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存在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8671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文化存在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方文化存在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方文化存在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方文化存在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方文化存在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文化存在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docx

《西方文化存在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化存在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文化存在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docx

杜威说:

“人类日常生活上的联系和共同生活的条件,这一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总称之为“文化””;

又说:

“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马林诺斯基说:

“文化显然是完整的全体,其中包括器具与消费货物,各种社群宪章,人们的思想与工艺、信仰与习惯等。

”这里实际是指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的总合。

上述学者的定义中,一是指出文化是一个整体,二是指出文化包括着一些具体的要素,例如习惯、风俗、道德……等等。

再引述中国学者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汉语是《说苑·

指武篇》: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后来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写道: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

”这两个最古老的用法表明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就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

中国的另一个词“文明”则指民族的精神。

(见《西方文化概论》绪论第5页。

)国学著名学者钱穆说:

“文化是指人类生活之总体,而人类生活则是多方面多部门之配合。

人类文化逐渐演进,则方面越广,部门越杂,但扼要分析,我们仍可将人类生活的诸多形态分划成七个大部门,我们此刻称为文化七要素……一经济,二政治,三科学,四宗教,五道德,六文学,七艺术。

此已包括尽了人类文化可能有的各部门与各方面。

”钱穆的这个定义,指出了所包括的主要方面,即文化具有的七种要素,从总体看似乎与几位西方学者的看法没有多大的歧义。

从中外学者对文化的论断之中,我们可以得出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所谓文化,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反映社会意识、道德、习惯等等,而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就是这种精神的成果。

我们这样理解,主要是偏重于意识形态方面,或者说我们是在指意识形态,即指精神文化。

《西方文化概论》中所涉及的“文化”主要就是指精神文化。

物质虽然也被包括于文化的范畴,但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之于考古学上的“文化”,诸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克里特文化、哈拉巴文化等,亦不在讨论之列。

有了文化,就有文化的历史。

研究一种文化的发生、发展的轨道,我们可以叫做文化史,文化史是由多种门类或者说是由多层面组成的。

我们大约可以将文化史分为以下方面:

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科学工艺、生活起居、思想学说、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体育武术、宗教神话、文化制度、文化运动、文化交流与文化比较等等。

研究文化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困难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有胜于对政治史、经济史的专门研究。

因为文化史要求极为广博的知识面,不只要求通晓一般的历史知识,而且要求通晓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否则研究就无从说起。

所以文化史对研究者及学习者的文化素质都有一个较高的要求。

由于文化史对知识多样性的要求,我们甚至不妨把它也视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世界文化的几种类型

文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现象。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有许多民族,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因而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多彩的文化表现了人类多彩的精神文明。

世界文化是由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由于人类生活的共同性和历史性的延续性,文化必然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

又由于人们总是生活于一定的历史时代和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所以创造的文化也必然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换句话说,就是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文化。

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数千年来,众多的民族在这个世界的大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度,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因为不同民族活动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的、自然的环境,因而创造的文化也就不尽相同,其影响也不一样。

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特征,用通俗点的话说,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味道”,“味道”就是特征。

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世界文明各有不同的贡献。

文化学者在研究世界文化的过程中,考察了世界各主要民族的文化。

他们根据不同的特征,把这些文化分成不同的类型,每种文化都覆盖一定的地域范围,也都拥有相应的民族或种族。

类型是众多的,但整个世界上比较重要的,也就是说影响大而且典型的文化,一般学者认为有四类,即:

1、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是南亚次大陆的传统文化。

创造印度文化的是古代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

其覆盖地区包括今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中亚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即缅甸、泰国、斯里兰卡、印尼等。

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是印度文化的鲜明特征,因而印度文化又被称为佛学文化,这一地区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文化领域都十分鲜明地表现出佛教的色彩。

2、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东亚长江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创造中国文化的是自古生活在东亚大陆的华夏民族。

受这一文化长期熏陶的地区主要是中国,但其影响的范围远不限于此。

中国周边国家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中国文化,而且有的国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大,至今在各方面都能见到中国文化深深的历史烙印。

这些国家有日本、朝鲜、越南、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菲律宾、马来亚等)以及华人活动的欧美地区,例如美国的“唐人街”。

说这些国家受中国文化影响,就是指这些国家的精神生活中有许多方面表现出浓厚的“中国味”。

这个“中国味”是个什么味呢?

