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7811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原始情绪(protopatheticemotion)

面部表情(facialexpression)

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

坎农-巴德情绪理论(Cannon-Bardtheoryofemotion)

应激(stress)

心境(mood)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由某种外在的刺激或内在的身体状况作用所引起的体验,只是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与认识过程不同。

情绪和情感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中包括认知活动、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

主观体验是情绪和情感最主要的组成成分,是个体对不同事物的自我感受与体验,它涉及到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对认知结果所进行的评价。

2.具有明显的机体变化和生理唤醒状态

表情是明显的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它通过面部肌肉、身体姿势和语言语调等方面的变化表现出来,在情绪和情感中具有独特的传递自身体验的独特作用。

3.具有独特的生理机制

在情绪和情感活动过程中,不仅大脑皮层,而且在大脑皮层以下的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网状系统等部位也起着特定的作用

(二)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够找到与之相对立的情绪和情感,它们表现在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上相互对立的两极。

情绪和情感在快感度方面的两极是“愉快—不愉快”。

这种感受与体验是与主体需要满足的程度相联系。

当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从消极向积极方面变化时,就会伴有不愉快和愉快的两种对立的主观体验,例如悲哀和快乐、热爱与憎恨等。

情绪和情感在紧张度方面的两极是“紧张—轻松”。

这种感受与体验是想要动作的冲动的强弱。

紧张程度由当前事件的急迫性,同时也取决于人的心理准备状态和个体的个性品质。

情绪和情感在激动水平方面的两极是“激动—平静”。

这种感受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机能状态。

情绪激动对人的影响比较复杂,它既能够催人奋进,促使人的行为产生,也会阻止人的行为活动表现,例如,激动的有话说不出,或愤怒而失去理智。

情绪和情感在强度方面的两极是“强—弱”。

情绪表现的强弱是划分情绪和情感水平的标志。

一般把情绪和情感中的怒划分为由弱到强的微温、愤怒、大怒、暴怒和狂怒;

喜欢由弱到强的划分为好感、喜欢、爱慕、热爱和酷爱等。

情绪和情感的强度与个体所面临事件对自身意义大小有关,同时也和人的行为目的和动机强度存在着密切关系。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动机功能

适应功能

组织功能

信息功能

(一)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绪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工具。

从人类远古祖先的进化角度分析,情绪和情感是随着适应环境和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相连的。

因此,情绪和情感具有社会性成分,并有助于人类适应社会环境。

情绪和情感的根本含义在于适应社会环境。

(二)组织功能

人在知觉和记忆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情绪和情感则对心理过程进行监监督,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具有干扰和破坏作用。

(三)信息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通过表情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并实现其信号功能。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首先是语言交际,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个体的思想或愿望不能言传而只可意会时,只有通过表情信息,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互相了解、彼此共鸣的目的。

(四)动机功能

人的需要是行为动机产生的基础和主要来源,情绪和情感作为是个体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主观体验,它激励人去从事某些活动和行为,提高活动的效率。

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通常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例如,饮食、休息、空气和繁殖等需要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人和动物所共有。

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通常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是反应性和活动性的过程,即个体随着情境的变化以及需要满足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受情境影响较大。

3.情绪具有情境型和短暂性的特点,例如,色香味具全的菜肴会引起个体的愉快体验;

噪音会导致不愉快的感受,一旦这些情境不再存在或发生变化,相应的情绪体验也就随之消失或改变。

4.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例如悔恨时的捶胸顿足,愤怒时的暴跳如雷,快乐时的喜笑颜开等。

情绪一旦发生,强度一般较大,有时会导致个体无法控制。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虽然它们所表达的主观体验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情绪和情感又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是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另一方面,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的表现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

情绪发生的过程往往深含有情感的因素。

总之,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两者紧密联系。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分类

施洛伯格(Schloberg,1954)提出情绪是由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睡眠---紧张三个维度组成。

普拉切克(R·

Plutchik,1970)以情绪的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三个维度。

伊扎得(C·

Lzard,1977)通过因素分析方法,提出情绪是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组成。

克雷奇(Krech)将人类情绪分为原始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四种原始情绪与个人追求目的的活动相联系,并具有高度紧张性。

罗素(Russel,1980)采用情绪词评价和归类方法,把情绪划分为两个维度:

愉快度和高强度。

在愉快度维度上可分为愉快和不愉快,在强度维度上可分为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根据两个维度可组合为四种基本情绪类型:

