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艺复兴及近代西方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4345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9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文艺复兴及近代西方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四文艺复兴及近代西方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四文艺复兴及近代西方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四文艺复兴及近代西方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四文艺复兴及近代西方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文艺复兴及近代西方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四文艺复兴及近代西方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文艺复兴及近代西方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文艺复兴及近代西方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进入15世纪30年代后,一位寿命不长的画家马萨乔(1401~1428)诞生了。

他的功绩是解决了乔托生前所未解决的重大课题:

刻画人物的体积和表现自然的空间感。

可惜他只活了27岁就离开了人世,只得由后来者来继续他的未竟事业了。

传记作家瓦萨里在肯定马萨乔的艺术成就时,说他“经过穷年累月的探索而掌握了极为丰富的知识,使他成为那些能摆脱艺术上的僵硬呆滞而把运动精神和生气赋予人物形象的大师中的第一人”(引自瓦萨里的《马萨乔传》)。

 

马萨乔的入门老师是精于透视的建筑家兼画家布鲁奈列斯奇。

马萨乔的绘技得益于这位老师的教诲。

这位老师就曾断言:

透视学是反映宇宙的最重要手段。

而马萨乔本人的个性也很强,年轻时就敢于在绘画中寻求革新画法,已不亚于乔托。

后来的许多文艺复兴画家以马萨乔的画风为准则,说他开创了意大利写实主义绘画的一代新风。

自马萨乔之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绘画很快进入了一个繁荣期。

马萨丘:

《逐出乐园》、《纳税钱》——开创了意大利写实主义画风

《逐出乐园》我们从他的这一幅《逐出乐园》(约作于1427年,现藏佛罗伦萨圣马利亚·

德尔·

卡敏教堂的勃朗卡奇小礼拜堂,画幅竖长,约208×

88厘米)上,可以看出画家在造型上的独创性。

画上两个中心人物亚当与夏娃的痛悔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其中夏娃还表露出一种羞愧感,她用双手遮挡着自己的胸脯和下身;

亚当则双手掩面,倍感美好生活失落的痛苦。

这里描写的就是圣经上所说的:

人类祖先的“原罪”。

画家马萨乔这幅画不是一幅圣经的注解,而是在艺术上敢于无视禁欲主义教规,以探索人体结构为本,把两个活生生的人物描绘在特定的透视空间里。

我们从形象所展现的轻健步伐,圆润的体积感,可以领略马萨乔注重实体写生的描绘技巧。

以如此活脱的裸体形象来充实宗教绘画,这在中世纪时期是未曾见到的。

用马萨乔自己的话说,艺术的表现准则应是“愈接近自然便愈完善”。

这里他所强调的是人物形象的“运动、精神和生气感”。

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1445-1510)

《维纳斯的诞生》是他的名作,创作于1432年左右。

据说,画家从波利齐安诺一首长诗《吉奥斯特纳》中受到启迪而绘就的,此画再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迎送于左右的情景,画中维纳斯的姿态,是按照古典雕像的样式来描绘的,然而画上的形象并没有古典雕像的健美与娴雅,给人一种是萎靡和娇弱,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迷茫的感觉,这也是波提切利本人矛盾世界观的反映。

但在另一方面又强调了秀美、清纯、含蓄之美。

波提切利很善于用线。

线条在维纳斯裸体上变得极为流畅,至于那个风神形象上的线就更复杂,具有旋转的趋势。

全画的色调也极明朗和谐,艺术家用这一切来尽量强调形象的秀美与清淡,只能让人感到作者的意图是神秘的,主题思想是隐晦的。

这个维纳斯的姿态,显然是参照古典雕像的样式来描绘的,只是把两只手换了个位置。

但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还有其特殊的风韵,这个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优雅的裸体”,并不象后来某些威尼斯画家所倾心的那种华丽丰艳、生命力过剩的妇女,而面容却带有一种无邪的稚气。

★全盛时期的艺术成就:

