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1795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Word文档格式.docx

《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Google是如何控制世界的Word文档格式.docx

它们的出发点是必须在一块处女地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由于它们缺乏经验,这些“幼苗”的存活期往往都不长。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够巧妙地适应环境变化,成长为商业社会里的巨人。

  举几个例子:

电影的发明从1910年开始一直刺激着好莱坞这个位于洛杉矶旁的小镇的建设与发展,也促使了诸如派拉蒙、米高梅、华纳兄弟以及哥伦比亚等电影公司的迅猛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电吉他的发明和不断完善将Fender、Gibson等品牌推向了前台;

1977年,史蒂夫·

乔布斯和他的搭档斯蒂芬·

沃兹尼克充分利用微处理器被发明的机会,研制开发出Apple2型计算机以及后来的Macintosh计算机。

  对一种新型服务的喜好也会引发新的垄断。

1876年2月24日,在2个小时内,两位美国青年格拉汉姆·

贝尔和埃利萨·

格雷先后宣布发明了电话,最终由格拉汉姆·

贝尔赢得了专利权。

1881年,电话用户已经发展至132000位,而与此同时,贝尔公司也在该行业建立起了垄断地位,并最终引发美国政府提出了历史上第一个反垄断诉讼。

这使得贝尔公司逐渐受到限制,并最终导致贝尔(现AT&

T公司)于1984年被拆分为多个独立的公司。

  计算机是现今国际互联网上不可或缺的基础设备,而这种高速运算机器的发明最远只能追溯到60年前。

1943年才诞生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MarkI,这台在哈佛大学研制成功的机器最初目的只是为了帮助盟军破解德军的密码信息。

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了l’Eniac,它是一台30吨重、占地140平方米、包括18000个真空管的庞然大物。

这个钢铁怪物激发了当时不少科幻作家的灵感,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预见到这个怪物后来会不断微型化。

计算机的出现给当时一家生产计算器的企业带来了机会,使它迅速发展成为行业巨头……

  这家企业就是IBM。

IBM公司于1948年开发制造出了自己品牌的计算机。

1956年,它的营业额达到了神话般的10亿美元,在50年代的最后几年内,IBM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计算机帝国。

1969年1月17日,美国司法部在7家计算机制造商的要求下向IBM公司提起了反垄断诉讼。

 

2.基于免费服务的垄断

(2)

  1990年5月,微软公司发布了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3.0,使个人计算机具有了可以与苹果公司的Macintosh计算机相媲美的易操作性。

用户对这种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巨大需求直接刺激了微软公司为Windows量身定做的其他软件的销售,这些软件包括:

Word、Excel、PowerPoint……短短的三四年内,那些曾经对Windows没有信心,而自己又开发不出更好软件的微软竞争者不得不相继面临失败的命运。

试想一下,在CD唱片迅速发展的时候,唱片业的其他商家如果不采用CD格式,它们的下场会怎样。

  与Windows的迅猛发展一样,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也已经成为了美国最富有的人。

目前Windows占据着软件产业95%的市场份额,面对这种近乎垄断的局面,众多的软件开发商开始联合起来反对微软。

美国政府已于1998年提起了一项引起轰动的诉讼程序,但时至今日该项诉讼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结果。

  1993年底,网络在国际互联网(WorldWideWeb)的迅猛发展下开始走进大众生活。

随着国际互联网各种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简直就是在以光速前进。

虽然最初的设计只是为了张贴文字和图片,但网络这种崭新的媒介很快就融入了音乐、动画以及视频,同时还创造了许多新型服务:

网络游戏、网络竞价、折扣机票预订等等。

  如今,互联网与电话以及收音机一样,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工具。

对于大部分城市居民,甚至居住在乡村的人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在网络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谷歌无疑是众多公司中发展最为成功的一家了。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有九成以上的网民在使用谷歌的搜索引擎,这使它获得了与当年的Bell/AT&

T、IBM以及微软相似的几近垄断的市场地位。

  谷歌的经营模式是史无前例的,这家由佩奇和布林创建的公司提供了一种完全免费的服务产品——搜索引擎。

然而,这种无需付费的服务却创造出了惊人的利润,而且每年都在成倍增长!

