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3209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3.小结:

这句话是对贺龙的高度赞扬。

贺龙在困难面前的乐观、幽默鼓舞着大家,在缺粮少食的境地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感动着大家。

(五)细读第18段。

1.从贺龙的语言、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乐观精神)

2.这样的精神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有什么作用?

(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鼓舞着大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作斗争。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

(抽读——赛读)

四、情感升华,拓展练笔

(一)读了《贺龙钓鱼》的故事,你都想到些了什么呢?

说给大家听听。

(二)课后继续搜集贺龙或其他革命前辈的故事。

教学反思:

26小兵张嘎

一、学会12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内容。

三、结合课文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感悟嘎子的机智、勇敢与顽皮。

四、尝试让学生开展合作创作,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感悟嘎子的机智、勇敢与顽皮。

教学难点

尝试让学生开展合作创作,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读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对嘎子有一定的认识,体味人物形象的特点,在读中感悟嘎子的机智、勇敢与顽皮。

一、课前预习

观看《小兵张嘎》的电影,了解故事的内容和背景。

二、谈话导入

(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广阔的华北平原上涌现出许多英勇的抗日英雄,这其中还有许多小英雄呢!

小兵张嘎就是众多小英雄中的一个。

(二)板书课题

课文截选了嘎子与敌人斗争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走进战争年代,与嘎子一起与敌人展开机智勇敢的战斗。

三、初读感知

(一)浏览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复述课文内容。

(二)检查生字

(三)复述课文内容。

(小嘎子在韩家大院门口与瘦长条周旋,同纯刚大叔里应外合,成功地将一颗手榴弹送进大院并制造混乱打击敌人的经过。

四、自主探究,研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对小嘎子的印象。

(二)出示:

小嘎子真是一个()的孩子。

请你填一填。

并说说你的理由(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嘎子的这些特点的?

(三)交流,形成对嘎子较全面的印象

1.聪明机智,装成“一个跑堂的小伙计”混进韩家而不被人察觉;

“仿佛很熟悉的,愣往里走”

2.胆识过人,独自完成任务,面对瘦长条的刺刀毫不畏惧,镇定自若,出色完成任务.

3.尽忠职守,面对困难,没有放弃与敌人斗智斗勇,争取一切机会完成任务。

4.顽皮孩子气

(四)总结

     1.小兵张嘎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的机智勇敢,争取一切机会出色完成了任务,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小兵张嘎”,记住这个英雄的形象,记住他英勇的抗日事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兵张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你们想将这一课改成剧本,演一演吗?

二、区别特点

(一)说说本课与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如果我们将课文改编成类似于前两篇课文的剧本,你知道该写些什么?

怎么写?

三、练写片段

(一)指导学习剧本格式:

(1)划分场景

(2)每一个场景的环境描写(3)扩号里描写人物表情动作

(二)划分场景

划分课文场景

(1)嘎子初闯韩家大院

(2)嘎子遇见了纯刚大伯(3)嘎子送出鸡蛋(4)嘎子、黄狗、瘦长条(5)嘎子、鬼子和大黄狗

(三)最难的是设计人物的动作、对话,做一个片段练习:

小嘎子与瘦长条在韩家大院门口周旋的场景。

(四)学生练写后全班交流(注意设计人物的动作、对话要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的心情)

教师总结

四、学生分工改编剧本

五、学生根据剧本进行表演

27江姐

一、掌握本课5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段。

三、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感受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一、分析人物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积累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二、感受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一、谈话导入课文

(一)师:

你们看过《红岩》这本书或电视剧吗?

到过渣滓洞参观吗?

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指名说)江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江姐的事迹。

(板书课题)

(二)(多媒体:

简介江姐的情况。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江姐是怎样的人?

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二)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新词。

三、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重点叙述了哪个部分?

