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3057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6至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6%,降水十分集中;

降水年分布极不均衡。

全县东、西、北三面为金沙江、牛栏江所环绕,中部受荞麦地河、马树河侵蚀切割为凹陷谷地。

整个地势呈由北向南降低之势,最高点是药山之巅,海拔4041m,最低点金沙江与牛栏江交汇处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拔517m,相对高差3524m。

工程枢纽区地处巧家后山古崩塌大滑坡堆积体的前缘部位,属滇东北高原北部乌蒙山北缘斜坡地带。

XX关区由于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海拨高差悬殊,气候变化比较突出,属亚热带和温带共存的高原立体气候。

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全县气候类似全国缩影,具有高寒、温暖、干热三类气候。

第二节项目区概况

一、自然概况

药山镇地处XX市XX关区境腹地,药山南麓,位于东经103°

00′~103°

07′、北纬26°

58′~27°

29′处,距离县城62公里,东与六合乡、新店乡接壤,西与大寨镇、巧家营乡交界,北与东坪乡、小河乡相邻,南与铅厂乡、中寨乡毗邻,共计有九个乡镇与其接壤,巧大公路横穿其间,有13个乡镇的公路经过药山镇,交通十分方便,是XX关区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二、社会概况

全镇总面积384km²

,下辖17个村委会45个自然村,有汉、苗、彝、回、布依、白等民族,总人口465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06人。

镇政府驻药山,现状人口约2500人,海拔高程2200m。

药山镇是XX关区的一个高寒山区贫困镇,主要粮食作物为马玲薯、玉米、荞麦等。

境药山南麓盛产中草药数百种,广阔的天然牧场和高山牧地使该镇的畜牧业在XX关区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该镇逐步发展以萝卜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萝卜种植面积达1800余亩;

同时,加快发展中草药的种植。

畜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中草药种植逐步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

三、发展规划

XX关区政府、县发改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将药山镇作为XX关区的第二中心集镇。

为加快中心小城镇的发展,XX关区政府、县发改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提出了药山镇中心小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从集镇新兴路、集贸市场、供水工程等项目的建设着手,充分发挥药山镇的中心地带、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优势,带动邻近村镇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全县的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XX关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十一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战略决策,XX省委、省政府对城乡结构调整和城市化问题也给予了极度大的关注,作出了“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的决定”,XX省计委、XX省建设厅以云计投资[2002]59号文发出《XX省十五期间中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XX省计委、XX省建设厅以云计投资[2002]534号文发出《XX省计委、省建设厅关于XX市中心小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的批复》,这些都为药山镇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随着“十五”计划的完成和“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广大人民群众正朝着小康生活迈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XX关区政府、县发改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提出了把药山镇建设成为XX关区中部的交通、经济、社会、科教、卫生、文化发展中心,商品批发交易集散地,以发展农、牧、林产品生产和交易为主的山水小城镇。

充分发挥药山镇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辐射作用,建成XX关区的第二中心城镇。

但是,由于城镇建设及基础设施的滞后,制约了集镇的活力和全镇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中心集镇的投资环境,促进全镇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把药山中心集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鉴于药山新集镇拟建于河滩地的实际,为确保规划中的新集镇的防洪安全,特提出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

第三节防洪现状分析

一、洪灾调查

(一)历史文献中的洪灾记录:

据县志记载,原荞麦地集镇位于荞麦地河左岸,1928年的洪水中,巨大的洪峰夹带泥石流席卷并淹没了全部集镇,此次洪灾后,荞麦地集镇搬到荞麦地河右岸现址。

(二)中期洪灾

荞麦地于1999年7月13日晚23时56分至14日6时,发生洪水,大风灾害袭击了全乡17个村345社,共有10499户、44084人受灾的发生,给该乡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农作物大面积受损,房屋不同程度倒塌;

公路,通讯设备、水利设施也严重受到损坏。

1、受灾农作物44500亩、成灾31580亩、绝收12450亩、其中:

(1)受灾玉米15000亩、成灾15000亩、绝收6000亩、减产315万公斤。

(2)受灾洋芋24000亩、成灾12000亩、绝收5050亩、减产255万公斤。

(3)受灾荞子5500亩、成灾4580亩、减产89万公斤。

粮食合计减产660万公斤、经济损失107万元。

2、大风袭击:

毁坏树林53500株、经济损失107万元;

