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高教育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2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0477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拔高教育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2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拔高教育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2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拔高教育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2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拔高教育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2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拔高教育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2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拔高教育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2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拔高教育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2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拔高教育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2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拔高教育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2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

B.“光是画中的主角”

C“向色彩的奥秘进军”

D.“艺术是一种诉说真理的谎言”

8.艺术家没有必要一定要如实反映所看到的东西,但一定要反映所感觉到的东西,所以可以让物体变形,取消透视法,在同一画面上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风格和材料来表现物体。

这种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派D.现代主义

9.近代有一画派享有“光的诗人”之称,其善于借助科技领域的光学成就,渗透光褐色的微妙变化,下列作品中属于该画派的是()

A、①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

10.马格利特(1898--1967年)是比利时画家。

他的代表作品《天降》描绘了一些神情古怪、头戴圆顶高帽的人物从天而降,如同漫天的雪花飘扬在城市上空,体现了超现实主义画家对于“反常”视觉形象的酷爱。

据你的理解,《天降》的绘画风格属于()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现代主义D.印象派绘画

11.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

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12.1907年,毕加索在伦敦参观了非洲面具展览后写道:

“那些面具并不是任何雕塑品,……我长时间地盯着它,终于慢慢明白过来,某种深刻的转变正降临到我的头上。

”受其影响,他创作了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亚威农少女》。

这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欧洲文化霸权地位的崩溃B.欧洲艺术全盘颠覆了传统

C.非洲艺术已是立体主义D.欧非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13.“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作品中的“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会蹒跚、会欢呼,表现了作者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这位主人公是()

A.贝多芬B.巴赫C.舒伯特D.柴可夫斯基

14.“唾弃狂热与盲信,打碎国王愚昧的权杖,为了人类的权利而战斗吧……这需要自由的灵魂,宁死而不愿奉承!

”下图所示作品中,与材料反映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是()

15.当代英国戏剧学者沁费尔得指出:

“就贝克特而言,他的剧作……描写了人类山穷水尽的苦境,却将戏剧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剧的代表,这种荒诞剧的主题所要反映的是()

A.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的一生是痛苦的、绝望的

B.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生活是无意义的重复

C.流浪汉、精神病人的生活情形,他们每天都在等待

D.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16.学校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

讲题包括:

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独立运动、雨果的小说艺术等,还安排了一个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舒伯特之夜”。

这次文化活动的主题,应当定为()

A.启蒙运动的学术B.印象派的文化风格

C.浪漫主义的文艺D.后现代主义的艺术

17.下图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

该电影()

A.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

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

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18.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

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

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

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B.科技的进步促进文化交流

C.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依然存在D.电视是影响较大的传播工具

19.彼得·

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在一个客厅,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B.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D.民主平等思想在欧洲的广泛传播

20.19世纪末,法国著名音乐家德彪西受到东方音乐和西方新兴画派启发,创作出充满了诗意的《牧神午后·

前奏曲》,其音乐手法是用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种气氛或反映人对某一事物接触时头脑里产生的印象。

他把和声作为丰富色彩的一种手段,还有意识地冲破常规节拍。

这标志着新的音乐流派的诞生,该流派是()

A.浪漫主义音乐B.印象派音乐

C.民族派音乐D.现代主义音乐

21.彼得—李伯特在《欧洲文化史》中指出:

“莫扎特(1756一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个客厅,贝多芬(1770-1827)&

9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昕众丽创作的。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共稻翱度的确立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22.欧洲曾有一位富有的公爵因反抗压迫,遭政府处死,激发当地人民起来反对统治者。

后来一位文学家以此故事为主题,写了一个剧本,音乐家也将之谱成歌剧公演,赢得观众热烈回响,视这位公爵为民族英雄。

这种剧本创作及观众的反应,是哪一种思潮的展现?

()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理性主义D、现代主义

二、非选择题。

2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59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发表了他著名的小说《双城记》,该作品以1789年法国革命为背景,是那个时代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在《双城记》的开头,狄更斯说: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在小说发表之前的1854年底,狄更斯曾坦言,“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一一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一一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

”可见,《双城记》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

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骂,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请回答:

(l)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狄更斯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

(4分)在狄更斯看来,法国大革命能够为当时的英国统治阶级提供哪些历史借鉴?

(8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中“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一段话。

(13分)

2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娜拉是1879年上演的戏剧《玩偶之家》的女主角。

下面是她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对话:

娜拉:

你认为我最神圣的职责是什么?

