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3992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在不同形态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本单元在这一背景下引领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诸如轻重、软硬、形状、颜色、沉浮、溶解等方面的一些特点。

按照教材的整体设计安排,本单元在过程技能方面采用隐性化处理的方法,着重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同时对涉及到的其他过程技能,如分类、测量也加以训练,并通过用语言、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通过观察得到数据,促进学生基础过程技能的形成、发展。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集体备课,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课题

第一课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常见固体的性质特征。

2、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

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难点

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

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

教具准备

文具盒、铅笔、小刀、粉笔、沙子、水、石块、螺帽、玻璃、橡皮、黄豆、绿豆、玉米粉等。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

2、固体的性质是什么?

3、固体混合后重量、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出示文具盒、铅笔、小刀、粉笔、沙子、水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以上都是什么物体?

你能分类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

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

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3、教师演示"

和面"

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

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

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固体的性质。

⑴谈话:

用看、闻、尝、听、摸等方法观察准备好的四种固体:

石块、螺帽、玻璃、橡皮,把观察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见课本29页表格)

⑵师让生活动,并汇报。

⑶师小结。

a.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b.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说出你的理由。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⑴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a.师引导生看教材上的图,通过实例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b.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混合与分离的例子。

⑵讨论固体混合后会不会发生变化。

a.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

b.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你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

⑶让生实验:

师把生分两部分,一部分用天平测量大豆和小麦混合前后的重量;

另一部分学生用量杯或量筒测量黄豆、绿豆、玉米粉的体积,并做好记录。

通过前后两次数据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⑷出示混合后的黄豆、绿豆、玉米粉,你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

让生讨论并实际操作。

三、师生共同总结

1、先让生回顾一下本课的练习。

2、谈话:

这节课我们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法,全面地认识了固体,大家了解了固体的哪些性质?

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其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

预习提纲:

1.你会区分固体和液体吗?

2.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一、新课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

”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2、研究固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

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

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

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

用多种办法把课本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

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

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B.小组交流办法。

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

四、课堂小结

认识固体

物体分类固体、液体、固体液体混合物

固体的性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改变很小。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说出下列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

玻璃、铅笔盒、茶水、勺子、牛奶、洗衣粉、牙膏、醋、衣服、胶水、石头。

2、黄豆10克,玉米粉5克,绿豆8克,把它们混合后一共多少克?

这一课,它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对物体的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

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固体的性质。

通过教学,我有一些体会。

  

首先,要关注学生原有知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一上课,我就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如:

塑料玩具、乒乓球、饮料等,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

孩子们踊跃回答。

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

“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

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

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

其次,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材料,从而激发探究情趣。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的观察材料有塑料玩具、塑料陀螺、石头、乒乓球、黄豆、勺子、瓶子、橡皮、泡沫等,还提供了学生可以自选的工具:

小锤子、放大镜、烧杯等。

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的还是经常玩的。

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来研究,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物体。

在接下来的10多分钟都是学生在进行观察、研究,看起来这一环节似乎与教师无关,实际上这正是教师在通过材料进行教学。

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发表探究观点。

学生观察到把小石头放进水里,不仅看到石头上有一些碎沫掉下来,更可贵的是还能观察到小石头刚放进水里时有许多小气泡。

在头脑中还形成了新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小气泡呢?

而问题正是思维的起点,许多发明都是从“疑”开始的,通过质疑,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与研讨兴趣,把矛盾的化解教给学生。

而这时老师就不应该满足学生已得到的研究成果,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派生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后的再研究。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尽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探究,提高探究兴趣。

一节课不是一个研究内容的终点,而应是下一个研究问题的起点。

而我们的科学课课堂并不应因铃声的响起而结束,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更能延伸课堂的精彩。

课题

第2课 

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制作彩色树杈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固体在水里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1、教师准备:

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

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后的情况,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71的圆圈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

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

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

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方糖、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71。

3、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阅读P33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或说出为什么?

(3)你还说出其它的例子吗?

4、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

(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分别倒进小碟子里。

(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三)小结本课。

预习题纲:

1.物体放到水里面哪些会沉?

哪些会浮?

2.为什么小石子会下沉?

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

3.你能把盐和面粉从水里分离出来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谈话:

我们把固体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

(板书课题)

1、探究固体的沉和浮

⑴出示准备好的材料,说说都是什么。

⑵预测:

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⑶让生做一做,并做好记录,并对照一下,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⑷你能预测一下,把一个苹果和一块苹果放入水里,谁沉谁浮?

师演示一下,验证生的猜测。

⑸研讨拓展话题。

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⑹讨论。

你觉得物体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2、探究固体的溶解以及与水的混合和分离。

⑴如果把面粉和盐放入水中并进行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

⑵生活动:

把面粉和盐放入水中进行搅拌后静置一会,会出现什么现象?

