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设计试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1455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0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设计试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设计试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设计试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设计试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设计试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设计试行文档格式.docx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设计试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设计试行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设计试行文档格式.docx

1.3.5基底

湖滨带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与存在的载体,包括底质、地形、地貌等。

1.3.6护岸(坡)

为保护湖区的岸坡,防止水流、波浪侵蚀而构筑的建(构)筑物。

1.3.7消浪潜坝

潜没于湖泊常水位以下,防止或减缓波浪对湖泊岸线侵蚀而构筑的建(构)筑物。

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的目的是甄别湖滨生态退化因子及其作用强度,为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提供依据。

2.1湖滨带调查围

湖滨带调查围:

包括整个湖滨带围,根据湖滨带外围实际情况,可向陆向和水向纵深适当外延200~1000m。

2.2湖滨带生境调查

湖滨带生境调查因子包括湖滨带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污染源,水文、水质、底质等。

2.2.1地形

对项目区地形需进行工程测量,一般要求进行地形图和断面测量。

地形测图比例一般采用为1:

2000~1:

5000(研究阶段)、1:

500~1:

2000(设计阶段),对于地形复杂、有重要构筑设施的区域,测图比例宜进一步加大。

地形测图除一般常规要求外,还应标明现有植被的分布区域、各种污染源位置以及进入湖滨带的河流、沟渠底高程及水流向,必要时还应专门进行雨、污水通道测绘。

断面测量比例一般采用竖向1:

100~1:

200、横向1:

2000,断面一般垂直于岸线,断面间距一般为200~1000m(研究阶段)、20~200m(设计阶段),若湖滨带横断面变化较大区域宜缩小间距,此外,必要时还须进行河道、沟渠纵断面测量。

2.2.2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重点调查湖滨带村落、农田、鱼塘、码头、旅游点、水利工程设施等用地情况,土地利用应根据湖滨带外围人类活动压力适当向湖滨带外围扩展500-2000m。

2.2.3污染源及人类对湖滨带干扰活动

污染源重点调查湖滨带工业、生活、农田、养殖、旅游等污染,同时,还需调查湖滨带外围水土流失以及进入湖滨带的径流污染、管道排污情况等。

调查湖滨带植物资源利用、放牧、采砂等人类干扰活动。

2.2.4水文

水文重点调查进入湖滨带的河流、沟渠等径流水量情况等,湖泊水位季节性变化,风浪特征,岸坡侵蚀及岸线稳定性等,调研区域降雨、蒸发、洪水等情况。

2.2.5水质、底质

水质、底质理化特征调查应包含所有二级类型湖滨带(参见2.4),并分别在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无植物的敞水区进行布点监测,水质重点调查总氮、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COD、透明度(或浊度)、溶解氧等指标,底质重点调查淤泥厚度、含水率、总氮、总磷、有机质等指标,调查方法参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2.3湖滨带生物调查

湖滨带生物调查应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展开,一般保护湖滨带植被、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水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

通常以湖滨带植被调查为主,主要调查乔木、灌木、陆生草本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等。

采用陆生-水生断面调查,每个植被类型区分别布点调查植物种类、生物量、盖度等指标。

调查时需同时记录保护物种及外来物种入侵情况,湖滨带生物调查方法参考《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

2.4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湖滨带的类型可以依据生态特征、生态功能等进行划分。

本指南一级分类主要依据地貌特征进行划分,二级分类主要依据生境、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划分。

2.4.1一级分类

根据湖滨带地貌将湖滨带划分为缓坡型湖滨带与陡坡型湖滨带2种一级类型。

缓坡型湖滨带平均坡度小于20º

,初级生产者一般以高等植物为主;

陡坡型湖滨带平均坡度大于20º

,初级生产者往往以附生生物为主的低等生物为主。

2.4.2二级分类

根据湖滨带的生境及土地利用类型,又可将湖滨带进一步划分二级类型。

主要包括滩地型、农田型、房基型、河口型、鱼塘型、自然山地型、路基型和堤防型湖滨带等。

2.5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在湖滨带污染现状、生境、生物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湖滨带自然、社会经济等资料,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诊断与评估(表1)。

表1湖滨带退化因素分析与生态环境问题诊断表

序号

压力

生物

生境

植被

鸟类

底栖动物

鱼类

水质

底质

基底物理结构

1

人为因素

1.1

农田

1.2

鱼塘

1.3

村落

1.4

旅游

1.5

植物资源利用

1.6

挖沙采石

1.7

外围污染

1.8

人工水位调控

1.9

……

2

自然因素

2.1

洪水

2.2

水量减少

2.3

风浪侵蚀

2.4

3

复合因素

3.1

外来物种入侵

3.2

+++表示重度影响,++表示中度影响,+表示轻度影响,-表示无影响。

2.6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测量调查成果需提供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植被类型图、水质分布图、底质分布图、多年水位过程线图、风玫瑰图等。