海尔茂:

还用我告诉你吗?

你的职责是相夫教子。

我有其他同样神圣的职责。

不可能!

你什么意思?

我对自己的职责。

万事之首。

你是一个妻子和母亲。

我已经不再相信那些。

首先我是一个人,和你一样的人。

——【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1879年)

(1)根据对话分析,娜拉与丈夫之间有何矛盾?

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4分)

(2)与丈夫的矛盾不断激化,娜拉最后离家出走。

你如何看待娜拉的这一举动?

请说明理由。

(6分)

25.(12分)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

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

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材料二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183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它要求完全的统治权,而它也做到了。

——《恩格斯论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问题》

材料三毫无疑问,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住得过于拥挤和住房肮脏不堪。

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偏街陋巷和大院里。

从光线、空气、空间、清洁各方面情况,简直是不完善和不卫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耻辱。

……这些住房供水不良,厕所更坏,肮脏,不通风,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

——19世纪,一位医生对英国煤铁矿区中心太恩河畔新堡的描述

(1)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2)这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怎样取得“完全统治权”的?

据材料二指出其争取“完全统治权”的原因。

(3)材料三主要反映了哪一社会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思想和文学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思潮和流派?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仅用数学便得到如此严格的证明,这使我心中充满又惊又喜的感觉。

……大炮和破击炮轰击时,最大射程(即炮弹发射的最远距离),是在仰角45度时获得的……但是要理解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的多……通过探索原因而达到对某一效应的理解会使人顿开茅塞,从而使理解和确证其他事实无须再借助实验,目前的例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

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

……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

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

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

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指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价值。

(2)据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什么影响?

试举例说明新思潮对欧美社会革命的作用。

(4分)

(3)材料三中,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什么看法?

试举两例文艺作品佐证这一观点?

简要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2分)

27.材料一 绘画之学,为各学之本,国人视为无用。

岂知一切工商之品,文明(意为文治教化)之具,皆赖画以发明之。

……若画不精,则工品拙劣,难于销流,而理财无从始也。

文明之具,亦立国所同竞,而不可以质野立于新世互争之时者也。

故画学不可不至精也。

——摘编自康有为《物质救国论》

材料二 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盖由画论之谬也。

……然则画以象形类物……

非取神即可弃形,更非写意即可忘形也。

……今特矫正之:

以形神为主而不取写意,以着色界画(指古代宫廷画)为正,而以墨笔粗简者为别派(即旁支);

士气固可贵,而以院体(指宫廷画)为画正法……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枯笔数笔,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今欧美日本竞胜哉?

……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

国人岂无英绝之士应运而兴,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

——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

材料三 画师吾爱拉飞尔,创写阴阳妙逼真。

色外生香绕隐秀,意中飞动更如神……拉飞尔画非人力,秀韵神光属化工。

太白诗词右军字,天然清水出芙蓉。

(注:

拉飞尔,又译为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右军,指王羲之)

——康有为《怀拉飞尔画师得绝句八》

材料四 康氏不谙中西绘画,主以院画(指中国古代宫廷画)为绘画正宗,全是以个人意志而加以论断者。

恐与其政见之由维新而至复辟者相似,不足以为准绳。

——摘编自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他(指康有为)是从晚明到清末三百年来从文化高度观察、评议西方美术优点的第一人;

他又是近现代敢于承认中国传统美术缺陷的第一人。

——摘编自吴甲丰《对西方艺术的再认识》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关于绘画与救国的关系的观点。

(2)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振兴画学的主张。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他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

(10分)

(3)材料三中康有为所欣赏的西方绘画风格是否符合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西方美术发展的潮流?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材料四中的两位作者对康有为绘画思想的评价角度及结论有何不同?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康有为“振兴画学救国”的主张。

28.音乐不仅是生命中流动的旋律,它还是游走在心海的精灵,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独特,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更是一部鲜活的史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贝多芬,德意志著名音乐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

他对当时的自由思想很是同情,在作品《爱格蒙特》、《菲岱里奥》及《第九交响曲》中都有表现,就这方面而言,贝多芬是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并且他创作的唯一歌剧《菲岱里奥》被公认为是爱情与自由的象征。

《英雄交响曲》创作前发生许多重大事件发生:

1789年标志着封建制堡垒的巴士底监狱陷落;

1799年,拿破仑执政,五年后称帝。

这部作品热情讴歌了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实现的法国革命,标志者欧洲音乐历史中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交响乐这个音乐体裁的领域。

材料二《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创作于1939年3月。

其第七部分是“保卫黄河”:

(朗诵词)“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

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多声部合唱)“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这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作品表现了在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贝多芬是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

其重要的贡献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说明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分)

(3)《英雄交响曲》和《黄河大合唱》各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主题?

