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旭恒《产业经济学》3版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0755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臧旭恒《产业经济学》3版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臧旭恒《产业经济学》3版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臧旭恒《产业经济学》3版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臧旭恒《产业经济学》3版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臧旭恒《产业经济学》3版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臧旭恒《产业经济学》3版1文档格式.docx

《臧旭恒《产业经济学》3版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臧旭恒《产业经济学》3版1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臧旭恒《产业经济学》3版1文档格式.docx

2、生产四要素:

劳动、资本、技术、组织(英.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组织是企业内部组织或企业之间的组织或者是产业之间的组织形态等)

3、马歇尔冲突:

规模经济的获得与企业组织的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垄断之间的关联,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伴随有组织规模的扩张,由此又导致垄断的产生,即规模经济与垄断的弊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

4、产业组织理论(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0年代)提出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解释马歇尔冲突。

5、产业组织理论的提出:

梅森、贝恩(哈佛大学)以明确的目标和稳定的组织研究产业组织问题,贝恩《产业组织》(1959)。

6、产业结构问题:

包括产业关联、产业布局。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相连。

7、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从产业关联角度,研究各产业之间在投入产出之间的实物关联,从数量上揭示经济体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投入和产出之间体现出的现实关系。

8、投入产出分析思想在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赫希曼将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进一步区分为两种联系:

一是“投入供应、衍生需求,后向联系效应,即每一非初级经济活动将导致通过国内生产提供其所需投入的意图”;

二是“产品利用或者前向联系效应,即任何在性质上并非惟一满足最终需求的活动,将导致利用其产品作为某种新生产活动投入的意图”。

——赫希曼选择主导产业的标准尺度。

9、日本主导产业选择和扶植政策,推行产业结构改革。

10、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1985年人大版

11、欧美经济学界把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Economics)看作产业组织学(IndustrialOrganization),意大利产业经济学内容:

一是市场、企业与技术(市场与企业,企业理论,技术变动与企业行为),二是垄断、博弈理论及企业战略。

12、欧美学界认为产业结构即市场结构,指某一具体产业内部的组织形态,不涉及不同产业间的关系;

中日经济学界产业结构是不同产业的构成关系,主要存在于具体某一个产业外部的、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关系。

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

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组织形式-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2、如果认为微观经济学是价格理论,则产业组织理论是应用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市场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经济个体如何获取最大效益,即厂商怎样以稀缺资源组织生产,谋取利润最大化,居民户怎样在现实的禀赋约束下选择消费,谋取效用最大化。

研究方法主要是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和最大化分析方法等。

研究重点是厂商行为和竞争关系、居民户消费关系等。

研究主要内容是消费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等。

3、交易费用、产权、效率、信息、博弈等。

4、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系。

5、产业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区别:

后者研究经济总量(NI、总产出)如何随着劳动、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而增加,其假定前提是不同产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相同,因此,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和再配置,不会导致总产出的增加。

而发展经济学认为,不同产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有差异,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重新配置,能够导致总产出的增加,即存在钱纳里“总配置效应”。

因此,经济增长等于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加上结构转变。

1.3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方法

1、实证方法“描述经济和建立模型预言经济的变化或不同政策的后果时”使用;

规范经济学方法:

“评价不同的政策以及不同政策的好处和代价时”

2、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分析、计量分析、博弈理论的应用。

1.4本书的内容与结构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结构

政府管制与产业政策

国际贸易与产业政策

理论体系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规制模式

进入退出壁垒

产业布局理论

各国产业政策

企业行为

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市场绩效

中间性组织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组织

1.5本章小结

第一篇基础理论

2.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1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市场

1、完全竞争市场四个基本条件

2、完全竞争模型五个中心假设:

原子性假设、产品同质性假设、充分信息假设、机会均等假设、自由进出假设

3、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条件是:

P=MC=MR(图示)

4、均衡状态下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5、完全竞争的社会价值([比]罗伯特.特里芬:

《垄断竞争与一般均衡理论》第三章,商务印书馆,1995年):

完全竞争代表了一种经济关系的社会标准,即帕累托所证明的在交换中自由竞争会使经济集合体中每个人的效用都最大化。

6、完全垄断市场

2.2竞争性选择

1、实证模型是:

第一,在任何特定时期和给定的产业,进入和退出是同时发生的;

第二,很多厂商甚至长期获得超额利润;

第三,厂商的规模分布显示了一定的规律,并不都集中于某一规模。

2、竞争性选择模型的假设:

第一,厂商是价格接受者;

第二,产品的同质性;

第三,价格信息是充分的。

第四,厂商进入需要支付沉没成本;

第五,不是所有厂商都能得到相同的技术。

第六,不同厂商有不同程度的效率,而且与不同的成本函数相对应,即更高效的企业有更低的成本;

第七,每个厂商对自己效率的认识具有不确定性。

(厂商第一次进入某一产业时,对自己效率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随着时间失衡和每个时期获得的经验,厂商逐渐对效率有较精确的估计。

在每个时期企业都根据当时的预期效率选择最佳产量,其最基本做法是P=预期MC,确定产出水平)

3、获得一系列坏信号,高生产成本的厂商逐渐对自己的效率水平悲观失望,减少产量,最终可能决定退出该产业。

相反,获得一系列好信号,生产成本低的厂商会继续活跃在该产业内,并逐渐增加产量。

4、竞争性选择模型表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收益率,长期也然。

5、在同一产业中厂商进入与退出是同时发生的。

一方面,获得一系列不利信号的厂商将会对其效率产生不好的预期,认为继续留在该产业的预期价值为负,最终做出退出该产业的选择。

另一方面,该产业新进入的厂商没有任何信息判断其效率的高低,由此其预期将会比在位企业的好,这实际上是说,没有信息总比得到坏信息好。

这使新进入厂商预期进入该产业的价值为正,且大于进入成本。

总之,没有其效率信息的企业将会进入企业,而获得不利信息的企业将会退出产业。

6、竞争性选择模型也解决了厂商规模的分布既不同确定在某一个数值上,也不是无法确定的问题。

按这一模型,一个给定的效率水平的分布,也就暗含着特定的厂商规模分布。

7、竞争性选择模型有一个特性,效率。

2.3垄断竞争理论

1、短期均衡下的垄断竞争模型

2、长期均衡下的垄断竞争模型

3、垄断竞争情况下的分配无效率,即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和最低平均成本,并不一定意味着整体无效率,还必然考虑到产品差异带来的好处。

在决定长期均衡的效率时,还必须权衡产品多样化的损失与降低生产成本带来的效益。

2.4竞争市场均衡与资源再配置效益

1、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古典论:

GNP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这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发生的。

需求变化和部门间的资源流动则被认为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所有部门的劳动和资本都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效益。

2、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主义观点:

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变化应适应需求的变化,应能更有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

在预见力不足和要素流动有限制的既定条件下,结构转变极有可能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在要素市场上尤其如此。

因此,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

虽然这种结构分析并没有运用一般均衡理论那样严密完整的计算公式,它却能为实证分析提供基础。

3、新古典观点和结构主义观点的最重要的区别,是全部假设,而非其他方面。

新古典理论假设,无论从生产者还是从消费者的观点来看,资源都存在着长期的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

在任何时点,部门间劳动和资本的转移不可能增加总产出,资源的重新配置仅仅发生在经济扩张时期。

相反,结构主义观点没有假设充分的最优资源配置,其结果是,劳动和资本使用在不同的方面,收益可能出现系统差别。

有关增长问题的两种不同观点

新古典观点

结构主义观点

假设

所有部门的要素收益都等于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内部需求随收入水平而变动

不存在规模经济

外部市场受约束,调整滞后

有完全的预见性,所有市场持续均衡

生产结构转变导致要素市场非均衡

经验含义

需求和贸易的替代弹性较高

价格弹性低,调整滞后

部门分解的需要有限

要素市场呈现分割状态

采用新技术迟缓

增长因素

资本积累

新古典因素加上资源再配置,即资源流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

劳动的质和量提高

规模经济及干中学

中间投入增加

内外部瓶颈减少

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4、在内部需求和外部贸易变动的情况下,不但商品而且要素的高替代弹性,以及对市场信号的迅速反应都有助于维持均衡。

