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4163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拔罐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拔罐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拔罐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拔罐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拔罐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拔罐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拔罐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拔罐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拔罐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在临床上,根据病情需要不宁中进行摩罐、拨罐、颤罐、拧罐、留罐等。

四、适应范围

拔罐一般适用于风湿痛、腹痛、胃痛、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腰背痛、痛经、目赤肿痛、毒蛇咬伤及丹毒、红丝疔、疮疡初起未溃时等。

五、拔罐的适应证

(一)风寒痹痛和风湿痹痛:

在痹痛局部选穴拔罐,如腰痛拔肾俞、腰阳关、腰眼、次髎等穴;

腿痛拔环跳、阴市、伏兔、委中、阳陵泉、绝骨等穴;

上肢痛拔肩髎、合谷、外关、臑俞等穴。

(二)目赤肿痛:

在患侧太阳穴用刺络拔罐法。

(三)感冒:

用走罐法拔背部。

先在背部涂搽润滑剂,在大椎穴上拔一大口径火罐,然后两手按住火罐慢慢沿督脉向下推滑至腰骶部,再向外上方推移至肺俞穴,停罐于此;

再用上法推另一罐停留于另一肺俞穴,5~7分钟起罐。

(四)咳喘:

第一次拔大椎、风门、肺俞、膏肓、膻中,第二次拔胸椎1~7椎两侧各穴及胸骨部位各穴。

2天拔罐1次。

严重咳嗽也可用走罐法拔脊柱两侧,3~5天1次。

(五)头痛:

用走罐法。

先在背部涂抹植物油,再用大口径火罐拔大椎穴,吸稳后用双手将火罐推至腰骶部,然后再转向背部两侧上下推动,至满背皮肤发红为度。

适用于外感头痛及习惯性头痛。

(六)落枕:

用刺络拔罐法。

先在颈、肩、背部找出压痛点,选用其中2~3个压痛点,在压痛点上用三棱针划痕,然后拔火罐,待出血少许即起罐。

(七)各种闭合性软组织急性扭伤或慢性劳损:

在扭伤或劳损局部选穴拔罐。

(八)腹泻:

拔神阙、天枢等穴。

除此之外,拔罐疗法还可治疗多种其他疾病,取穴多如该病证的针灸取穴法。

拔罐疗法除了在治疗学上有重要作用外,在诊断学上也有重要价值。

它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方法之一。

如斑疹伤寒、猩红热、麻疹等疾病。

在其尚未发疹之前,拔罐可使其早期发疹,帮助诊断。

再如浮肿,当浮肿很轻微时,肉眼不易检查出来,拔罐处能引起毛细血管内膜疏松,于该处取几滴血液检查,能够发现单核白细胞较未拔罐处增加2~4倍,甚至5倍,故可用拔罐以协助诊断。

六、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选肌肉丰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的部位以及皮肉皱纹松弛、疤痕等处,火罐容易脱落。

2、应选择适当的体位,拔罐过程中不能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3、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

4、拔火罐时应注意不要灼伤或烫伤患者皮肤。

5、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使皮肤起水泡时,小水泡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6、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部位,不宜拔罐。

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

孕妇腹部、腰骶部须慎用。

7、各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用闪火法拔罐时,棉花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烫伤皮肤;

用投火法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

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的棉花脱落;

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

用水罐法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在应用刺血拔罐时,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不超过10mL;

应用针罐时,须避免将针撞压肌肉深处,造成损伤,尤其在胸背部要慎用。

特色拔罐

第一讲培训目的和意义

特色拔罐是集中华传统医学之精华,纳百家之妙法奇方,取千种绝技熔于一炉,把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传罐具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形成了特色拔罐。

特色拔罐疗法,引起了国内外医学专家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医药专家们称赞《特色拔罐疗法》为无痛,无任何副作用的绿色健康疗法,是针灸,罐疗历史上的又一壮举。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诊病的准确率越来越高,治病的效果越来越好,有探索治疗糖尿病,尿毒症,股骨头坏死,心脑血管疾病,美容美发方面,都有了新突破。

以其独特的疗效,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通过培训,使学员系统地了解《特色拔罐疗法》的原理,功能,作用和疗效,具体学会气血通的诊病和治病方法全面掌握气血通的操作技术和运用手法以及注意事项。

第二讲气血通的原理,功能,作用,特效

要了解《特色拔罐疗法》,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制作原理,三大功能,五大作用,独特疗效,简要分述如下:

一、制作原理

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健康长寿;

