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545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复习大纲.docx

《高中历史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复习大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复习大纲.docx

高中历史复习大纲

高中历史复习大纲

为你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复习大纲:

注意:

(1)带“☆”的一、三、五、八专题是必须掌握的主观题考点;

(2)其余四个专题里没有大题,都是选择题,请同学们认真复习,注意特别标出的细节;

(3)复习提纲是主要知识点,其他小知识点请对照课本、练习一起看。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6课)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公—私)

①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

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

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商鞅变法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男耕女织,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评价:

积极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2)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消极:

但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四、有关市的发展——(注意唐代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的比较)

唐代:

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宋代:

“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

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

有定期庙会集市

明清:

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五、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

1、战国时期: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

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

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打击商人和工商业。

汉武帝时:

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

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

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

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

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六、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七、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

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

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

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

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0—12)

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

(2)表现:

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

④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3)影响:

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企业名字

创办时间

地址

创办人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

曾国藩李鸿章

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备注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

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2.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3.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

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①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从实践结果看:

《资政新篇》的无法实施;“百日维新”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

从理论上分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

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21课)

一、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

1.内容:

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

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

1、内容:

(1)农业: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与农业相似)

(3)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创举)

2、意义:

标志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四、1956年中共八大的探索

1、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

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影响:

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1958)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

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循序渐进,反对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历史意义:

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农村

1.背景:

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2.内容:

①概念:

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

安徽、四川率先实行,随后全国推广。

3.作用:

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八、讲述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城市

1.背景: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2.内容: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作用:

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九、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史实:

①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⑤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

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过程:

①1992年,“十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