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1101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4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第3题【单选题】

“民贵君轻”思想以及“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

A、民主思想

B、儒家“仁政”思想

C、民本思想

D、人民主权思想

第4题【单选题】

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

“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

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

”材料可以反映()

A、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

B、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

C、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

D、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

第5题【单选题】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

“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

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

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第6题【单选题】

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

经世实学思潮兴起的根源是()

A、思想守旧与僵化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文化控制有所松动

第7题【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

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B、“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C、“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

D、“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

第8题【单选题】

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制度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因素是()

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

B、接受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

C、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D、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

第9题【单选题】

“民贵君轻”思想以及“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

第10题【单选题】

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衰落

B、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儒学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影响

第11题【单选题】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

A、体现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B、反映出政治斗争激烈

C、表明国人文明程度不一

D、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

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

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及其救济方式的相同之处。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

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

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

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

有风俗,然后有政事;

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

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

“《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与施愚山书》

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

依据材料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

在春秋战国这一重要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典型代表的两种思潮。

体现这两种思潮的主要学派是什么?

明末清初又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这一时期体现时代特色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17—18世纪是世界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时期。

为了建立近代民主政治,进步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政治构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代中国逐步实现由“传统、准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

在这一转型时期,形成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倒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

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桊儒学中汲取营养。

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责茗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

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扳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

解获》)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剌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鹿敗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荭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

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

《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蘊及其影响之比较》

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