人生最大的痛苦和灾难莫过于长期忍受疾病的折磨。

古往今来,人们误认为,没病就是健康,有病就是不健康。

其实,人由健康到有病之间还存在着“亚健康”状态。

也叫“第三状态”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调理,势必萌生疾病。

再加上有的人不懂自我保护,稍有不舒服使劲吃药,打针,输液,结果造成了免疫力越来越低;

并且现代化的文明造成了许多问题,诸如

(1)污染的危害,农业及工业造成的危害,

(2)不良的生活习惯,象睡眠,饮食,运动等。

(3)生活压力的增加,使精神紧张,此等问题导致人们的健康状态越来越差。

黄帝内经讲:

气是血之帅,血是气之母。

人生实践一再证明;

人生百病,皆因气血不通;

气血畅通,健康一生。

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中医理论的核心就是研究调理气血。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也反复深切地感受到:

一旦气血不通,身体就会生病,身上就觉得难受,哪个部位的气血淤滞,哪个部位就一定出毛病,如果长期拖延得不到调理治疗,就会使小毛病发展成严重病,成为不治之症,危及生命。

‘特色拔罐疗法’的原理正是根据中医理论,气血原理,经络学,阴阳学,五行学,磁疗学的辩证关系实施诊病治病,活气血,通经络。

二、三大功能

《特色拔罐疗法》具有三大功能:

一是诊病,二是治病,三是保健。

1、诊病:

循着膀胱经选准十一个脏腑穴位排列罐具,拔上5分钟,根据罐印的颜色和斑点形状,即可准确判断病情。

2、治病:

针对所患病症,循经取拔罐15分钟。

通过罐边缘牵拉挤压表层肌肉,罐内形成负压,肌体局部充血,促进新陈代谢。

通过磁性穿透,点按穴位,从而刺激经络。

通过针刺,刮拭达到循经感传。

通过注药,加速疗效。

总之,采用拔罐治疗,就能起到通经络,活气血,调虚实,平衡阴阳作用。

3、保健:

就是适用于日常养身保健,经常运用‘延年益寿保健拔罐法’就能使自愈健康调节器正常运转,调节自身的自愈能力,扶正祛邪,气血畅通,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五大作用

气血通具有消炎,止痛,疏通,驱散,调节五大作用,能治常见病,多发病,各种疑难杂症。

1、消炎:

对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气管炎,肺炎,肾炎,肝炎,尿道炎,膀胱炎等多发病,都有显著的消炎作用。

2、止痛:

对于风湿骨病,类风湿关节痛,气滞性胃痛,腹胀痛,腰腿痛,月经痛,虫咬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胆绞痛,头痛等慢性痛,均有独特的止痛作用。

3、疏通:

对于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便秘,脑梗塞,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后遗证,糖尿病,冠心病等久治不愈的顽症,均有疏通经络,打通气血,调理内分沁的明显作用。

4、驱散:

对于受风,寒,湿,邪,燥引起的各种疾病,均有灵验的驱散作用

5、调节:

对于因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心血管,脑中风等多种病症,有迅速的调节作用。

四、独特疗效

1、内病外治

2、集磁疗,罐疗,药疗,针灸,点穴,按摩,刮痧为一体的综合治疗。

3、能同时排除气,血,汗,痰,垢,脂,毒七种瘀症。

4、可迅速消除“亚健康”状态下的一切病症。

第三讲诊病方法

用《特色拔罐疗法》诊病的具体方法步骤是在人体

的脊柱部位及两肋选定代表人体五脏六腑的十一个罐区,这十一

个罐区是从大椎到长强均匀排列九个罐,分别是肺区,心区,胆区,

胃区大肠区,小肠区,左肾区,右肾区,膀胱区,在胆与胃之间

两侧右边为肝区,左边为脾区共十一个脏腑腧穴,再把罐具叩拔于

人体的皮肤上,留罐5一6分钟,罐内形成负压,肌体局部充血,

在起罐的瞬间,认真细心地观察拔罐部位的皮肤颜色,斑点形状,

分布位置和皮肤凸起或凹陷的程度,准确判断发病原因与病情。

一、综合诊病的临床实践,总结以下八条经验;

1、罐印为粉红色又无斑点,并立即恢复皮肤的本来颜色,

说明该区无病。

2、罐印鲜红而艳,表明为热症,实症,炎症。

3、罐印呈白色,表明为虚症,气血双亏,功能低下。

4、罐印紫色伴有斑块,表明为瘀症,旧病,气滞血瘀之症。

5、罐印呈表色,表明为寒症。

6、罐印发紫黑而且深黯,表明血瘀,病程已久。

7、形状;