主要集中在绘画、雕塑等领域

15-16世纪是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自15世纪中叶开始,罗马取代了弗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教皇为了重建其在基督教世界的统治地位,不惜花重金加强罗马城市建设,因此吸引了很多艺术家到罗马工作,从而形成了罗马画派。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这时也更加繁荣起来:

a.达·

芬奇(DaVinci,1452-1519年)他的画善于突出人物个性,通过动作、姿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体现了科学的准确性和高度想象力结合起来。

代表作有:

《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

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据说这副画的模特是当时弗罗伦萨一个银行家的妻子。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

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

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

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

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

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全书》。

画面表现了当耶稣向他的信徒们宣布有人出卖他时,12个信徒的不同表情和动作。

除耶稣以外的12个人分成了4组,左边的3个人朝向耶稣,似乎显得很激动,特别是年轻气盛的巴多罗米欧有些控制不住自己,双手按桌,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

右边的3个人看上去有些惊讶,正在交头接耳相互询问。

耶稣右边靠近他的3个人有点与众不同,老人彼得伸出头在问约翰是谁出卖了主子。

只有犹大一声不吭,躲在阴影里,手里紧握着一个钱袋,暗示他为钱出卖灵魂。

据说达芬奇画这副画花了4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画了大量的素描,每天都跑到小偷云集的地方悉心研究各种反面人物,寻找犹大的模特儿。

b.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1475-1564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

他13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

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

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

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

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

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大卫》大理石雕刻,高410cm,1501-1504年作,现藏于佛罗伦萨·

艺术学院美术馆。

《圣经》中说,在大卫还是个牧羊少年的时候,以色列人经常和非利士交战。

一天,两军刚刚摆开阵势,忽然,非利士营中冲出一员大将。

他头戴铜盔,身批铠甲,虎背熊腰,身高七尺……这人就是迦特人歌利亚。

见此情景,以色列营中无一敢出来迎战。

一连40天,歌利亚骂阵不止。

  大卫有三个哥哥在以色列王扫罗的军中当兵,一日,大卫给他三位兄长送饭,恰逢歌利亚骂阵,大卫听到这狂言笑骂气得浑身发抖。

见到兄长和以色列王扫罗,他坚决要求出去迎战,虽然他们都在为大卫担心,但看到他那坚定而自信的样子觉得非常难能可贵,于是,他们同意了。

大卫没有带盔披甲,没有带兵器刀枪,他仍然穿着平日的牧羊服,拿着牧羊时的打狼棍和弹石器,又顺便捡了5个石子来到了阵前。

歌利亚看到只是一个牧羊的孩子,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就在歌利亚拿着钢刀恶狠狠地直冲过来,将要接近大卫的一瞬间,大卫使劲一拉早已准备好的弹石器,石子正中歌利亚的脑门儿。

这位迦特巨人一头栽到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

非利士被这意想不到的结果惊呆了,顿时,营中大乱,以色列人乘胜追杀,非利士人落荒而逃。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表现得正是歌利亚拿着钢刀向大卫冲来,大卫并不躲闪的紧张瞬间。

他紧锁眉头两眼怒视前方……但是,《圣经》中所描述的大卫并不是裸体,也不是这样的成年人,显然,作者并不是为了表现《圣经》情节,宣扬《圣经》教义,而是借《圣经》中的这一情节表现他心目中的英雄。

在他创作《大卫》的年代,正是教皇腐败,外族入侵,佛罗伦萨面临崩溃的年代。

米开朗基罗迫切希望能够有一位象大卫一样的英雄站出来,拯救自己的祖国。

作者清醒地知道,拯救自己的祖国不能靠神,也不能依赖上帝,拯救自己还要靠自己本身。

因此,他突破了《圣经》情节的局限,用全裸和近乎成人的形象以及那孕含着巨大潜力的发达的肌肉,表现了他所特有的民族自信和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具有叛逆性人文主义精神。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是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大卫的形象在以往的艺术品中屡见不鲜,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却是革命性的。

其他人喜欢描绘大卫获胜之后的样子——往往是踩在被击败的巨人歌利亚那伤痕累累的头上。

米开朗基罗却避开了胜利的景象,转而去捕捉那预示着胜利的时刻:

