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粤沪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新粤沪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粤沪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例题
(五).小结及五分钟测试。
五、教学后记:
11.2怎样比较做功快慢
1、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
2、知道功率的物理定义,
3、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4、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
1、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2、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一).复习提问
1.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它的定义是什么?
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从下列问题引入新课:
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
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
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
P=W/t
4.功率的单位:
瓦特(符号W)1瓦=1焦/秒;
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
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
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
(学生阅读)
8、比一比,谁的功率大
(a)需要测量哪些量?
(b)怎样测量?
(c)设计表格
(d)比较做功快慢
(e)讨论不同运动员功率不同的原因
9、例题,用分析法分析,
板书。
P=W/t而W=Gh、G=mg、m=ρv
10.介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四)小结及测试。
(五).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11.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三、教具准备:
动滑轮(1个)、绳子、木块、桶、沙。
1.什么是功的原理?
2.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重5N的
物体,用功的原理求动力F=。
3.让学生计算最近一次考试本班的合格率。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阅读教材(图14-6)
2.演示启发,引入课题。
(1)有用功:
我们所需要的功
(2)额外功:
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
G(N)
h(m)
W阻(J)
F(N)
S(m)
W动(J)
η
1.96
0.05
0.098
1.2
0.1
0.12
比较W动和W阻发现W动>
W阻为什么呢?
引入机械效率。
3.有用功的定义:
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W有=Gh
4.额外功:
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W额=W总-W有
5.总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W总=FS
6.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之比。
,计算本实验η。
7.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8.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
9.例题(略)关于η的计算。
(三).小结及测试。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1、会测滑轮组的η。
2、理解S与h的关系。
滑轮组、刻度尺、弹簧秤等。
1.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什么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
(二).启发实验
1.阅读教材
2.讨论:
A在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B要测出机械效率,需要知道W有用W总,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应如何测。
3.教师示范演示测η的全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重点部分和容易出错的地方。
(三).学生分组实验,完成(表格)。
实验步骤:
1.按图把滑轮组装好,并记下钩码和弹簧称的位置;
2.匀速拉动弹簧称,使钩码G升高,从弹簧称读出拉力F的大小,用刻度尺测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称移动的距离s,填入表格。
3.算出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填入表中
4.组装另一组滑轮组,重做1,2,3
(四).教师巡查指导。
(五).小结及测试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1、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判断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沙,小木桩、铁架台等。
(一)、引入新课:
从能源,体能方面引入能量复习知识;
功和能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能量
演示:
A玩具小车拉木块;
B举高的钩码拉木块(通过铁架台和滑轮)C伸长的橡皮筋拉木块。
问:
三个物体是否对木块做功?
(学生回答:
做了功)
归纳:
(1)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物体能做的功越多,它的能量就越大。
(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有能量?
看它能否做功。
2、动能
(1)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决定动能大小因素
演示实验:
图1-1
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
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
结论: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
3.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重力势能
①概念: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②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如右图
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的
高度和质量有关。
(2)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②弹性势能大小决定的因素:
形变的大小
4.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的单位是:
焦耳
5.练习、小结
6.作业: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第2课时)
1.知道动能和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1、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滚摆、小球、木板、斜面。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2、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二).引入新课:
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
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
(2).演示滚摆实验。
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
下降:
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降:
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
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弹簧压缩:
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
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演示实验:
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
分析:
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3.学生讨论。
4.练习
5.小结。
12.1认识内能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1内能以及内能改变与温度改变的关系
2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红墨水、玻璃杯、热水、冷水
(一)、复习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
由已学过的机械能知识类比得出内能的概念
(二)、内能
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大,内能越多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因此此种运动又叫热运动.
(四)、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能,与物体微观结构有关;
机械能是宏观物体机械运动有关的能量
教材图14-3所示两幅图片展示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做功和热传递。
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图片、阅读图下文字,知道改变物体内能可以采取两种途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准备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并实际操作,改变铁丝的内能。
学生可能会想出许多办法,如用热水烫、用酒精灯烧、来回弯折铁丝的某一部位、用锤子敲打铁丝的某一部位、把铁丝在砂布上来回摩擦等。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展示时,对各种不同方法,要引导学生梳理归类,使学生明确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不同的途径:
例题:
甲、乙两块冰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10℃.甲冰块静止于地面,乙冰块静止在距地面10m高处,则这两个冰块相比较
()
A.机械能一样大
B.乙的机械能大
C.内能一样大
D.乙的内能大
答案:
选项B、C
(五)、小结
内能与温度有关
(六)、作业
12.2热量和热值
1、了解热量的概念。
2、知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
3、了解热值的概念,会根据热值来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4、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燃料。
1、热量的概念。
2、探究水的吸热与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
(一)、物理学中,把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热量是为了描述和量度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而引入的,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
一个物体的温度即使很高,也不能说它含有的热量多;
反之,物体的温度低,也不能说它含有的热量少。
如果没有发生热传递,即它的内能没有改变,就谈不上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内能减少,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内能增加,吸收热量。
(二).燃料的热值
方法1、观察课本上的“几种燃料的热值”表格,说明不同的燃料,即使质量相同,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也是不同的,这个特性可以用热值表示,并给出定义和单位,并结合简单的例题会计算有关热值的习题.