(二)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三)小结:

文章用2~15段重点叙述了面对死亡时,江姐的从容不迫。

一方面从特务不停地催促来反衬江姐的不慌不忙与从容平静,另一方面从难友们难过、不安、痛哭、舍不得烘托出江姐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我们可以通过这两条线索,深刻体味江姐那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四、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一)再次默读课文2~15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江姐动作与神态的句子或词语,并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在这部分中,江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二)同桌交流:

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同桌听,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三)组织交流:

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四)讲解4~5段。

1.江姐梳好了头,从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

”号的囚服。

2.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

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着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

她又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五)再次探讨“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深含着的意思。

(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江姐崇高的革命精神?

(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读第2、3段,抓住“不慌不忙”“像平常一样”“平静的表情”来谈感受。

五、品读课文,再识江姐

(一)分析江姐的形象。

1.学生在文中画出叙述江姐语言的句子。

2.讨论:

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江姐?

(坚强)

3.学生发言,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二)“要勇敢一些!

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这句话到底表现了怎样的一种革命品质?

  (三)思考:

课文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像迎接庄严的战斗,像迎接即将到来的光明。

看,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呢?

你感受到了什么?

(革命先辈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六、总结

是啊,江姐钢铁般的意志鼓舞着狱中同志们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和江姐一样,顽强地等着黎明的到来,等着胜利的枪声,迎接1949年的春天。

可是,丧心病狂的敌人却在解放军的炮火快攻克重庆的时候,当狱中的同志们就要与亲友们团聚的时候,敌人将关在牢中的1000多名的共产党员杀害在革命胜利的前夕。

(一)听歌曲《红梅赞》(要出示歌词)。

(二)同学们,让我们把江姐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头脑中吧!

背诵课文4~5段。

28骄傲吧,祖国

一、能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及意义,体会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

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出课文大意;

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

一、疑问设置,导入课文

同学们通过自读,基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来尝试着补充一个句子好吗?

1.出示:

祖国啊,为骄傲吧!

2.抽生回答。

师:

金庆民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在南极谱写下生命的壮丽篇章。

(填写:

祖国啊,为你的女儿骄傲吧!

是的,这些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的南极科考队员怎能不让祖国骄傲呢?

(板书课题:

骄傲吧,祖国)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一)出示“自读提示”。

1.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或同桌互相帮助一下。

2.快速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本文内容。

3.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

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4.思考《骄傲吧,祖国》一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自由读文。

(三)同桌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一)学生质疑词语,相互解答。

(二)教师参与答疑活动,在关键处、疑难处点拨。

四、概括内容,理清线索

(一)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

(二)小组交流、思考:

给课文分段。

1.第一部分(1~2段):

南极是“死亡地带”,进行科学考察非常艰苦。

2.第二部分(3~7段):

“我”历经生死,发现铁矿。

3.第三部分(8~11段):

“我”与战友们汇合,为彼此的成功而欢欣。

五、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生自由回答)

(二)师: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这类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

(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学习方法:

读—画—想)

六、重点研读,加深感悟

(一)讨论:

科学家去南极考察,当时的条件怎样?

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3.小组反馈:

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这样具体的描写南极科考的艰苦有什么作用?

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板书:

险恶的天气条件:

零下40摄氏度左右、终年冰雪覆盖

地形条件:

山势险峻、海拔5140米

生活条件:

没有人烟、没有生命的死亡地带)

  4.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

(侧面烘托出了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的豪迈气概。

 

(二)师:

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我”也因此经历了许多的艰难,请概括一下,“我”经历了哪些困难?

全班交流。

找到相应的句子读读。

1.生活的艰辛。

2.工作的艰难。

3.生命的危险。

(三)虽然当时条件恶劣,“我”又经历了许多的艰难,但“我”心中却十分的温暖、火热,因为“我”觉得有一股暖暖的情谊在包围着“我”。

请在文中找出体现浓浓情谊的语句。

(亲人情、战友情和祖国情)

(四)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情”支撑着她,所有,作者才能突过重重困难,找到矿藏。

请问:

“我”发现的矿藏仅仅只是铁矿吗?