  除了一些被剥离出的单项服务,谷歌不向使用者出售任何东西,但它却比巅峰时期的IBM和微软更令人畏惧。

谷歌在互联网领域近乎垄断的地位使它有可能对大部分网络通信实施控制:

包括电子邮件、电话、新闻、电视广播、软件发行、电子商务……

  用户在谷歌进行的每次搜索都会被记录,无论他使用的是谷歌的哪种服务(搜索、绘图、新闻阅读……)。

为其招来非议的还有谷歌的邮件系统Gmail,它除了分析电子邮件的内容,还会保存所有收到和发出的邮件,甚至在用户删除邮件后仍然会保存——以免用户某天忽然后悔,希望重新阅读。

在不久的将来,谷歌将能够建立起一个在重视市场的同时也重视社会价值的企业形象,网民们对此深信不疑。

  诚然,谷歌从未表示过有类似垄断的愿望,但其潜在的威胁却是实实在在的,就如同一个信奉和平主义的国家从不会试图聚集任何战争实力一样。

  谷歌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许多软件和信息产业公司的担忧,其理由非常简单。

谷歌的利润如此之高,以至于它可以免费发行那些竞争对手正在出售的产品:

文字处理软件、绘图软件等等。

通过不断宣扬信息产品的免费化,谷歌给用户们留下的印象就如同一个纯真的好朋友。

  矛盾在于,一方面谷歌是一个赚取了大量利润的上市公司,而另一方面,它又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与后嬉皮士主义类似的无私风度。

公司的每一个决议——包括极具争议的世界文学遗产数字化计划——都伴有充分的理由和论据以平息外界的批评。

这种灵活的方式已经赢得了不少美国学者的认可。

  致力于维护反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硅谷学者霍华德·

莱茵戈德,对谷歌的“商业模式”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赞扬,将其称为“神奇的商业模式”:

“他们实现的创意是绝妙的,他们向你提供服务,却只从广告服务中获取收入,其中最令人赞赏的是,没有一丝的强迫要求你点击他们的广告!

  那么这位反传统的学者是如何看待谷歌收集用户的数据信息的呢?

“这是引发担忧的根源”,他承认。

他的评价相当直接:

“如果他们滥用这些数据,他们的股票价格将会大跳水”。

  同时莱茵戈德也承认不能完全排除信息被盗用的风险,以及政府可能会试图秘密控制这些信息。

  谷歌提供服务而不索取任何回报的运作模式,不仅会让那些因为谷歌的文学作品数字化项目忽视著作权而出离愤怒的作家更加警惕和担忧,也会引起以微软为首的众多软件业巨头的不安。

因为就在不久前,诸如微软等巨头们的地位在人们看来还是固若金汤的。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谷歌也会因为过度使用其垄断地位而陷入被指控的境地,理由非常简单:

它所免费发行的软件正是其他主要软件生产商赖以生存的商品!

  谷歌的整个发展史中最令人震撼的部分在于,它是悄无声息地登上顶峰的。

这种大幅度的崛起是如何在完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实现的呢?

3.为何未曾引起注意

(1)

  相比其他网络公司的创始人,拉里·

布林懂得更好地理解并满足网民的需求:

信息搜索。

谷歌则由此远离了那些新闻头条的关注,踏上了自己的平凡发展之路。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众多具有开创性的公司都希望成为真正的强者。

当时大部分人都认为这场竞争的胜利者会是网景,因为它当时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经济的先锋。

  1995年8月8日,网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引发了狂热的认购,其股票价格一路狂飙,根本无法稳定。

而早在几个星期之前,负责策划其上市的事务所就接到了不计其数的股票购买者的咨询电话。

面对这种抢购狂潮,其股票发行价格足足翻了一番,从14美元涨至28美元。

上市开盘后,成交价迅速飙升至71美元。

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交易日结束时,网景的创造人吉姆·

克拉克所持有的970万股股票市值已经达到了5.65亿美元。

  网景这家全新的公司——仅仅成立了16个月——由此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第一家如此大规模的上市公司。

作为网络经济的新贵,克拉克丝毫没有掩饰其野心:

把网景发展成“互联网上的微软”。

拥有2000万用户的网景Navigator浏览器已经成为了网络用户的必备软件,信息产业的巨头诸如甲骨文公司、太阳公司和IBM,也似乎从中看到了摆脱Windows统治的希望。

  然而,1998年1月,在经历了一个亏损1.15亿美元的财务季度后,网景不得不面临失败的命运。

它的对手微软凭借旗下的IE浏览器不仅成功挽回了落后局面,而且成为了网络浏览器的新霸主。

关于网景破产的消息并未引起轰动,因为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正集中在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以及对互联网经济发展前景的狂热期待上。