这两部优秀交响乐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从材料“易卜生的讨论内容是大家都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可以看出易卜生的戏剧是反映社会现实的。

所以选择C.现实主义文学。

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内容。

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驳,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的信息可知该文化思潮是现代主义,故B项正确;

A项是浪漫主义,C项是批判现实主义,D项是社会主义文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C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获取和再认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A、B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作者,C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D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开山之祖。

因此选C项。

4.D

【解析】依据所学及材料“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可知,该流派指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痛斥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

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

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拜伦是19世纪初期英国的著名诗人,其著作风格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浪漫情怀。

故选C项。

A项光荣革命是1688年;

B项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

D项说法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在时间和空间关系上,传统语言结构完全遵循牛顿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倒叙部分都有清楚的交代。

”可以分析出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是反传统的,属于现代主义,故本题选C项。

A、B、D不符合题意。

7.D

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二十世纪初期,有些画家反对传统模拟自然的手法,他们将自然事物分解为几何切面,把前后左右在画面上交错、重叠,来表现物体的结构,这就是立体派。

立体派是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毕加索是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D项“艺术是一种诉说真理的谎言”是毕加索的名言,故选D。

A项是现实主义;

B和C项是印象派。

8.D

依据材料中的“可以让物体变形,取消透视法,在同一画面上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风格和材料来表现物体”,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现代主义的描写手法。

故选D。

A、B、C不符合题意。

9.C

由“光的诗人”之称,其善于借助科技领域的光学成就,渗透光褐色的微妙变化”可以分析出本题要考查的是印象主义,结合所学可知②④是印象主义,所以本题答案选C,A、B、D不正确。

10.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主义绘画。

从,“神情古怪”“超现实主义画家对于“反常”视觉形象的酷爱”它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形式描绘了人的从天而降,这种风格属于现代主义。

C项符合要求。

11.D

【解析】“不用纯粹的颜色和形状、表达猛烈的情绪和形状”符合立体画画派的支离破碎、不注重形状等的风格特征,而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符合立体化的只有D项,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

12.D

【解析】“1907年,毕加索在伦敦参观了非洲面具展览后“,“他创作了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亚威农少女》”。

说明了毕加索的创作灵感来自欧非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因此选择D。

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3.A

【解析】直接根据所学知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是贝多芬的名言名句。

同时,贝多芬也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符合题意。

1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的文艺。

依据所学,题干体现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风格。

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15.D

【解析】《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

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故本题选择D。

16.C

【解析】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在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独立运动都属于浪漫主义文学,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家,因此选择C。

17.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从图2中人物形像的左右差别,以及电影讽刺基调和人们机械化的生活,图2反映的是该电影揭示工人在工业社会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故B项正确;

该电影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弊病,排除A项;

从电影的背景与内容可知,即电影描绘的是世界经济危机后期工人的生活状况,C项排除;

该电影为喜剧,D项“以悲剧手法”说法错误。

18.A

题干主要反映了音乐电视对拉美文化的影响,但没有提到拉美的文化共享对美国的影响,A项中的“相互影响”表述错误,故A项正确;

音乐电视的出现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同时音乐电视又促进了文化交流,故B项可以体现,排除;

材料中“音乐电视刚传入拉美时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体现了C项,故排除;

材料表明音乐电视促进了拉美国家的文化共享,可以得出电视是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故D项排除。

19.D

【解析】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是在19世纪,文艺复兴思潮是在14-16世纪流行,与题干中时间提示“莫扎特(1756-1791)”不符,排除AB;

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时18世纪不符,排除C;

19世纪正值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平等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因此选D。

20.B

【解析】阅读题目内容,根据“19世纪末…诗意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头脑里产生的印象。

他把和声作为丰富色彩的一种手段,还有意识地冲破常规节拍”即可知是典型的印象主义的作品特色。

21.B

【解析】贝多芬是晚于莫扎特的音乐家,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的音乐家。

从历史背景看ACD不符合,民主共和制度没有确立,工业无产阶级还没有产生,民主平等的思想18世纪前早就开始传播。

22.B

【解析】考查材料信息提取,分析理解能力。

关键句“欧洲曾有一位富有的公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