概括而论,我们可以说它体现着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精神——儒学精神。

鉴于此,中国文化又被称为儒学文化,儒学倡导忠义、孝道、仁爱、顺从等观念和精神,这些观念和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

3、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是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这是欧洲的传统文化,所以又叫欧洲文化。

欧洲文化是由希腊人、罗马人、日尔曼人、斯拉夫人等多民族共同创造的。

受这一文化熏陶的地区主要是欧洲,然后是美洲。

因为包括各美洲在内,所以概称为西方文化,现代国际所称的“西方”不只是个地理概念,是包含着政治、经济在内的新概念,地处东亚的日本因是发达工业国家,也被包括在西方之内。

西方文化与欧洲文化是相通的,是一回事。

这一文化的覆盖面非常广泛。

它包括现代的英、法、德、意、美等西方国家,也包括现代东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以及前苏联等国家。

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和传播,西方文化的存在已远不局限于欧美,事实上已成为被世界许多地区所接受的文化。

这种文化几乎与工业现代化并存。

西方文化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鲜明的理性是它突出的特征,所以被视为理性文化。

4、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文化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这是阿拉伯世界的传统文化。

这一类型的文化相对而言,比前三种文化历史为晚它是在公元七世纪以后才出现并兴起繁荣的。

这一文化覆盖的主要地区是阿拉伯世界,即如今的阿拉伯半岛、中东、埃及等地。

阿拉伯文化是在吸收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发展与伊斯兰教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充满了浓厚的伊斯兰教宗教色彩,所以阿拉伯文化又被称为伊斯兰文化。

除了上述四类文化,当然还可以举出一些类型的文化,例如希伯来(犹太)文化,印第安文化等。

只不过这类文化未曾在世界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是次要类型的文化。

上述几种文化不是截然划分的,文化之间不免有的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事实,例如中国文化中有佛教的成份,近现代则又加入了西方文化成份。

各种类型的文化之不能截然划分是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不同文化间都不断的互相交流中相互影响。

三、文化研究与“文化热”

有关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或是对外国文化的研究,总的讲起来,近几十年在国内是极为薄弱的。

究其原因,我们不能不归咎于相当长时期在文化上极左思潮的影响,或者说对人们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

几十年来,在关政治、经济的专著和论文,无论是中国的或是外国的都比较多,但有关文化的专著和论文,实在寥寥。

有人统计,新中国建立以后直到79年的三十年间,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专门论著只出版过一本,就是蔡尚思先生的《中国文化史要论》。

西方文化史的论著则一本也没有。

从中可见文化研究之冷落。

但是近些年,即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年,随着学术文化的活跃,国内学术界关心文化问题的人渐渐多起来,实现了一些新的气象,1986年曾形成了一个关心文化、研究文化的热潮,成为一时的“文化热”。

北京、上海尤其活跃,各种文化专题讲座,报告会和专门的文化讲习班举办起来,国内外一些知名学者也参加了活动。

《光明日报》、《文汇报》以及其他一些报刊杂志不断地刊出文化研讨的文章和消息,有的还辟出专栏来讨论文化问题。

各种文化丛书也相继出版问世。

其中周谷城为首的一批学者组织出版了一套《中国文化史丛书》和一套《世界文化史丛书》颇有影响。

国内如此,国外学者,尤其是海外华人也热起来。

这个文化热的波及面越来越广,不但触及到历史学,也触及到其他社会科学。

在这个文化热中,影响面大、人数最多的是文化层次较高的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

为什么文化研究在冷落了几十年之后,近年突然热起来?

综观中国当代的现实,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事情。

总的说来,这不只是因为人们解除了思想上的桎梏,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改革进一步深入提出了对民族“精神”的新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政治局面,使我们整个民族和社会必须面对一个新的世界。

新的时期,我们的国家提出了一个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新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四化”,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国家。

这个伟大的目标,不但要求改变物质上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要求在精神文化上有一个相应的提高,大踏步的前进。

实现“四化”的进程在我国首先是从经济改革开始的,先农村而后城市,先农业而后工商业,也即是说,我国的“四化”进程首先是从物质的层面上开始的。

物质层面改革的深化自然触及到人们的心理状态问题。

经济体制的改革、技术的更新、设备的引进、劳动成果的分配等等的新变化,使得人们在精神文化上出现了很不适应的矛盾,即出现了文化心理素质与经济改革的矛盾。

这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人生的价值问题,“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雷锋)这样的命题是理想呢还是目的?

追求“名”、“利”是否可耻?

其他如思维方式、思想情操、审美趣味、家庭观念(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的处理——“打离婚”)以及整个民族的气质等。

都出现了与现实不相适应的问题。

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意识到这些不适应,实质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了障碍,这些精神障碍不消除,“四化”建设迅速发展就会有困难。

因而“四化”的建设不光是物质的变革,也必须有思想文化的变革。

换句话说,即思想上必须更开放、更解放思想!

