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献编纂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6842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档案文献编纂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档案文献编纂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档案文献编纂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档案文献编纂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档案文献编纂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档案文献编纂学Word格式.docx

《档案文献编纂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档案文献编纂学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档案文献编纂学Word格式.docx

5、以数据流的方式提供在线下载服务

(1)传统的传播方式:

用图书、报刊等纸质印刷品形式公开发行。

6、

(2)现代的传播方式:

网络出版、咨询服务

7、档案编研中的著作权保护:

著作权是指著作所有者或作者依法对自己创作或拥有的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1)未受保护的:

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的决议,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司法等行政性质的文件,或公布的译文、报刊、大众传播发布的信息、历法、数表、公式等都不受著作权的保护。

(2)受保护的:

属于创造性的文学艺术、科学性作品,档案中无论形式或载体如何,是否公开发表,只要是他人的智力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具有被感知后物质形式,能够被复制,就具备了受著作权保护的条件。

归属主体:

一种是原始主题,,即作者。

一种是特殊主体,一般指国家:

撤销单位或变更单位的档案,享有著作权的单位无署名或虚假署名,作品的作者将著作权转赠给国家。

8、以图示说明档案编纂工作的五大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答案见笔记)

五大要素:

编者、档案信息、编纂过程、档案编纂成果、用户

9、简述档案编纂成果的基本体裁

体裁:

指著作的表现形式或研究结果的表述方式。

按加工深度分为:

一次文献,有:

诏令集、实录、奏议集、政书、纪略、书札集、长编。

二次文献:

档案文摘、开放档案目录、全部介绍、档案室介绍、档案馆介绍、名录。

三次文献:

大事记、各种专题概要、综述、手册、年鉴等。

第二章档案编研的科学管理

1、如何运用计划评审技术组织编研工作?

具体操作方法:

1)把编研任务分解成若干独立的作业过程;

2)确定各作业过程的名称、代号和顺序号。

3)估算各作业过程的时间值。

一时估算法:

算出正常状态下的时间值;

三时估算法:

估算出最快、最慢、最有可能的时间值,然后求其平均值。

4)绘制网络图;

5)明确关键路线预测网络时间。

2、如何运用目标管理法实行编研全过程的控制?

1)、科学制定目标,要求目标明确、具体、优化、可行、系统、可以衡量。

2)努力实现目标,包括个人控制过程,与项目负责人协调。

3)目标成果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第三章编纂简史

1、孔子、章学诚的编纂活动及编纂思想

①孔子:

活动:

编订《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是迄今为止最早可查的档案文献编纂史料;

思想:

1)、“述而不作”,保持原来的文辞,保持史料原有的文辞内容和风格,不任意妄加创作。

2)“不语怪、力、乱、神”,删去芜杂妄诞的篇章。

3)“攻(治)乎异端,斯害也已。

”4)“多闻阙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多听多看,对于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不要主观臆测,不要武断固执。

②章学诚:

活动《文史通》、《校雠(chou)痛义》思想:

1、阐述了史料对学术研究的作用“道器合一”

2、区分史籍为“著述”和“比类”3、提出史料编纂原则(比次之书欲其愚)和方法。

2、刘向、刘知几、司马光的编纂活动

刘向《别录》广罗异本,仔细勘对;

彼此互参,除去重复;

校出脱简,订正伪文;

摒弃异号,确定书名;

整理篇章,定著目次。

刘知几《史通》1、区分史书与史料2、倡议“制册彰表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1、丛目未成,不可遽然作长篇2、择善而从,兼收并蓄3、其实录,正史和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据4、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编排法5、大抵长篇,宁失于繁,勿失于略。

3、简述我国古代档案编纂活动的基本特点

1)大多是由国家权力机构控制的政府行为,编纂选题具有时代特征和政治倾向性。

2)档案的发现与公布是促动史学发展繁荣的重要动力之一。

3)档案的编纂与公布是积累、传播档案信息的重要手段。

4)档案编纂实践是推动档案编纂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4、民国时期档案编纂活动的概况

1)有四次大的史料发现,促进档案编纂工作有了大发展:

甲骨档案;

汉晋竹简;

明清档案;

