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考试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6422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建考试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城建考试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城建考试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城建考试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城建考试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建考试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城建考试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建考试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建考试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般处于瓮城一侧。

城墙上城门附近修建的伸出在外的一字形城墙,多为沿江沿海有码头的城邑修建,自城修建到沿江码头侧所砌筑的城墙,又称雁翅城、一字城。

五,何谓满城、九边重镇、关厢地区;

1,满城:

清代皇城西另有城墙分隔,设满城,为八旗兵驻扎地;

清中期后失去防御作用,为满人世代袭居地,后复称少城。

2,九边重镇:

明初为了加强北方防御曾大规模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按照一定的防御体系和兵制规定分布,有镇、卫、堡的分布等级,总兵驻地为镇,称为九边重镇。

3,关厢地区:

明清后期在城东门和城西门外发展关厢地区,成为商业集中地带。

关厢地区形成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商业、经济流通的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对城市生活无本质改变,对城市格局无太大影响。

四,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与防御体系。

(选择与名词解释)

1,城墙:

早期人类居住点的防御界限有木栅栏建造的、有夯土筑成的、有挖沟为防御屏障、有石头垒砌而成。

随着版筑技术的发明,将其广泛运用于筑城,夯土城墙成为普遍的模式,在宋代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或用砖砌筑,以夯土城墙为主。

宋代火药使用,改变了攻防技术,重要城市及城墙重要的防御部位包砖加固;

元代为防止汉人反抗,除都城外所有城市禁建城墙;

明代及以后,火炮技术普遍应用于战争,城墙加砖砌筑较为普遍。

2,城壕:

阻隔作用,有水称为护城河,城墙的土来自于城壕,常与对外水路交通河流连接,出入城墙设水门。

南方重视护城河建设,水多,气候湿润,水不结冰,可用于防火,南方水网地区城壕体系完善。

3,城门:

城门的数量与城市的等级和规模有一定的关系:

都城每边开三门,府州城市每边开二门,一般的县城每边开一门。

4,角楼:

又叫箭楼,位于城墙转角处,主要为加固转角处城墙,有进深,城楼上有建筑,主要是了望、防御和指挥的地方。

5,翼城:

城墙上城门附近修建的伸出在外的一字形城墙,多为沿江沿海有码头的城邑修建,自城修建到沿江码头侧所砌筑的城墙,又称雁翅城、一字城。

6,瓮城:

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

瓮城与城墙同高,周围设暗堡,城顶建战棚。

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7,马面:

中国古代城墙上向外突出的附城墩台,相隔一定距离设置,相临马面间可以组织交叉射击网,对付接近或攀登城墙的敌人。

8,战棚:

又叫窝铺,古代城墙防守用的掩体,早期为木构形式,密排木柱、密梁平顶筑成,南宋时期改为坚固的建筑,布置射手;

到明代发展为多层的箭楼。

5,古希腊希波丹姆型制的基本主张及其实践;

答:

古希腊最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就是希波丹姆式规划。

1,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采取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城市外部空间也吸取传统,采用一系列“L”形空间叠合而成。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有中心广场;

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和城市生活要求,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2,实践:

(1)米列都城,城市三面临海,四周均筑有围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两条大街从城市中心穿过。

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

中心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街坊面积小,南部街坊面积大。

城市中心集中大量的公共建筑,成为市民生活的真正焦点。

(2)普南城,道路采用棋盘式路网,顺应等高线的东西向道路为车行路,南北向道路为台阶式步行街。

中心广场居于城市显要位置。

城市约80个街坊,街坊面积较小,建筑多为二层。

3,罗马营寨城和列柱街;

1,罗马营寨城:

(1)罗马人征战时期建立的以军事堡垒性质为主的居留地。

(2)多为正方形,有方形城墙,主要道路呈十字交叉形,并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交叉口处建神庙。

(3)“丁”字形主干道,街坊布置整齐。

(4)城市中心广场开向宽阔、便于操练“T”形干道,用台阶联结,四周有柱廊环绕。

(5)城中还有剧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公共建筑。

2,列柱街:

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设列柱若干,形成空间序列,在炎热的地方柱上还设顶,形成长长的柱廊,以避烈日;

列柱街营造了特殊的空间氛围,有着壮阔的街道景象。

4,兰斯塔德城市集聚区的特点与概况?

