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1038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德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德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德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德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

《德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docx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分别达到1.4万户、4150家,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95亿元、上缴税金7.8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2倍和2.7倍。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五年累计投入城建资金142亿元。

完成天衢工业园路网和文化路、学院东路、迎宾大道等道路建设。

扎实推进城中村和旧住宅区改造,完成南北出口、铁路沿线等区域改貌和三八路、大学路等区域搬迁。

深入推进小城镇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实现村内主干道硬化和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村村通”。

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国家暗访。

五年累计植树造林56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36%,比“十五”末提高8.6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稳定局面持续巩固。

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

企业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五保集中供养率达90%以上,新农保试点工作全面推开。

社区合并、合村建区工作进展顺利,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社区服务先进区、老龄工作先进区。

优化调整学校布局,新建改造胜利街小学、陈公小学、黄河涯中学等学校,全面完成D级危房改造,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示范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城镇医保覆盖率达到96%,手足口病、甲型流感等疫情得到有效防控,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启动文体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社区文化艺术节、全民健身节等活动,竞技体育连年取得优异成绩。

深入推进“平安德城”建设,圆满完成奥运、全运、世界太阳城大会安保工作,信访案件逐年减少,五年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

专栏3“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指标名称

2005年实际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实际

“十一五”年均增长(%)

经济

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

18

16.9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26.2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50]

[27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6

17

结构

服务业占GDP比重(%)

47

48

51.34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19.2

25

26.9

城镇化率(%)

73

>65

74

人口

环境

人口自然增长率(‰)

7

<6

6

林木覆盖率(%)

27.4

>35

36

公共服务

人民生活

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

97

9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95

10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056

14600

17410

1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990

5860

7299

12.8

注:

带[]的为五年累计数;

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按可比口径计算。

总结“十一五”,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狠抓第一要务,富民强区,科学发展。

我们始终把发展摆在首位,坚持“稳中求胜、好中求快”,以第一要务凝聚各方力量,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区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

必须明确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我们坚持从区情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形成了“四个一”工作指导、“一心两城”发展战略等一整套符合德城实际的战略部署,现代服务业、教育事业、社区建设、平安稳定等工作均走在省市前列。

必须凝聚上下合力,同心同德,苦干实干。

全区上下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苦干实干抓落实,创造创新求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空谈,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等考验,锤炼了德城“创卫精神”和“海河迎查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必须围绕第一目标,关注民生,多办实事。

我们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恪尽职守,执政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先后实施了村居改造、道路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医院学校建设、落实增资政策等一系列民心工程,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今后五年,我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世界主流,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仍然是我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内看,科学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主题和主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推进,特别是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迅速崛起、京沪高铁的建成贯通,资源要素加快流动,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为我区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发展质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省内看,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和济南都市圈、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从区内看,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区情、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培育了一批新的增长点,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活力后劲明显增强,特别是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空前高涨,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我区经济总量较小,整体竞争力不强,在发达地区具备先发优势、欠发达地区加速赶超的形势下,区域竞争和加快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是随着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是随着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我区创新能力不强、市场化水平不高、个别领域改革不到位、劳动者素质较低等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四是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保障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统筹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综观“十二五”,我们既面临着诸多宝贵机遇,也面对着一些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

只要全区上下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决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同力,苦干实干巧干,就一定能够开创“十二五”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民生第一目标、党建第一保障“四个一”工作指导,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商贸名城、教育名城“一心两城”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通过五年努力,把德城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生态优美的区域中心城市。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转型发展。

把服务业作为调结构的第一抓手,摆在优先、重点位置来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二是坚持创新发展。

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是坚持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管好城市、服务大局,稳中求胜、好中求快,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五是坚持和谐发展。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群众收入,完善保障体系,维护公平正义,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奋斗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努力,达到如下目标: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发展特色逐步凸现,初步确立区域中心城市和商贸名城、教育名城地位。

“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人均超过1万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1%。

到“十二五”末,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

33.8:

65。

——城乡面貌展示新形象。

到“十二五”末,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80%以上,初步建成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中心城区。

——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1‰以内。

科技进步保持领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6%。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和谐社会建设走在省市前列。

——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

“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均在14%左右。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以内。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专栏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2010年

2015年

“十二五”年均增长(%)

备注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74.11

335

人均GDP(元)

45579

82700

13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6.6

1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75.2

[690]

2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1.9

220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85

4.8

11

结构调整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2.25:

46.41:

1.2:

65

>80

>36

R&

D占GDP比重(%)

2

3

年末总人口(万人)

38.2

40.5

户籍人口

恩格尔系数(%)

33

<30

<6.1

3352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4050

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

[26000]

[31000]

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人)

[10000]