高兴:

愉快—高强度;

轻松:

愉快—中等强度;

厌烦:

不愉快—中等强度;

惊恐:

不愉快—高强度。

二、基本情绪

基本情绪

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

(一)快乐

快乐是达到所盼望的目的后紧张解除时所产生的舒适感受与体验。

快乐的程度取决于达到目的的容易程度和或然率有关,其激动水平与自己愿望满足的意外程度。

当目的突然到达时的紧张一旦解除,个体就会感到极大的快乐感。

(二)愤怒

当个体在遭受攻击、威胁、羞辱等强烈刺激下,感到自己的愿望受到压抑、行动受到挫折、尊严受到伤害时所表现的极端情绪体验。

在愤怒时,个体常会出现攻击、冲动等不可控制的言论与行为。

愤怒的程度与个体的个性特征有关,也与情境对个体的压制状况和干扰的程度、次数、性质有关。

因此,愤怒产生是个体与所处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三)悲哀

悲哀是个体失去某种他所盼望的或追求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悲哀的强度依赖于自己所失去事物的价值,失去的事物越宝贵,价值越大,就越感悲哀。

例如,亲人的去世会使人产生极度的悲哀,这与失去一般朋友是不同的。

从强度上可以把悲哀分为遗憾、失望、悲伤、哀痛。

(四)恐惧

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刺激或预期有害刺激时所产生的强烈情绪感受与体验。

当恐惧产生时,会伴随极度不安的主观体验,想逃离或进攻的欲望,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肌肉紧张、神经末梢收缩、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反映。

三、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情绪,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绪状态

心境

激情

应激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较微弱、平静而持续的带有渲染作用的情绪状态。

是人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背景,例如,最近心情舒畅或闷闷不乐等。

心境具有明显的特点:

1.从发生强度和激动性看,心境是微弱的而持续的情绪体验状态,它的发生有时自己觉察不到或很难感受到。

2.从持续时间看,心境是稳定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体验状态,少则几天、几周,多则数月、数年。

3.从作用的范围来看,心境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一种具有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状态,即心境不指向某个特定事物,而是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和行为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激情往往与人的关系重大的事件所引起,例如,取得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和沮丧等。

激情状态的特点有

1.爆发性

激情发生过程一般都是迅猛,在短暂时间内把大量能量喷发而出,犹如火山爆发,强度极大。

2.冲动性

一旦激情发生,个体会被情绪所驱使,言行缺乏理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个体在激情状态下认知活动范围变得狭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此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意志控制减弱,出现行为失控现象。

3.持续时间短暂

激情爆发后的短暂平息阶段,冲动开始弱化或消失。

出现疲劳现象,严重时会出现精力衰竭,对身边的事物漠不关心,精神萎靡。

4.确定的指向

激情一般都是由特定对象或现象引起。

5.明显的外部表现

在激情状态,可以看到愤怒时的“怒目圆睁”、狂喜时“手舞足蹈”、悲痛时的“嚎啕大哭”等,有时甚至还出现痉挛性动作,言语过多或语无伦次。

激情是可以控制的,在激情发生的最初阶段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能够将危害性减低到最低限度,因此,个体要学会控制激情的消极影响,不要以激情作为借口原谅自己的过失。

(三)应激

应激阶段

警觉

阶段

阻抗

衰竭

应激是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表现在出乎意料之外的紧张状况下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人在对意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应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警觉阶段。

在应激初期,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血糖和胃酸增加,集体处于适应性防御状态。

二是阻抗阶段。

有机体提高了代谢水平,动员保护机制以抵消持续的情绪紧张状态。

三是衰竭阶段。

由于持续紧张,有机体适应性储存能量耗尽,这时有机体被自身防御作用损害,从而导致了适应性疾病。

四、情感种类

情感种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热情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与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意图及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论与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与标准,就会产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如自豪、幸福、敬佩、欣慰、热爱、厌恶等;

否则就会产生否定性情感体验,如不安、羞愧、内疚、憎恨等。

按道德感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三种:

1.直觉的道德感体验;

2.形象性的道德感体验;

3.伦理的道德感体验。

(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认知活动所得成就评价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中的感受。

(三)美感

美感是个体根据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的主观感受和获得理解的精神愉悦的体验。

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种。

从内心体验角度分析,美感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美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2.美感是一种带有好恶倾向的主观体验。