点状为病初发,片状为局部有病;

疹子状为局部发炎;

圈状为慢性病;

云雾状为气滞血瘀。

8、温度:

起罐后用手测试,罐区冰冷为风,寒,湿症;

罐区热为燥症。

二、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然后分区观察;

肺区:

起罐时两侧出现紫红色斑点,表明是气管炎。

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斑片,表明是肺热,有口渴,胸痛等症状。

起罐时出现小片疹子,表明呼吸道有炎症,患有咽炎或鼻炎

根据斑片疹子部位上下位置来判断鼻口腔或咽喉肺部

心区:

起罐时出现上下相连的紫红色,属于心经不通,有胸闷气短等症状

起罐时出现小面积斑片相交头部,表示脑供血不足,头有麻胀感,有头晕现象。

起罐时罐底部出现紫色斑条,属颈椎疾病,有手麻,肩周痛等症。

起罐时毛孔扩张,属风湿病。

起罐时有黑紫条状,表示有脑梗塞,有白圈表示冠心病。

胆区:

起罐时出现凹进去或凸起的小坑,有胆结石。

起罐时出现紫色斑点,说明胆的排泄功能失调,会有口苦,两肋胀痛,黄疸等病症。

起罐时下有紫红斑疹为胆囊炎。

肝区:

起罐时出现潮红色疹状,属于肝经实火,会有头痛,易怒,面红耳赤,大便干燥,小便色黄等症状。

起罐时斑中央发青,且整罐红,青,密布针状斑点,表明身患肝炎

起罐时满罐一片片黑紫为脂肪肝

脾区:

起罐时出现潮红色疹状,表明食欲不振,饭后两肋涨满,大便稀,并伴有眩晕,倦怠等症状。

起罐时脾区紫红为高血压。

胃区:

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斑片,表明患有胃病。

起罐时中央呈现白色,属于胃寒,常常会感到胃痛,受寒后疼痛加剧。

起罐时内有红色疹状,外有白圈表明慢性胃炎,无白圈为急性胃炎,整体红,内有白圈为胃溃疡。

大肠区:

起罐时出现紫红色斑片,会有大便干燥或者口臭,头晕等现象。

小肠区:

起罐时出现紫红色斑片,属小肠功能失常,会有大小便异常,小腹绞痛,腹胀等现象。

肾区:

起罐时出现紫红色斑点,属于肾气不固,小便频而清,夜尿多,腰腿痛,患有慢性肾炎。

起罐时出现白色,属肾虚水浮,全身浮肿,尿量减少,重者腹涨满,阴囊肿。

起罐时出现凹进去的小坑,属于颗粒状肾结石。

起罐时毛孔扩张,表明在相交两腿关节有风湿。

起罐时如有半部毛孔张开,女为产后风,男为受过惊吓,性功能下降。

膀胱区:

起罐时出现紫红色淤斑,男性则是前列腺炎或前列腺肥大,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困难;

女性为月经为调等妇科病。

起罐时罐底部出现紫红色斑点,表明患有痔疮。

起罐时罐印发白,男性为性功能低下,女性为宫寒不孕。

起罐时罐印中间为锯齿形的紫红色斑片,表明患糖尿病

起罐时中间有紫红色斑条为尿道炎。

第四讲治疗手法

根据病情选择不同体位,不同手法拔罐。

有轻,中,重和补,调,泻三种拔法,;

轻拔为补,重拔为泻,轻重交替和点按,提拉为调。

罐具排列松散,叩拔5一8分钟为补。

罐具排列密集,叩拔时间10一15分钟为泻。

虚症宜补,实症宜泄。

可采用坐位,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

运用坐罐,补罐,泄罐,排罐,走罐,闪罐,转罐,提罐,点罐,发泡罐,磁性罐,药罐,血罐,针罐,水罐,经络穴位罐等手法。

经络穴位罐疗法

针对各个系统的疾病,选定不同的经络穴位进行拔罐。

(1)全身性疾病;

大椎,身柱

(2)呼吸系统疾病;

背部的风门,肺俞,脾俞,胸部的中府,膻中。

(3)循环系统疾病;

背部的神道,灵台,厥阴俞,心俞,肾俞,脾俞,胸部的巨阙,中脘

(4)消化系统疾病;

背部的至阳,隔俞,肝俞,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腹部的期门,上脘,中脘,天枢,关元。

(5)内分泌系统疾病;

