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微专题三风向判读及风力大小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3249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微专题三风向判读及风力大小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微专题三风向判读及风力大小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微专题三风向判读及风力大小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微专题三风向判读及风力大小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微专题三风向判读及风力大小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微专题三风向判读及风力大小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微专题三风向判读及风力大小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微专题三风向判读及风力大小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微专题三风向判读及风力大小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狭谷地形时,风速加大。

城市狭管效应指城市高层建筑物间距小,导致风力增加。

因此建筑布局可加大楼间距或让楼间走廊与城市主导风向偏离一些。

(6)焚风:

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

气温升高,湿度减小。

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

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

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2.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风与气候:

风带和季风作为大气环流因素影响气候的形成。

如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性受盛行西风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的“冬雨”;

在季风环流的影响下,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离岸风与向岸风对降水的影响较大。

如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中就是向岸风形成地形雨,低纬信风从较低纬度的海洋吹向较高纬度的陆地,高温湿润。

相应的,离岸风由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较为干燥。

(2)风与地貌:

风成地貌在气候干旱的地方表现明显。

主要的风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和雅丹地貌;

主要的风积地貌有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风力作用强的地区,相应的流水作用就较弱,但沿海地区除外。

(3)风与洋流:

风对洋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如低纬信风作用下形成了南北赤道暖流,北半球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了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南半球在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了西风漂流(寒流);

北印度洋由于海域面积小,形成了季风型洋流:

另外,离岸风对洋流也有影响,如南美低纬度大陆西部海域,东南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海水在离岸风的作用下向西北运动。

深层海水来补偿,形成上升流。

(4)风与生物:

旗形树的形成与风有关,树木的枝叶只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就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在盛吹定向强风的地方(如高山和海岸边),树木向风面由于受风的袭击而损坏,或者过度蒸发而死亡,因此向风面不长枝条;

而背风面因受风的影响较小,旗形树不仅木材质量较差,而且因枝叶稀疏,光合作用的总面积较小;

所以树木的生长也很缓慢。

另外。

风有利于花粉的传播和消散,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当风速和风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如台风),就会形成风灾,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我国北方初春(3月)的倒春寒,就是受较强冷空气影响,产生农作物冻害。

风力较大的地方,往往植被比较矮小。

冬季风或寒冷气流对生物往往产生冻害。

(5)风能:

风能是由太阳辐射能引起的。

其优点有:

清洁;

可再生;

储量巨大;

分布广泛。

缺点有:

大规模开发会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破坏;

发电不稳定;

密度低;

地区差异大。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三北”(东北、西北和华北)主要是受冬季风影响;

东南沿海和附近岛屿主要受海陆风和夏季风影响。

(6)城市规划:

风对大气污染物既有稀释作用,又有输送扩散作用。

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布局要考虑当地主导风向或盛行风向。

如南亚地区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

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与主导风向相垂直的远郊,即西北或东南方向。

再如,伦敦终年吹西南风,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即东北方向。

当然也可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远郊,即西北或东南方向。

X

湖南怀化教育质量监测)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地表热量分布不均造成,下图为昆士兰州(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北部)太平洋沿岸某气象观测站在3月中某两天测定的风力大小统计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关于该气象站M、N两日的判断,合理的是( D )

A.M日正午气温相比更低  B.N日正午气温相比更高

C.N日次日为风和日丽  D.M日次日可能为晴朗天

(2)乙时刻大约是( B )

A.8:

00 B.14:

00

C.18:

00 D.23:

(3)N曲线丁时刻该地风向最可能为( B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解析】 

(1)图中N曲线丁时刻风力接近10级,不可能是海陆风,由材料可知此时南半球低纬度太平洋沿岸气象站在3月,最可能是台风,次日受台风影响,不可能风和日丽;

M曲线表示的海陆风,午后2点陆地气温最高,海洋和陆地温差最大,风力最大,乙时刻为14点,M曲线乙时刻风力比N大,说明M日正午气温较N日气温高;

M夜间风力也较大,夜间气温较低,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次日可能为晴天,D正确。

(2)图中N曲线丁时刻风力接近10级,不可能是海陆风,由材料可知此时南半球低纬度太平洋沿岸气象站在3月,最可能是台风;

M曲线表示的海陆风,午后2点陆地气温最高,海洋和陆地温差最大,风力最大,乙时该为14点,B正确。

(3)图中N曲线丁时刻风力接近10级,不可能是海陆风,由材料可知此时南半球低纬度太平洋沿岸气象站在3月,最可能是台风,此时台风并没过境,该地位于台风的西侧,最可能是西南风,B正确。