美感表现了一个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肯定和对丑恶事物的反感,以及对完美地再现事物的美或丑的赞叹。

(四)热情

热情是个体是对人、事、物等肯定的、强烈的、稳固而又深厚的情感体验。

例如,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科学家对研究对象的执着、人们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感受等都属于热情。

第三节 表情

一、表情的含义

(一)什么是表情

表情

表情是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状态下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外部行为上所表现的变化或活动。

表情既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个体情绪和情感感受与体验的客观指标。

人类的表情归类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二)面部表情

1.面部表情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埃克曼(P·

Ekman)从情绪具有普遍性信号角度出发提出,人类存在着六种最基本、最原始的基本情绪。

埃克曼的观点已被许多心理学的研究所证实,并被广泛接受。

人类六种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有快乐、厌恶、惊奇、悲哀、愤怒和恐惧。

2.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是指除面部之外的身体其他部分表达的情绪动作。

身段表情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

3.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是个体通过言语的声调、速度、节奏等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言语表情中的语调表情又称为副语言。

例如,人在欢乐时语调高昂、节奏轻快;

悲哀时语调低沉、节奏缓慢;

愤怒时语调音高、急促严厉。

有时同样一句话,采用不同的语气与语调,含义差异。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相互结合,共同组成了人类非言语交往的沟通形式,并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三者表情中,面部表情起着主导性作用,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起着辅助性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来了解其主观感受或思想意图。

第四节 情绪的生理机制

一、情绪的生理反应

情绪产生时会伴有某些生理上的反应。

这些反应主要包括植物性神经活动的变化和脑电波的变化。

(一)植物性神经活动的变化

1.呼吸;

2.心率、血压和血管容积;

3.皮肤电;

4.内、外分泌腺。

(二)脑电波的变化

二、测慌

测谎是通过测谎仪来测量个体在被检测时是否出现某些生理反应而判断他是否说谎的过程。

测慌仪是一种多道心理测试技术来检测受测者是否说谎的仪器,是利用受测者因说谎而产生的某些生理反应的原理而设计制成的生理记录仪,主要是根据个体的情绪状态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的生理反应指标来综合判定,它可以同步记录各项生理指标,如心率、血管容积、呼吸、皮肤电反应与脑电波等。

第五节 情绪理论

一、早期的情绪理论

(一)詹姆士—朗格理论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

Jamse)于1884年在英国《心理》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但颇有争议的情绪理论。

几乎在同一时期,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C·

Lange)在1885年也提出了类似情绪解释。

因此,一般把他们的学说合称为詹姆士—朗格情绪理论。

詹姆士—朗格理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即情绪是因身体器官对特殊的兴奋刺激反射性变化而产生的。

情绪经验的产生过程是,先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刺激会引起个体的生理或身体的反应,如身体器官、内脏和肌肉的反射性变化,正是由于这些身体上的生理反应,导致了个体的情绪经验,产生情绪。

例如,幼儿手指受伤流血(刺激),引起了哭泣(反应),继而感到悲伤(情绪)詹姆士在他的论著中这样写道:

“对于激动我们的知觉对象的知觉心态,并不立即引起情绪:

知觉之后,情绪之前,必须先有身体上的表现发生。

所以更合理的说法,乃是因为我们哭,所以愁;

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

因为发抖,所以害怕,并不是因为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

”①换言之,情绪体验并非由于刺激,而是由于对刺激反应之后产生的生理变化所引起。

生理变化所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就产生了情绪,这里詹姆士所讲的生理变化,实际上既包括了自主性内脏系统的反应,也包括了骨骼肌肉系统的反馈作用。

大脑皮层

内脏

骨骼肌

感受器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

在对詹姆士—朗格情绪理论提出质疑的同时,坎农和他的学生巴德(P·

Bard)以他们的实验为根据阐述了自己的情绪观点。

坎农等人认为,情绪的产生不能用生理变化的知觉来解释,而是大脑皮层解除丘脑抑制的综合功能,即外界刺激信息在作用于感官后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首先传递到大脑的丘脑部位,再由丘脑进行加工后同时把信息传递到大脑及机体的其他部分,即一方面把神经冲动上达送至大脑皮层,一方面同时传递冲动到达内脏。

传递到大脑皮层的信息引起情绪体验,传递到内脏和骨骼肌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引起相关的情绪表达。

情绪体验和身体反应都作为丘脑活动的结果而在同一时刻产生。

丘脑

5

4

2

3

1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一)阿诺德和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情绪与人对事情或事物的评估有关,强调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需要经过人的认知评价与估量才能产生情绪。

