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五章纲要文档4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8972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五章纲要文档4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五章纲要文档4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五章纲要文档4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五章纲要文档4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五章纲要文档4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五章纲要文档41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五章纲要文档4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五章纲要文档41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五章纲要文档41文档格式.docx

(2)交换价值和价值:

交换价值:

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它因时因地而变化

价值:

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二者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

的表现形式。

(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⑶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统一性(联系):

①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二者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②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和前提,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对立性(区别):

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②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是历史范畴;

③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同时兼得。

即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45)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⑴具体劳动:

是指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它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⑵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统一性:

是指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对立性或差别性:

反映的关系不同。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为什么商品价格有高有低?

1、价值量(145--146)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与价值量相关的因素

⑴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146)

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衡量。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同一时间内,不论生产率高低,价值总量不变。

例如:

一天10小时,生产10件产品1小时/1件10元/1件

一天10小时,生产20件产品0.5小时/1件5元/1件

⑵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146)问题:

一棵白菜=一车白菜?

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一般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才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3、价值规律(147--149)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⑵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运动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⑶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通过价格波动引起的资本转移)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即促使商品生产者导两极分化。

价值规律的负作用①可能导致垄断②可能引起两极分化③可能出现比例失调

小问题

1、商品的价值大价格就高。

这句话对吗?

2、为什么优质名牌产品的卖得贵?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价值形式——即价值的表现形式。

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⑴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1头毛驴=2只绵羊

绵羊的价值通过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是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是用来表现绵羊价值的,起着等价物的作用,是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偶然地、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其他商品的自然形式上。

⑶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商品上。

⑷货币形式

当贵金属从商品世界游离出来,固定地独占一般等价物的地位时,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成了货币,一般价值形式就发展为货币形式。

为什么金银会固定充当货币?

结论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的出现,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

另一极是货币。

W—G

这样就使原来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商品和货币外部的对立。

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5)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货币的职能

第一 价值尺度

(1)含义:

是指货币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这是因为货币自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3)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

(有价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价格高低不一定就表示该商品价值的大小)

(4)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的关系

第二 流通手段

是指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W—G—W

(2)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但可以是价值符号。

(3)作用:

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但又带来了危机的可能性。

第三 贮藏手段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与储蓄手段不同)

(2)作用:

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3)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只能是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第四 支付手段

是指货币在商品赊销赊购的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制服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反映的是债务关系。

影响货币流通量;

加深了矛盾和危机的可能性。

第五 世界货币

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购买手段,支付手段,社会财富转移。

(3)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一般只限于贵金属(金或银)。

3、货币的演变和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形式的演变★为什么会产生纸币?

货币发展的两大阶段:

实物货币—纸币

①实物货币:

非金属实物货币—金属货币

②纸币:

产生过程是,金属条块—金银铸币—辅币——纸币。

③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

(2)货币流通规律

 ①决定货币流通量的三个因素:

待售商品的数量;

待售商品的价格;

货币的流通速度

 ②公式: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的数量×

待售商品的价格÷

 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者的利弊;

判断标准:

2--3% 4--9% 10%以上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矛盾的根源:

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2、为什么说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总根源;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经济中几对矛盾的关系: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51-153)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1、它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点。

2、它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四,充分正确认识科技、信息、知识等在生产中作用的认识。

(三)理解劳动价值论要注意的八大误区

1、不能把这里的价值与哲学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价值相混淆;

2、不能把生产使用价值的要素和创造价值的要素相混淆;

3、不能把决定价值的因素和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相混淆;

4、不能把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相混淆;

5、不能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相混淆;

6、不能把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相混淆;

7、不能把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相混淆;

8、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要忘记(也不能淡化)它的实质和目的。

(活劳动和死劳动=流动劳动和物化劳动,但不等同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劳动力商品又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

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就是劳动者再生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它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值;

②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⑵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最大特点是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它一方面可以生产使用价值或产品;

另一方面可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①劳动力价值要由生活资料价值决定,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货币转化为资本

⑴货币和资本的联系:

货币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它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即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才能转化为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⑵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商品流通形式:

W—G—W,资本流通形式:

G—W—G’

①流通形式不同②流通目的不同③流通内容不同④运动限度不同

⑶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①资本总公式G—W—G’的矛盾——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②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变为资本,即增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看书155-156)

1、所有制和所有权

所有权与所有制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不同范畴:

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是个经济范畴;

而所有权是指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是个法律范畴。

所有制体现人们在生产资料方面形成的实际经济关系,它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则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及其特点(157)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

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隶属资本。

②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生产过程(157)