理智的选择与机敏的行动之间的那个时刻,个人做出选择并誓死将选择付诸实施的时刻。

大卫挺立着,紧锁眉头,从左边的肩膀睨视远处的歌利亚。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不是一个得意洋洋的胜利者,而是一个深思熟虑、坚毅果敢的人——一个必将胜利的英雄。

《大卫》魅力的关键所在是米开朗基罗对巅峰状态下的人的完美表现——健美、理性、精神抖擞、充满力量。

它塑造了一个人类英雄,以及一个必定会成就他胜利的宇宙。

对于任何一个抱有如此人生观的人来说,这个形象都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不管这个人是生活在500年前,还是身处我们这个时代。

《摩西》

《最后的审判》

c.拉斐尔(RaphaelSanzio,1483--1520),他的作品一直被人们视为古典美术精神最完美的体现。

安格尔称他是绘画之神。

拉斐尔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

他那一系列圣母像,把感性美与精神美和谐无间地统一起来,从而传达出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

平易近人、亲切自然是拉斐尔作品的最大特色。

在他笔下,深刻的知识和精心的推敲全溶在用流利线条构成的轻松自如的艺术世界中,一切都仿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是一派天籁之声。

纯真优美、庄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谐简洁,这些古典美术最推重的品质,在拉斐尔身上获得了最鲜明的体现。

因而,那些推崇古典风尚的美术家,都把他当成理想的楷模,恰如雷诺兹说的:

他本人成为所有后代画家的样板。

代表作品:

《美丽的女园丁》(约1507),拉斐尔以圆润流畅的线条把圣母、耶稣和圣约翰的优美形象和谐地组合起来,创造出充满人间气息的、亲切的神的世界。

这一世界远离了中世纪的精神,它那纯洁、明朗、单纯、自然的情韵更接近希腊的精神。

拉斐尔生于1483年,卒于1520年。

24岁离开故乡来到翡冷翠。

那时他还是个无名小卒,当时他已画过不少圣母像,不少都为今日的人们所低回叹赏的作品。

但在那个时候,他还必须奋斗,以便博取声名。

这个等待的时间,在艺人的生涯中往往最能产生杰作。

现藏巴黎卢浮宫的《美丽的女园丁》,一幅圣母与耶稣的合像,便是那时期最好的代表作。

构图很天真,圣约翰望着耶稣,耶稣望着圣母;

这样,我们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在圣母脸上,圣母原来是这幅画的真正题材。

人物全部组成一个三角形,而且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用这个方法支配的人物,不但给予整个画面统一的感觉,而且使它更加稳固。

全画上找不到一条太直的僵硬线条,也没有过于尖锐的角度,都是优美的曲线,软软的,形成一组交错的线的形象。

人物表情恬静,小耶稣向圣母微笑,圣母想小耶稣微笑,,但无强烈的表现,没有凡俗的感觉。

背后的风景更加增加了全部的和谐。

几条水平线,几座深绿色的山冈,轻描淡写的;

一条平静的河,肥沃的、宜人的田畴,舒朗的树,轻灵苗条的倩影;

近景,更散着鲜花。

没有一张树叶在摇动,天上几朵轻盈的白云,映着温和的光,使一切事物都浴着爱娇的气氛。

从浪漫时代起,风景才成为人们心境的表白;

在拉斐尔,风景乃是配合画面和谐的的背景罢了。

在画中,拉斐尔把透视的问题加多:

手、足,几乎全都用缩短的形式表现,而且运用地十分巧妙。

那时候,透视、明暗,还是崭新的科学,拉斐尔只有24岁。

这正是一个人欢喜夸示他的技能的年纪。

拉斐尔,用一种风格和形式的美,把这首充溢着妩媚与华贵的基督教诗,在简朴的古牧歌式的气氛中表现了。

(2)全盛时期的文学成就

a.但丁·

阿利基埃里(AlighieriDante,1265-1321年)意大利诗人,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神曲》。

