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随笔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3005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明节随笔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清明节随笔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清明节随笔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清明节随笔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清明节随笔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明节随笔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清明节随笔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随笔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明节随笔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那时,清明节不仅是我们放飞身心、投入自然的春游,更是我们的寻宝节。

每每想起,都感慨不已。

其实,无论是节气还是节日,给我们怀念的,不就是一种简单的快乐吗?

放风筝是龙江清明期间的一大习俗。

我童年里的清明,除了知道大人们要去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烧纸外,自己也知道用风筝同天空说话了。

大平原的风筝其实在春节后就开始了。

但清明节前后,放得相对多了一些,这也是事实。

这个时候,天空与大地不仅是风筝,更是人们的心情了。

所以,我说天空也过节,就是指这个时候的风筝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大平原的风筝始终飞得很高,独清明时,却显得有一些惆怅。

可小时候,自己却感受不到这一点,只顾与风筝的影子一同逍遥罢了。

春阳照临,春雨飞洒。

清明时节,植树也是清明节时的传统。

至于这个传统多久了,不重要。

我想,这时节的植树似乎与“插柳”习俗有关。

流传来流传去,流传至今,也就有了植树这一习惯了。

却有一点不可否认,清明时节,真是龙江大地植树的好时节。

从我记事开始,就知道家乡有清明植树的好习惯。

想必,这就是为何有人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的原因了。

当然,这和每年的3月12日的法定植树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从省城哈尔滨,到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域大,沿线长,气候的差异还是较为明显的。

偏北地区,即使到了清明,也还是不能植树。

因为,这个时候天气还是乍暖还寒时。

较之现在去搞一些形式上的植树,我还是怀念童年时的植树,那不是一种形式、一种应付。

那是一种希冀、一种祝福,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礼拜。

清明是一个节日,一个比较伤感的节日。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扫墓和迷信无关,和信仰无关。

细细想来,叫清明节,其实,又不如叫扫墓节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小时候,读古诗时,就隐隐约约地感到这个节日气氛有点沉重。

我最早知道的清明,源于祖父在世时额头上那一抹淡淡的愁绪,以及一卷黄纸。

按说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可却偏偏点缀出一些凄凉和伤感来。

祖父在世时说过,清明节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为祭奠早年帮助过他逃亡的介之推而发明的。

发展来发展去,就有了今天的清明节。

逐渐演变和延续看来,这个扫墓习俗真的很早了。

扫墓扫的是一种哀思,一种心情,一种寄托。

细细品来,清明节倒也是一种久远的伤情所至。

我不敢怀疑古人,他们对扫墓一定是由衷的吧。

而今,扫墓扫来扫去,却感觉到是形式重于了内容。

变味的不是内涵,却是从形式开始的。

地方越大、人群越稠密的地方,形式越突出。

去公墓地的路途上,不再是古人的一把雨伞、一个提篮和几张烟纸了,却是浩浩荡荡的车队。

私家车有之,而公车私用则比比皆是。

这样的扫墓,除了让人疑惑、迷茫、不满外,更冠冕堂皇地变相助长了一些不正之风。

我想,假如已故者真有亡灵的话,也不会满意这种现象的。

写到这里,自己心情沉重起来。

母亲去世近一年,自己也该回200多公里外的地方去为母亲扫墓了。

我的清明节,和古人一样沉重。

好的习俗,就是一种文化。

好的文化,就该是全民族的。

2008年,国家正式确立每年的4月4日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与我们亲密接触。

(篇二)

又到清明拜山时

一年24个节气,清明节应算得上有点名气。

清明的出名,不只是因为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之所以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难以忘怀,恐怕缘于清明是一个特定的日子。

据说古人常把清明与寒食联系起来,而寒食又传说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功臣介子推而定的,此日严禁烟火,以扫墓、踏青、插柳、寒食为俗,故而清明那天,人们都纷纷上山或远行,给自己逝去的亲友送去一份浓浓的祝祷。

