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2159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要点.doc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要点.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要点.doc

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呈现的特点:

(1)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

(2)由多中心

向周边发展;(3)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4)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中国古代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的发展

朝代

劳动工具

耕作方式

原始

石木骨质耒(lěi)耜(sì)等

刀耕火种

商周

耒耜为主,青铜出现

春秋战国

铁农具(重大事件)

出现牛耕

铁犁牛耕的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西汉

牛耕推广,发明犁壁

生产劳动工具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唐朝

曲辕犁(标志步犁定型)

灌溉工具

翻车(三国马钧)

筒车(唐宋水力筒车)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时期

水利成就

备注

上古

大禹治水

传说

春秋战国

芍陂(quèbēi)/都江堰/郑国渠

汉朝

白渠/漕渠/治黄等

西汉(边疆)

西域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出现

2、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①自给自足性;②男耕女织;③分散性(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④封闭性——商贸交流较少;⑤落后性

3、优点:

①比较稳定;②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4、弊端:

①比较劳苦;②比较脆弱;③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④人地矛盾--生态

环境遭破坏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日益完善;3、“男耕女织”经营方式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贵族土地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

1、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2、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特点:

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王所有;②分为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和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实质:

周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春秋:

井田制瓦解

①原因:

直接原因:

各国的税制改革;根本原因:

铁农具出现、牛耕推广—生产力的进步

②表现:

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贵族间争夺土地现象频繁发生

4、战国:

土地私有制确立—各国税制改革、商鞅变法废井田实质:

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制度

1、主要形式

君主土地私有制同时并存

私有地主土地所有制此消彼长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其来源有:

公田转化为私田;军功赏赐;土地买卖(土地兼并)

2、土地兼并

1)概况:

东汉和唐朝:

田庄是最普遍的大土地经营单位;宋: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

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田庄经济----演变:

成于东汉,兴于唐:

特点:

①聚族而居;②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③有私人武装;④自给自足

2)危害:

①赋税收入减少;②社会矛盾激化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3)措施:

均田、限田——均田制的实行:

“均田令”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有一定的土地,而且,受田农民得到的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4)土地兼并不能抑制的原因:

①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②根本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1、青铜铸造业:

(1)青铜时代:

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2)特点:

铸造技艺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

2、中国古代钢铁冶炼技术及燃料的发展

朝代

主要成就

意义

春秋

生铁、块炼钢

世界冶铁史上奇迹

南北朝

灌钢法

产量、质量达世界最高水平

汉代

开始用煤冶铁

最早发现、使用煤

北宋

用煤冶铁较为普遍

钢铁硬度和质量提高

南宋

用焦炭冶铁

世界上最早使用

比欧洲早5个世纪

明朝

焦炭冶铁流行开来

二、衣被天下:

纺织技术

1、丝织业:

上古时代:

已经学会养蚕缫丝;西周以后:

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

远销欧洲,获“丝国”封号;唐代:

出现缂丝技艺

2、棉纺织业:

宋末元初:

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元代:

黄道婆革新析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广了“捍、弹、纺、织之具”;元明时期:

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

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技艺

1、制陶技艺:

发明于新石器时代:

陶器工艺有:

彩陶;黑陶;白陶

2、制瓷技艺的发展

东汉

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白瓷-制瓷技艺的重大突破。

隋唐

制瓷工艺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宋代

景德镇“瓷都”。

出现地方窑瓷体系。

元代

彩瓷时期(青花和釉里红)

明代

斗彩、五彩瓷。

清代

粉彩、珐琅彩

陶瓷出口

唐代开始。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

1)时间: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2)特点:

官府统一经营;工匠集中于官府所设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在工官的监督下,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工匠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3)评价:

①优势: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表现:

A.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B.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②局限:

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

  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很难调动工匠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

4)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因:

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表现:

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2、私营手工业的兴起

1)产生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2)原因:

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

3)发展:

明代中叶以后在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4)经营方式:

唐代以前:

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

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中后期:

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商业的产生:

A、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

B、产生的条件:

①剩余产品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②社会分工的发展↗

2、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

A、商朝:

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B、周朝: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设官统一管理

C、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特点

①出现以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②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③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唐宋时期的商业

①隋唐商业繁荣的原因与表现:

a、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的经济往来b、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c、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往来频繁,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②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集镇、夜市出现

③元代商业的发展:

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进入新的高峰期

4、明清时期商业的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②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加强;③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④形成许多区域性、行业性大商帮

二、城市的繁荣

1、周秦至唐代城市的特点(时空间限制):

①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长或市令管理②市设在城中特定位置,用围墙与居民区隔(“市”与“坊”分开)③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④县城以下,禁止设市⑤这时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不显著

2、宋代城市的特点(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A、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B、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而设,形成街市C、城郭和乡村,被允许置市贸易;D、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草市E、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3、汉唐宋明清时期三种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

A、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B、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C、明清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松江、佛山、景德镇、汉口

三、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提出的原因:

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了矛盾。

②法家的抑商思想随法家人物的政治活动而被付诸实践

2、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时间:

战国时期

表现:

一是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二是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三是重征商税。

3、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汉高祖:

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武帝:

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

4、唐朝中期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5、明清坚持重农抑商,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贸易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

资本主义萌芽是高度发展的封建农耕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最初形态。

它至少具备两个条件:

一、积聚在少数人手中的货币财富;二、有一批

失去生产资料并且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生产目的、特征

A.时间:

明朝中后期;B.地点:

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

C.原因: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手工业的进步

D.生产目的:

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进行的商品生产E.特征:

自由雇佣劳动

二、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

1、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表现:

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

原因:

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3)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打击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4)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闭关锁国政策是对海外贸易实行严格的限制和控制。

闭关锁国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民族自卫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略)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制订背景: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3/4国土被敌人所占,工厂停工,人民挨饿→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3、制订目的

(1)战时:

集中人、物、财力,保证军事胜利

(2)战后:

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4、评价

1)积极作用:

它的实施是在特殊条件下实施的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战争所需,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后勤支持,也为战争条件下强化专政机器,打击反对势力、稳定和巩固后方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手段。

2)存在弊端:

它是在小农经济为主的不发达国家实施的经济措施,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向农民强征粮食引起人们的普遍不满,尤其是要战争后的和平时期,继续实施非常态的战时经济措施必然激化内部矛盾。

二、新经济政策

1、实行的背景:

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农民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