配;

到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

从家庭内部权利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

A.家庭主要成员的关系逐渐趋于平等

B.嫡长子的权力日趋衰落

C.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力日益巩固

D.传统家庭观念日趋解体

 从西周至明清,嫡长子财产继承权利由独尊逐渐转变为与其他子嗣地位平等,这反映出在家庭关系内部权利渐趋平等,故A项正确;

材料仅提及财产继承权问题,其他权力未提及,故B、C两项错误;

材料仅提及子孙财产问题,其他家庭观念未提及,故D项错误。

(1)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疆域管理的一种行政制度。

它利用血缘关系实行分封,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在周王室衰微后造成分裂割据。

(3)西周的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君臣隶属关系。

知识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背景

1.诸侯争霸

(1)春秋时期: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2)战国时期:

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改革或变法。

2.秦朝统一: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统一。

二、形成

1.中央: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2)中央官制:

以皇权为中心,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之下还有诸卿。

2.地方: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2)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3)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三、影响

1.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轻巧识记]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个核心:

皇权至高无上。

一个首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两层官制:

中央:

三公九卿制;

地方:

郡县制。

三个中央官职: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四级地方机构:

郡、县、乡、里。

[归纳比较]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主要不同

[易误辨析]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高频考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史料一 ①“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

——《史记·

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 ②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史料三 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③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探究】 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秦朝怎样的政治制度?

 史料一体现出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帝专制独裁的特点,反映了皇帝制度的创立。

史料二反映了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显著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使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史料三表明:

李斯的核心主张是推行郡县制,其主张推行郡县制的理由是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史论总结]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建立前提:

秦王嬴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2)确立标志:

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

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3)两对矛盾:

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积极作用

①政治:

我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有利于维护中原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②经济:

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和脆弱性,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③文化:

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④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探究】 分析史料一,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史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

……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探究】 根据史料二,指出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命、职责有何突出特点?

 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

郡县官员分工负责;

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

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4.(2016·

滨州一模)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政治特点的认识,可用排除法。

秦以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而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错误;

秦以前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故B项错误;

先秦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C

5.秦统一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秦灭六国后,“辄徙其豪侠于蜀”。

这一措施(  )

①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 ②削弱六国势力,巩固秦朝统一 ③促进蜀地开发,推动民族融合 ④强化皇权专制,实现社会流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秦统一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有利于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故①正确;

秦灭六国后,“辄徙其豪侠于蜀”有利于削弱六国势力、巩固秦朝统一,故②正确;

秦统一巴蜀有利于促进蜀地开发和推动民族融合,故③正确;

“强化皇权专制”与地方管理无关,故④错误;

选择A项符合题意。

6.(2016·

邯郸市模拟)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

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

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

A.军事制度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D.文化心理

 “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汉将无法在心理上接受秦将的领导,与军事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

也与法律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

汉朝尚未建立,不存在政治制度上的冲突,故C项错误;

汉将大多为六国后裔,无法在心理上接受秦将的领导,反映出秦朝文化心理上的统一还不够完备,故D项正确。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核心是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2)秦朝中央官制的完备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考纲

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命题规律

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Ⅰ·

25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

分封制、宗法制与“家天下”

纵观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侧重于考查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

宗法制度主要考查其内涵及其在古代社会的主要表现,特别是不同时期在文化上的表现;

分封制主要考查目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

从春秋战国到秦朝,主要考查中国社会的转型,考查从分封制度到君主专制制度的转变,体现为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型,表现为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2014·

24

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

分封制

新课标全国卷Ⅱ·

周代“雅言”起源

2013·

23

战国墓葬

分封制、集权政治

2011·

新课标全国卷·

西周政治制度对秦汉统一的影响

分封制、宗法制

2010·

省、自治区简称来历

西周封国

柳宗元对废分封、行郡县的评价

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

No.1融会贯通…………(多视角、主题化,思维升华)

主题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题导引]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先秦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代表,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是其主要特点。

古代中国早期的王位世袭制度就是“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变化,而分封制和宗法制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明显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现象。

如2014·

24的祭天祭祖现象、2014·

24的周代“雅言”起源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考查。

[核心要点]

1.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国同构”现象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

(2)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

项目

宗法制

目的

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

巩固分封制下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内容

分封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后代做诸侯;

规定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立大宗与小宗

影响

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保证了贵族的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

结果

随着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而走向崩溃

宗法观念得到传承,至今影响深远

相互

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3.分封制、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分封制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实行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

①积极影响:

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影响: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按照血缘亲疏划出等级关系,确定政治关系。

这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不利于人才选拔,在疆域日益辽阔、政治关系日益复杂的中国古代社会,逐渐显现出其落后性。

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

(4)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5)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跟踪训练]

1.(2016·

龙岩市模拟)学者徐增阳说:

“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家国同构观念B.宗法血缘关系

C.中央集权意识D.安土重迁理念

 解答本题时注意关键语句“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

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A项正确。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西周有“‘立子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度,没有涉及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

材料中“由是而有”表明前“制”即宗法制度与后“制”即分封制的因果关系,故B项正确;

西周没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错误,故C项错误;

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概念错误,故D项错误。

 B

主题二

从先秦贵族政治到秦汉官僚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因血缘关系、等级次序为基础的贵族政治制度。

而官僚政治突出表现为: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地方官吏的选拔任命。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突出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如2013·

23战国墓葬、2010·

25柳宗元对废分封、行郡县的评价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考查的。

1.从先秦贵族政治到秦汉官僚政治转变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主要不同

不同点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

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

(1)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4)秦朝建立的这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兰州市模拟)钱穆先生说:

“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

”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

A.实行分封制

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C.实行郡县制

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

 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即三公,属于中央官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故B项错误;

郡县制与周代以来的“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