广州从化人清明期间的祭祀叫拜山,这与内地的扫墓很有些不同,一是这里的拜山时间长,一般说整个4月份都是拜山期;

二是这里拜山的规模大,他们往往是一个村、一个家族同时出动,那浩浩荡荡的车队和漫山遍野的人群,让那些内地人看了真有点不可思议。

曾有在从化工作的内地朋友跟我探讨过这种现象,其实当初我对这种现象一时也难以理解,后来,在从化生活久了,对这里的人们及民风民俗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也就渐渐地品味出了这种活动的意义。

清明是祭奠的日子。

你看,漫山遍野的爆竹硝烟在春风的轻拂下,和微微冰凉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在墓冢间久久地飘荡,它给祭扫的人融成一种思念,化成一种寄托,变成一种期待,生生把一个或雨或晴的日子变成了一个节日。

清明也是生者和死者共同的节日,是一条连接着人间和阴间两个不同世界的系带,只凭着一柱香火,几样果品和“三牲”,就足以把出生、成长、死亡一起概括了。

在亲友墓碑前祝祷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追思,更多的是对生活和生命的一份向往和祈愿。

不管是默然不语还是泣号连声,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昭示着生者和死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清明时节,山上的杜鹃花都开了,姹紫嫣红地弥漫开来,放眼望去,那山好像燃烧着的火焰,点燃着拜山人的激情。

相映之下,山那边的小草也因此分外的绿,而且,都一律很鲜亮地挂着晶莹的露珠或雨珠,仿佛在一夜之间被谁抹上了如此厚重的色彩。

春天便因此豁然变得分外娇艳,分明让在城中蜷缩了一冬的人们格外的心惊眼热。

拜山归来,信手在漫山的花丛中折上几枝,很夸张地举着招摇过市,回到家后插人花瓶里用水养着,花不香也不名贵,但也算把迟滞在山野里的春天撷回了几许,摆进自己的生活里。

清明是季节里一座光滑的桥梁,哪怕一年寒风呼号,开春时雷雨交加,无论那雨水多么的肆虐,到了清明,那雨也变得不再那么凛冽,何况再过十几天,遍地的耕牛就拖着犁耙在田野里来回地游走了,一年中繁忙的春耕季节又来临了。

顾名思义,清明应该有清亮的天空,明净清新的空气,但清明的时候往往都是细雨绵绵。

有时太阳不经意要从铅灰色的云层里探出半张脸,只一下就把大地上那稚嫩的草芽充足了活力。

因此,每年的清明拜山期间总是裹携着雨水和阳光。

明白了这些,你就明白了从化人拜山的内涵。

(篇三)

