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同步练习《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练习《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人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划的有效范围与商品、货币关系发生作用的范围成“反比”,因为两者是对立的。
这个认识( )
A.有助于战后苏联的改革探索B.严重阻碍苏联工业化的完成
C.与新经济政策的理念相一致D.促进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6.1926年斯大林在一个报告中称:
现在我们己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如果当时,在新经济政策的第一个时期,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事业是依靠农业的,那么现在它却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
这表明“新经济政策的第二时期”()
A.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做法B.为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C.苏联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D.以工促农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7.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到:
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
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
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
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
B.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
C.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
D.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8.1928-1929年,苏联与美国共签署了132个技术援助合同,涉及煤炭开采、汽车拖拉机制造、收音机和各种仪器的生产。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其中一个是美国厂的翻版,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两家公司,这反映了( )
A.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了全面合作友好关系
B.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实现和平共处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苏联经济发展带来良好契机
D.美国等西方国家为反法西斯对苏联实行经济援助
9.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
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10.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11.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的中间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面临敌人的强大攻势B.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政治危机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势力大举入侵苏联
12.苏联是20世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国家。
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后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社会主义代议制度的形式
B.1936年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被彻底废除
C.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D.列宁是苏联的建立者,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
13.文件一: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
文件二:
“应当对企业的实有财产进行估价,以确定公私双方的股份……由人民政府主管业务机关所派代表同私方代表负责经营管理”;
文件三:
“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由外商提供设备,由我国工厂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装配,成品交给对方销售。
”以上材料说明其经济活动()
A.都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B.都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C.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D.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曲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里首先出现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是:
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业革命竟然是从人要穿衣服这件事情上取得突破的。
……工业革命是人类自由在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等方面经过漫长的发展而达到临界点时的一次光辉灿烂的裂变!
这个发展方向极其幸运地由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所代表,一经爆发,她即以其不可阻挡的力量,急剧地改变着全人类。
——摘编自王永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必备条件》
材料二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免除“落后挨打”的局面,基础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关键在于实现“迅速赶超”。
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增强了苏联的国力,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但也带来了巨大弊端,其经验教训是:
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缺乏内在的刺激动力;
单一的公有制,缺乏经济活力;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严重影响了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
——摘编自秦正舟《国家利益:
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内核》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英、苏两国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英、苏两国工业化的弊端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1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
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
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
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摘编自《世界简史》
材料二当罗斯福接替胡佛担任美国总统时他意识到持续近四年的大萧条已经让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工业国变得千疮百孔、风雨飘摇。
上任的第二天,罗斯福就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即“新政”。
“新政”的核心是三个R:
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fief)。
经过一系列“新政”的实施,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
也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美国也由此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本身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之处,并概括新经济政策在什么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共通之处。
(3)你认为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2.D3.C4.C5.D6.B7.D
8.C9.D10.C11.A12.B13.A
14.
(1)英国:
从纺织部门开始,侧重于轻工业;
起步时间较早;
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等。
苏联:
以国家意志为统领;
优先发展重工业;
追求高速度;
以公有制为基础;
排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等。
(2)英国:
工业化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掠夺的步伐,造成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和苦难;
“自由放任”政策成为普遍信条,无法适应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社会化大生产;
自由经营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克服.导教经济危机频发等。
过度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了严重的农轻重比例失调;
过度追求高速度,造成了浮夸风、低质量;
过度强调国家职能,造成了僵化的管理体制;
斯大林模式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等。
15.
