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4360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德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德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德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德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德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学校教育产生以前,原始社会中存在习俗性德育的德育形态。

习俗性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它与人们的劳动、生活融合为一体。

二、古代德育及其特征

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三、现代德育及其特征

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适应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现代人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德育。

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品德密切联系。

与古代德育的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相反,现代德育体现XX性、科学性、开放性等特征。

第三节德育的功能(重点)

一、德育功能及其分类

在德育的众多功能中,我们认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是德育功能最重要的体现。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表现出德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一)德育的政治功能

在德育的多种社会性功能中,政治功能是首要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阶级)关系的再生产;

2.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与生产;

3.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

4.政治行为的引导。

(二)德育的经济功能

德育的经济功能就是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特定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来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

它的宏观作用是通过德育形成一定经济文化、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以此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

它的微观作用是培养劳动者的主体意识、科技立国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时间观念以及劳动积极性等,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德育的文化功能

德育的文化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在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即指文化的选择、文化的传递、文化的创造等方面的作用。

学校德育的政治、经济等功能都依赖于文化功能的实现而实现,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认清学校德育的文化功能,有利于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克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倾向。

1.德育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的功能

2.德育具有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学校德育不仅为政治服务,而且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均有重要的作用。

三、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简答题)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内涵丰富,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读。

我们认为,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功能

1.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内容结构

2.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形式结构

3.形成和发展品德的能力结构

(二)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的功能

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功能主要表现在德育对认知活动的支配与控制,对认知能力的强化与抑制。

学校德育通过各种途径发挥好此功能,有助于学生个体认知发展,达到个体智能发展的又一新高度。

1.认知发展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2.德育对认知活动的支配与控制作用;

3.德育对认知能力的强化和抑制作用

(三)德育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功能

德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体表现为学生个体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姿态,拥有朝气蓬勃的精神等。

(四)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德育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除具有发展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享用的功能。

所谓德育个体享用的功能即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案例思考】“巴比晚宴”

慈善并不仅仅给接受善举的人们带来了物质救济,同时也会给做慈善的人带来精神的满足和享受,正如比尔盖茨说的,慈善是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

从理论上分析,我们得出多种德育功能及其多方面的表现,但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德育并非如此多能或者说这些功能并没能充分发挥,其原因是什么呢?

根本的原因在于德育功能的显现或发挥是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保证的。

如德育目标要合理、科学定位,如果德育目标定得太高,我们就会觉得学校德育实效低,德育功能没能实现。

又如德育效果,有时它能及时呈现出来,有时是要通过一段时间甚至几年才能呈现出来。

德育效果的这种滞后性,会使人怀疑德育功能。

【思考练习】

1.辨析题

(1)德育即道德教育。

(2)德育的政治功能是德育最重要的功能。

(3)德育功能就是德育目的或德育效果。

2.简答题

(1)如何理解德育概念内涵与外延?

(2)如何理解现代德育的特征?

(3)为什么要重视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第二章德育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涵义

德育目标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选择题),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它影响整个教育目的的实现,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对整个德育工作具有导向、激励、协调和评价的作用。

德育目标与教育目的有紧密的关系。

一方面,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一)符合一定的教育思想;

(二)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一)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演变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

1.时代性与继承性;

2.基础性与层次性;

3.现实性与超越性;

4.统一性与个体性。

第二节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与德育目标相应的德育内容的教育,德育目标才能实现。

一、德育内容的涵义

德育内容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定的教育对象必须掌握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

德育内容给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哪些品德指明了方向,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确立德育内容的依据

(一)符合德育目标的要求;

(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品德发展水平;

(三)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四)符合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五)符合民族文化传统。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爱国主义认识;

2.爱国主义情感;

3.国际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紧密相连的。

(二)理想和传统教育

理想和传统教育就是指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使青少年拥有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

(三)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就是用集体主义观点对青少年进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情感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

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不可缺少的。

集体主义教育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培养集体主义思想;

2.培养热爱集体的精神;

3.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四)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

2.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

3.勤奋学习,艰苦奋斗。

(五)纪律与法制教育

纪律与法制教育是指用法制和纪律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进行纪律与法制教育,包括以下内容:

1.增强纪律与法制观念;

2.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遵守公共秩序。

(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让学生拥有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必须用科学的世界观解决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

三观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3.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七)文明礼貌的教育

文明礼貌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也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文明礼貌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对人热情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懂得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会尊重他人;

2.学会宽容和理解;

3.礼貌用语、举止文明。

(八)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1.自我意识的培养;

2.情感品质的培养;

3.人际交往的培养。

四、学校德育内容的拓展

(一)生存教育;

(二)生活教育;

(三)生命教育(选择题);

(四)安全教育;

(五)升学与就业指导教育

【思考练习】

1、辨析题

(1)德育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2)德育内容必须服从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

2.简答题

(1)什么是德育目标?

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

(2)我国确立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3)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如何看待学校德育内容的拓展?

第三章德育规律与原则(重点)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促进他们建构和提升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虽然广义的德育或德育过程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但此处的德育过程专指学校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区别吗?