把5kg40℃的水烧开,需要完全燃烧多少kg的干木柴?
(已知干木柴的燃烧值为1.2×
107J/kg,外界为标准大气压,并且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
利用吸热公式Q吸=Cm(t-t0)可以算出将水烧开要吸收多少热量,解题时应注意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即水烧开时的温度为100℃,再利用燃料的燃烧值求干木柴的质量.
解答:
Q吸=Cm(t-t0)=4.2×
103J/(kg·
℃)×
5kg×
(100℃-40℃)=1.26×
106J
因为Q吸=Q放=1.26×
所以干木柴质量
(三).有效利用燃料
教师分析实际取暖的有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燃料很难完全燃烧,而且放出的内能不能被完全利用,有效利用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把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理想情况下放出的热量的比值称为炉子的效率,可以画出比例图,学生分析并理解炉子的效率是哪些部分之比.
对于提高炉子的效率和燃料的利用率可以由学生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得出.提高燃料利用率也是由学生阅读资料,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的课外资料,主题是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小节
(五)、作业
12.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电加热器
(一)、引入新课
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
“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
煤油温度升得快。
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
换用其他物质,重复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3)比热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4)比热表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物理学中,常把由实验测定的物质的比热,列成表格,便于查找。
课本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比热,请同学们查出铝的比热及它的单位。
你能具体地说明铝的比热的物理意义吗?
(提问)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
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
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
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
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三)、小结: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四)、作业布置:
12.4热机与社会发展
1.常识性了解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常识性了解柴油机与汽油机在构造和工作过程中的异同点。
3.常识性了解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1、常识性了解柴油机与汽油机在构造和工作过程中的异同点
2、提高读图视图能力。
内燃机示教模型(带电灯指示),教学挂图。
(一).复习
(二).进行新课
内燃机:
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
1.汽油机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1)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
边指示边讲解)。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
(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功能)
冲程:
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2)工作原理。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
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周,对外做一次功。
(3)能的转化:
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其余三个冲程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2.柴油机:
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
都是内燃机;
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构造方面:
些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
吸入的气体不同,点火方式不同
(三).1.热机是利用燃料来做功的装置。
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做功)。
2.热机的效率:
用来做有用功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占最多,应减小废气的能量损失。
3.如何提高热机效率的效率?
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减小内能损失,运动部件润滑良好。
4.内能对环境的影响。
(1)废气污染(CO、SO、酸雨)。
(2)噪声污染。
5.保护环境,减小污染措施。
(1)改进燃烧设备,采取集中供热,加装消烟除尘装置。
(2)提高内能的综合利用率。
(3)充分开发、利用污染小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
6.分层练习评析。
7.小结。
8.布置作业:
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
13.1从闪电谈起
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1、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
3、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
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
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
原理:
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说明:
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
4.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
(正电)。
为什么带正电?
(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
)丝绸带什么电?
(负电。
)为什么带负电?
(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
毛皮带什么电?
为什么?
(略)
5.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13.2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1、能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探究手电筒亮起来的秘密;
2、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及电流、电路和电路联接方式的一些知识,并能3、画出简单电路图。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手电筒亮起来的秘密,并体会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树立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信心。
2、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要事实求是。
手电筒、电路连接帮助卡。
学生分组材料:
导线、灯泡、开关、电池、
1、电路的组成
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上活动1,然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1)如何使小灯泡发光?
(2)哪一位同学可以将黑板上的图完成?
(3)哪位同学上来帮我连接一下电路?
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完成以上问题
通过学生们对问题的讨论,然后介绍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以及电路各部分的作用,尤其是用电器的作用。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能够知道通路、开路(断路)和短路的状态,并提醒学生:
连接导线时,应先将开关断开。
不可将导线把电源两段直接连在一起,这样会造成短路,烧毁电池和导线
2.认识电路中的器件符号
3.画出电路图
画电路图时应注意:
(1)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
(2)连接线路时要画成横平竖直;
(3)线路要画得简洁、整齐、美观。
(四)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1、电路的组成有那些?
2、简单电路有几种工作状态?
3、画电路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检测:
1、请两位同学上来,将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完成
2、哪位同学上来把电路图对应的实物图完成
(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