清明节的味道

今年清明节回故乡给爸爸上坟,在点燃纸钱的瞬间,望着火苗映着绿茵茵的麦苗,忽然想起父亲已经逝世整整15年了。

从而立之年至今,有着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咸。

上午,祭祀完先祖、爷爷、奶奶、伯父,回到家里后,看着后院地里长势喜人嫩嫩的韭菜,忽然想起年迈的母亲,忽然想到与妈妈吃顿饺子。

一个电话,半个小时后,母亲过来了。

吃着煮熟的饺子,看着母亲露出的笑容,内心感到一丝丝安慰。

温馨的感觉,从窗外濛濛细雨的丝丝声音中飘进屋内。

这些年,母亲很辛苦,也很知足。

辛苦,源于生活的无奈和命运的无情。

知足,想来是自己还精精神神,健健康康的活着。

抑或是对生活已经看淡,对人生已经看透,对幸福已经理解,对苦难已经战胜。

爸爸走了这么多年,妈妈一个人活着,的确很苦。

除了精神层面,更重要的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无奈。

这么些年,我也是东奔西跑,颠沛流离,命运不济,始终有一种漂泊的感觉。

夜深,喧嚣的都市渐渐静下来。

窗外,只有匆匆忙忙的车轮声音在疲劳的嘶鸣。

活着,就要面对这样那样的事情。

无论我们走多远,唯一牵挂我们的还是妈妈。

清明节,上午还是艳阳天,吃饭时就变了脸,阴郁了一阵子,就淅淅沥沥的下雨了。

院子花园里的棕榈树、银杏树、竹子、腊梅、琵琶、荷兰牡丹、仙人掌、木瓜沐浴着,分享着喜雨的滋润。

小狗花花跑前跑后,摇着尾巴显得非常开心。

近年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够回到老家住的时间渐渐少了,大约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这个院子和屋子多多少少有些寂寞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回到故乡的感觉,蕴含了许多忧伤和漫无天际的惆怅。

儿时的许多记忆自然而然勾起往事的眷恋。

泥土的气息,槐花的芬芳,榆钱的滋味,柳笛的声音,渭水的潺潺,桃花的娇艳,燕子的轻灵,妈妈麦饭的清香,老牛的叫声,这些记忆都会瞬间浮现眼帘。

徜徉在清明节的日子,手机没电了,也懒得充电,懒得打开,懒得思考都市的节奏。

没有文化的生活,没有朋友的时间,没有违心的空间,岁月变得宁静和恬淡、安逸许多。

许多人,在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希望别人关注自己,期望他人赞美自己,需要社会认可自己,往往几乎疯狂和变态的说话和做事。

其实,很无聊和单调。

活着,就是追求一种本真。

圈子里的吹捧,只能是一时的精神快感和愉悦。

圈子里的恭维,只能是蜻蜓点水的愉悦。

大道至简,大道至静,大道至淡,大道至善。

清明节,是一扇窗户,看到了大自然的亭亭玉立和舒舒服服。

是一把雨伞,聆听到春雨的丝丝柔情,感受到时光的点点滴滴温馨。

是一棵大树,感悟到栉风沐雨的过程是庄严的幸福。

是一个风车,转动着岁月不经意的微笑和坦然。

是一只风筝,时时刻刻牵动着眷恋故土的神经。

是一条小河,流淌着梦中散发着青草和露水味道的梦幻。

是一叶小舟,承载着孜孜不舍梦的追求。

这片土地,曾经是爷爷用耕耘茶馆的收获,购买的一部分田产。

解放后,土改时这片土地就不再是爷爷的领地。

江山易主,土地充公。

站立在绿莹莹的麦田里,品尝着清明的味道,感到很幸福和惬意。

(篇四)

清 

近期事务繁杂,以致于有时候竟连时日都不记得了。

昨晚信手翻开日历,方知明日已至春季里的第五个节气——清明。

顿觉时间过得真是快,一晃已到阳春三月。

一年一度又清明,百年逝者如斯夫!

清明,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首先作为农时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是万物生的发端。

原本指每年此时,太阳转至黄经15度,“桐始花,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淮南子天文训》曰: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中亦云: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之说。

而作为节日,则包含了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祭祖、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柳等,尤以祭祖最为普遍。

清明作为节气,已经是自然而然的事,而一旦加入了人的元素,清明就被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明已远远超出风俗、活动的表象,而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一种载体和符号,故而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也最重。

清明节回老家上坟祭祖,我已坚持了多年,不管阴晴风雨。

今年因为放假一天,外加双休日共三天,学生也急着回家,人多车少,又不许超载。

所以清早我就拎了包就往车站走,在我们西北的山区,真怕误了回家的班车。

这样想着,我不由地加快了脚步,哪怕到车站早一点也无妨,我们这里有句“能叫人等车,别让车等人”的说法,意思是说去早了不妨事,顶多多等一会儿,但迟了,错过了车,这一天就回不去了。

人们记忆里的清明节总是“雨纷纷”,可今日却分明是一个艳阳天。

一路上,已见有些人正向城西的公墓走着,老少妇孺,三三两两,一手拎着塑料袋,里面是水果、蜡烛、香和纸钱、冥币等祭品,还有大小炮仗;