要消除横亘在我们民族面前的种种精神障碍,也就是要扫除我们民族精神中消极的落后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了。

中华民族的精神,或者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是经过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结果。

传统文化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

这是无可置疑的,但同样无可置疑的是传统文化也给我们民族带来了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

其影响甚而根深蒂固,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至今存在于我们民族的心态之中,作为历史的烙印还残留我们民族的身上,以致于有的还在作为优秀的传统在自我炫耀。

例如,在落后别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的寻找所谓“中国之最”。

夸古代、夸祖宗,这里既有盲目的夜郎自大,也有寻求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也有闭关自守的排外主义,固步自封,如此等等,这些消极、落后的东西,使我们显现出种种“丑陋”。

这些都是我们背上沉重的包袱,是精神上的加锁。

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些东西越益显现出对前进的阻碍。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一些敏感的学者追本溯源,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继而引起了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讨论,文化的讨论激发了知识界的广泛热情。

与此同时,人们也提出了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问题。

这一历史使命可用周谷城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丛书》中编者献辞的几句话来概括:

“清理我们的文化遗产,描绘它的真实面貌,发扬它的优秀传统,评论它的千秋功过,规划它的锦绣前程。

”可见,关于文化的讨论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同中国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一个具有鲜明现实感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文化讨论才能形成“热”,引起广泛的关注。

因此,我们可以说,对文化讨论感兴趣的人,必定是对中国改革前途十分关心的人,这或许也正是青年学生为什么热衷于“文化”的重要原因。

“文化热”除了上述这个原因,当然也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即所谓“忧患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等。

总之文化热在1986年左右出现,不是偶然的,不是孤立的。

它既有历史的远因,也有现实的近因。

四、对中西方文化的基本认识(对西方文化的基本评价)

开设《西方文化概论》有这样的目的:

1、认学生较系统地了解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识,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增强人文素质;

2、地描绘西方文化的基本状况,正确认识西方文化;

3、对比中西文化的长短优劣,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对我们中国人而言是一种非本民族的外国文化,西方人对这种文化常常怀着一种自豪感、优越感,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文化,难免有些偏爱。

这种偏爱以致出现西方学者宣扬“欧洲中心论”,即宣扬近现代世界文明都是由于西方文明传播的结果。

宣扬这种观点的例子很多,例如一位美国学者就曾说过:

“世界上一切文明国家和民族在一切智能方面都是希腊文明的殖民地。

”此话显然太武断,完全无视其他文明的存在和影响。

我们中国人看待西方文化在立场上、视角上与西方人都有一些差别。

中国存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这种典型的东方文化,塑造了我们的灵魂,熏陶了我们的精神,因此当我们在审现西方文化时,就难免带着我们本民族文化的情感去比较、去品评、去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前些年电视中播放过美籍华人靳羽西主持的电视节目,叫做《看东方》。

这个节目的内容就是向西方介绍东方文化。

主持人虽是华人血统,但长期生活在西方社会,她对东方的介绍是从西方人的立场出发的,她介绍的东方实际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与东方人眼中的东方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谈对西方文化的认识,颇有与靳羽西《看东方》类似,我们是东方人看西方,我们眼中的西方文化就可能与西方人眼中的西方文化不一样。

如何才能正确地看待西方文化,并不是一件易事。

这需要排除一些障碍,首先就要排除对异已文化的偏见。

我们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1)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绝不能因为本民族文化的悠久灿烂就夜郎自大,对西方文化的成就、进一步性等来采取不承认主义,或者贬低;

(2)同样的,要避免妄自菲薄。

即不能因为西方文化的某些先进性而盲目的崇拜、拔高,而对中国自己的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3)必须明白,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观点,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对西方文化给予恰当的评价。

对西方文化我们谈谈以下方面的基本看法:

1、西方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面我们讲过,世界上主要有四大文化类型,而西方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西方文化区别于其他诸种文化的地方,主要在于它独以浓厚的理性精神(“理性即自然”——伏尔泰)为特色。

西方文化从形成发展的历史而言虽不及古代东方文化悠久,但发展的速度却极为迅猛,它的理性精神独树一帜,这一点,其他文化相比就大为逊色。

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

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神学文化——文艺复兴文化——启蒙文化——现代欧洲文化),经过罗马、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哲学等精神文明领域,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能简单地视为某些个人或是某个阶级所创造、专有,而应视为欧洲人民世世代代伟大创造的结晶。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是属于欧洲的,同时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

这些精神的产品体现了整个人类的智慧,是超越了民族的界限的,是超越了国家界线的,所以西方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会从西方文化中吸取营养,因此,作为中国人,绝不应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出发,对西方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或排斥的态度。

2、西方文化是西方社会历史面貌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映,因而是认识西方社会的重要途径。