毁坏经济林17500株、经济损失87.5万元、合计损失194.5万元。

3、灾害损失:

此次受灾中,房屋倒塌60户、266人、214间,经济损失42.8万元。

危房倒塌354户、1416人、2124间,经济损失105万元。

学校、乡卫生院、信用社、乡政府等七个单位危房倒塌3600m²

,经济损失70万元;

供销社倒塌400m²

,经济损失3.7万元。

合计经济损失23万元,家禽也不同程度死伤,大牲禽死亡25头,经济损失3.7万元,猪死亡64头,经济损失2.3万元。

荞麦地河全长8.5km,漫堤8km.冲毁57段,全长2597m,其中全部冲毁1542m,决口1054m,造成经济损失150万元,冲毁半箐煤矿经济损失120万元。

乡村公路也不同程度被冲毁,冲毁公路4条全长50km。

经济损失75万元,县通迅光缆5km,经济损失5万元,乡村通迅倒伏25杆,经济损失25万元,管网工程冲毁3000km,经济损失5万元,全部经济损失高达2100.8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498.3万元。

(三)近期洪灾

荞麦地地河流域于2004年8月23日7:

30分至12:

30分降大雨暴雨.荞麦地河堤冲毁2段.全长50米.漫堤6段、全长700米,淹没农作物107公倾,冲毁农作物25公倾,房屋倒塌3间,危房5间,冲走猪1头,直接经济损失125万元。

二、防洪现状分析

多次遭遇洪水和暴雨,存在着客观和主观的因素。

其主观原因有:

(1)原有河堤为土质河堤,面且老化失修,一旦洪水漫顶即形成溃坝,扩大了洪水的破坏和作用围,该段河床坡降平缓,上游夹带的泥沙大多在此淤积导致河床面上升,致使河堤高度不足,防洪标准降低,洪水漫堤现象频频发生,据调查,河堤最低处只高于河平面0.8~1.0米,存在着巨大的防洪隐患,防洪形式也逐年严峻。

(2)由于河堤处于集镇附近,该集镇由于缺乏垃圾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加之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大量的各类生产、生活垃圾,以及各种废渣、废料和建筑弃渣等均倾倒于河中堵塞河道,人为的降低了防洪标准,造成行洪不畅,河床面呈逐年上升趋势,洪水一旦来临,受此阻碍,洪水水面上升,进而形成洪灾。

第四节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交通、电信情况

交通方便,有巧家至XX的通县油路59Km,另有3Km土路至镇政府驻地,路面相对较好。

通信条件良好,工程区移动通讯网已开通,并有通讯光缆进入。

(二)电力设施情况

工程区地处药山镇政府驻地,电网已覆盖该区,施工用电有保证。

(三)防洪设施情况

防洪基础设施差,河堤大多为土堤,堤高不够,且多处垮塌,经常遭受洪水洗劫,当地小地名为“水淹地”,从地名中可见洪水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之大。

第五节发展潜力、优势和有利条件

一、发展潜力

项目区属高山河谷立体气候区。

河道治理段多年平均气温8.6℃,多年平均降雨量1327.6mm,降雨量集中在6-10月份。

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8m/s。

有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的优势。

适合种植玉米、荞麦、洋芋、萝卜等,更是中药材的理想产地。

中药材是巧家的特色产业,种植萝卜和中药材具有比较优势。

另外,当地是我县生猪、牛、羊等畜牧养殖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

二、发展优势

项目所在乡、村干部能力强,班子团结,项目区人民群众思想认识较高,对修建防洪河堤积极性高,有利于工程项目的实施。

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完善,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发展思路清晰,现场踏勘详细,调查了解充分,确保了项目的组织实施。

三、开发的有利条件

1、项目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2、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有利于中药材产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3、项目区人民群众积极性高,有利于利用有限资金解决项目区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

4、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措施明确,开发XX关区第二中心小城镇的决心坚定,由于项目区地处XX关区地理中心,且通县油路等交通设施完善,项目区的中心地带、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优势明显,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等。

5、项目区人民思想认识到位。

项目区群众长期生活在洪水威胁下,随着农民想方设法谋求致富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对防洪河堤的建设有着迫切的愿望。

这各迫切的需要有利于项目建设及项目建成后工程预期效益的实现。

第六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制约因素

一、存在的问题

1、原有防洪河堤老化失修,难于承担防洪任务;

