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水产专业考研水产学概论历年真题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7334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美大学水产专业考研水产学概论历年真题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集美大学水产专业考研水产学概论历年真题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集美大学水产专业考研水产学概论历年真题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集美大学水产专业考研水产学概论历年真题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集美大学水产专业考研水产学概论历年真题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美大学水产专业考研水产学概论历年真题解析Word下载.docx

《集美大学水产专业考研水产学概论历年真题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美大学水产专业考研水产学概论历年真题解析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集美大学水产专业考研水产学概论历年真题解析Word下载.docx

16工业化养殖设施:

集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之大成于一体的现代化养殖产业所需要的结构物和机械设置。

17渔政管理:

遵照渔业法规对本国管辖范围内的渔业、渔业水域和水产资源进行的行政监督和管理。

18港塭养殖:

在沿海港汊或河口地带,通过筑堤、拦网、蓄水、纳苗等措施进行水生动植物养殖的生产方式。

19工厂化育苗:

是以先进的育苗设施和设备装备种苗生产车间,将现代生物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信息管理技术贯穿种苗生产过程,以现代化,企业化的模式组织种苗生产和经营,从而实现种苗的规模化生产。

20鱼产力:

根据水库水域天然饵料生物现存量和生产量估算水体的产鱼能力

21夏花鱼种:

鱼苗下池后,经20—30天的饲养,体长达3厘米左右的稚鱼,因出塘正值夏季,故称夏花。

有的地方称为火片、乌仔、寸片。

鱼苗长到0.5~0.8分(寸)叫乌仔,0.8分以上,1寸多到1.5寸,就是寸片,1.5寸以上通称鱼种,如2寸鱼种、4寸鱼种等。

22国际渔业合作:

为了推动渔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为世界渔业的发展和各国间互惠互利的友好合作而开展的各种渔业事务,重视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工作,本着严格遵守国际渔业法规,充分注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在平等互利、合理开发可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的国家间的渔业合作。

简答题

1水库的水文特点是什么?

水库具有哪些功能?

人类为了控制洪水或调节径流,在河流上筑坝,拦蓄河水而形成的水体为水库,也称人工湖泊。

从深度分,湖泊和水库分为深水型和浅水型;

从水面形态分可分为宽阔型和窄条型。

蓄水:

为附近的地区提供饮用水源及灌溉用水。

发电:

利用水坝上的水力发电机来产生电力。

防洪:

调节库容,削峰平谷,提高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

航运:

提高水位,淹没险滩及暗礁,有利航运。

养殖:

水库可以发展养殖渔业。

旅游:

水库多位于山区,形成人工湖后,成为当地一景,可发展旅游业。

其中蓄水、发电、防洪是大多数水库的主要目的,而养殖及旅游多为附属功能。

一般水库建设多着眼于其中部分功能,如三峡水库主要目的在于发电、防洪及航运,小湾水电站主要目的在于发电、防洪,万宜水库则为了提供饮用水源。

2写出20种以上淡水养殖的动植物名称:

鱼类:

我国淡水鱼类约800多种,约有250种左右有经济价值。

其中产量高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约40多种,主要有:

鳇鱼(西北鲤科无鳞)、鲟鱼(史氏鲟、匙吻鲟)、白鲟、团头鲂、长春鳊、鲤鱼、鲫鱼、鲥鱼、节虾虎鱼(幼鱼俗称春鱼)、泥鳅、黄鳝、太湖新银鱼、公鱼、大银鱼、鲑鱼(大马哈鱼)、草鱼、鲢鱼、鳙鱼、青鱼、鳜鱼、鲶鱼、黄颡鱼、乌鳢(黑鱼、才鱼)、南方大口鲶、长吻鮠、鳗鱼(鳗鲡)、河豚等等,另外还有虹鳟鱼、罗非鱼、淡水白鲳、淡水鲨鱼、革胡子鲶、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巴西鲷鱼等国外引进的品种。

甲壳类:

主要有日本沼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红螯螯虾、中华绒螯蟹(河蟹、大闸蟹)等等

其他品种:

主要有观赏鱼类的金鱼、锦鲤,特种的中华鳖、乌龟、巴西龟、鳄龟、大鲵(娃娃鱼)、田螺、河蚌和宽体金钱蛭等等。

3水产品保鲜有哪些技术方法?