(名词解释与简答)

1,概况:

(1)环状城市布局,包括政府机构集中的海牙、港口和重工业城市鹿特丹、旅游和文化事业中心阿姆斯特丹、以及若干较小城镇。

(2)这些城镇集结形成马蹄形状的环状城镇群,中央保留大片称为绿心的农业地区。

2,特点:

(1)将一个大城市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分散到若干大、中、小城市中,形成了相互之间既分开、又有联系的有机结构,成为了有明确职能分工的多中心城镇群。

(2)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能分工,发挥不同的作用,相互间功能互补,保持密切的城市联系,又被称为“多中心型”大都市。

选择

四,汉长安的布局特点;

(选择)

位于秦咸阳以南,今渭水河的南岸,秦咸阳的正南方。

汉长安的建设基本上是沿袭秦制,汉长安在先后的二十年间逐步形成。

先扩建长乐宫,再建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

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筑,形状不规则,北侧城墙由东向西倾斜,主要是顺应河流走势;

后又在城外西侧建造建章宫,城内修筑桂宫、明光宫;

西汉后期,王莽代汉新政时期,在城南修建了大量的祭坛、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

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

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

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

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很大,分散开布置;

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

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

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三,唐长安城市布局。

1,隋朝在此建都,定名为大兴城,由宇文恺创制;

隋亡后唐朝还在此建都,改名为长安城,城市基本轮廓与隋初相同,南对终南山和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铲水、灞水以及汉代漕渠。

算大明宫,城市用地达8700公顷,不仅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

2,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

包括宫城、皇城和外城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

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内设文武官署、社稷坛、宗庙、官营手工作坊以及驻军;

皇城外东、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

宫城外东北方建有大明宫。

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

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城北主要是戚里,城南主要为闾里。

宫城位于皇城的北面,与皇城间有宽阔道路相隔,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主要宫殿座北朝南;

3,道路系统:

包括城市干道和街坊内道路两个系统。

城市干道——为严整的方格网状,通向城门的几条主要干道宽阔。

街坊内居住坊里道路——为一字形或十字形;

市场内的街道宽度相对小,石子砌筑,两侧有排水明沟,沟外、沿店铺还有人行道。

道路路面多为泥土路面,少数地段发现砖瓦填铺,两侧植行道树,设有排水沟。

4,居住:

里坊制。

里坊制是一种古代城市居住管理模式,体现在形式上和管理制度上。

唐长安分为109个坊里,有五种规模,主要是由干道划分形成的;

坊里周围有高大坊墙,宅院不得在坊墙开门、开窗,里坊设二个或四个坊门供居民出行。

城市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夜晚宵禁,管理居民日常出行。

设街鼓,日出开坊门,日落时击鼓避坊门。

5,城市商市:

东西干道南设置东市和西市,设围墙;

内设有市署、平准局、税收、物价控制等管理部门和放生池、监斩台;

市场有通往全城的河道,通往渭河、黄河,便于商品运输。

市场内按行业集中,一般作坊为家庭手工业,分散在各坊里内,市场主要以商品交易,也有店铺与手工业作坊在一起。

6,影响:

隋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隋唐长安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规模惊人,反映了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也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工程技术水平。

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

2,瓦子:

又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

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

瓦子在宋代大兴,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城市生活、城市景观变革的完成。

在宋代以前,城内街道上一律不准开设店铺。

晚上街上会实行宵禁。

变化始于唐朝末年,到了北宋,商家街头买卖既成事实,皇帝下诏,承认现状。

于是,大街上店铺栉比,熙熙攘攘。

在大城市里(比如开封),一类固定的聚会玩闹场所也在热闹地点出现。

这种固定的玩闹场所就叫“瓦子”。

(选择)

五,汴梁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1,汴梁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2,汴梁(开封)城面貌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反映了当时支配社会生活的主体发生改变,市民成分发生的变化,城市物质内容发生变化,出现了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的居住形式等,这些变化基本为以后时期的城市所沿袭。

五,明清代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

1,明朝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活和发展农业的种植,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全国大中小城市及众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2,清朝:

①在清代初期由于统治尚不稳定,城市建设较少,都城及宫殿完全沿用明朝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在清代有了一定发展,城市的票号、典当活跃,对一些城市有一定影响;

③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在一些重要的府州城市(地方性统治中心)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城——满城,一般与城市其他部分有城墙相隔。

3,封建社会城市经济有较大发展,在全国出现了不少商业、手工业城市,城市发展较快,出现关厢地区;

4,明清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有规划,城市集中居封建官僚、贵族、地主、商人,并有一些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的劳动人民;

5,明代初年海外贸易一度繁荣促进了广州、扬州、宁波等发展,中叶后倭寇影响使海外贸易受阻;

6,城市园林兴盛,在江南地区尤为集中。

7,城镇数量增加,众多小城镇兴起,且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三,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的布局形式与发展变化。

1,等级:

宽度分级,城市性质规划不同道路宽度不同;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2,形式:

道路系统的形式与分级与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有关,也直接与城门的数量有关。

3,道路形式:

大的府州城市每边两门即形成井字形道路系统;

一般县城每边一门即形成十字形或丁字形道路系统。

4,方格网状道路系统:

多为似棋盘状的方格形道路网,平原地区城市道路多规整方正;

5,不规则形道路:

丘陵、河谷地区的城市及自发形成的城市道路多不规则。

6,路面设施:

从唐宋开始,城市主要道路两旁种植树木,两边设排水沟;

北方城市路面多为土路,南方城市道路多为砖石铺砌。

7,道路宽度的发展变化:

城市道路宽度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变化。

唐代城市道路的宽度达到顶峰,路面最宽,这时的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是满足交通的需要。

宋代及以后,城市道路宽度缩小,道路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交通功能与繁华的商业街结合,街道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空间。

8,在我国古代的城市中,道路有明显的交通功能。

周代的城市道路以“轨”作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的基本单位。

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以道路将城市划分为许多坊里,以通向主要城门的道路为干道,而商业则集中在特定的靠近干道的市内,这种城市道路显然也是以车马交通为主的。

隋唐长安城及洛阳城,道路系统规划更明显的突出了道路系统的功能。

唐长安城的道路有全市性的主要交通干道和一般的划分坊里的城市干道,在坊内另有道路系统。

宋东京(开封)的城市道路的性质与唐长安城有很大的不同,道路除了交通功能外,两旁还分布着各种店铺,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并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

5,两河流域的建筑成就。

1,发明了以土作为基本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

2,发明了用沥青为粘结材料的拱券、穹隆结构和保护墙面的面砖和琉璃砖等。

1,古希腊城市建设概况;

1,城市公共活动以广场为中心,形成城市基本格局,古典时期及以前城市布局无定型,晚期新建城市布局规整、统一;

2,广场汇集敞廊、市场、庙宇、议事厅和娱乐场所等公共建筑,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活中心,晚期广场型制规则,形式完整;

3,卫城在共和制城邦中是城市守护神的圣地,是城市的象征与标志,是古希腊城市精神生活的中心。

4,贫富混居,道路由窄渐宽,市政建设总体水平低。

2,古罗马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

1,伊特鲁里亚时期:

石工、陶瓷构件和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

2,罗马共和国时期,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等市政方面进行大规模建设,公建类型丰富,神庙、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和罗马角斗场等;

3,罗马帝国时期建设重点是歌颂权利、炫耀财富和表彰功绩,建造了许多豪华雄伟的凯旋门、纪功柱、皇帝纪念广场以及世俗建筑。

4,古罗马创造了梁柱与拱券结合的结构体系,发明了由火山灰制成的天然混凝土,发展了五种古典柱式;

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塔斯干、组合柱式。

5,有卓越的工程技术和建筑理论——《建筑十书》。

1,带形城市的影响;

1,促进了交通干线对于功能布置的研究。

2,促使了指状城市的产生。

3,对以后的城市分散主义也有一定影响。

4,但是,从华盛顿与巴黎的规划实践中都证明了,在面临私有企业者企图在指状或轴线式分布的中间空隙地带进行建设的情况先,带形城市很难保持住。

4,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观点;

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

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

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

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并以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镇的职能、大小、与空间结构布局之间存在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行政管理、交通运输、市场经济等三方面对城市的规模、等级、分布进行研究。