2、原河堤为土质河堤,一旦洪水漫顶即形成溃堤,进而加剧洪灾的破坏性和作用围;

3、因河道平缓,河床面上升,致使河堤高度不足,防洪标准降低,洪水漫堤现象频频发生。

据调查,原河堤最低处仅高于河床0.8~1.0米,存在巨大的防洪隐患;

4、河道雍堵和疏于清理是又一巨大的防洪隐患,据现场勘察,药山镇的大量生活垃圾及各类废物、废料及建筑弃渣等均倾倒于河道中,造成行洪不畅,河床面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主要制约因素

1、客观制约因素:

由于荞麦地河天然河道纵坡平缓,上游夹带的泥砂大多在此於积,造成河床面高程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洪形势也逐年严竣。

2、主观制约因素:

由于该处集镇缺乏垃圾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加之群众的环保观念淡薄,各类生活垃圾、生产中的废物废料及建筑弃渣等大多就近倾倒于河中堵塞河道,人为降低防洪标准,洪水一旦来临,受此阻隔,洪水水面抬升,进而形成洪灾。

3、历史因素:

由于历年来防洪资金投入不足,原有防洪河堤多因老化失修、垮塌沉陷等造成防洪功能大幅削减或不在具备防洪功能,部分土质河堤由于受历年来洪水漫堤的作用,堤顶高度不断降低,仅能略高于耕地,河堤外形与地埂接近。

鉴于以上严竣的防洪形势,根据XX关区政府、县发改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药山镇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辐射作用,建成XX关区的第二中心城镇的发展要求,特进出兴建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

第二章以工代赈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设计的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项目区经济和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着力加固加高河堤,提高荞麦地河道的防洪标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巩固和保卫当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为建设我县第二个中心小城镇构建一道坚实的防洪屏障。

采取工程、生物措施相结合,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消除人为因素对河道防洪标准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和统一发展。

第二节基本原则

(1)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突出防洪效益。

(2)坚持统筹规划,抓好河堤工程建设。

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河堤工程为项目区群众构筑一道坚实的防洪屏障,同时实施定点倾倒生活垃圾、生产废物废料和建筑弃碴,消除各种防洪隐患,为项目区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环保的生产生活环境。

(3)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使工程发挥长期安全效益。

(4)坚持科学规划设计,严格按工程施工规组织实施,严格管理,确保投入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相统一。

(5)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高效负责的项目实施机构。

第三节规划目标

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现状,结合实际,做好以工代赈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动员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长520m,该工程保护荞麦地河集镇段沿线耕地60亩,保护区人口0.32万人(未含流动人口);

保护药山镇集镇、药山镇中心完小及拟建中的新集镇等。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是药山镇新集镇建设的需要

由于药山镇背靠轿顶山,座落于荞麦地河河滩地带,荞麦地老河道横穿其间,将药山镇从中划为两片,药山集镇发展的空间由此受到限制。

为了实现XX关区政府、县发改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对药山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规划和布署,在荞麦地河上加高加固河堤,提高该河段的防洪标准,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洪屏障,为药山集镇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让过去的“水淹地”成为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集镇,因此,荞麦地河道改道工程是药山镇新集镇建设和药山镇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先决条件。

二、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是确保药山集镇防洪安全的必要措施

鉴于历史上(1928年)发生过荞麦地河洪水冲毁集镇的实际,加之1999年8月已出现洪水漫堤并冲毁农田、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情况,因而对荞麦地河道进行治理,尤其是对药山集镇地段的河道进行治理以提高其防洪标准是必要的。

现有河道在集镇地段为典型的“S”形河道,加之河道坡降平缓,每年汛期洪水漫堤现象频繁发生,大量耕地及民房频频经受洪水洗劫,荞麦地河肆掠的洪水成为了药山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心腹之患。

因而,荞麦地河道改道工程是确保药山集镇防洪安全的必要措施,是药山镇集镇人民的生命之堤。

三、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是药山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

回顾历史,总结教训,为了确保荞麦地集镇未来改革开放建设的成果不被洪水夺走,修建荞麦地河河堤已刻不容缓,该工程的建设是药山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

四、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据县志记载,原荞麦地集镇位于荞麦地河左岸,1928年的洪水中,巨大的洪峰夹带泥石流席卷并淹没了全部集镇,此次洪灾后,荞麦地集镇搬到荞麦地河右岸现址;