(辨析题:

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就联系而言,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是教育促发展的关系。

从区别来看:

其一,范畴不同。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范畴;

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

其二,影响因素不同。

德育过程中,学生只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影响。

其三,结果不同。

德育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偏离或背离。

根据相关的研究和对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分析,大致可以归纳出如下规律:

(1)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养成过程;

(2)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或源泉;

(3)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4)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

第一节德育规律

德育规律是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4个规律):

第一个德育规律: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就本质而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品德的结构一般是由知、情、意、行四要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的涵义与作用

(1)知——道德认识,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

从品德结构和具体的品德形成过程来看,道德认识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

(2)情——道德情感,亦称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对于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意——道德意志,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包括毅力和自控力。

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促使人们的道德动机斗争和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个人一旦具备坚强的意志,便能用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以理智战胜欲望、凭坚持战胜动摇,克服各种困难,排除一切干扰,坚持始终地践行道德行为。

(4)行——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客观指标或重要标志,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

但人的道德行为可能是偶然的,亦可能是经常的,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又是自然的。

在一定意义上,真正称得上道德行为的只有道德习惯。

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知、情、意、行四要素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而推动品德的发展。

因此,实施德育必须注意发挥品德结构内部诸要素的整体功能。

(1)注意全面性

因为品德结构各要素是互相联系的,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而道德情感和意志也影响着道德认识和行为,道德行为则对道德认识的获得与巩固、道德情感的形成与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和导之以行,从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样才能使知、情、意、行各要素和谐发展,从而最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2)注意针对性与多端性

一般而言,德育过程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展开的,即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引导行为,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但由于品德结构的四要素相对独立、特点各异,而受教育者在知、情、意、行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上亦可能失衡,从而导致学生“言行不一”或“口是心非”、情通理不达或达理不通情的状况,因而德育过程不能固守既定的程式,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灵活变通,采取多种开端。

正所谓“教育有法,但无定法”!

如对于道德认识模糊或错误的学生,可从晓之以理入手;

对于不知该怎样行为或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则须从导之以行开始;

对于那些存在情感障碍或逆反心理的学生,只有动之以情方能见效;

至于意志薄弱、缺乏自控力的学生,则须首先锤炼他的意志。

马卡连柯说:

“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

”作为其中重要部分的德育也不例外。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决不能墨守成规,否则就难奏实效。

当然,德育过程无论从何开端,都须注意全面性,不能割裂知、情、意、行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四要素相互协调、配合,从而发挥其最大的整体功能。

第2个规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只能来自于一定的活动和交往,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的思想品德亦不例外,它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并接受活动与交往的检验。

德育过程就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正因为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基础或源泉,组织活动和交往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与交往的目的性;

2.活动与交往的多样性;

3.活动与交往的集体性;

4.活动与交往的公益性。

第三个德育规律: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并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矛盾,其他矛盾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主要矛盾,因此,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把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

1.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2.调节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第4个德育规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俗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显夸X,但也说明了育人之不易。

其实,德育过程的长期性与反复性主要取决于人才成长的长期性。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绝非朝夕可成,至于品德的形成与完善更难一蹴而就,它往往要经过长期培养、多次反复,才会有所进步、不断前进。

首先,品德的形成不易。

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与再教育,不断实现思想品德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其次,不良品德的矫正更难。

常言道: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教师唯有持之以恒、反复引导,方可使其迷途知返,回归正道。

综上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坚定教育的信心,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对每一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另一方面,对于“问题儿童”或“品行不良学生”,又要分清原因、对症下药,抓反复、反复抓,耐心细致地进行疏导转化,使其改邪归正,真心向善。

第二节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涵义

德育原则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是制订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组织德育过程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德育原则是以德育规律为依据、以德育实践为基础、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总结概括出来的。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导向性也叫方向性或共产主义方向性。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也叫正面教育或正面引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以说理疏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疏导原则是“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规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时代要求和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晓之以理,启发自觉。

2.树立先进典型,运用榜样示范。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三)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既重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注意组织学生的行为实践,将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统一起来。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提高认识;

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行为;

3.言传身教,知行统一。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同时又要依靠并通过集体,针对其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加强个别教育。

这条原则的主要依据是集体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以及集体和个人的辩证统一关系。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反映了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因为,活动与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又主要是在集体中进行。

苏联教育界非常重视集体教育,如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集体教育。

贯彻的基本要求:

1.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使之成为教育力量。

2.有的放矢,加强个别教育。

3.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五)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该条原则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

最早提出该条原则的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他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1.爱护、尊重、信任、理解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俗语云,“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就变坏”!

这是从结果来看严格要求的好处,虽不尽然,亦是经验之谈。

3.XX平等,一视XX。

要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尊重并诚心接受教师的严格要求,就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

首先,师生要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尊重。

其次,对所有学生要一视XX,不能只偏爱好学生而忽视或歧视后进生。

在常规管理和行为纠正过程中必须“对事不对人”,无论是谁,只要违规犯错,就要按规定处理,该批就批,当罚则罚,这样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真心改过。

4.爱之有度,严而不苛。

如何把握“严”的尺度?

(六)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自身的优点来克服其缺点,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长善救失原则体现了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的规律。

该原则也可称为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或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

1.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学生;

2.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在学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固然起主导作用,但要让学生始终坚持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则需要调动其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让其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

其中尤其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养成反思和内省的习惯,从而不断地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七)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首创者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没有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对学生的教育就只能盲目尝试、无的放矢。

2.针对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学生个性相异、水平不一,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抑或思想品德都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性。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或引导就不能“一刀切”或“一锅煮”,而必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性的进行教育,这样才可能促使每个学生顺利健康的成长。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材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