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1918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doc

《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doc

选修: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

专题一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遗产

一、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1、15世纪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1)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在一国没有金矿的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的顺差,财富来自流通领域。

(2)要实现国家财富的增长,就必须使本国劳动者处于贫困状态,即所谓的“民穷国富”。

因此,他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采取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政策。

2、斯密“富国裕民”主张

(1)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2)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

(3)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1)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

①科学性。

第一次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概念;认为商品具有使用

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②局限性。

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2)劳动价值论是二元论

①科学性。

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②局限性。

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交换价值决定的。

4、斯密的劳动与分工理论

(1)主要观点

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这是因为:

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2)简要评析

①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

②但他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5、斯密关于市场的作用与自由放任政策的基本观点

(1)基本观点

①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②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市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③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

同时,他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2)评析

①科学性。

认识到市场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积极作用,这有助于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局限性。

未能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和分配不分等问题。

6、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1)主要观点:

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别国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2)评析:

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二、大卫·李嘉图与比较成本理论

1、劳动价值论。

(1)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2)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3)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4)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2、李嘉图理论的破产

(1)由于李嘉图把商品生产看成永恒的,所以他无法理解价值所体现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

(2)由于解决不了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以及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之间的矛盾,李嘉图体系最终走向了解体。

3、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1)主要内容

①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②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2)评价

①积极作用:

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局限性:

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带来严重危机。

专题二  马克思经济学的伟大理论

一、马克思与《资本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条件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

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最初动因:

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以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1)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阶段。

(2)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3)修改、出版阶段。

诞生的标志是《资本论》的发表。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商品理论

(1)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

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有用性,同一物品的使用方式也是多方面的。

它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劳动者相互交换的量了比例,是商品所特有的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就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3)交换价值

①含义:

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了比例。

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②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的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货币产生以后,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价格。

(4)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①具体劳动:

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②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意义:

不仅科学揭示了价值的源泉,是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5)商品的价值量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6)货币理论

①含义: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产生:

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

③形式: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

(7)价值规律理论

①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②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作用:

A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B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实现优胜劣汰。

2、剩余价值理论

(1)含义: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剩余价值的实现

①产业资本的循环。

②产业资本的调整。

③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的条件。

(4)剩余价值的分割

①产业工人创造的价值要在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

②农业雇佣个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

A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B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题三  走进现代市场经济

一、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

这次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

2、主要内容:

整顿金融业;恢复和稳定农业;恢复工业;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3、影响

(1)缓解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和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形成。

(2)“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加剧的通货膨胀和扩大的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

(3)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刺激了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

二、凯恩斯革命

1.内容

(1)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轻型敌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有效需求不足最终会导致经济危机。

(2)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2、影响:

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3、实质:

(1)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目的是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作用是有限的。

三、西方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

1、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1)主要特点

①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

②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

③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

④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压力大。

(2)原因:

主要是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3)评价

①积极作用是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是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②弊端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2、德国社会经济体制

(1)主要特点:

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2)原因:

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3)评价:

①积极作用是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②弊端是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3、西方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的相同点

(1)都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

(2)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

(3)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专题四  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初期探讨

一.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

(1)主要内容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