(1)第一小问:
依据材料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有:
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允许资本家租借和租让部分国有企业;
实行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
第二小问:
依据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可知发展是:
借助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主要结合实施背景和政府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共同之处分析如下:
都是为了应对当时面临的严重危机;
领导人的突出作用;
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都使得危机得到缓解,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都为其他国家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启示:
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的互补性进行分析。
示例如下:
应历史地看待,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
将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区别开来;
要辩证地看待,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故答案为:
(1)不同:
发展:
(2)共同之处:
【解析】
1.略
2.“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
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表明苏联主张实行新经济政策,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故D正确;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B是农业方面,排除;
C是斯大林时期,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
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了斯大林模式,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斯大林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其实是牺牲农业了发展重工业,故C正确;
BC选项是分别是列宁时期采用的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排除;
D选项不符合苏联的史实,排除。
C。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
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2.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
该宪法声称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3.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所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4.依据材料“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故C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集体化运动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苏联改造生产关系并不顺利,排除D。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5.“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商品、货币关系只能来自“外部”,即非社会主义的东西;
计划的有效范围与商品、货币关系发生作用的范围成“反比”,因为两者是对立的”表明这个认识促进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是“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商品、货币关系只能来自“外部”,即非社会主义的东西;
计划的有效范围与商品、货币关系发生作用的范围成“反比”,因为两者是对立的”。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6.本题考查苏联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说明斯大林强调的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工业的方针,为重点发展工业、农业轻工业为其辅助和实行计划经济的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故B符合题意;
A不对,斯大林上台后,列宁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C项是在二五计划之后,不符合材料;
D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故选B。
7.略
8.材料信息是:
1928-1929年苏联进口大量的设备和技术。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联抓住了经济危机这一大好时机,大量引进机器设备和技术,从而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完成,故C项正确;
此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依然敌视,故AB项错误;
此时法西斯战争还没有开始,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是“1928-1929年,苏联与美国共签署了132个技术援助合同,涉及煤炭开采、汽车拖拉机制造、收音机和各种仪器的生产。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其中一个是美国厂的翻版,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两家公司”。
9.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苏联的农副产品价格从1928年到1953年在不断下降,这一时期正是苏联工业化时期,说明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到农重轻比例失衡。
所以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故D项正确。
ABC三项的表述材料没有反映,应排除。
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学生依据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1)积极影响:
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极影响: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0.工业化建设本身不会导致部门失衡,故A错误;
材料的关键信息“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说明苏联工业化建设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故C正确;
BD材料未涉及,故BD错误。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往后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接班人。
本题属于中档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说明苏联工业化建设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11.A.从材料中“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以看出当时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发动了进攻,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
B.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由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政治危机,故B项错误;
C.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并未出现工人、士兵到农村征粮的情况,故C项错误;
D.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时,苏联已成为欧洲强国,不会出现大规模缺粮的情况,故D项错误。
A。
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与灵活运用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B项的“斯大林模式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被彻底废除”,明显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进一步可知,ACD三项的表述准确,均符合史实,排除。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13.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以及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三个文件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都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资金、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来发展本国经济,故A正确;
新经济政策推行时期苏俄还没有确立计划经济体制,故B错误;
中国改革开放推行的经济政策是对原先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故C错误;
改革开放的曲折材料无从体现,故D错误。
通过以上分析,排除BCD,故选A。
(1)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和苏联早期工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国:
由材料“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业革命竟然是从人要穿衣服这件事情上取得突破的”,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从纺织部门开始,侧重于轻工业;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首发国,起步时间较早;
“一经爆发,她即以其不可阻挡的力量,急剧地改变着全人类。
”反映出英国的早期工业化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等;
由材料“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免除“落后挨打”的局面,基础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关键在于实现‘迅速赶超’”可知苏联早期工业化是以国家意志为统领;
“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缺乏内在的刺激动力;
单一的公有制,缺乏经济活力”结合已学,可知苏联的工业化是以公有制为基础;
(2)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和苏联早期工业化的弊端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工业革命是人类自由在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等方面经过漫长的发展而达到临界点时的一次光辉灿烂的裂变!
”,回顾已学可知,英国工业化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工人运动逐渐兴起(如宪章运动);
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掠夺的步伐,造成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和苦难,英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和武力,在亚非拉地区到处侵略殖民扩张,造就其“日不落帝国”的神话;
斯大林模式典型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过度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了严重的农轻重比例失调;
(1)本题考查苏俄经济政策演变的相关知识。
主要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背景、政府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3)本题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对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