第2课时

考点三 天气系统及其影响

全国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

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答案】 

(1)高压;

低压;

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

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

(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

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

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

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

(4)中低纬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温,)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解析】 第

(1)问,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可以直接判断出图中西北部有一高压系统,东南部有一低压系统。

(2)问,由图可知,T时刻北部的冷锋锋面并不完全与低压槽吻合,说明冷锋不是与低压系统相伴形成的,因此在T时刻之前应该是2个冷锋,1个暖锋,共3个锋面,原因一方面从低压中心冷暖气团的辐合角度来解释,另一方面从北部冷空气南下来解释。

第(3)问,从图中可以看出P点位于暖锋的锋前,因此P点将经历暖锋过境天气,即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和阴雨天气。

第(4)问,注意题目限定词“该区域春季”。

由图可知,该区域位于中纬度地区,春季该区域升温快,而此时较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则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

且春季为冬季风与夏季风的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大气运动快,因此天气系统活跃。

H

1.冷锋与暖锋的形成原理与天气特征

提示:

冷、暖气团力量大小不同,其运动的主动性也不同,从而导致冷、暖锋(另:

准静止锋)的形成。

冷、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特征差异较大;

两者锋面坡度、雨区位置及范围大小、冷暖气团运动特征各不相同。

2.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原理与天气特征(以北半球为例)

低气压控制下未必一定产生阴雨天气。

气流上升动力大小、水汽供应是否充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方法技巧

根据锋面判断南、北半球

在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气旋与锋面系统叠加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

其左半部分发育的是冷锋,右半部分发育的是暖锋。

(1)根据风向来判断南、北半球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该气旋气流呈逆时针辐合,故为北半球气旋。

或者根据风向右偏也可判断为北半球。

(2)根据冷、暖锋移动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从下图中可知冷锋向西北方向移动,说明其南侧为冷气团,北侧为暖气团,根据北热南冷可知此图为南半球的锋面气旋。

(3)根据雨区位置判断南、北半球

锋面雨区主要位于冷气团一侧,因此根据雨区能判断出冷、暖气团的位置,进而能判断出南、北半球。

如下图根据雨区可判断出北侧为冷气团,南侧为暖气团,根据北冷南热可知此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

3.锋面气旋及其解读(北半球为例)

冷、暖锋在锋面气旋中出现的位置基本相同(冷锋出现在西部低压槽内,暖锋出现在东部低压槽内)。

在北半球冷、暖锋均逆时针前进,南半球则为顺时针;

锋线两侧风向也不相同。

全国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

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

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

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

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答案】 

(1)主要源地:

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

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

(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

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

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

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

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

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解析】 第

(1)问,由题干信息可知,龙卷风实质就是气旋,北美龙卷风的湿热气团主要发源于南部的墨西哥湾,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针旋转,在北上的过程中遇到冷气团主动爬升。

(2)问,美国中部平原地形平坦,对龙卷风削弱作用较小;

平原南北延伸,有利于冷暖气团相遇,利于龙卷风的形成和移动。

第(3)问,春季南部气温回升快,导致南北温差大,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容易形成龙卷风。

第(4)问,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风力大,破坏力强,往往对过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另外,龙卷风一般出现在局部范围内,出现的时间短,气势壮观。

考点四 气候类型及其判读

(2017·

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

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 下图为“加拿大50°

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

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__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

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

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温低;

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

年降水量较多)__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__###

(2)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

温哥华属!

__温带海洋性__###气候,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

__常年盛行西风;

暖流增湿;

地形抬升__###。

【解析】 第

(1)题,气候特征的差异主要从气温、降水等方面分析,从气候资料图中可以看出,与温尼伯相比,莱斯布里奇年降水量较少,冬季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小,因为该城市位于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

(2)题,根据温哥华纬度位置可知该地盛行西风,处于山地迎风坡,且沿岸有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作用,再从气温曲线可以看出该地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故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1.世界气候的分布

(1)图解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2)特殊地区气候的分布及成因

①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②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③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虽位于西风带内,但地处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受地形影响的气候分布:

如南美洲西海岸的气候区南北延伸、东西狭窄是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

2.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位法:

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2)定性法:

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

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气候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

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湖南常德期末)读沿25°

纬线某大陆1月和7月不同地点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

(1)~

(2)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大陆为( A )