出示:

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永不停息地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新高度,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五)齐读最后一段,思考:

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七、总结

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

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

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积累与运用(七)

一、了解“拟声词”在表达中的作用,并学着运用。

二、积累富有哲理的名句,获得人生教益。

三、把握写读后感的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四、与同学交流看电影或看电视后的感受。

一、温故知新

(一)通读四个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二)交流感受。

可去掉带点的词语对比体会。

(三)带点的词都是模拟声音的词语,读起来铿锵有声,句子更形象生动。

再读读小女孩的话:

句子里用上一些模拟声音的词语,显得生动形象。

(四)仿说几个句子。

二、词语拾贝

(一)多种形式读成语。

(二)自主理解词义,再交流。

(三)说说从成语中你明白哪些哲理?

(四)自主记成语,学习运用。

三、互动平台

(一)分角色读题中几个人的对话。

(二)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可边读边批,也可写读后感。

(四)交流归纳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

四、口语交际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革命影视片的内容或情节。

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说具体、说生动。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从中学习别人好的表述方法。

3.能接收别人的建议,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1.读题,明确要求。

(1)这次口语交际要讲哪些方面的内容?

(2)回忆印象最深的影片或电视。

哪部印象最深?

说一说。

2.交流,小组活动。

(1)自己打腹稿试讲。

(2)小组内个别交流,引发共同评议。

(3)针对组内交流情况,共同评议一部影片推荐到全班交流。

适时引导介绍要具体、生动。

3.总结评议。

五、习作百花园

1.学习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的重要内容。

2.能抓住感动的一点,联系文章或生活实际谈感受。

3.能把自己读书的感受清楚地写下来。

1.谈话引入。

在我们的学习中,许多课文令我们感动。

哪些课文感动了你?

如果我们读别人的文章只是走马观花地读,那还不算读。

我们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会浮想联翩,会感慨万千……我们说这也是“读出了自己”。

我们把这种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感想叫做读后感。

2.回忆“互动平台”学到的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在你感兴趣或感触深的地方仔细阅读,把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认真思考,然后写下来。

3.指导写作。

(1)拟题。

直接拟题:

如读《七颗钻石》有感。

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珍惜生活——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2)老师可以在方法、结构上进行引导,给以帮助。

(介、议、联、应)

第一部分:

介(简介原文主要内容,注意:

一定要侧重与感点有关的主要内容,以便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感想。

第二部分:

议(用一两句话,对原文内容加以议论,引出下文的“联系实际”。

第三部分:

联(具体联系你所了解的、听到的、看到的社会实际或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谈感想感受。

第四部分:

应(总结照应开头的内容,再次强调感动的地方,总结自己受到的教育或启发。

4.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5.习作交流,互评,老师点评指导。

6.修改、抄写。

六、自主阅读园地

(一)自读全文,说说作者受到哪些感动?

(二)结合互动平台。

引导学生讨论这篇读后感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受?

29诗词两首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二、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三、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一)简介作者及黄沙岭。

同学互相补充。

(二)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

一首是词,一首是诗。

什么是词?

(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

(夜,点明时间;

行,点明事情;

黄沙,点明地点。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一)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

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二)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

(三)交流学习情况。

1.交流学习上阙。

你最喜欢哪句词?

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1)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

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2)指名感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创设情景体会喜悦。

“蛙声”是怎样的?

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

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3)小结,过渡到下阕。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

(齐读上阕)

2.交流学习下阙。

(1)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

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2)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一)小结:

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

(二)齐读这首词。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一)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

(学生回顾:

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

(二)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

(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一)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指名朗读,指导正音:

“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

“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

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

(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二)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

先和同桌练一练。

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一)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三)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

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

“无穷碧”:

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

“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四)小结:

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五)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六)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课后题)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范成大)

(二)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陆游)

(三)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白居易)

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

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

(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30围魏救赵

一、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二、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三、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搜集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