众多投资者甚至断言一个“新经济”正在诞生。

几个月后,随着网景被美国在线收购,这个品牌从历史的河流中悄然蒸发了。

  1996年4月12日,网络新贵雅虎公司进入二级股票市场。

仅仅在一年前还是普通大学生的两位创始人杨致远(28岁)和大卫·

费罗(30岁),亲眼目睹了自己的股权(各占17%的份额)演变为数百万美元的财富。

那些有眼光在雅虎进行风险投资的人也一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作为一个古巴移民的儿子,杰夫·

贝佐斯于1995年7月创建了第一家网上书店——亚马逊,并在1996年底拥有了近20万的客户。

这家公司由此迅速成为了“网络经济”的新代表,而“网络经济”则被认为是可以取代传统经济的新希望。

然而,尽管在股市募集到了巨额资金,但亚马逊的亏损状况仍在继续。

  事实就是这样:

投资者对网络充满信心,因此对于那些与互联网这只未来会下金蛋的母鸡相关的新公司,他们都愿意为其投入成百上千万美元的资金。

  谷歌的上市则比其他网络明星更晚,也更谨慎。

1998年年底成立之初,谷歌的确吸引到了部分投资,但当时全世界媒体的目光都集中在美国在线、e*Trade、eBay、AltaVista、、Priceline等公司身上。

在法国,备受关注的则是Multimania和Caramail等新星公司。

  在这个网络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雅虎的市值达到了400亿美元——是苹果电脑公司市值的3倍。

迈克尔·

戴尔在选择开设网站进行营销后,其个人计算机的销售量直线上升,戴尔公司的营业额达到甚至超过了之前一直占据销量第一的康柏公司。

而美国在线则准备收购传媒巨头时代华纳公司……在众多的成功故事中,谷歌就好比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章节夹杂其中。

4.为何未曾引起注意

(2)

  尽管谷歌不断赢得用户的良好口碑,但媒体的注意力却被另一桩大事件所吸引了。

  2000年4月,纳斯达克(科技股市场)遭遇了第一次大震荡。

随后,虽然经历了几次反弹,但这个二级市场仍然遭受了巨幅下挫,甚至对整个美国经济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刚刚创造了增长纪录的网络广告业务,从2000年第二季度开始遭受第一次下滑。

于是新兴网络公司纷纷关门歇业,从而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就业困难。

2001年1月2日,纳斯达克的市值和重新回到1999年的水平。

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大部分网络公司不得不惨淡经营,整个2000年,美国的公司共辞退了41515名员工。

  在整个网络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谷歌却悄无声息地迅速成长着。

网络已经褪去了它色彩斑斓的外衣,而曾经对网络公司寄予厚望,却又不得不看着它们失败的大众媒体,开始不再过分关注网络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谷歌探索出了如何从信息搜索这一基本上网需求中获取丰厚利润的运作模式。

  不计其数的公司最终遭受失败,就是因为没能找到这样一个出色的创意。

AdWords模式(位于页面右侧的付费广告链接)的提出,肯定借鉴了Overture公司的相关概念,但佩奇和布林对其进行了绝妙的改造,这使得AdWords成为了这对搭档的第二个天才创意。

  1999年至2003年,谷歌的营业额获得了437115%的惊人增长。

最初的220000美元投资,已经变成了近10亿美元。

然而,这两位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还是没有引起信息产业巨头们的注意,后者仍然在关注哪家公司能够率先从不景气的网络经济中摆脱出来:

是IBM、微软、戴尔、思科还是新星亚马逊或雅虎。

  2004年夏天,谷歌成功上市,短短几个月,人们突然意识到,在那些传统的巨头们中间,崛起了一个新的巨人,它就是谷歌。

逐渐地,谷歌似乎成为了信息产业中“举足轻重”的新公司,甚至成为了信息产业新纪元的代表。

  反观美国在线、雅虎、亚马逊、Real或者eBay这些几乎在同一时期崛起的公司,现在已经被谷歌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同样需要提及的,还有那些曾经在互联网上昙花一现,最终却没能成为传奇的公司或者品牌:

网景、、AltaVista……

  从2004年年底开始,佩奇和布林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计划,其中大部分都经过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考虑和研究,例如充满争议的世界文学遗产数字化计划。

  佩奇和布林实现的无与伦比的产业模式,使他们获得了某种控制互联网的能力。

他们已经冷静而坚决地为谷歌规划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将有可能使谷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公司。

5.完美的奶牛

(1)

  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他们追求的目标就是拥有一头“奶牛”:

产品仅仅凭借其知名度实现连续多年的热销,而且不需要做任何改动。

随着一个非凡的天才创意的诞生,谷歌找到了一头完美的奶牛。

  一家公司获得成功诚然可贵,但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国际巨头的地位则是另一回事,这种情况是极其罕见的。

  佩奇和布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找准了自己的定位,随后又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将谷歌打造成了资讯业的绝对第一,除了在互联网上的优势地位之外,谷歌还成了信息产业新纪元里的龙头老大。

  到底是哪种(或者说哪些)因素造就了这种成功呢?