A.澳大利亚大陆 B.北美大陆

C.非洲大陆 D.欧洲大陆

(2)影响P、Q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

①大气环流 ②海陆因素

③地形 ④纬度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1)根据图中信息,该大陆1月份气温高,7月份气温低,位于南半球,B、D错。

大陆东岸降水多,与内陆差异大,是因地形抬升影响,位于山地迎风坡,与澳大利亚地形相符,A对。

非洲大陆东岸没有地形抬升,降水与内陆差异小,C错。

(2)结合上题分析,图示为澳大利亚,影响P、Q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P位于东南信风带内,Q受夏季风影响,①对。

海陆因素,P位于内陆,Q位于沿海,②对。

地形,P位于背风坡,Q位于迎风坡,③对。

两地纬度相同,④错。

A对,B、C、D错。

(2018·

福建厦门第二次质量检查)大雾天气易造成大面积航班延误。

我国南方某机场盛行东北风且风速小于4米/秒时易出现大雾天气。

下图示意该机场某年12月26日20时~31日24时风向与风速的变化,该时段受天气系统影响出现4场长短不一的大雾。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时段中,该机场航班因天气延误持续时间最长的是( B )

A.26日20时~27日16时 B.27日20时~28日16时

C.29日20时~30日16时 D.30日20时~31日16时

2.下列时刻中,该机场气温最高的是( C )

A.26日22时 B.28日14时

C.29日15时D.31日10时

3.导致该机场12月26日20时~31日24时期间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D )

A.气旋B.反气旋

C.冷锋 D.准静止锋

【解析】 第1题,我国南方某机场盛行东北风且风速小于4米/秒时易出现大雾天气,从图中可以看出,27日20时~28日16时,该地风向较稳定(盛行东北风),风速小于4米/秒,因此该机场航班因天气延误持续时间最长,所以B正确。

第2题,我国南方某机场盛行东北风且风速小于4米/秒时易出现大雾天气,从图中可以看出,29日15时该地风向变化最大,风速最大,最可能是气温最高的时间,所以C正确。

第3题,我国南方某机场盛行东北风且风速小于4米/秒时易出现大雾天气。

图示为该机场12月26日20时~31日24时风向与风速的变化,该时段受天气系统影响出现4场长短不一的大雾,该机场12月26日20时~31日24时期间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准静止锋,所以D正确。

山东德州二模)2018年初春,北京经历了一场四月雪,积雪初融之后某停车场空车位上出现了近千个“馒头”状的小雪堆。

该停车场上铺着方形的地砖,中间是凹下去的,露出土地,每个“雪馒头”都位于一块方砖的正中央。

读图,完成4~5题。

4.北京这场“四月飞雪”是由于( B )

A.春季迅速增温导致的强对流天气  

B.强冷气团南下形成的冷锋天气

C.暖湿气流北上形成的暖锋天气  

D.冷气团湿度增大而产生的明显降水

5.“雪馒头”景观的出现说明( D )

A.洁净的雪不易融化,北京环境质量上升

B.土地与砖地降温速度不同

C.土地与砖地对地热传导速度不同

D.土地与砖地升温速度不同

【解析】 第4题,北京这场“四月飞雪”是由于强冷气团南下形成的冷锋天气,快速降温,形成降雪天气,B对。

春季气温较低,不会形成强对流天气,A错。

暖湿气流北上形成的暖锋天气,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雪,C错。

冷气团来自北方内陆,湿度小,D错。

第5题,地砖中间是凹下去的,是空心的,露出土地,“雪馒头”景观的出现说明土地与砖地升温速度不同,土地升温速度比砖慢,D对。

图片体现的是地砖与土地的差异,雪的洁净程度相同,A错。

雪后,主要反映土地与砖地升温速度不同,B错。

土地与砖地的热量来自太阳辐射,不是地热,C错。

6.(2018·

重庆江津中学4月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有一狭长平缓地带,位于阿拉伯海与西高止山之间。

这里大多数时间河流流速平缓,河流沿着低矮的海堤流淌数百千米,夏季风盛行时,海水漫过海堤向河流倾泻而来,而后集中降雨在短暂的时间里又造成河水漫堤的“灌海”现象,从而形成海水和河湖水系交汇的地理奇观—“回水”,这片海水与河水的交集区域称为回水区。

材料二 喀拉拉邦的贝里亚尔野生动物保护区丛林茂密,野生动物丰富,贝里亚尔湖为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堤供丰富的水源,每年一至四月份是游客乘船观赏亚洲象、孟加拉虎等陆地野生动物较佳时间。