一手提着铲子、䦆头之类培土的用具。

我看见他们脸上的表情和言谈举止与清明无关,与上坟祭祖无关——的确,有人只是把祭祖当成了外出活动锻炼的机缘,至于各自的心情,实在是难以捉摸。

记得每年的今日,好多人都是驱车前往,今年禁止公车私用,故而都徒步而去,但也有开私家车的。

不管怎么,人们的热情还是极高的,走路都带劲儿。

这表明人们对已故的亲人至少还心存缅怀之情。

但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在亲人健在的时候反而缺少这种热情呢?

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吗?

倘若真是这样,那为何生前不孝呢!

真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其实,子女孝与不孝,哪个孝哪个不孝,里面躺的人心里最清楚。

到了车站,哇!

那么多候车的人,拖儿携女,大包小包,急着往回赶,都心里明白,今日赶不回去就错过了祭奠先人的时节,那是被认为忤逆不孝的,何况自己也良心不安。

我早早地打电话给班车师傅让留个座位,所以就安心站在靠安检门口的空地上。

我看到每一辆来自乡下的班车进站,立即就有一群人围住车门,门一开,一下子涌进车里先放个包占着座位。

这时候有座位就意味着能回家,不敢离开半步,生怕被人抢了去。

等到师傅清点过人数,确认已坐满不再多上人,才稍稍松口气,有人就近去买瓶水,有人想买点吃的——为了候车连吃喝都顾不上。

尽管如此,人们却都乐此不疲。

瞧这阵势,酷似年关赶年的奔忙景象!

让人激动不已!

坐在车里,就听见城郊墓地里响亮的炮仗声。

从早上约摸十点多到中午时分,墓地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震耳欲聋。

午后一般就很少有人来了,因为相比之下,人们似乎约定俗成一样都在那一段时间完成仪式,太迟了也就不像话。

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着荒草萋萋的墓地,除了仍在袅袅飘升的香烟、爆完的炮皮(炮箱早已被捡垃圾的争相拾走)和坟上培的一层新土,又恢复了往日的阒寂。

也许先人们领完了各自的香烟祭品(今日就是为了这些而来的),已欣欣然的四散了罢。

我想先人们应该早早就在等,是啊,和亲人阴阳两隔,一个在里头,一个在外头,一年才一回,虽然相互看不见,但先人们指定在空中或者哪个角落看着你,等不着哪个亲人前来,就要等到来年了呀!

要说说那边的生活,诉诉心头的苦楚,欲言却不能,所以心事重重。

如此想来,先人们今日倒也不比生者快乐。

真应了家乡那句话“能在阳间喝拌汤,不在阴间吃菜汤”。

我曾见过城里经商或者务工的外地人晚上朝家的方向跪在桥头或者十字路口烧纸钱祭奠先人的情景,他们回家路途遥远,只有用这种方法遥祭,但心总是诚的。

比起他们,我们是幸运的,至少可以回家亲力而为。

乡下的清明祭祖,和城里不同。

我们这里乡下称扫墓祭祖因要在坟前树枝上挂几条用剪刀剪成的窄而长的纸条,所以称“挂坟”。

还流行着一句话说“有儿有女早挂坟,无儿无女等清明”,所以一般都在清明前十天就开始挂坟,只有无儿无女的坟没人来祭奠,但农村人朴实,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先人,同一块墓地挂坟时都同样对待。

一座坟,点一对蜡烛,挂一绺纸钱,烧一叠冥币,奠几杯酒,磕几个头,不摆祭品,也很少放鞭炮,却要在坟上培土,一般三到五年培一次土,还要砍掉坟上长出的树,怕树根扎进棺材里,破坏棺木。

乡下人挂坟定要领上孩子同去,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认得自己先人的坟墓,免得以后挂坟找不着,所谓“香烟后代人”啊。