关键在于,谷歌的创始人懂得抢在所有竞争者之前,建立起一种高效的赢利模式。

这种具有开放性的模式是如此巧妙,以至于没有人能判断出它的涵盖范围到底有多广。

LU饼干是如此,可口可乐是如此,Quies球(即耳塞——译者注)也是如此,它们都是最好的例子:

产品经久不衰,而生产商却不用耗费一分一毫为产品进行任何修缮。

  谷歌甚至较比尔·

盖茨的天才创意更胜一筹,后者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计划建立一种自动化的赢利模式。

现在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成功之路进行一下对比。

  1981年7月,IBM推出了其著名的个人计算机,这种计算机装备有英特尔公司的8088微处理器和微软公司的MS-DOS操作系统。

当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计算机行业的老大IBM,居然授权微软公司向其他计算机生产商销售相同的MS-DOS操作系统。

  比尔·

盖茨于是借用IBM的品牌效应销售出了不计其数的操作系统软件。

只要计算机生产商为装备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的计算机安装上MS-DOS操作系统,用户就会认为这家生产商销售的是“与IBM兼容的计算机”!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许多计算机公司,其中有不少至今仍在生产,例如康柏、Gateway……

6.完美的奶牛

(2)

  凭借MS-DOS,微软公司有了一个巨额的收入来源。

IBM或者康柏,宏碁等厂商每销售出一台计算机,就会有一部分利润流入盖茨的公司。

诚然,微软此后也开发了不少新的利润来源,但仅仅MS-DOS一项产品就为它赚下了足够与其他软件厂商竞争的资本。

随着Windows的出现,微软的这种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因为绝大部分计算机终端都会预装这种操作系统。

仅此两项,就足以将比尔·

盖茨送上世界首富的宝座。

直至2005年,微软仍然是如此的强大,甚至根本不可能出现能与之匹敌的对手。

  令人难以置信却客观存在的事实是:

谷歌的创始人成功地找到了比MS-DOS和Windows更有效的“奶牛”。

这种连比尔·

盖茨都没有想到的赢利模式从逻辑上看却并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

这是一个非凡的天才创意。

  谷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其广告业务,它推销的广告形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AdWords,当你在谷歌上搜索“自行车”时,你就会在窗口显示栏的右侧看到一系列商品广告链接,诸如“荷兰自行车及配件”、“科雷兹越野自行车”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链接与网民的搜索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相对于那些充斥在网络上、令人无法忍受的广告链接(与用户的搜索毫无关联),只会引起用户对广告发布者的反感。

谷歌的链接则更容易被网民接受,他们会自愿地去点击这些链接。

  凭借AdWords,网民在商业广告链接上的每一次点击都会为谷歌增加几分钱的收入,这种赢利模式的效率非常惊人,谷歌的营业额不断得到巨幅增长。

2002年,谷歌的收入是439508美元;

2003年,其收入就超过了10亿美元(准确数字是14.65亿美元);

在接下来的200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1亿美元;

2005年,谷歌的收入达到了惊人的61.38亿美元。

到目前为止,谷歌的收入还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这种惊人的增长速度完全是前所未有的!

  谷歌的第二个收入来源是AdSense:

放置在其他网站上的商业广告链接。

例如,某个交流自行车乐趣的网站就可以将前文提到的商业链接张贴到自己的网页上,当网民点击这个链接时,放置链接的网站和谷歌将共同分享广告收入。

换句话说,那些将谷歌的商业广告链接放置到自己网页上的网站也能从中获利。

  “这是有史以来最大众化,也是最廉价的广告形式”,谷歌法国子公司总经理马特·

卡尔杜内这样评价。

在他看来,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谷歌的大部分客户都是小型企业和那些想通过网络销售商品的个人。

例如,皮杜通过在个人博客上放置谷歌的商业广告,其分享到的收入就足以支付日常的生活所需。

  谷歌正在世界各地开办商务代表处,推销其关键词或将关键词放置到其他网站上,其业务范围涵盖了一切可能的领域,甚至那些平常很少触及的事物:

“鹦鹉饲料”、“可拆卸库房”、“杏仁浆”、“滑门”、“布尔·

让·

布雷斯的汽车学校”、“劳拉·

克劳馥”,等等。

  即使是在最疯狂的梦境中,比尔·

盖茨恐怕也没有想象过一头如此出众的奶牛吧!