材料三 喀拉拉邦局部地区示意图及印度城市科钦的气候资料图

(1)喀拉拉邦“回水”区河流多数时间沿海堤流淌数百千米,说明其原因。

(2)“回水”现象多形成于夏季风盛行时,请说明原因。

(3)说出“回水”现象发生时回水区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成因。

(4)游客多选择1~3月前往贝里亚尔湖观赏陆地野生动物,从气候角度推测其原因。

【答案】 

(1)该地区多数时间降水少,流域面积小,河流流量小,水位低于海堤高程;

地势平缓,河流流速缓慢,冲刷能力差;

河流只能沿着海堤流淌。

(2)夏季风推高海水水位,海水越过低矮的海堤进入河流;

夏季风盛行时,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降水。

大量雨水汇入,河流水位上升,漫过海堤倒流入海。

(3)洪涝(灾害)。

原因:

该季节,夏季风强盛,海水大量倒灌;

降水充沛,汇水快,河湖水位暴涨;

该区域地域狭小而平缓,蓄水排水能力差,因此洪涝多发。

(4)1~3月是喀拉拉邦的旱季,晴天多,便于出行;

降水少,树木落叶,视线好;

天气较凉爽舒适:

陆地饮水源减少,野生动物到湖边饮水,观赏到野生动物机会大。

【解析】 整体分析:

阿拉伯海与西高止山之间,区域面积狭小,河流流量小,流速平缓,侵蚀能力弱,只能沿海堤流淌。

夏季风盛行时,推高海水水位,又带来丰富降水,是形成回水现象的前提条件。

热带季风气候区,旱季出行方便,天气较凉爽,动物多数只能到湖边饮水。

(1)该地区位于阿拉伯海与西高止山之间,区域面积狭小,多数时间降水少,流域面积小,河流流量小,水位低于海堤高程。

地势平缓,河流流速缓慢,冲刷能力差。

所以河流多数时间只能沿着海堤流淌。

(2)根据材料,夏季风盛行时,推高海水水位,海水越过低矮的海堤进入河流;

夏季风吹向陆地,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丰富。

其它时间没有夏季风,海水水位不会升高;

降水少,河流水位不会上涨,没有回水现象。

(3)“回水”现象发生时回水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该季节,夏季风强盛,先是海水大量倒灌,可能淹没沿海低地;

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充沛,区域面积小,汇水快,河湖水位暴涨;

该区域地域狭小而平缓,蓄水排水能力差,造成洪涝灾害。

因此洪涝多发。

(4)根据气候资料图,每年1~3月是喀拉拉邦的旱季,降水少,晴天多,便于出行。

降水少,树木落叶,视线好。

该季节太阳高度角较小,天气较凉爽舒适。

降水少,陆地饮水源减少,野生动物到湖边饮水,观赏到野生动物机会大。

一、单项选择题

北京石景山一模)下图为“2017年4月7日某时东亚局部区域等压线分布图”。

该日M地出现“落黄沙”天气,沙尘来自远处的地表扬沙,通过高层气流输送到M地上空飘落而形成。

读图,回答1~2题。

1.该日M地沙尘最可能来自( B )

A.黄土覆盖的甲地 B.植被稀少的乙地

C.气候干旱的丙地 D.狂风肆虐的丁地

2.形成M地“落黄沙”天气的原因是( B )

A.上升气流将M地的沙尘扬起  

B.M地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C.P处的大风将沙尘吹向M地  

D.沙尘来源与N处的高压槽有关

【解析】 第1题,由图示等压线数值可知,乙地是一低压槽,其西北方向是冷高压,在乙处形成冷锋;

冷锋过境时带来大风、降温天气,M地沙尘最可能来自乙地。

选项B正确。

第2题,M处是一闭合气压中心,由图示气压格局可以看出,乙是一低压槽处在两高压中心之间,判断M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形成“落黄沙”天气。

湖南常德期末)下图是我国甲乙两地分别沿着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气压统计后绘制的图像,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分别可能是( D )

A.反气旋 锋面 B.气旋 高压脊

C.反气旋低 压槽D.气旋 锋面

4.如果影响甲地的天气系统持续增强,则甲地可能出现( A )

A.暴雨 B.干旱

C.寒潮 D.雾霾

5.如果影响乙地的天气系统表现为大风、降温等特点,则该天气系统移动的方向是( B )

A.向东北移动 B.向东南移动

C.向西北移动 D.向西南移动

【解析】 第3题,读图,甲地沿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气压剖面都是两端高,中间低,应是低压中心,即甲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