评估成果应包括湖滨带类型及分布、湖滨带退化关键因子、湖滨带自然化率、植被物种数、修复区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现状数值。

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3.1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容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容:

(1)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包括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生态修复目标和设计原则的确定、整体设计、分区修复设计等。

(2)湖滨带分区生态修复工艺设计,主要对基底修复与群落配置的工艺进行设计。

(3)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的维护管理,主要包括工程区基底修复设施维护、湖滨植物群落维护等。

3.2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1)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

湖滨带生态修复应符合湖滨地质发育特点,遵循湖滨带水-陆生态系统的作用及演化规律,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能力。

(2)保护优先的原则

湖滨带生态修复应注意对湖滨带自然状态良好区域的保护,避免对其进行人工干预或干扰。

(3)生态功能保护为主的原则

坚持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主,避免利用湖滨带对流域污水进行处理净化。

(4)生境改善先行的原则

依据生境决定生态系统的原理,控制湖滨带及外围污染源,恢复湖滨生境,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5)整体设计、分阶段修复的原则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应进行整体设计,充分考虑湖滨带与全湖泊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时与流域污染及生态工程相衔接,将生态修复分阶段设计,以适应湖滨生态自然演变的规律。

(6)以本土物种为主的原则

湖滨带生态修复应充分利用本土物种进行生态修复。

3.3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应从全湖出发,重点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水土保持与护岸等生态功能,同时尽量兼顾景观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等。

根据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结合湖滨带历史特征、现状特征,对湖滨带要实现的主体功能进行划分。

每个区域除一种主体功能外,还可划分多种非主体功能。

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主体功能优先划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3.3.1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划分

湖滨带作为重要的生态交错带,其干湿交替变化造成了湖滨栖息地和植被斑块的多样性和时间变化性,产生一些依赖这种生境的特有物种,增加了湖滨带边缘种的丰富度。

具有保护脆弱栖息地、增强栖息地连通性、改善栖息地质量、增加物种丰富度的功能。

同时,湖滨带作为湖泊鱼类、鸟类、底栖动物等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对湖泊敞水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将以下区域划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湖滨坡度较缓、变幅带较宽的区域;

2)湖滨地形变化丰富、湖湾发育度高的区域;

3)水鸟、鱼类、两栖和爬行动物类比较丰富的区域。

根据保护的对象,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可进一步细化为湖泊鱼类栖息地、湖泊底栖动物栖息地、水鸟栖息地、植被、两栖和爬行动物栖息地、小型哺乳动物栖息地等保护区域;

湖滨生境复杂的区域也可以单独划定,如河口湿地区、特殊湖湾区。

3.3.2水质净化功能区划分

湖滨带是湖泊的“天然生态屏障”,其水-土壤(沉积物)-植物系统的过滤、渗透、吸收、滞留、沉积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具有控制、减少来自湖泊流域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的功能。

同时,湖滨带也可以通过营养竞争、化感作用等抑制湖泊水华藻类,改善湖体水质。

水质净化功能区可分为入湖径流水质净化区和湖泊水质净化区。

湖滨外围农田分布面积较大、山体水土流失较重、入湖径流较多、浅层地下径流丰富的区域都可划定为入湖径流净化区;

湖滨藻华暴发风险较高的区域可划定为湖泊水质净化区。

3.3.3水土保持与护岸功能区划分

湖滨带植被可降低湖滨径流冲刷,减轻水土流失;

湖滨带植被的消浪、固岸等作用可以降低风浪对湖岸线的侵蚀强度,提高湖岸的稳定性。

水土保持与护岸功能区包括水土保持功能区和护岸功能区。

湖滨带坡度较大、水土流失风险较高的区域划定为水土保持功能区;

对岸基不稳、护岸要求较高的区域划定为护岸功能区。

3.3.4景观美学功能区划分

湖滨带丰富的空间格局和物种造就了独特而秀丽的湿地景观,可提供人群休闲娱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对景观美学价值较高的区域,可适当选择部分区域划定为休闲娱乐区,但应严格控制休闲娱乐区围,其面积一般不超过湖滨区域的10%,休闲娱乐功能区也需同时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水土保持与护岸等生态功能。

3.3.5经济价值区划分

湖滨带丰富的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使湖滨带具有很高的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和经济价值。

对湖滨带植物资源利用价值高、且生长旺盛的区域,可划定为植物资源利用区;

对于良好湖泊,应严格控制植物资源利用区的面积,植物资源利用区域面积一般不超过湖滨带面积的30%。

3.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目标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态特征为参考,或相近区域湖泊湖滨带生态特征为参考,重点确定湖滨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及护岸(坡)等生态修复目标。

根据湖滨带生态修复目标,进一步细化主要修复指标,如表2所示。

表2湖滨带生态修复具体目标和指标设定

修复目标

修复指标

现状值

恢复值

生物多样性保护

湖滨带修复面积(Km2)

湖滨带自然化率增加值(%)

湖滨带平均宽度(m)

景观连通性*

植被物种数(种)

修复区植被盖度(%)

植被平均生物量(Kg/m2)

生物多样性指数(维纳香浓指数)

特殊保护物种*(保护物种名称)

水质净化

径流拦截净化量(m3/年)

径流污染物净化率(%)

……..