背部的肺俞,心俞,肝俞,脾,肾俞,腹部的中脘,关元。

(6)泌尿系统疾病;

背部的肝俞,脾俞,肾俞,膀胱俞;

腹部的关元,中极。

(7)脑血管疾病;

背部的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神道,灵台。

(8)神经系统疾病;

背部的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神道,灵台,肾俞。

(9)运动系统疾病;

上肢的肩,肩贞,大椎旁开2寸;

肩中俞旁开3寸即肩外前,肩外俞;

下肢的秩边,环跳,殷门,风市,伏免;

腰部的肝俞,命门,肾俞,腰阳关和压痛点。

(10)妇科疾病;

背部的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

腹部的中极,关元。

(11)肠道疾病;

腰部的脾俞,三焦俞,大肠俞;

腹部的天枢,关元。

(12)肝胆疾病;

背部的肝俞,胆俞,脾俞;

胸腹部的中脘,期门,日月,阿是穴。

(13)类风湿关节炎;

背部的大杼,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并注入少许气血通皮肤调理剂。

(14)高烧感冒;

大椎,身柱,风门,肺俞,肝俞。

(15)失眠;

大椎,身柱,神道,心俞,肾俞。

(16)祛斑;

背部的肺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

腹部的巨阙,中脘,气海。

(17)延年益寿;

大椎,命门,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单罐防病

1;

命门:

腰酸腿痛,消除疲劳

2;

足三里:

防胃病,强肾,延缓衰老

3;

三阴交:

舒肝,防皮症

4;

大椎:

健脑,防头晕,血压高,供血不足,内分泌失调

5;

关元:

腹胀,腹痛,男女科疾病

6;

台谷:

头痛,心悸,心律不齐

7;

委中:

强筋骨,强身健体

8;

天突:

祛风除邪,呼吸困难

9;

内关:

宁心安神,宽胸理气

10;

涌泉:

排除湿毒,浊气,疏通肾经

双罐通透

命门,丹田:

强肾,增活力

太阳双穴:

健脑,头痛

内关,外关:

头,心脏,肺,神志疾病

风池双穴:

头痛,颈部,神志疾病

膝眼双穴:

膝关节痛

劳宫双穴:

增活力

涌泉双穴:

驱浊气,脚臭

任脉,督脉:

疏通阴经与阳经,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阴陵泉阳陵泉:

调节肝胆,脾胃功能

三罐强治

头三罐:

大阴双穴,印堂(闪罐或响罐)

主治:

头痛,头晕

颈三罐:

安眠双穴,大椎

神经衰弱,失眠,癫痫,癔症

肩三罐:

肩前,肩后,肩

肩周炎。

肩背痛,肩凝症

背三罐:

定喘双穴,大椎

感冒,咳嗽,哮喘,高烧

胸三罐:

乳根双穴,膻中

乳汁少

腹上三罐:

子宫双穴,中脘

胃下垂,上腹痛

腹下三罐:

子宫双穴,中级

白带多,月经不调,子宫脱落,遗精,阳痿

脐三罐:

天枢双穴,止泻

腹泻,肠炎,痢疾

腰三罐:

肾俞双穴,命门

腰痛,腰扭伤

膝三罐:

内外膝眼,阳陵泉

主治:

膝关节痛,扭伤

11;

踝三罐:

太溪,昆仑,解溪

踝关痛,踝扭伤

四罐保健

解除疲劳,增加活动:

劳宫,涌泉,足三里,三阴交

滋补元气,益肾固精:

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调补精血,充盈气血:

三阴交,气海,肾俞,心俞

调节肠胃,增强功能:

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

预防心血管疾病:

内关,心俞,肝俞,肾俞

预防呼吸道疾病:

天突,肺俞,风门,定喘

五罐强身

肚脐和距肚脐两指的上下左右各拔一罐,调节五脏六腑,平衡阴阳,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对于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显著疗效。

六罐排毒

锁骨双穴,内关双穴,三阴交双穴,对治疗各种瘤有奇特疗效。

如结合叩拔涌泉双穴效果更佳。

九罐减肥

以肚脐为中心横排三罐,在肚脐上下二指各排三罐,减肥效果十分明显。

连续叩拔九天为一疗程。

十四罐治糖尿病

腹部七罐;

肚脐及四周二指分别叩拔一罐,子宫双穴各叩拔一罐。

背部七罐;

大椎,命门,肾俞双穴,膀胱,子宫双透穴各叩拔一罐。

对于治疗糖尿病有显著疗效。

子午流注

晚上11点至凌晨1点,在涌泉穴拔罐,可打通全身经络,使精气饱满。

上午11点至中午1点,在劳宫穴拔罐,能加速血液循环,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显著。

