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2177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

‘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考点:

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参考答案】A

【解析】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应该是大致相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

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参考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

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参考答案】皇上赐予的筵席不去参加,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赴宴,您能安然处之吗?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参考答案】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都讥讽他只知道维持自己俸禄,巩固受到的宠幸。

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

(1)句中的“锡”即“赐”;

“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

“而”作转折连词;

“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

(2)句中的“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意;

“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

“世”即当时的人;

“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的意思。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臵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臵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

曾公亮说:

“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

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

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

“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

”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

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

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

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

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2.【2016全国卷2】陈登云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

”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

“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

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

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

陈登云传》)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答案】C

【解析】 

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连词“且”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

B项中,“承宪妻每扬言”一句缺少宾语,不可独立成句;

故答案为C。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D

【解析】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文中没有提到陈登云受到权臣诋毁求退,属无中生有,错误。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

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

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

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

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答案】B

【解析】文中没有说其中的大臣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故错误。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答案】

(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

(岂、弗胜、龃龉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

(啖、囊示、即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

政绩最好,升为御史。

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

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

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

‚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

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

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

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

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

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

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

‛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

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

‚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

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

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

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

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

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

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

‛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

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

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

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

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

不久之后就死了。

3.【2016全国卷3】傅珪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

“孰为大庆法王?

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

珪格不行。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

珪厉声曰:

“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

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

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

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

”由是议罢。

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

御史张羽奏云南灾。

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

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遣命毋请恤典。

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

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

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答案】B

【解析】结合语境根据文意及职位的升迁来判断。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答案】A

【解析】A 

明朝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宴飨、贡举,掌管土地、户籍的是户部.。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

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

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

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

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

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

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

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由“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可知,傅珪被人诬蔑而辞去官职,言官为之请留皇帝没有听取而不是他自身坚持离职,选项不合文意,故C 

项不正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权幸”意为“得帝王宠幸、有权势的人”;

“嫉”意为“憎恨”。

)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忠谠”意为“忠诚正直”,“报”意为“答复,给回信,特指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

4.【2016北京卷】桓公问于管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

“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

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

“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

”公曰:

“何谓也?

“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楚生鹿当一而八万。

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

“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

“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

什至而金干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

“楚可下矣。

“奈何?

“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

”桓公曰:

“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三年而楚服。

“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

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

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注释:

【1】隰朋:

春秋时齐国大夫。

【2】芊:

地名。

位于齐楚接壤处。

【3】衡山:

齐鲁之间的小国。

【4】修械器:

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将:

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

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

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

农耕

【解析】“赋”在这里理解为“取财”,是向百姓收取赋税,而并非“给予”。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解析】A选项“之”均为动词,意为“到、去”;

C选项“果”均为副词,意为“果然”;

D选项“以”均为介词,意为“用、凭借”。

而B选项中第一句中的“其”为代词,在文中代指“楚国”,第二句中的“其”为连词,意为“如果”。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其”的用法,“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中“其”是代词,意思是“他们的”,指前面“燕、代、秦、赵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燕、代、秦、赵四国(从衡山)召回了他们的使者,不是带领衡山的使者回归。

所以D项错误。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①楚国百姓便立刻放弃他们的农业而从事猎鹿。

②(衡山国)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应对两大敌国,便奉国而降齐了。

【解析】①重点词:

释:

放弃畋:

打猎即:

立即、马上

其:

代词:

他们的而;

表顺承

②重点词:

内:

内心,指自己以:

表目的,翻译为“来”归:

归附、归属

这是一个省略句,需要补充主语衡山国。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