水土保持与护岸

稳固岸线长度(Km2)

休闲娱乐*

经济价值*

注:

*可半定量或定性描述

3.5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从湖滨带的生态功能出发,结合水文地质、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现状特征,进行系统考虑,确定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指标参数。

3.5.1湖滨带自然化率

遵循现状湖滨带自然化率不降低的原则。

对于水功能区划要求为Ⅰ类水体的湖泊,湖滨带自然化率不应低于85%~90%;

对于Ⅱ~Ⅲ类的湖泊,湖滨带自然化率不应低于75%~85%;

对于Ⅳ~Ⅴ类的湖泊,自然化率不应低于75%~80%。

3.5.2湖滨带陆向辐射带宽度

湖滨带陆向辐射带是湖滨带核心区及整个湖泊的重要保护带。

浅水湖泊湖滨带陆向辐射带平均宽度不应小于50m,深水湖泊湖滨带陆向辐射带平均宽度不应小于30m。

湖滨带陆向辐射带宽度可根据外围汇水区径流量、湖滨带基底坡度和土壤渗透性等进行相应调整。

3.5.3景观连通性

湖滨带整体应保持高连通性,防止景观破碎化,每10km被人为建(构)筑物中断(>

100m)不应超过2处,中断处应尽量通过宽度大于30m的绿色廊道连接。

3.5.4水上建(构)筑物

码头、房屋、泵站等水上建(构)筑物设计时应考虑对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水文水质等影响,尽量减少对湖滨带的干扰和破坏,并设计廊道连接被隔断的湖滨带。

建(构)筑物应远离环境敏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特征物种分布区、鱼类及底栖动物栖息地、小型湖湾等环境重要保护区域,距离不应小于20m;

现有建(构)筑物对环境重要保护区域造成影响的,应进行拆除和搬迁;

建(构)筑物尽量架空小体量建设,以保持湖滨带的自然状态;

建(构)筑物及管线应利用植被系统进行遮挡,尽量避免破坏湖滨生态景观。

3.5.5外围污染控制要求

为了保持湖滨带生态健康,湖滨带不应承担污水处理的功能,进入湖滨带的水质应控制在低污染水平,并在其自然净化能力围之。

进入湖滨带的径流污染应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控制在相应水质目标,没有明确要求或水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进入缓坡型湖滨带的径流水质不应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

进入陡岸型湖滨带径流水质不应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

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4.1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考虑湖滨带类型、要实现的生态功能、生态修复目标等,提出湖滨带生态修复模式,详见表3。

4.1.1缓坡型湖滨带

(1)滩地型

该类型湖滨带现状地势平缓,原有湖滨带生态系统仍有保留,但人为干扰造成其生态退化。

该类型湖滨带生态修复重点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一般按陆生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逐渐过渡的完全演替系列设计,植被类型包括乔灌草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四带(图1)。

湖滨大型底栖动物、鱼类退化严重的区域,可在沉水植物带增加大型底栖动物和鱼类的栖息地的设计。

根据水位高程及其变化设计植物带。

水位变幅小的湖泊,陆生乔木带设计在最高水位线以上,湿生乔木和挺水植物设计在常水位1m水深以的区域,浮叶植物设计在常水位0~2m水深的区域,沉水植物设计在常水位0.5~3m水深的区域。

水位变幅大的湖泊湖滨带植被应充分参考湖泊植被的历史状况及现状的季节性变化,并以湿生草本植物带自然恢复为主。

图1滩地型湖滨带生态修复示意图

(2)农田型

该类型湖滨带现状受农田侵占,地形地貌受到一定的破坏。

退田后在湖滨带外围一般仍存在大量农田。

农田型湖滨带以农田径流水质净化功能为主,尽量恢复成完全演替系列(图1)。

植物配置中应采用根系发达的大型乔木净化农田区浅层地下径流;

在基底修复中应加有农田外围的护岸设施维持基底的稳定性(详见4.2)。

由于护岸工程对浮叶带植物生长影响大,植物配置中也可设计成浮叶带缺失的不完全演替系列(图2)。

图2农田型湖滨带生态修复断面示意图

(3)房基型

该类型湖滨带现状被村落房屋侵占,湖滨生态系统被破坏。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的修复区,全部退房还湖并进行基底修复。