⑶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⑷你能把它们分别从水中分离出来吗?

⑸师边演示边讲解常用的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发。

三、拓展活动

1、先出示做好的彩色树枝。

2、这是利用固体在热水中能够溶解、降温后又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

下面我来讲解制作方法,请同学们也来制作。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

今天我们用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又了解了固体的许多性质,你们能谈一下对固体的新认识吗?

二、把固体放到水里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制作彩色树枝

1、预测下列物体放到水里后,哪些会沉?

玻璃球、橡皮、树叶、塑料瓶、一个橙子、一片橙子、铅笔、铝勺子、螺丝帽。

2、下列物体能在水中溶解的是()

A、沙子B、方糖C、味精D、面粉

3、能把固体从水中分离出来的常用方法有: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主要是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经历了从预测到验证的探究过程,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这个环节有两个层次:

一是认识不同的固体在水中的沉浮。

二是认识不同质量或体积的同一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在学生预测了一个苹果和一块苹果,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放入水里,谁沉谁浮后我做了演示,学生们知道了谁沉谁浮。

安排这个活动的意义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固体的沉浮现象,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

接下来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虽然本课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是课时的安排不当。

如果能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把本课分成两课时教学,这样课上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是实验时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为当学生把一些物品放入水中后,有一个学生汇报说不锈钢的勺子会浮在水面上。

如果能有统一的标准,即要求学生把物体放到水底后,再看结果如何,就不会出现上面的错误了。

三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加上他们的注意力的时间有限,所以在讲解把面粉和盐放入水中并进行搅拌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时,多数学生都急于做实验,没有注意听老师提出的要求,结果有的小组并没有做到面粉和盐同样多,以至于现象不是很明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三课认识液体

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如语言、文字等)将观察到现象表述出来;

3、知道液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4、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如语言、文字等)将观察到现象表述出来;

油、水、牛奶、蜂蜜、滴管、蜡纸等。

1不同的液体其形态特点一样吗

2、不同的液体,但容积相同,它们重量相同吗?

3、不同的液体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4、液体都有表面张力吗?

出示四种液体:

油、水、牛奶、蜂蜜

提出问题:

你能说说都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液体。

1、让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有层次的观察。

⑴提出要求:

a.观察这中种液体有什么不同?

b.出示表格,作好记录并填在表格中。

⑵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这四种液体?

2、创设探究情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液体性质。

⑴比较“谁轻谁重”

a.出示一杯水和一杯蜂蜜。

提问:

水和蜂蜜比,谁轻谁重?

(让生猜测)

b.启发学生讨论:

如果想知道水和蜂蜜比,水和油比,谁轻谁重,应该怎样做?

师生共同研讨、观察。

⑵利用斜坡观察不同液体流动的快慢。

生活动,并总结交流。

⑶认识液体都有表面张力。

师演示:

用滴管在蜡纸上滴不同的液体,拿着蜡纸左右摇晃,让生观察看到的现象,并进行描述。

三、反思

1、谈话:

想一想,我们知道了液体的哪些性质?

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密度不同,都有表面张力。

黏稠度不同,形态相同,都能流动。

2、师总结:

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要用多种方法。

四、课后拓展

你能继续寻找认识液体的方法吗?

试一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猜猜它是谁?

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

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

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

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

(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35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

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36的内容。

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

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

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三)、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板书

设计

认识液体

性质:

(不同的液体)都能流动,流动速度不同,

达标

检测

液体的性质有哪些?

《认识液体》这一课,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新学课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其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其终身的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简单的教学活动: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课后拓展延伸。

意为通过这一系列探究活动,达到知识与技能并进,实现“一石二鸟”的作用。

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促进学生更集中注意力来认真观察,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也培养他们耐心细致的科学品质。

教学中,教学氛围民主化,还学生主体地位。

我注重教学细节的落实,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合作,突破了学生探究中“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状。

整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真正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凸显了学生在真正地、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体现出了科学探究的真实本色。

第4课、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4、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借助水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了解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

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

(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液体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

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

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

(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

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

(3)进行实验。

(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

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37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

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

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

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

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

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液体也可能溶解于水。

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

例如:

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

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一、复习导入,揭示探究主题。

1、出示装有水的试管,水是一种液体,液体有哪些相同的性质?

有哪些不同的性质?

2、如果我们把固体放进水里,会出现哪些现象?

3、如果我们把液体也放到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实验探究,认识液体导入水中的常见现象。

老师这里有食用油和蜂蜜两种液体,大家猜猜看,如果把他们分别倒入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大家先讨论在把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的中。

2、学生讨论记录,再汇报,教师简要板书。

3、介绍:

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最好还是亲自动手试试。

大家可以从试管架上取出装有蜂蜜、食用油的试管,将这些液体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