低温保鲜

化学物质处理

生物活性物质

气调和气体保鲜

辐照保鲜

4渔业环境调查研究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渔业环境调查是对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分布、行动、资源的数量变动和开发利用等有影响的环境条件的调查。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环境对鱼类等水产动物行动和分布的影响,如水湿、海流、水团、跃层和饵料生物等对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洄游、分布、集散和垂直移动的影响,即属渔场形成机制有关的环境调查;

②环境对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影响。

资源量的大小是由世代变动决定的,而世代变动又决定于发育初期的某些环境条件(如饵料生物、海流和水温等),因此发育初期的环境条件是决定资源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5对虾的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胚胎发育期、无节幼体期、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等七个阶段。

6人工育种的方法有哪些?

诱变育种:

包括物理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紫外线、X或γ射线,微重力、激光、

【化学方法】亚硝酸、硫酸二乙酯

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

7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

有利于改善人民的膳食构成,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有利于加强横向联系,促进与水产业有关的产业发展

有利于创造利润、税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有利于广开生产门路,扩大劳动就业

8试述池塘施肥的作用和方法。

作用:

促进水体中细菌和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

施肥后由于促进了水体中细菌的大量繁殖,加快了有机物的矿化过程,从而提高了水体的生产力

施肥可促进土壤和淤泥中固氮细菌的繁殖,加速将有力的氮素结合成可被植物利用的氮的化合物,增加了池塘中的营养物质,能提高池塘的生产力

肥料中的某些有机碎屑可直接作为饵料动物和鱼类的食料。

方法:

根据水质、溶氧量、浮游生物数量进行施肥

9形成渔场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由经济鱼、虾、蟹和海兽类在一定季节、一定水域范围,因产卵繁殖、索饵育肥或越冬适温等聚集成群,而形成的渔业生产上相对集中的场所,即渔场.

世界性大渔场多分布于近海大陆架,具备以下形成条件:

1、大陆架地区海水浅,水中阳光充足,海洋浮游生物生长旺盛,吸引鱼类.2、多有洋流作用影响,如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上升流造成的秘鲁渔场、本格拉渔场等.3、沿岸有河流径流注入,带来大量营养物质,促进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生长,吸引鱼类.

10简述虾蟹类生长的特点。

蜕皮:

狭义:

仅指虾蟹类从旧壳中脱出的短暂过程;

广义:

蜕皮过程则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贯穿虾蟹类的整个生命周期。

甲壳动物生长发育常与蜕皮联系在一起:

胚后发育具有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幼体期,每期幼体形态和生理特点通过蜕皮而发生改变,或者通过蜕皮变态发育成为更成熟的幼体或成体。

蜕皮周期内出现一系列生理过程:

诸如组织生长、形态变化、旧壳剥离、新壳形成、蜕皮开始等,这些过程均受内源因子(神经内分泌、发育期等)和外源因子(饵料、温度、盐度、月相等)的共同调控和影响。

蜕皮前原有的外骨骼部分被吸收,用于构建新的外骨骼(表层及外层),并且吸收水分用于增加身体的体积,血液体积也增加。

蜕皮是物质(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净损失的过程。

蜕皮本身需要消耗相当大的能量,又需要合成内表皮并矿化表皮层。

蜕皮前期:

准备—外骨骼钙质(溶解)大量钙储存于肝胰脏和血液中,这时外骨骼变得脆弱易碎。

与此同时,通过皮肤、鳃、前肠及后肠等处从外界吸收大量水分,使身体膨胀,老甲壳开始裂开。

蜕皮期:

蜕去老甲壳,此期最短。

蜕皮后期:

储存的钙盐迅速移入皮肤,同时通过鳃从外界水体吸收大量钙;

肝糖和血糖供给皮肤合成几丁质;

外骨骼逐渐变硬。

但在此期前段,未完全钙化,不能捕食和御敌,往往躲藏在隐蔽的地方。

蜕皮间期:

蜕皮后—下一次蜕皮开始之间的时期,是动物正常期,甲壳坚硬,血钙降低,活动捕食与正常。

发育蜕皮(变态蜕皮):

在幼体阶段,随着蜕皮,动物的形态结构不断变化,由简单而复杂,直至发育完善。

故幼体阶段的蜕皮又称为~。

生长蜕皮:

形态发育完善的幼虾除交接器的变化外,蜕皮已无形态上的变化,其后的蜕皮又称为~。

生殖蜕皮:

在交配期雌性个体在交尾前要先行蜕皮(封闭式纳精囊),以便在新壳硬化之前进行交配

生长的特点

•遗传性:

种间、种内退化;

•阶段性:

个体发育

•周期性:

气候(季节),生理(蜕皮、性成熟、繁殖)的变化而周期变动;

•性别差异:

自切与再生

•蟹类动物在遭遇天敌或相互争斗中受困时常常会自行使被困的附肢脱落,以使个体摆脱天敌,迅速逃逸。

在附肢有机械损伤时虾蟹类亦会自行钳去残肢或使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自切。

自切的附肢经过一段时间,大多可以重新生出,称为再生。

再生的速度:

未成熟的个体再生较快,成熟的个体不再蜕皮,不具再生能力。

食性与饵料组成

食性:

多数为杂食性或腐食性,少数为肉食性或植食性;

食谱:

碎屑及微生物、植物及动物

•碎屑:

底质中的植物碎片、有机颗粒及微生物等聚集形成

•植物:

微藻、大型藻类、水草及某些陆生植物

•动物:

甲壳类、软体类、多毛纲类、有孔虫及小型鱼类等

洄游:

生长、越冬、生殖洄游。

11我国海水养殖和淡水大水面增养殖的主要方式各有哪些?

海水养殖是利用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等海域进行饲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包括浅海养殖指在可养殖的浅海中进行海水经济动植物养殖,包括浅海筏式养殖、浅海底播养殖、池塘养殖、海水网箱养殖、浅海吊笼养殖。

海洋滩涂养殖,养殖主要为滩涂贝类,海水工厂化养殖。

大水面养殖是指利用水库、湖泊、江河等养殖水产品的一种方式,包括湖泊、水库、河沟养殖。

除早期采取粗放型的增养殖,还包括“网箱、网栏、围网”等集约化养殖模式。

粗放式大水面增养殖,主要以保持、恢复水域渔业资源为目的,依靠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增殖,产量不稳定。

网箱、网栏、围网等集约化养殖,应用人工投饵、施肥等技术,产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2海产经济动物育苗前得准备工作和育苗中的操作管理工作主要有哪些?

育苗前的准备工作:

育苗场的建设主要有育苗室、饵料室(动物、植物饵料室)、锅炉房、风机室、变配电室、水泵房、沉淀池、砂滤池、库房等,亲本的选择和培育,繁殖方法(自然产卵受精、人工催产受精)的确定,催产和孵化的操作管理。

育苗中的操作管理:

鱼苗用水的处理、亲本的选择培育、长卵孵化、鱼苗池内环境因子的调控、幼体饵料的投喂、病害的防治、日常监测、苗种的保育、出池计数等。

13简述海域人工增殖放流应具备的水域条件。

人工增殖放流是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

广义的讲还包括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向特定水域投放某些装置(如附卵器、人工鱼礁等)以及野生种群的繁殖保护等间接增加水域种群资源量的措施。

放流水域 

系增殖放流对象的产卵场、索饵场或洄游通道。

非倾废区,非盐场、电厂、养殖场等进、排水区

基本条件

水域生态环境良好,水流畅通,温度、盐度、硬度等水质因子适宜。

底质适宜,底质表层为非还原层污泥。

增殖放流对象的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较少。

14简述海产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对于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治,一定要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科学化地管理措施、专业化的养殖/、常预防与绿色环保结合在一起的措施才能够起到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目标。

1对于水产动物养殖区域选择,水产动物对养殖区域有较高的要求,在预防疾病过程中,应当选择水质干净、卫生的区域,以便尽量的减少有害的因素,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剪断疾病的传染源及传染的途径,也便于人工养殖。

2注重平日的养殖管理,水产养殖的混养密度应当参照具体养殖区的水面情形,这样可以充分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及疾病防治的条件,在结合具体的水质与饵料情形,以此制定一套个性化的管理措施。

3疾病的诊断防治,在水产品动物诊断中,要透过养殖户,了解患病水产动物的一些基本信息,如病史、换水的频率、病程、先前用药的情形、只有在了解这些信息之后才能够找出病因,对其做出正确地诊断,为以后的用药提供合理的依据。

4定期免疫及药物预防。

在水产动物的免疫和药物预防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方案。

根据水产动物发病情况、流行性特点制定水产动物预防及水产动物预防流程。

在应用药物预防时要慎用抗生素,把加强水质的监测、管理,进行生态环境控制和中草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结合起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水产动物生病后往往不如陆生动物生病时那样容易被发现,一般在发现时已有部分动物死亡。

因为它们栖息于水中,所以给药的方法也不如治疗陆生动物那么容易,剂量很难准确。

并且,在发现疾病后即便能够治愈,也耗费了药品和人工,影响了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在经济上已造成了损失。

治病药物多数具有一定的毒性:

一方面或多或少地直接影响养殖动物的生理和生活,使动物呈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游泳反常等,甚至有急性中毒现象;

另一方面可能杀灭水体和底泥中的像硝化细菌那样的有益微生物,从而破坏了水体中的物质循环,扰乱了水体的化学平衡;