新古典理论假设,经济制度有足够的灵活性以维持均衡价格,而结构主义观点则认为存在着一些使完全调整成为不可能的条件。

产生非均衡现象的的诸多原因已被最清晰地加以说明,其中之一是劳动市场的两重性,这两重性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不可能为国民经济的高生产率部门全部吸收。

二元劳动市场的结果,是出现了集中于农业和服务部门的非熟练劳动的弹性供给。

其次是不能有效地再配置资源以增加出口或替代进口。

导致国际收支长期逆差的因素,包括进口需求扩张速度超过全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倾向;

鼓励生产者开辟新市场的刺激不足;

以及更偏爱进口替代而不是出口扩张的没有远见的政策等。

不管过去限制国际收支调整的因素是什么,一直阻碍着经济增长。

5、结构主义观点强调国民经济中部门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可能阻碍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对资源配置的均衡调整。

非均衡现象更经常地表现在不同部门中劳动和资本收益的差别上,而不是表现在能反映市场均衡完全失效的短缺和过剩上。

相反,新古典理论假设可以长期维持,这就将增长的原因限定在供给要素上。

2.5本章小结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除了可以通过在同一市场上不同厂商间的资源流动实现,还可以通过在不同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实现。

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强调了不同产业之间在效率、增长的一般趋势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资源在产业间重新配置会提高效率的基础。

3厂商理论

3.1厂商的性质

3.2交易费用与机会主义行为

3.3厂商的内部组织与产权组织形式

3.4本章小结

第二篇产业组织

.4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4.1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4.2结构一行为一绩效框架(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Paradigm,SCP)

4.3芝加哥学派与“新”产业组织理论

4.4新奥地利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4.5新制度学派等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4.6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发展

4.7本章小结

5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5.1集中度与集中度的度量

5.2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ScaleandScope)

5.3最低经济规模

5.4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

5.5规模、垄断、竞争与市场绩效

5.6本章小结

6进人退出壁垒

6.1进入、进人壁垒及其影响

6.2退出、退出壁垒及其影响

6.3流动壁垒(BarrierstoMobility)

6.4进退无障碍理论(ContestabilityTheory)与潜在竞争

6.5沉淀成本及其对进人退出的影响

6.6本章小结

7企业行为

7.1定价行为

7.2购并行为

7.3促销行为

7.4主导企业行为

7.5本章小结

8寡头垄断企业的竞争行为

8.1寡头垄断企业的静态竞争及其博弈模型

8.2寡头垄断企业的动态竞争及其博弈模型

8.3米尔格罗姆一罗伯兹垄断限价模型

8.4寡头垄断企业的合谋行为

8.5本章小结

9市场绩效

9.1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及其内容

9.2市场绩效的主要度量指标

9.3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

9.4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

9.5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9.6本章小结

10中间性组织

10.1中间性组织概述

10.2中间性组织的结构与规模

10.3中间性组织的运行

10.4中间性组织的竞争优势

10.5本章小结

11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组织

11.1网络经济的含义及其运行规律

11.2消费者预期与技术选择

11.3产品兼容性(CompadM卸)及其效应

11.4标准竞争与企业竞争策略

11.5本章小结

第三篇产业结构

12产业结构

12.1产业结构分类

12.2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12.3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12.4产业结构优化

12.5本章小结

13产业关联

13.1产业关联的内涵

13.2产业关联分析工具

13.3产业间的结构分析

13.4产业间的波及效果分析

13.5本章小结

14产业布局

14.1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

14.2区域经济布局效果及评价方法

14.3聚集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

14.4本章小结

15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15.1竞争力理论的产生及其学派

15.2产业竞争力分析

15.3企业竞争力理论分析

15.4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方法

15.5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5.6本章小结

第四篇政府管制与产业政策

16外部性与市场失效

16.1外部性

16.2公共物品的供给

16.3自然垄断产业

16.4本章小结

17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

17.1政府管制

17.2竞争性行业的政府管制

17.3公用事业管制

17.4政府管制失灵

17.5管制改革

17.6政府管制与管制改革案例

17.7本章小结

18产业政策

18.1产业政策原理

18.2美国的产业政策

18.3日本的产业政策

18.4欧盟的产业政策

18.5中国的产业政策

18.6本章小结

19国际贸易与产业经济

19.1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与产业组织理论

19.2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

19.3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

19.4本章小结

后记(第一版)

后记(第二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