敦煌遗书。

2)挣脱了官府垄断,民间学术机构、文化团体也进入其中。

3)近代档案编纂活动形成并发展。

4)编纂了一些太平天国的档案和编了大量的民国汇编。

5、清代档案编纂活动的特点

1)延续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档案编纂工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高峰,2)清代编纂工作是我国封建时代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它的延续总结。

3)清是近代社会的开端,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促进了我国档案编纂工作由古代传统模式向近代意义的公布过渡,为近代档案编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试述我国古代编纂实践与理论的主要发展轨迹(见第8页)

7、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第二编档案编纂一般过程及方法研究

第一章编纂题目的选定

1、应如何进行编纂选题研究

一)社会信息需求研究,(1、具有多方向性:

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经济需求;

社会现实需求和长远的利用需求。

(2、社会需求的多层次性。

二)材料基础研究,1)档案的利用价值,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

2)档案的完整程度:

指跟题目有关的档案数量及内容的构成。

3)档案的新颖程度:

全新型、增新型、集全型、节选型。

(三)题目类型,反应广泛性和深刻性问题的大题目、中小型题目。

2、应如何运用分类控制法进行选题

基本原理:

根据分析对象诸因素的地位、数量,把它区分为关键少数A类和次要多数B、C类,以便针对性采取不同管理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步骤:

1、对档案的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分类(调卷卷次、利用人数、利用率);

2、按各类数据按影响值大小排队,列出分类表;

3、画出坐标图,横坐标表示类别,纵坐标表示数量;

4、计算各类影响值的百分比,画出巴雷托曲线,A类占影响值60%以上,B类占25%,C类占10%。

第二章档案文献的查选

1、查找档案的基本方法

一)严格依据选材大纲,编拟步骤:

1、研究熟悉题目、规划题目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研究数字资料。

二)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如档案馆检索工具、图书目录、古籍书目;

三)以馆藏档案为主查找。

四)各级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散落民间档案史料收藏。

五)已经出版公布的编纂成品和其他文献资料。

2、查找档案的基本原则

1)全面查找,搜集面要宽泛,查找深度要深要广。

2)宁多勿漏。

3、南宋郑樵的“求书八法”:

1)即类以求,按文献类别查找。

2)旁类以求,从与所需文献相关联的其他文献去查找。

3)因地以求,从与所需文献相关联的地区或区域去查找。

4)因家以求,按文献所属派别去查找。

5)求之公,到公关管理机构查找。

6)求之私,从私人保管处或民间查找。

7)因人以求,指文献作者或文献内容反映的人物。

8)因代以求,时间:

按文献形成时间、按人物活动一定年代时间去查找。

4、档案编纂过程中,应如何进行材料及文本的选择

材料的选择要求:

1)根据题目需要,选择典型材料,能比较集中反映同类事物主要特征的材料。

2)选择系统性材料,反映事物发展过程,用具有连续性、联系性的档案反映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3)选择多样性材料,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内容互相对立、公开与内幕、官方文件与私家著述、不同文种、档案材料和报刊书籍资料。

4)掌握一定的政治尺度。

基本步骤:

1)初选,“以宽防漏,填选材卡”。

2)复选,“以严防杂”,突出重点,难定取舍,难辨真伪等材料。

3)定选。

文本:

按照需求选择正本、副本、定稿、草稿(在内容上很可能与正本的文字差别很大,一般不宜作为公布的文本,只有特殊情况下才编纂公布)、私人文稿。

第三章档案文献的考据

1、档案内容失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文件形成者造成的失实,主要因为,a、笔误所致人物时间地点数字有误;

b、档案形成者畏于权势等外界因素;

c、档案形成者为达到某种目的有意为之;

d、事物复杂,没有深入调查所致。

2)文件形成后有其他人篡改。

3)文件由别人代写所致。

4)文件内容没有能真正贯彻执行。

2、鉴别档案真伪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考证档案源流;

2)档案外形鉴定:

载体、笔迹、书写格式、印章。

3)档案用语的鉴定:

公文用语、习惯用语、特殊专用字、文字避讳等。

4)考证档案内容。

3、了解历史文献的避讳现象圣讳、庙讳、陵讳、君王讳、家讳等。

4、如何鉴别档案的成文时间

方法:

1)内容涉及到的特定历史事件。

2)内容涉及到的机构(成立、撤销时间)。

3)内容涉及到的人物(生存、活动时间)。

4)从若干份互相关联的档案内容对比分析来判定。

5)文件内容上被附加的批语、标记。

6)档案的隐语、代号。

5、按照证据的种类来划分,考证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哪些种类?