(1)含义: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

(2)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便让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进行劳动,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会生产出使用价值¡

ª

即新产品,并把生产资料旧价值转移的新产品中;

另一方面作为抽象劳动,又会创造出新价值,即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如果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价值,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3)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及剩余价值的生产:

★★★可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m生产过程)

购买10斤棉花价值为10元

购买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的价值为2元

购买纺纱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为3元

在生产开始之前资本家共垫支了15元

假定工人在6个小时内将10棉花纺成棉纱,10斤棉纱的价值就是

棉花和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转移来的旧价值12元

工人在6个小时内又创造出的新价值3元

10斤棉纱的价值就是=15元(剩余价值=15—15=0)

假定劳动时间延长一倍由6小时增加到12小时,纺20斤棉纱

购买20斤棉花的价值是20元

购买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是4元

雇佣纺纱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仍是3元

在生产开始之前资本家共垫支了27元

棉花和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转移来的旧价值24元

工人在12个小时内又创造出的新价值6元

20斤棉纱的价值就是=30元(剩余价值=30—27=3)

3、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的本质: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剥削关系。

可见,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揭示剩余价值来源;

确定资本家的剥削程度

4、剩余价值率(159)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它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用m¡

¯

代表剩余价值率,则计算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就是:

m′=m/v

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又可以表示为: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或: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159-160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60-161)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1)相对剩余价值则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

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2)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各个资本家竟相追逐超

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各个

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

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例如1只手表社会价值2小时60元,剩余价值5元;

个别价值1小时30元,超额剩余价值25元。

(4)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

第一,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第二,超额剩余价值只有个别先进企业的资本家获得;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整个资本家阶级共享的。

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1)二者本质相同,都增加了剩余劳动时间和剩余价值;

(2)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或基础。

二者在现实中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结合在一起的。

(3)但是,它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起作用的程度不同。

5、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161-162)

(1)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出现,使商品生产的产量增加了,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增多了,但是,自动化和机器人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2)因为自动化设备属于不变资本,不能取代人的劳动。

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不会增大。

只有劳动才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3)资本家使用自动化可以得到超额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

(三)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再生产

1、资本主义再生产(162)

(1)按再生产的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源泉和实质(162)

资本积累含义:

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3、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163)

(1)剩余价值率

(2)社会劳动生产率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例如10万元一台机器,寿命5年,一年耗费2万元

所用资本10万元-所费资本2万元=8万元的差额

劳动资料的价值虽已部分转移,但它们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减

少,而是照常发挥作用,就可以带来剩余价值。

(4)预付资本

4、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发展趋势(163-164)

(1)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C:

V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工人失业

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V——1:

1,2:

1,3:

1….

②C:

V提高造成相对人口过剩C:

③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

一是流动的过剩人口。

二是潜在的过剩人口。

三是停滞的过剩人口。

(3)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保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是在周期性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同时还会造成工人之间的竞争。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社会再生产(165)

1、资本的循环

⑴产业资本及其循环的含义

①产业资本是指投资于工业、农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②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2)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

100万元 100万A120万元120万元

G——W……p……W’——G’

Pm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生产m的准备生产m实现m

(3)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并存性;

继起性。

(4)结论

①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是三个

阶段的统一,也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②资本循环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特点,丰富了资本的概念,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且资本还是一种不断自行增殖的价值运动

因此,马克思说:

“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2、产业资本的周转(与分析资本循环的区别)165

(1)资本周转的时间和速度:

资本周转就是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运动。

 资本周转速度:

就是指资本周转的快慢程度。

它可以用周转时间或周转次数来计量。

(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一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固定资本比重大,流动资本比重小,周转就快;

反之则慢。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较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体现为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形式以及劳动力形式的生产资本。

划分的根据:

生产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注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c和v的区别)

(4)加快资本循环和周转的意义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商品产量;

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M=v.m’.n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M’=m’.v.n/v=m’.n

案例:

石头怎样在水中漂起来?

在一次关于“业务流程再造”的高级经理人培训会议上,海尔集团CEO(ChiefExecutiveOfficer)张瑞敏对企业的中层干部们提出了一个象脑筋急转弯的问题。

“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

“把石头掏空”,有人喊了一句,张瑞敏摇了摇头。

“把石头放在木板上”,又有人答道,张瑞敏又摇了摇头。

“做一块假石头”,这个回答引来了一片笑声,张瑞敏还是摇了摇头:

“石头是真的”。

“速度。

”海尔集团见习副总裁喻子达回答道。

“正确”张瑞敏脸上露出了笑容:

“《孙子兵法》: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