认为人对事物的评估与情绪产生相关,人的认知与评价会左右人对情绪的解释与反应。

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有益时,就会产生趋近的体验和相应的生理反应;

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有害时,则会产生回避的体验和相应的生理反应;

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与己无关时,就会产生漠然的体验而予以忽视。

但在不同情境下,其知觉对象尽管相同,但人的情绪反应模式可能会因为大脑皮层对情境的估量上的差异、个体过去的经验及当时的感受而有所不同。

拉扎勒斯发展了阿诺德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认为个体的每一种情绪所作的评估是不同的,因而每一种情绪反应也包括了不同的生理变化和情绪反应。

拉扎勒斯强调个人所持有的先前观点、具有的知识经验是左右自己情绪体验与感受的主要因素。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显著差异,个人的情绪体验与情绪反应具有显著差异。

同样的情境,对印第安人来说可能觉得可怕,但对美国人来说却觉得有趣。

因此,人类各种情绪的表现会因社会文化与习俗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二)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三因素理论

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因素理论认为,个体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重要机制,即情绪经验来自于个体对两方面信息的认知:

一方面是对刺激情境性质的认知,如是可笑的还是可怕的。

一方面是对自己身体生理变化的认知,如自己觉得如何。

另一个方面是各种情绪状态是由交感神经系统以一定形式唤醒的。

人通过周围环境暗示,以及自己对刺激信息的认知加工,再对情绪状态进行解释与分类。

认知是个体对刺激信息引起一定生理唤醒引导下进行解释而导致情绪的产生。

第六节 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情绪是包括内在体验、外显表情和生理激活在内的多成分的复合过程。

情绪与其它心理过程,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动机有着复杂而又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因此不仅认知会影响情绪和情感,同样,情绪和情感也影响这认得认知活动、工作和学习,并反映人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它标志着个性成熟的程度。

个性成熟的人,知道如何保持情绪健康,自觉与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能够取得成功。

近年来,美国耶鲁大学的沙洛维(P·

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J·

Mayer)对“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一、情绪智力

沙洛维把情绪智力描述为由三种能力组成的结构,这三种能力是:

第一,能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第二,具备有效调节情绪的能力;

第三,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行为过程的能力。

沙洛维在对情绪智力做了进一步研究后,把它界定为是社会智力的一种类型,对情绪智力所包含的能力与内容进行了重要的新的阐述,认为情绪智力主要是由能区分或认知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和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自己思维的能力的综合。

情绪智力的理论内涵包括5个方面的能力: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2)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3)自我激励的能力;

(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5)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以上5种能力与自知、自控、热情、坚持、社交技巧等非智力因素相关。

在对情绪智力理论进行多年研究后,沙洛维和梅耶为情绪智力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并对情绪智力的内涵作了全面概括,这些能力在个体的发展与成熟过程中具有先后次序和级别高低的区别,第一级能力最标准并最先发展,第四级能力为比较成熟,而且要到后期才能发展。

第一级,对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的能力。

主要包括从自己的生理状态、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中辨认自己情绪的能力;

通过语言、声音、仪表和行为从他人、艺术作品、各种设计中辨认情绪的能力;

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表达与这些情绪有关的需要的能力;

区分情绪表达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能力。

第二级,情绪对思维活动过程的促进能力。

主要包括情绪给予思维的引导能力;

情绪生动鲜明,对与情绪有关的判断和记忆过程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能力;

心境的起伏使个人从积极到消极摇摆变化,促使个体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思维的能力;

情绪状态对特定问题解决所具有的促进的能力。

第三级,理解与感悟情绪,并在对情绪的分析基础上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

主要包括给情绪贴标签、认识情绪本身与语言表达之间关系的能力;

理解情绪所传达意义的能力;

认识与分析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

第四级,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以促进心智发展的能力。

主要包括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情绪的能力;

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判断成熟进入或离开某种情绪状态的能力;

成熟地监察与自己和他人有关的情绪的能力

二、不良情绪的调控

俗话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没有人可以时刻都保持着快乐的情绪。

人总会遇到令人烦恼、愤恨、悲伤的事情。

因此会产生诸如焦虑、愤怒和悲哀等负面情绪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在于如何调节和控制这些负面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怎样调节和控制负面情绪?

一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

在处于情绪状态时,自己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