7.谷歌是与众不同的

(1)

  任何企图以传统方式来解读谷歌的尝试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任何企图以传统方式来解读谷歌的尝试都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这家公司的运作模式完全是其独创的,当然,这并不代表它的运作模式是一成不变的。

谷歌的发展是建立在一种非条约性的合作之上的,而且它完全按照两位天才的喜好前进,这两个不走寻常路的人就是拉里·

布林。

  佩奇和布林建立了一种十分罕见的组合,凭借其远远高出常人的智商,他们集合了理查德·

布兰森、泰德·

特纳、迈克尔·

戴尔、比尔·

乔伊(太阳公司的创造人之一)以及史蒂夫·

乔布斯和比尔·

盖茨的所有卓越品质。

唯一的差别在于:

他们是两人共同管理企业。

  优秀的计算机专栏作家鲍伯·

科林吉里曾这样风趣地评价天才:

同样的错误他们只会犯一次。

然而历史的经验证明,即使是天才也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候迷失方向,只是天才们懂得停下脚步认真思考,然后再重新调整前进的方向。

于是科林吉里又慎重地补充了这样一条:

所谓超级天才,就是同样的错误在犯了两到三次后能够认识到自身错误并加以改正的人。

佩奇和布林或许就是这样吧。

  历史总是会不断赐予天才们机会,使他们不顾一切地努力追求和实现某个大胆新奇的创意,而且往往这个创意最初并不能被同时代的人所接纳。

这种不为他人的非议左右的执着态度,甚至会被看做是狂妄自大。

  1984年,对计算机技术提出了革新理论的史蒂夫·

乔布斯,在推出苹果电脑的前夕,曾接受过一位记者的提问:

“你调查过公众是否需要这种计算机吗?

”乔布斯的回答精彩绝伦:

“难道你认为莱昂纳多·

达·

芬奇在绘制‘蒙娜丽莎’之前也做过同样的调查吗?

”。

  1990年5月发布Windows3.0操作系统之前,比尔·

盖茨也曾为之努力了漫长的七年——因为大众似乎并不需要这种新的操作系统。

在此期间,他不得不面对当时大部分软件设计公司的拒绝,其中也包括他的股东IBM,后者甚至根本不愿意提及新的操作系统。

在微软内部,管理层也曾动摇,试图放弃这一似乎没有任何成功希望的计划。

然而盖茨选择了坚持,并最终赢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种看似固执己见的态度源于他们内心的坚定信念。

如果说比尔·

盖茨和史蒂夫·

乔布斯受到了这种信念的鼓舞,那么佩奇和布林也得到了相同的激励。

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作为技术狂热分子,他们对战胜质疑更加充满信心。

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甚至可以称之为偏执的自信是促成佩奇和布林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正是这种自信成就了他们比以往任何智者更聪明的超级天才地位。

8.谷歌是与众不同的

(1)

  佩奇和布林从一开始就坚信,研究并建立一个高效的搜索引擎是网络用户最为需要的。

然而当时的网络巨头——雅虎、MSN(微软)、美国在线等等,却认为网络用户的搜索需求是第二位的,他们更注重的是为网络用户提供“门户网站”,向他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甚至明知太多太复杂的服务有引起用户反感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佩奇和布林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了与传统理念的不同。

例如他们拒绝在谷歌的网站上放置广告栏,他们也没有跟风在网页上放置生动活泼的Flash动画,因为他们担心这会引起众多希望以最快速度获得搜索结果的用户们的不满。

  谷歌服务的成功还来源于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它没有任何装饰。

与其朴实无华的界面相对的是,其竞争者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浮华的风格,在网站页面上堆砌起无数华丽的交互式动画。

佩奇和布林所坚持的理由是:

选择其搜索引擎的用户不仅仅是因为认可搜索结果的质量,同时也喜欢其朴实无华的界面——这一点与其他网站的复杂和花哨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华丽之风仍在继续,众多网站并未意识到这个教训。

  在信任和使用雅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