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除《神曲》外,但丁还写了《新生》、《论俗语》、《飨宴》及《诗集》等著作。

《新生》中包括三十一首抒情诗,主要抒发对贝亚特丽契的眷恋之情,质朴清丽,优美动人,在“温柔的新体”这一诗派的诗歌中,它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b.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主要的悲剧作品之一,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当时在德国维登堡大学读书,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了哈姆莱特的母亲。

哈姆莱特回国后,通过父亲的鬼魂,叙说自己致死的原因。

他遵照鬼魂嘱咐,决定为父报仇,这时叔父国王克劳狄斯,开始对哈姆莱特产生了怀疑。

在大臣波洛涅斯的策划下,利用其女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莱特两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前去打探,都被哈姆莱特识破。

哈姆莱特利用剧团在宫廷演戏的机会,准备杀死国王。

结果他误杀了情人奥非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哈姆莱特杀死,疯癫自尽。

国王乘机挑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计用毒剑刺死了哈姆莱特,该剧的结尾,哈姆莱特、国王、王妃、雷欧提斯同归于尽。

《哈姆莱特》一剧,莎士比亚把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归结为善与恶的道德原因。

他反对暴力,主张人道,他同情人民疾苦,但他只看到个人作用,这样,必然产生悲剧作品。

同时也暴露了他创作上的弱点:

即软弱性和不可解决的内心矛盾,同时也反映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者的弱点和不可调和的诸种矛盾的心理。

(3)文艺复兴的主导思想:

人文主义

作为文艺复兴的核心价值,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主要思想有:

A.反对教会和信仰的权威,强调人的理性;

(反对神权、教权)

B.反对封建等级桎梏,要求“个性自由平等”;

(反对皇权和封建专制,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C.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世俗伦理。

积极性:

人文主义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肯定人的价值:

从艺术生活到社会生活,把人的历史、人的世界、人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形象和身体本身作为关注的中心。

人文主义者主张与命运抗争,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反对以出身、门第来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封建等级制度。

人文主义者认为,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能塑造人的灵魂。

医学能「修理」人们的身体,而「塑造人的灵魂则要依靠文学和哲学」。

但同哲学相比,文学能用虚构的故事引人入胜,教育更多的公众。

因此,把文学视为「人性之学」,它可以使人「受牵引而向上」。

它「敲开人们的心扉,唤醒沉睡的精神,指出智慧之路」。

作家通过写作与人交谈,在时间的流逝中,文学保存了人类的精神财富,成为沟通人们思想感情的「纽带」。

文学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精神力量,以不断更新的方式教育人们。

伟大的作家是「生活的尺度和不幸中的安慰」。

优秀作品反映出生活的充实和和谐,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人们的高尚感情和坚强的毅力。

人文主义者坚持文学的道德价值。

认为人不应当像野兽那样生活,应当追求美德和知识。

特别注意美化人心灵的「善」。

局限性:

人文主义实质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他们所表现的社会实际上只是部分有产者可以自由放任的社会。

彼特拉克(Petrarca,Francesco,1304~1374)意大利诗人。

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尔夸。

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

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

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

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4)宗教改革运动(Reformation)

16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以宗教改革为内容的大规模社会政治运动。

中世纪后期的欧洲,教廷势力越来越大,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与世俗政权联系密切又彼此争斗,教廷和一些教士的腐化极其严重,各阶层民众对之日益不满。

①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过程:

1517年10月31日,德国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矛头直指罗马教皇,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20年,路德又发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敦促教廷和教会恢复使徒时代的廉洁和简朴。

此后宗教改革运动迅速在欧洲展开。

在德国,出现了一批支持路德主张的封建主和市民教会;

在瑞士,出现了以加尔文、茨温利为首的激进改革;

在英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

主要内容有:

反对罗马教会对各国教会的控制;

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

不承认教会有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威,不承认教士沟通神人的中介作用,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原则,因信即可称义,教徒能够与上帝直接相通相遇;