6,雷德伯恩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1,主要特点:

(1)道路分级设置,布置成曲线形,人行车行分离,绿地、住宅与步行道有机结合;

(2)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形成“几”字形;

(3)步行道从地下穿越机动车道,布置在“几”字周围,相互连结形成系统,同公建相连;

(4)“几”字的口开向机动车道,由机动车道引出通往住宅的近端路。

2,意义:

(1)对超级街区的整合具有创新意义。

(2)对交通方式的专门化和分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美国城市交通混乱的问题。

(3)以保护居住者的利益为第一位,在当时是先进的。

(4)对于邻里单位理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1,昌迪加尔和巴西利亚规划概况及评价;

1,昌迪加尔: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块坡度平缓的台地上,“这里有一切合适人的尺度”。

总体规划贯穿了柯布西耶的关于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的思想。

规划占地3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近期15万人,远期50万人。

功能区:

行政中心、图书馆(文化)、商业中心、大学城、工业区。

城市道路系统按照不同功能分为七个等级,形成棋盘状道路系统。

居住用地按邻里单位进行规划,邻里单位横向贯穿有传统的商业街,纵向贯穿的绿带,其间布置小学、幼儿园和各种活动场地。

2,评价:

建成后从效果上看建筑之间间距过大,城市公共空间空旷单调;

建筑与环境没有密切结合,城市氛围不够亲切;

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内容考虑不够;

下层居民设施不足,产生阶级分化;

总体而言,昌迪加尔规划意图偏于概念化,对印度国情考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政府树立纪念碑的需要。

3,巴西利亚:

规划目的:

改变巴西的工业和城市分布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开发内地不发达的地区;

构思:

平面犹如“飞机”,1960年初具规模。

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相交构成,城市三面均有人工湖围绕;

东西主轴线东端是三权广场,西端是城市铁路客运站,东段布置中央政府各部大楼,西段布置市政机关;

南北轴线呈弧形翼状,两侧布置居住街区;

少数工业布置在火车站一侧。

4,评价:

基本居住街坊划分太小,没有布置热带城市居住用地非常需要的街坊内部绿地;

绿地只是沿街的开敞草地;

长长的居住街坊中偶有开敞草地外,街道景观单调;

城市交通线路特别长。

规划过分追求形式,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传统较少考虑。

4,试比较华盛顿和莫斯科70年代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的异同。

1,相同:

在长廊或者规划区之间,都安排了大量的楔形绿地。

2,不同:

华盛顿采用“放射长廊型”规划,莫斯科采用“星光放射型”市级多中心体系。

简答

三,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

(简答)

1,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2,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

3,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

4,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5,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

6,修建礼制建筑;

7,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

六,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征。

① 

 

城市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规模较大;

② 

都城形成城市中轴线,宫城和皇城位于城市北部居中,前朝后寝格局,严格分区;

③ 

集中设市、统一管理,市场位置南移,形成前市后朝格局;

④ 

形成复杂、完善的棋盘状路网;

⑤ 

居住严格采用里坊制,坊发展为整齐划一、封闭、内向的形态;

⑥ 

城市中寺庙建筑大量增加;

七,明清时期成都格局;

1,包括府城和皇城两部分,设四门。

2,城市有锦江从东、从南流过,城墙修筑顺应河流走势,呈不规则方形。

3,皇城居于城市中心,形态为长方形,砖砌城墙,有四门,城外有宽广的护城河,与城外锦江相通;

皇城按宫城城制修建;

皇城朝向为正南正北向,与城市道路的朝向形成一定夹角;

皇城在清代的时候被改做贡院。

七,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城市总体布局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著增多;

3,城市普遍用砖砌筑城桓,城市军事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以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为突出代表。

2,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 

在城市选址上,注意因地制宜。

考虑因素:

良好水源、交通便利、无水涝之患。

2. 

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 

最早采用棋盘式路网,对以后古希腊城市规划理论形成有一定影响。

4.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2,中世纪城市类型与特点;

1,要塞型——在军事防御点的基础山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如佛罗伦萨,巴黎;

2,城堡型——在封建主城堡的周围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堡周围有教堂、修道院,在教堂、修道院附近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