阿是穴疗法

以痛点为中心,哪里痛便往哪里拔罐,并在痛点周围排罐,如痛点不明显也可片状排罐。

二十七罐统筹疗法

《27罐疗法》是遵循中医理论,在经络学指导下,能取得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效果。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除有四肢百骸,脏腑器官外,还存在密布全身上下,内外多处,多条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有序的相联通道,这个完整的精密的通道就是经络系统。

经络级贯穿上下,沟通里外,营变阴阳,运行气血。

《灵枢,经脉》曰;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有经脉与络脉这分,经络既是经气流通之路,又是邪正交争之处。

《特色拔罐疗法》二十七罐脉络法,对全身系统化调节,强身健体,

保健,抗衰老,有独到疗效。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可分为经穴(361个),奇穴(千余个)和阿是穴三

大类。

经络,俞穴归属于脏腑,受五脏六腑统辖,又作用于五脏六腑经脉隶属于某一脏腑,俞穴又各归某一条经络,内脏有病时便可在其相应的经脉循行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现。

经穴可以导致疾病,相反,如在相应经络穴位上或针或炙或刺或推拿或罐刮,又可以治疗和防止疾病,《特色拔罐疗法》27罐脉络法是上述各项措施的综合治疗与预防的实施方法。

这种方法综合治愈率高,是改善《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病的最佳选择方法。

如图所示;

背部大椎,膀胱经叩拔23个罐体,双手心(劳宫穴),双脚心(涌泉穴)全部叩拔。

第五讲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在具体使用《特色拔罐疗法》诊病治病时,必须高度重视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分别详述如下;

操作技术

罐具深而大,在火力旺时扣罐,扣罐动作要快。

则吸拔力大。

叩拔因难时罐口可涂凡士林,起到密封效果,

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棉球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

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面部一般不拔罐,胸部不留罐为好,腹部宜用闪罐法,颈部上肢部可据需要采用留罐法,腰背,臀,下肢宜用留罐。

注意事项

一:

拔罐时应避开风口,起罐后也要避免受风受凉。

二:

拔罐前不宜过分劳累或饮酒,以免影响疗效。

三:

叩拔部位如出现瘀斑或水泡(在限定时间内),属正常排毒,可用消毒器具刺破水泡,再涂上消毒药水。

四:

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属正常现象,不必中断,可继续治疗。

禁忌症

患重度心脏病,晚期癌,局部溃烂,骨折,神经病,皮肤过敏症,活动性肺结核,有出血倾向疾病,有痉挛不合作者,孕妇,妇女经期,前后阴部,心搏动处。

附一;

各种病症临床应用

(一) 

儿科病症;

1、小儿肺炎

(1)风寒闭肺型

症状:

畏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促,痰白稀,苔白

取穴:

大椎,风门,风池,肺俞,外关,合谷,曲池。

(2)痰热闭肺型

壮热烦燥,咳嗽痰鸣,喘憋鼻煽,胸高抬肩,口唇紫绀,面赤口渴。

大椎,肺俞,风池,丰隆,膈俞,鱼际,曲池。

2、支气管炎

症状:

发热咳嗽,气喘。

肺俞,膻中,风池,大椎,曲池,歙谷。

3、消化不良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精神萎摩。

天枢,足三里,内关,中脘,关元,神阙,上巨虚。

4、小儿遗尿

睡中小便遗

关元,气海,中极,命门,脾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

5、小儿麻痹后遗症

初似感冒,高烧退后小儿肢体无力,出现迟缓性瘫痪,肌萎缩,关节畸形,丧失活动力,患肢温度偏低。

上肢瘫痪取穴:

曲池,外关,肩贞,肩中俞,大椎,风池。

下肢瘫痪取穴:

大椎,风池,足三里,阳陵泉,腰俞,秩边,肾俞,环跳,昆仑,太溪,走罐效果更佳。

(二) 

皮肤科病症

1、痤疮

是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前胸,后背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好发于青春期。

椎,肺俞,肾俞,三焦俞,足三里,三阴交(局部走罐和刺络拔罐。

2、神经性皮炎

局部瘙痒,皮肤增厚,皮沟加深和多角形丘疹为特征的皮肤疾患。

风门,风市,曲池,血海,脾俞,肾俞,太冲,局部刺络拔罐。

3、带状疱疹

病变呈带状分布,刺痛,局部皮肤潮红,簇集状水泡,沿周围神经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