(1)书证:

考查档案的记事是否与其它文献的内容相吻合;

(2)物证:

考查档案的记事是否与有关实物资料相吻合;

(3)人证:

调查访问当事人、知情人,了解有关史实,以考证档案;

(4)理证:

通过推理分析进行判证,是一种质疑、慎思、得理的过程。

6、简述几种历史档案中常见的时间标示方法

1)干支纪年,2)帝王年号纪年,3)生肖纪年,4)黄帝纪年,5)民国纪年,6)韵目代日,电报的标注时间。

第四章档案文献的加工

1、对档案文献的转录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1)文字,a、转录范围:

全录和节录,全录是指复印、影印等方式一字不漏全录下来。

节录范围:

明显重复内容可以删除、与编纂主题明显无关的可以删除、不宜公布的内容删除。

b、文字辨识:

繁体字、异体字、草书。

2)行款格式:

版头,行格,上(下)款,印信,摘由。

3)标记与批语

2、如何给汇编中的档案拟标题

一)单篇标题:

1、基本型结构,作者+主题+文种;

2、强调性结构,地点+作者+文种;

文种+收文者+主题。

3、复题式结构,主题、辅题。

二)组合标题,由一个揭示各份档案共性的总标题和各个揭示一份档案特性的分标题组成,是对一组档案内容的揭示和概括。

3、标点档案的必要性及方法

必要性:

1)历史档案中常常无规范的标点符号,若细分的话,明代以前以及明清档案多未加标点或加的旧式标点,2)民国档案中,很大一部分无新式标点。

3)革命历史档案大都形成于五四到建国期间,是旧式标点向新式标点过渡阶段,标点情况混乱。

4)建国后,形成的当代档案基本上规范,但也有少量不当情况。

1)掌握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2)准确理解作者意愿,联系全文通篇考虑,3)熟悉档案的用语,结构与格式,包括起首语、引据语、结转语、归结语。

4、档案编辑加工工作的意义

1)保证档案的可据性,即档案的真实、准确、完整。

2)保证档案的可读性,即阅读的方便程度。

5、校勘档案的必要性

档案是历史文献,也会出错。

1)文件撰拟、起草过程中出现讹、夺、衍、倒等错误。

字迹潦草、难以识别。

2)文件复制过程中,由于复制技术手段造成的,3)档案利用保管过程中,由于自然原因损毁或人为磨损造成的档案残缺不全、字迹污损褪色、需用校勘方式对文字加以补正。

第五章档案的编排与编目

1、编排档案文献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选择分类依据,确定分类层次,最大限度地体现档案之间最主要最基本的联系。

二、考虑汇编内所收档案数量、档案主题内容复杂程度、是否便于归类和便于读者查阅等因素

三、要遵守分类的逻辑原则。

包括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两个方面。

1、应依据辩证逻辑的原则,对汇编内档案文献分类设项。

2、要遵守形式逻辑的划分规则。

四、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性,应在编排的先后顺序上体现出编者正确的思想观点。

2、汇编内的目录与索引有哪些类型

目录类型:

汇编目录、参考目录、书目解题

索引类型:

主题索引、任命索引、书名索引、篇名索引。

第六章档案汇编的辅文

1、了解汇编内的评述性、查考性资料

(1)评述性辅文:

注释、题解、按语、序言、跋文;

P109

(2)查考性辅文:

备考、编辑说明、插图、年表、附录;

P117

(3)注释:

编者对档案文献正文中某些信息所作的阐释和说明。

P122

(4)按语:

又叫编者按,简称按,是编者对一篇或一组文献作的介绍、评论和说明。

(5)序言:

亦称序、叙、前言、前记、引言、弁言等,用来介绍编者的心得体会,对全书起指导性作用,阐明编著书籍的宗旨,评论、介绍书的内容等。

(6)凡例:

也称编辑说明、出版说明、编者的话、编辑例言、编例等,对汇编选收档案范围标准以及编辑加工情况的总说明。

P113

(7)年表:

是指置于档案文献出版物后面的按时序理清题目相关信息要点的资料。

P129

(8)插图:

是在以文字信息为主的档案文献出版物中插入的一些与编纂题目相关的照片、图片、图纸、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

P127

二>

论述:

第七章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编纂工作的影响

1、试述电子档案真伪鉴辨的特殊性P417

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以在通讯网络上传送的文件。

电子文件由于在档案形成、传递和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比较复杂,原始性在档案真伪的鉴辨实践中难以把握导致了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性鉴定理念无法延续。

因此,对电子文件真伪的认定相对于传统纸质档案而言要复杂和困难得多。

电子文件的这种数字化状态,使其在许多方面具有特殊性。

电子文件鉴辨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子文件是数字化形态其内容信息可与它的载体分离。

缺少了原始载体以及初始状态下的结构和格式,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就比较难以确定和把握。

根据利用需要,电子文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介质传输,并通过互联网络进行远程传递。

在数据的不断迁移和传输过程中,文件内容不仅脱离了原始载体而且由于软硬件技术的更新常常需要改变自身的结构和格式。

因此,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往往已经失去了传统上档案“原貌”的意义,其原始性很难保障。

第二,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进行操作处理的数字信息,不能直接被肉眼识读,对其内容的销毁、更改或破坏技术简单而不易察觉,存在着潜在的信息被篡改的危险,许多不安全因素如操作失误、病毒感染、非法进入或修改、黑客攻击等,都会造成档案信息内容的改变。

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技术可防止对电子文件内容的增删篡改,但由于技术上的漏洞使其内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从技术层面对档案信息真伪进行分析和认定的方法相当的复杂,不仅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而且需要面对技术更新带来的诸多障碍和难题。

第三,电子文件来源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部门和机构,从其产生、归档到利用阶段,始终处于动态的运动过程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鉴定信息的真实性离不开对电子文件产生、存储、传递流程的分析与追溯,需要从信息运动的全过程去分析和检查。

如果没有科学的电子文件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缺少规范的反应其完整的信息环境的元数据资料,将难以准确的考查和鉴辨出电子文件信息的真伪。

第四,在运用逻辑推理等相关考证方法对传统纸质档案进行综合审查、对相关证据实施验证时,通常可以由档案编纂人员独立完成,而电子文件的鉴辨除了需要档案部门的文档管理人员参与外,计算机、网络等方面专家的技术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

2、试述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编纂工作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档案信息管理领域逐步进入了署计划、网络化、自动化建设的新阶段。

受其影响,档案文献编纂的工作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编纂工作手段正逐步地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编纂成果呈现出多元化和数字化趋势,编纂信息的传播则主要借助网络出版渠道。

信息技术在档案编纂工作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具有悠远古老传统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凭借对新技术的采纳,正在开启与信息时代同步发展的崭新步伐,实现实质性飞跃

(一)、传统编纂模式的转变:

1、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选题:

(1)、计算机是对社会信息需求量化分析的基本工具

选题是一个复杂的调研和决策过程其中,核心的影响因素就是社会的利用需求因素。

电子计算机所具有的自动统计和分析功能可以记录档案利用的统计数据,并借助配套的软件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信息用户的利用状态和利用规律,评估预测某一时期的社会需求动向,为科学选题提供参考。

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的统计和运算能力,可对档案利用数据进行自动化的高速处理,以多种方式从多角度开展信息分析,建立多种分布数据模型对档案利用需求进行精密论证,为档案编纂选题提供选择参数。

包括:

①对各类档案利用影响值的定量分析;

②对档案利用频率的模拟定量分析。

(2)、与信息用户的网络互动是开展选题前期调查的重要途径

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传播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性,基于此,档案馆的编纂人员可以同信息用户进行直接沟通,缩短两者间的距离,并建立起日益密切的联系;

同时也强化了编纂活动中的信息反馈机制。

现代档案馆与信息用户之间网络互动沟通的主要方式很多,主要包括QQ/MSN聊天室、BBS论坛、Blog博客、E-mail电子邮箱等。

因此,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为档案编纂活动及时得到反馈提供了无限可能。

2、对档案编纂资料进行远程检索:

(1)、远程检索的主要方式——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

(2)、利用远程检索构建编纂活动的知识仓库:

①实现馆际间的资源共享;

②采集图书、情报等部门的数据库资源;