记得以前的时候,我随父亲挂坟,用的是当地用构树皮造的改帘纸,绵绵的,薄薄的,吸水性好,可以写毛笔字。

挂坟前,先要用钞票(当时农村最大就用十元的)拓过,叫“打纸”。

“打”过的纸烧给先人们,先人们才能在那边花。

如此说来,这阴阳两界还都有市场,有的时候,也可以用作“人事”,来疏通疏通关系,方便办事不是。

其实,看清了,里外世界都一样,意料之中,不过生者无以感知而已。

回到家里,来不及吃东西,净罢手,径直去了先人的墓地,不远,就在屋后,一大片几十座坟,全是旧的。

梦里依稀慈母泪,都随风雨到心头!

长跪于伯母(其实我更习惯称她为娘)坟前,让我想起辛酸的前半生,没有娘就没有我,更没有现在的我!

更想起娘一生的艰苦生活。

今天,儿子回来看您,没有眼泪,因为我深信,此刻再多的眼泪不及生前对您的孝敬侍奉,所以我无怨无悔!

我只给您汇报我的努力,我一如既往像孝敬您一样对待伯父,坚持每月都回来看望,虽然不能天天陪着,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儿子身在公门由不得自己,还请娘理解!

娘也肯定会理解!

因为娘生前尽管没念过书生却通情达理。

不过请娘放心,我尽力照顾伯父的起居,每次回来都买或者做点伯父喜欢吃的,换洗被褥衣物……我的女儿,您的孙女已上初中,乖巧可爱,学习不错。

我的工作也挺顺利……娘,再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们村被列上新农村了,正在亮化美化,您生前修的房子我已经在维修亮化,地板院场都已硬化,门窗都换了,工程队还要给咱家压房脊、涂白墙壁、砌花园,将来我们的家园会更美。

娘,您生前说过,我的成就就是您的心愿!

但我想,我的成就也是您的伟大!

荣光!

此刻,不知有多少话想和娘诉说,但我们母子中间被一层无形的铜墙铁壁相隔,就让那些话语溶进燃烧的红烛,带给那边的娘吧。

我的话也真长,红烛亮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早上我离开时还未熄灭。

离开时经过娘的墓地,我站立了片刻,一步三回头地远去。

清明,生者的节日,逝者的祭日!

(篇五)

清明爬山是年轻时必不可少的活动。

可随着工作的忙碌,年龄的增长,心情的改变,近几年倒再无爬过山。

都说山里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心里梦里都会放着山的影子,我此刻便也觉得是了。

同事在身旁说起他们孩子学校组织爬山扫墓的事情,不觉又让我想到了过往。

因为我村庄就在山脚下。

家乡的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凤凰山。

山里的树,洞啊,此时我也不想做过多的说辞了。

山是父亲的脊梁,是让人敬仰的。

我想着少年时爬山总能在无路处找到出路。

而此时若要爬山,倒不知路在哪里?

是不是随着一些早年的记忆遁迹了?

我很是喜欢山上那些小蒜小花的,但爬山爬的是一种心境。

我想明天我若爬山,它们必是以期待的心情等在山间了。

我会带给它们一些小小的山外的消息。

我的词语此时就有了些许温度对着它们悄悄绽放。

小的不能再小的苦菜,贴着地皮也开出了一朵朵金黄。

村庄也该是被紫色笼罩了吧,因为年年四月梧桐也开花了。

在家乡,家家都种梧桐树。

只是,村庄城市化,树也相应的少了。

但若果真爬到山顶,一样可以找到当年,汽车像火柴盒一样大小的感觉了吧。

我总是想起年少时候爬山的些许感动。

此时我在竭力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

心理平衡。

敲着敲着有人来敲门,思绪就这么断开了,暂且以几句小诗匆匆结尾吧。

“我的心掉进你的海里

溅起一片绿色的月光

我的心就在这绿色里荡漾

但愿花不谢

叶不落

永恒的保持着生命

那就是我们的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