据XX关区灾害调查资料显示,1999年7月13日晚23时56分至14日6时,荞麦地河发生特大洪水,洪水伴随大风袭击了全乡17个村345社,共有10499户、44084人受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4500亩、成灾31580亩、绝收12450亩,粮食合计减产660万公斤、经济损失107万元,此次灾害中荞麦地集镇损失尤为严重,农户房屋倒塌60户、266人、214间,经济损失42.8万元。

经济损失75万元,县通迅光缆5km,经济损失5万元,乡村通迅倒伏25杆,经济损失25万元,管网工程冲毁3000km,经济损失5万元,全部经济损失高达2100.8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498.3万元;

同样依据XX关区灾害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8月23日7:

30分荞麦地河突降暴雨,河堤被冲毁2段.全长50米.漫堤6段、全长700米,淹没农作物107公倾,冲毁农作物25公倾,房屋倒塌3间,危房间,冲走猪1头,直接经济损失125万元。

频繁的洪灾是集镇人民群众及其附近的农户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和危害,为此,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实施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需。

综上所述,荞麦地河的防洪安全形势严竣并已严重制约了药山镇的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安全,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第四章建设地点及主要容

第一节建设地点

建设地点:

XX关区药山镇荞麦地村。

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距县城62km,位于药山镇政府旁(相距约500m),保护现有集镇人口3200人、集镇区面积1km²

,保护电力、交通、通信、给排水及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免受洪水的经常性侵袭,保护集镇附近耕地面积60亩。

第二节水文

一、气象

荞麦地河道治理和河滩滩地开发整治工程属高山河谷立体气候区。

二、防洪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第三篇第3节安全要求中所列《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对人口小于20万人的一般城镇其洪水重现期为50~20年;

对耕地面积小于30万亩、以乡村为主的防护区其洪水重现期为20~10年,两者相互印证后,建议设计防洪标准取为2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

三、设计洪水

根据1:

50000军用地图分析,荞麦地河道改直工程进口以上主河道长31km,流域面积228.33km²

,流域长度20.75km,流域形状系数0.53,平均基准面暴雨量65mm。

根据以上资料,采用XX水文地理法和水文比拟法进行计算和分析后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相近,其中水文比拟法成果略大,拟采用水文比拟法成果进行可行性分析。

洪峰流量成果如下:

表中夹砂流量(泥石流)是按稀性泥石流计算,取泥砂容重γc=1.3t/m³

、卵砾石容重γh=2.57t/m³

,采用泥石流配方公式:

Qc=Qp×

(1+ψ)ψ=

Qc——泥石流流量m³

/s;

Qp——设计清水流量m³

第三节地质

一、地形地貌

本区地处药山高原的狮子山山原地带,一般高程3000米左右,荞麦地河周边支流及冲沟发育且切割较深,荞麦地河上游河谷较宽,纵坡较缓,两岸山顶地形开阔,为呈波状起伏的低山丘陵。

中下段河谷深切,河谷陡峻狭窄,河道纵坡较大,两岸山顶开阔浑圆,孤丘溶蚀洼地和漏斗零星分布,高差千余米。

二、地层及岩性

本区除缺失石碳系外,自震旦系至二迭系地层均有出露。

震旦系上部为白云岩、石英砂岩及粉砂岩;

下部是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千牧板岩出露在金沙江和牛栏江河谷。

寒武系上部为白云岩夹页岩、泥质灰岩和石膏;

下部为页岩细砂岩互层,分布于牛栏江的小河及东坪等地带。

奥陶系上部为块状白云岩,下部是砂页岩夹灰岩、白云岩夹砂岩、泥质页岩和砂质页岩夹粉砂岩,分布于光头岭至风岩—阿鲁咀一带。

志留系为泥岩、页岩夹白云岩和砂岩,以带状分布于穴龙徒、箐脚和么棚子地带。

泥盆系上部系白云岩、灰岩夹泥质灰岩;

中部为泥质白云岩;

底部是石英砂岩、页岩夹煤层和灰岩,出露于大老包分水岭附近及荞麦地河上游、中游河床及两岸、大竹箐等地。

上二迭系峨嵋山玄武岩,间夹3~4层不厚的紫红色凝灰岩及玄武质凝灰岩,出露较广,主要分布于药山、洗洋塘、将军山、轿顶山等地带。

三、地质构造及地震

构造:

本区为药山复式大向斜,轴向北东,北起金沙江与牛栏江交汇处,南延伸到西垛,轴长约80Km,宽约35Km,轴部地层为二迭系灰岩和玄武岩,两翼地层是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等。

轴部岩层产状平缓(10°

~20°

),两翼岩层产状一般较为平缓,其中西翼因受巧家逆断层和伴生次一级断层影响,岩层倾角较陡。

巧家~莲峰大断层是本区最大的断裂,长约50Km,伴生的褶曲和断裂也极发育,主要有将军树、炭棚子、天生桥、邓家沟等断层。

地震:

本区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

据巧家地震史记载:

1967年、1976~1980年地震2.2~4.1级,今年(2005年)发生了5.4级大震,按XX省1/300万地震烈度区划图查得:

荞麦地以南为7度,以北为6度,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地震设防烈度取为6度。

四、水文地质

本区主要含水层有下二迭系阳新灰岩、上泥盆系白云岩和灰岩、奥陶系块状白云岩等,岩溶以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为发育,吸收降雨和部分地表水的补给,富水性强。

地下水的运动受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制约,碳酸盐岩在平面上呈环状分布,岩层倾角平缓(10°

)的碎屑岩阻隔,形成了层间隔水层的悬托,使局部溶蚀基准面高出金沙江、牛栏江1000~1300米左右,荞麦地河上段向斜轴部的下二迭系阳新灰岩因受断层切割和底部矿山组砂页岩或辉绿岩侵入体阻隔,岩溶垂直溶蚀发育,深达60余米,在荞麦地河的葫芦营至上石丫口岩溶河段枯季呈干谷,地下水和河水绝大部分以泉水或暗河形式向金沙江河谷的大竹箐一带排泄,通过药山~轿顶山向斜排泄于巧家城一带。

五、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区地质

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沿河床堆积阶地的中部通过,阶地高出河床2~4米,地形平坦开阔,河道治理工程沿线地层有阳新灰岩、辉绿岩和第四系冲洪积层(主要有冲洪积碎石、砾石夹砂和粘土夹砾石、碎石,推测厚度4~10米),岩层产状稳定,变化不大,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大部分通过冲洪积粘土夹砾石、碎石段,局部通过强风化~弱风化阳新灰岩,建议新建砼重力式双向河堤。

第四节建设的主要容

一、水力计算

1、纵断面设计

根据实地勘测成果,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全长520m,在绘制河道纵断面图,并考虑上、下游的衔接和挖填平衡后,经调节计算,取设计纵坡i=2.17‰。

2、横断面型式

拟采用对称的梯形过水断面,两岸侧墙边坡统一取为m=0.55。

3、水力计算

根据水文分析成果及设计防洪标准,取2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Qd=568.58m³

/s。

根据《水工设计手册<

基础理论>

》中表3-6-1,按照砾石槽底,但两侧之边坡为支模浇筑的砼情况选择河道糙率系数n=0.017,取设计河宽B=30m,按明渠均匀流流量公式计算河道水深如下:

明渠均匀流流量公式:

式中:

A——过水断面面积,单位m²

——湿周,单位m,

R——水力半径,单位m,

C——谢才系数,无单位,

将上述数据代入明渠均匀流公式,经试算后得:

正常水深h=3.2909m

在考虑0.2~0.3m保护高后,取河道设计净高为:

H=3.5m

二、主要建设容

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起始于荞麦地河右岸照面山山脚原浆砌石河堤未端,终止于药山镇中心完小门前的人行天桥,全长520m,中途有一条支流(名为芝家沟)自荞麦地河左岸汇入。

考虑到工程地处石灰岩地区,毛块石及砂料储量丰富且品质较好,故河堤建筑材料拟选用浆砌石进行河堤支砌,浆砌石河堤长度为520双m。

具体工程布置如下:

1、右侧河堤

由于河道右岸里程0+137处有一段原浆砌石河堤长约5m,其上游岸边为耕地,地势较低,而其下游地势稍高,故以此为分界将荞麦地河划分为两段。

现分述如下:

首段自里程0+000至里程0+137,因地势较低,河堤背面悬空高度较大,故采用重力式挡土墙河堤,全长136.6m,设计河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