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主张教士可以婚娶。

“因信称义”基督教用语。

有广狭两义。

广义指信仰是得到救赎和在上帝面前得到义的必要条件。

狭义指基督教新教尤其是路德派关于如何得救的教义。

“称义”,意即“成为正义的’。

按基督教教义、人自犯有原罪以来,已经失去理性的能力.因而不能自行有正义的行为.成为正义的人。

成为正义的人只能出止帝的拯救而获得。

因而称义包括上帝使人脱离罪恶(不义)而进入恩典(义);

人脱离罪恶而变为义,在新教中则由人的忏悔蒙上帝恩赦成为义人。

中世纪神学强调圣功是获救的重要步骤.但后来流于形式,不重人的行为与信仰。

马丁·

路德从保罗致罗马人书中的因信称义的观点引申出信徒可以由于信仰而直接成为义人,可以免去中世纪的繁文缛节。

以此.因信称义成为路德派的重要教义。

②加尔文宗教改革思想

a.前定论:

早在一个人出生之前,上帝就已经预定了谁是他的选民而将得救,谁是他的弃民而遭惩罚,谁都无法改变;

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成功的人才能证明自己就是上帝事先决定拯救的人,就是上帝的“选民”;

结合当时资产阶级发展的社会现实,加尔文认为资本无罪,财富无罪,一个人资本和财富的积累是受上帝赐恩的成功的标志,凡是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人就具有上帝所要求的各种美德,也就是上帝的“选民”。

b.民主共和的教会制度

改革教会组织,按照共和制原则建立自由国家的自由教会

全国宗教会议→教区宗教会议(长老、牧师)→教徒

③影响:

宗教改革之后,西欧北欧各国的世俗君主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并把各国教会制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产生了脱离罗马教廷的基督教第三大派别即新教各宗派;

在德国和北欧诸国有路德宗,法国、瑞士和苏格兰有加尔文宗,英国有安立甘宗等等,各种民族语言的《圣经》也相继出版。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教会,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扫清了道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2.启蒙时代的西方文化

(1)科技革命

哥白尼(1473-1543)在1539年完成《天体运行论》,违反《圣经》所说耶和华命令太阳静止不动。

后世把这一发现称为“哥白尼革命’。

布鲁诺(1548-1600)研究日心说,提出无限宇宙论,1600年被教皇判为异端,在罗马广场上被烧死。

开普勒(1571-1630)提出地球和其他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使行星沿其轨道运转,预示了万有引力原理。

伽利略(1564-1642)为日心说辩护,用自制的放大30倍的望远镜发现木星的卫星,土星的光环,太阳的黑子;

1616年,罗马异端裁判所指斥他的日心说“愚蠢、荒谬”,逼迫他公开认错,判他终身监禁。

他喃喃自语,“不论发生了什么事,地球仍在旋转。

塞维图斯(1511-1553)发现血液的肺循环。

维萨里(1514-1564)发表《人体结构论》,开创解剖学和生理学。

15世纪中叶,西欧改进了大炮,炮兵成为重要的作战兵种。

1500年后,火枪改成滑膛枪,结束了骑士和长矛的时代。

科技探索的主要收获是开辟了通向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道路。

地理大发现:

中世纪时候,地中海经红海通往印度洋的航路,被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控制,地中海区域的中介贸易被切断,引起西欧经济恐慌。

西欧急于找寻不经过地中海而直接通往东方的航路。

文艺复兴时期,造船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积累,地圆说的传播,加上发明了钟表,改进了罗盘针,造出了多帆的航海大船,使远洋航海成为可能。

1488年迪亚士(约1450-1500)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

1498年达·

伽马(1460-1521)经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2年哥伦布(1451-1506)到达美洲。

1519-1522年,麦哲伦(1480-1521)和他的伙伴环航地球。

1642-1643年,塔斯曼(1603-16S9)到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地理大发现的主要收获是改变了宇宙观天人合一变为天人无关。

(2)理性之光

①弗兰西斯·

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

英国实验科学和唯物主义的创始人,“知识就是力量”,重视“知识”和“实验”,主张将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创造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