有大量浮游生物存在的水体中,往往

在泼药以后,大批的浮游生物被杀死并腐烂分解,引起水质的突然恶化,可能会发生全池动物死亡的事故。

另外,有些药物在池水中或养殖动物体内留有残毒。

因此,防重于治的观点一定要树立。

综合防病措施主要有下列几项:

(一)彻底清池、

(二)保持适宜的水深和优良的水质及水色、(三)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四)饵料应质优量适、(五)改善生态环境、(六)操作要细心、(七)经常进行检查、(八)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防止病原传播、(九)订立和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十)药物预防、(十)药物预防、(十二)选育抗病力强的种苗。

 

论述题

1试分析浅海环境和滩涂环境各自与水产增养殖之间的关系

浅海,是指可规划用于增养殖的近海海域。

具有坡度小、海域宽,距离海岸远,潮差大、流速快,辐射沙洲周围有大片的浅海等特点。

具有发展水产潜力大,海洋环境较好等优势,然而距离陆地远、管理不便,水流浑浊、流速快,投入大、风险大,受台风影响较大等因素制约着其发展。

滩涂,是指海洋潮间带及其与其相连的陆域(围垦除外)海水养殖区域。

2试述海水池塘饲养程序和养殖管理内容,以及池塘综合利用的意义。

海水池塘养殖是指利用人工开挖或天然的池塘进行海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是人们通过苗种和相关的物质投入,干预和调控影响养殖动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以期获得最大产出的复杂的系统活动。

海水池塘饲养程序主要包括海水池塘的确定主要有

人工开挖或天然的池塘,池塘的清整、消毒,放苗,池塘的日常养殖管理。

管理内容主要有

(一)勤巡塘,每天坚持早、中、晚巡塘,黎明时观察池鱼有无浮头现象;

日间检查池鱼活动和吃食情况;

黄昏时检查鱼全天吃食情况及观察有无浮头征兆。

  

(二)控制池水 

池水透明度直接反映水的肥度,可根据池水透明度灵活施放追肥、或注排池水,以保证池水既肥又清新,含氧量较高,有利于鱼类的摄食和生长。

(三)定期检查鱼体 

每隔一定时间应检查鱼体,以评价养殖效果,调整下一阶段的饲养管理水平。

若发现病鱼,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四)做好池塘日志 

池塘日志是有关池鱼情况和养鱼措施等的简明记录,可据以分析情况,总结经验,为进一步养鱼制定计划,改进技术提供参考。

池塘的综合利用,是指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挖掘利用池梗资源,增加养殖、种植项目,充分利用池塘基础条件,形成生物间物质循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池塘综合利用效益,提高池塘养殖效益。

3综述池塘底质与养殖环境的关系以及改良底质的措施。

底质改良措施​

  根据养殖阶段不同,分为放苗前、养殖前期、养殖中期、养殖后期。

放苗前通过对底质的处理,充分氧化塘底,增加底质的缓冲性,提高养殖期的底质安全;

通过养殖中后期底质改良,及时分解底质有机物,减少底部产生有害物质,降低底部耗氧。

通过这些措施的配合,创造良好的底质环境,保障养殖安全。

具体措施如下:

  1、放苗前对塘底的处理:

主要是采用物理化学方法​

  

(1)干塘与晒塘:

进入秋冬季,将鱼出售以后,将池塘中的水排干,让塘底晒至龟裂、发白,以龟裂缝隙至少插入一根手指为宜,但是也不易晒得过干,保证微生物生长所需水分。

晒塘后用推土机拖走上层淤泥,或者在排水时,用高压水枪将底部淤泥边冲边排,但是底部要保留10~500px淤泥。

  

(2)生石灰清塘:

放苗前半个月左右,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除塘中病原体,中和池土酸性,释放淤泥中的肥分,改良土壤,施加钙肥。

使用方法一般有干法和带水两种。

干法清塘是选择晴天,池底4~6厘米水,选质量好的成块生石灰,每亩75kg,放入塘底预先挖成的若干浅潭中和水溶化后,趁热向四周和岸边泼洒,保证全池均洒到,然后用泥耙把生石灰和淤泥来回搅拌,加强清塘除杂作用。

带水清塘的方法是加水到70~2250px,一亩用生石灰150kg,溶化后迅速泼洒全池,两种方法都需5~7天药性能消失。

另外还可以选用漂白粉、茶麸等。

  2、养殖中后期的底质改良措施​

  放苗前做好清塘工作的池塘,养殖前期由于载鱼量小,池塘自净压力小。

而中后期,载鱼量增加,每天投入大量饲料,池底自净压力增加,需要人为做好改底工作,保证养殖安全。

养殖中后期改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1)物理方法​

  a、勤增氧:

增氧是底质改良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底部增氧能有效分解沉积的残饵、排泄物、蜕壳、淤泥和藻类等有害物质,改善底质,激活底泥生态功能。

底部增氧可采用微孔增氧方式,增氧效果较好。

叶轮式增氧机、耕水机都能打破氧分层、产生提水和混合水体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底部溶氧,加快有机物分解。

增氧机的配置需要根据池塘的实际情况和个体的经济能力进行配置,但是要以混合式、立体增氧、最大程度的为底部增氧为依据。

  b、搅底:

每隔8~10天,选择晴天的上午用铁链或者特制的搅底工具进行拉底,将底部沉积的有机物搅动起来,利于其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其中营养盐,供浮游植物使用,但是拉底要分区进行,不能一次性将整个池塘拉完,防止有机物悬浮,大量耗氧,造成缺氧现象。

  c、喷排:

使用深水泵将底部泥水混合物抽提,向空中喷洒,增加污泥与空气的接触,加速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2)化学方法:

  a、氧化分解型颗粒底改剂:

通威底改Ⅰ、Ⅱ、粒粒氧等都是属于这类底改剂,能够氧化分解底部的有机物,提高池底的氧化还原电位,增加池底的缓冲性,祛除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气体,尤其是硫化氢。

当底质长期处于不良状态,环境中的有害菌数量较多,此时直接用微生物效果不大,要先用此类底改剂尤其是颗粒型,把底部水体的有害物质降到一定浓度,再使用生物制剂。

  b、吸附性粉剂底改:

这类改底剂包括了沸石粉、麦饭石粉等,能够吸附有毒有害物质沉到底部,起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但由于有毒有害物质仍然存在,并没有消除,因而这类产品治标不治本。

在实际使用时还要搭配氧化分解型的颗粒底改产品或者微生态产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物质。

  (3)生物方法:

  投加异养型乳酸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改善水中及底质中的微生物优势群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分解有机物,以达到改良底质和水质的目的。

4试述我国渔业法规的作用和意义。

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

发展人工养殖

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渔业生产的健康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特点:

1注重渔业的科学管理,体现了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扩大和跳帧使用范围,与国际新海洋制度相衔接

3加强渔业管理,适应渔业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变化

4规范渔业行政主体行为,促进渔业管理依法行政

5完善法律责任,促进市场经济下的依法治渔

5综合叙述池塘淤泥对池塘养殖的利弊。

池塘由于水产养殖动物的粪便、排泄物、遗体、残饵和施肥的不断积累,以及地表冲积物等不断沉积,沉积有机物经微生物发酵分解,形成大量腐植质,与池底表面浸润土壤混合在一起,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

利:

淤泥有“肥料仓库”之称,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无机盐类,是鱼类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还有许多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栖息其中,是鱼类的饵料;

当池塘施肥时,淤泥对肥料还有缓冲作用。

时间证明,具有一定的淤泥的池塘,鲢鱼鳙鱼生长良好,产量亦较高。

弊:

1是导致池水缺氧危害养殖动物

2是导致池水有毒物质增多危害动物。

3是导致池水有害菌增多危害养殖动物

6非生物环境主要包括哪些因素?

它们与渔业的关系如何?

理化环境、地形、底质和气象条件。

阳光;

空气;

水;

温度;

土壤等

关系到渔业生物的生存、发育、生长、繁殖、死亡、补充、行动、分布及其资源的盛衰。

7试述海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疾病的类别。

(1)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因素

①外界因素。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物、环境和人为三大 

因素。

a.生物因素。

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病原体和敌害生物等。

b.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底质和淤泥、光照、水温、溶解氧、 

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

c.人为因素。

养殖设施设计不科学、操作不细致鱼体受伤、 

放养密度不恰当、混养比例不恰当、放养患病养殖动物、饲养管现不善、饲料质量差或投喂不当、饲养管理不当等。

②内在因素。

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下降,是引发疾病的 

内在原因。

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内因是关键。

养 

对t动物对病原的敏感性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 

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也都能影响养殖动物对病原的敏感性。

天然免疫力的消退和获得性免疫力的减弱均能引起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下降,引发养殖动物患病。

(2)水产养殖的常见疾病水产养殖病害种类比较多,依病原体和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将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分为以下几类:

①病毒病。

如对虾白斑病、病毒性出血病等。

②细菌病。

如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腐皮病、 

弧菌病、爱德华氏病等。

③真菌病。

如水霉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