③挖掘网络免费信息资源。

以上三种方式所能被检索利用到的信息,都能成为“虚拟馆藏”作为档案编纂入选材料的收集对象,由此,可以更好地保障档案编纂原材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采用自动化的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1)、数据复制、迁移——新型的档案转录技术:

①纸质载体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复制:

采用这种技术可以采用文本录入与图像扫描的不同方法,②电子文件内容的复制与迁移:

这里用到的技术有数据的日常磁带备份技术和异地远程数据复制技术;

③文献编纂活动中信息采集和复制流程。

(2)、电子编辑软件对档案文字的加工处理:

电子编辑软件可以对电子文档进行数字化的加工和处理。

,编辑加工阶段很多工作都可以用现代技术手段代替人工完成,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

这一阶段工作包括:

对档案文字的校改和对电子图像档案的编辑。

4、依赖档案编纂管理信息系统对编纂流程实施控制

档案编纂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编纂过程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电脑化管理,有效地协助档案编纂人员处理日常事务,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促进档案编纂工作系统功能的提高和变革。

通过档案编纂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规范,编纂工作流程的一系列主要工作环节如选择题目、采集素材、编辑材料、排版制作等都可通过软件得到科学有效的控制。

(二)、档案编纂信息主流载体的转变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计算机专题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

1、计算机专题数据库——数字化的档案汇编

它突破了以往传统纸质档案编纂成果的局限性,具有信息存储量大、扩展功能强、检索方式灵活、信息传递快捷、使用方便等优势。

2、多媒体数据库——档案编纂信息的新型组织方式

它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更充分的表现力,能吸引更多的利用者,是档案编纂成果堪称完美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文字编纂思维定势,具有更多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三)、档案编纂信息传播渠道的开辟

网络出版是未来档案编纂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将档案编纂成果转化为数字信息通过网络传播,是今后档案编纂出版的主要发展方向。

网络将改变传统的档案汇编出版发行模式,更有利于档案编纂工作发挥其服务作用。

档案编纂信息网络服务与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相比,有着巨大的优越性:

①网络出版缩短了出版周期,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②网络出版拓宽了档案编纂信息的传播范围,使服务对象的数量大大增加;

③网络出版实现了双向互动交流,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档案真伪鉴辨复杂程度的增大

电子文件鉴辨在真实性认定的标准、鉴辨的条件、方法和途径上都与传统档案鉴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技术进步增大了档案真伪鉴辨的复杂性。

1、电子文件鉴辨的特殊性

电子文件由于在档案形成、传播和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比较复杂,原始性在档案真伪的鉴辨实践中难以把握,导致了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性判定理念无法延续。

电子文件是数字化形态,内容信息与载体是可以分离的,它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下的数字信息,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

它从产生、归档到利用阶段始终处在动态的运动过程之中。

电子文件的鉴辨还需要计算机网络等领域专家的技术支持。

2、我们把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作为描述电子文件可据性的认定标准

3、判断数字档案记录真实性、完整性的指标体系包括:

技术环境、系统功能;

管理活动背景;

输入控制;

处理过程记录;

输出控制。

4、元数据对电子文件鉴辨的重要意义

通过使用元数据,来保证所形成文件内容的真实与完整,反映电子文件与其他文件的区别与联系,实现对电子文件的智能控制和结构化存取,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正对档案编纂工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编纂模式的影响、主流载体的转变和新型传播渠道的开辟,还表现在电子文件真伪鉴辨复杂程度的加大上。

我们应该认识到档案编纂信息工作作为一种社会信息资源,虽自身有着许多特殊性,但依然会随着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档案编纂信息工作的大发展,使之融入到社会综合信息网络之中去。

3、试述我国古代编纂实践与理论的主要发展轨迹

答:

 

三>

名词解释:

编纂档案编纂编辑、档案编研在第1页

1、“死亡起算法”:

属于公民个人或合作的作品的发表权、使用权、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2、“发行起算法”:

属于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职务作品保护期限按发行起算,已发表的其使用权、报酬权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未发表其使用权、报酬权的保护期为50年,若在保护期内发表了,即从发表之日再延长50年。

3、档案汇编:

指根据一定题目的要求选定和加工,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编排,形成的具有某种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的档案文件集合。

4、六经:

是指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

《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5、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