植被尽量修复为完全演替系列(图1)。

房屋不能完全清退的,拆除部分房屋并设计生态岸坡,做护岸处理,坡度小于25°

(详见4.2);

植被带可设计成陆生植被带或浮叶植物带或挺水带缺失的不完全演替系列(图3)。

图3房基型湖滨带生态修复示意图

(4)鱼塘型

该类型湖滨带现状为大面积鱼塘,湖滨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受损。

鱼塘型湖滨带一般修复为多塘湿地,基底修复是将鱼塘塘埂拆除至水面以下而仅保留塘基,上部石料与塘埂的土料混合后,就地抛填在塘埂两侧形成斜坡;

水面以下部分应每间隔一定距离将塘基清除,使塘外土层沟通,塘基呈散落状分布,同时覆土覆盖鱼塘污染底泥。

针对底质污染较重、底泥较厚的鱼塘,应对污染底泥先进行清淤,再拆除塘基,防止退塘时淤泥再悬浮污染湖泊水质。

植物修复根据各鱼塘水深、水位波动种植挺水、浮叶、沉水植物等(图4)。

图4鱼塘型湖滨带生态修复示意图

(5)堤防型

该类型湖滨带被大堤隔断,外湖滨带(大堤外)被用地侵占,湖滨带(大堤)受风浪侵蚀,植被退化。

对外湖滨带,构建人工湿地,修复乔灌草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

对湖滨带,有条件的采用抛石消浪或进行生态堤岸改造(具体见4.2),植物修复以恢复沉水植物为主。

(6)码头型

规划新建或改造的码头,尽量考虑架空设计,减少硬化面积,未硬化区域可修复为不完全演替系列的植被系统,被码头隔断的湖滨带应通过廊道连接。

(7)其他专有修复模式

其他专有修复应遵循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设计,维持湖滨带的自然性和生境复杂性。

表3各类型湖滨带主要生态功能及修复模式

湖滨带类型

要实现的主体生态功能

主要修复模式

湖滨鱼类栖息

水鸟栖息地

爬行和两栖动物

小型哺乳动物

附着生物

农田地表径流

山地水土流失

地下径流

湖泊水质净化

水土保持

护岸

缓坡型

滩地型

/

完全演替系列

农田型

或不完全演替系列

房基型

鱼塘型

不完全演替系列

堤防型

河口型

陡岸型

 

山地型

路基型

4.1.2陡坡型湖滨带

(1)山地型

该类型湖滨带现状为山体直接入湖,地势较陡,湖滨带宽度较窄。

生态功能定位为水土流失控制区的,仅修复陆生植被,采用不完全演替系列修复模式。

具有大型底栖动物和鱼类重要栖息地功能且生态受损的,通过基底构建、生态岸坡构建、群落调整等,恢复附生藻类生物多样性,构建底栖动物和鱼类栖息地。

(2)路基型

该类型湖滨带现状为路基侵占湖滨带,生境受损。

路基型湖滨带以护岸功能为主,但应同时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

实施消浪、生态岸坡构建、修复营造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栖息地。

该类型湖滨带现状被房基侵占,生境受损。

因陡岸型湖滨带生态脆弱,侵占房屋应全部清退。

房基型湖滨带主要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为主,通过消浪、生态岸坡构建、修复营造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栖息地进行生态修复。

(4)其他专有修复模式

其他专有修复应遵循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设计,维持湖滨带的自然性和生境复杂性,同时兼顾岸坡的稳定性。

4.2湖滨带基底修复

基底修复的目的主要包括:

(1)控制沉积和侵蚀,保持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相对稳定;

(2)解决风浪、水流等不利水文条件对湖滨带生物的负面影响;

(3)对由于人类活动改变的地形地貌(如鱼塘、村落、堤防)进行修复与改造;

(4)对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造。

基底修复容主要包括物理基底稳定性设计和基底修复与改造。

4.2.1物理基底稳定性设计

主要是解决物理基底的沉积和侵蚀对生物的影响,控制沉积和侵蚀,保持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相对稳定,为湖滨带的生态恢复创造条件。

消浪技术是基底稳定性设计中的重要容,可通过设置消浪潜坝或消浪丁坝的方式进行消浪。

潜坝或丁坝可按结构材料、坝高及与水流流向关系等,选用透水或不透水、淹没或非淹没等形式。

在消浪的同时,根据湖滨带地貌、周边设施、岸坡形态、风浪条件等,确定湖滨护岸(坡)结构型式。

消浪及护岸(坡)结构的标准及级别确定、总体布置、地基处理、稳定计算及安全系数、建筑材料、构造要求以及相关尺度的确定等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