西方社会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多个层面主要是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在文化层面上主要是指西方人的民族精神、意识、道德、思想、风俗等等及其结晶,即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等。

西方社会的真实面貌既体现于政治和经济,也体现于文化思想,古代是这样,近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

文化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三者都没有纯而又纯的自身因素。

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文化一定制约的。

近现西方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不但是以一定的生产为前提,而且也是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的。

西欧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的诞生大造了舆论,出现了“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在思想文化领域对西欧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了猛烈的冲击。

为新社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所以资本主义能在西方最早确立起来。

启蒙运动中以“理性”为鲜明旗的启蒙思想则进一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文化思想的障碍,更加猛烈地冲击了西欧的封建精神枷锁,从而为资本主义建立了自己的意识形态,所以资本主义能在近现代西方迅速发展起来。

西方资本主义历史的发展表明,它同西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西方文化是西方社会精神面貌的反映,西方社会的发展史始终伴随着一部西方文化的发展史。

要了解西方,认识西方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因为:

(1)西方文化与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相体伴随,要了解西方的历史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发展史;

(2)西方文化的积淀反映西方精神文明的内涵,西方精神是西方面貌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包括西方的价值观、论理道德观、宗教意识、审美观以及社会风习等等,而这些与政治、经济诸层面密切相关。

我们改革、开放所要面向的主要方向就是西方。

我们希望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科学的管理经验,引进发展经济所需的外资,我们也希望同西方进行更多的文化交流。

我们还要从事与西方打交道的其他多种事业。

所以,我们必然要加强对西方的了解,了解西方的政治、了解西方的经济当然是重要的,但要获得对西方的深层次的了解,就必须认识西方文化,研究西方文化。

否则对西方社会就得不到全面的,深层次的认识,就会影响到我们改革开放中对一些问题的决策。

这个道理正如国外人与中国交流必须要了解中国文化一样。

3、西方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文化土壤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重要的经典作家都是西方人。

马克思、恩格斯都生于德国,他们主要都生活在欧洲;

列宁、普列汉诺夫、斯大林生于俄国,他们的主要活动也在欧洲。

经典作家虽然生于不同的国家,也生活于不同的时代,但有一点都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受的是西方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他们之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或是发展了这一学说的经典作家,西方文化传统是他们的精神基础,此即他们思想形成的基础。

他们思想形成的基础绝不是印度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或其他什么文化。

马克思主义就是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经典作家创立的,也是在西方文化基础上发展的。

我们十分清楚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部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这些领袖人物的头脑中自己长出来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就在欧洲文化中存在着的。

欧洲文化的这些精华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

一个是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

二个是英国的政治经济学(亚当·

斯密、李嘉图的经济学);

三个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欧文、傅立叶、圣西门)。

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前人的这些文化成果,剔除了其中的糟粕,然后才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文化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

如果没有可资继承的西方文化存在,无论马克思是何等样的伟大天才,马克思主义就不会产生。

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或其他文化中就不可能产生出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

因为这几种文化当中没有,或者缺乏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的基础。

如果深一层的提问,回答就有点复杂了。

但有一个问题是可以回答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代,而东方没有发达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学说,是一种意识形态,当然也就是文化,如果要将这一文化归类的话,毫无疑义,更应该归属于西方文化。

只不过它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特殊部分,说它特殊是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说的,它既不属于奴隶阶级和农奴阶级,也不属于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它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的文化。

对中国现代革命学历史来讲,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西学”。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欧洲文化不但非常熟悉,而且有着深刻的研究,甚而有着特别的喜好。

他们的著作不少都是在研究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随处可见引用的有关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果。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即为一例。

恩格斯通过对荷马史诗和希腊神话的研究,描述了人类在原始时代的家庭、财产及社会制度;

描绘了奴隶制的产生,国家的萌芽等等。

恩格斯在论证氏族制的瓦解时,引用了希腊悲剧的情节。

作为自己论点的强有力的论据。

不仅如此,经典作家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些对西方文化的精辟论断。

从个人的品格、气质而论,他们所具有的都是西方人的文化素质,与东方人是迥然相异的。

在我们的眼中,他们是“洋人。

既然西方文化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又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习、研究这一学说,并且要以它为理论指导进行改革的话,不认识西方文化就很难令人想象。

这一说法可能有些人不易接受,因为在他们看来西方文化就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的文化怎么会产生出无产阶级的学说来?

要承认是事实的话,似乎在感情上有些过不去。

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这个结论是立得住脚的。

五、中国当代民族文化中的西方因素

这个说法,或者说这个命题似乎有些离奇,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一枝独秀了几千年,其中何来自西方文化的因素?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中国当代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