[12000]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95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70

专利申请量(件)

[2200]

[30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3.5

资源环境

单位GDP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

0.83

<0.75

>38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为2010年价格,未考虑价格因素;

带[]的为五年累计数。

三、优化调整发展布局

结合我区发展基础和产业分布,完善区域功能,引导要素流动,倾力打造中部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北部高端工业集聚区、南部都市农业示范区“三大板块”,努力构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聚度高、辐射力强的发展新格局。

(一)明确产业功能分区。

城中,建设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即南北连接线之间区域,以打造商贸名城为目标,重点发展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民生事业,抓好专业市场的改造和现代服务业的引进培育。

对“城中厂”以及天衢工业园非重点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逐步搬迁到北连接线以北。

城北,建设高端工业集聚区。

即北连接线以北天衢工业园部分和二屯镇区域,通过引进培育大高名外、承接城区“退二进三”,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提升纺织服装、轻工食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培植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全面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

城南,建设都市农业示范区。

即南连接线以南区域,依托黄河涯镇,立足城郊型特点,以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为主要目的,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努力打造京津济“菜篮子”、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专栏5德城区产业布局图

(二)完善城市规划布局。

将城市规划拓展至南北连接线之间,做大城市框架,做强城市规模,到2015年,城区常住总人口达到100万左右。

一是推进南优北展。

实施南出入口改貌,对城南实华、晶华等工业企业和木材市场实施搬迁,新华物流园向北对接城区、向南拓展空间。

天衢工业园向北扩展至冀鲁边界,北连接线以北重点发展高端工业,北连接线以南向现代化中央商务区和商业基地发展。

二是加快中部做优。

加快主城区内城中村和旧住宅区、背街小巷、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步伐,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切实改善人居条件。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开发高层建筑、精品小区,加强城市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创造宜居环境。

三是实施两河提升。

对岔河、运河改造提升,并对岔河西岸、运河东岸规划控编,逐步把两河打造成为市区的风景河、宜居的休闲地。

四是完善交通体系。

实施西北绕城线改建工程,实现德州105国道与河北281省道连接贯通,解决大车穿城问题。

按照市区道路标准,改造解放北路、湖滨北路、德兴北路、学院东路等城区主干道。

配合搞好广川大道南延、迎宾大道北延、德滨高速、德大铁路建设,加快建设交通枢纽型城市。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高端工业为先导、品质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倾力打造商贸名城。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重点,深入实施商贸强区战略,全力构建“一城两园三区”(一城,德州东北商贸物流城;

两园,京铁物流园、新华物流园;

三区,天衢商业区、火车站商业区、新湖商业区)格局,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鲁西北、冀东南区域商贸名城。

1、培育壮大现代物流。

发挥全国交通枢纽、全省物流节点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打造面向周边、覆盖京津、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大力推进物流基地、园区、项目建设,将东北商贸物流城建设成为全国物流样板和区域性高档中央商务区,将京铁物流园建设成为华北地区铁路物流集散中心。

培育壮大运达物流、七西农资等现有物流企业,促其向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主动融入京津济等周边大中城市物流产业链条。

2、大力发展商务服务。

积极发展商业总部、金融保险等“都市经济”,搭建高效平台,完善服务功能,构建门类齐全、服务创新、运作规范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

总部经济。

建设银座、丽晶、阳光新天地等高档商务楼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我区,打造一批具有行业或产业特色的专业楼宇。

金融保险。

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保险、证券和基金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

建立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中介平台。

社区服务。

适应社区居民需求,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建立区、镇街、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助残优抚、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信息咨询等基本服务。

其他服务。

加快发展技术研发、中介担保、工程设计、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

加快企业主辅分离,将属于第三产业的业务从企业经营范围中剥离出来,促进企业辅业变强、主业更强。

3、改造提升各类市场。

科学规划市场布局,加大传统市场改造整合力度,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档次。

结合德州东北商贸物流城、京铁物流园建设,整合改造市区内城隍庙小商品、东方红布匹、陶瓷大市场、钢材市场、木材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流通高效的专业市场体系,打造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

4、繁荣发展传统商贸。

天衢商业区形成以银座商城大学路店、天虹广场、东西长文化街等为支撑的休闲、居住、生活服务区;

火车站商业区形成以银座商城德州店、国际商贸城等为主体的核心商务区;

新湖商业区形成以观湖城、德百、东方新天地等为主体,集观光旅游、休闲购物等于一体的商业区。

发展大众餐饮、绿色餐饮,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积极争创“老字号”和“星级酒店”,逐步形成各类餐饮互为补充、高中低档餐饮协调发展格局,提升美食德城品牌影响力。

5、完善城乡流通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商贸流通组织化、网络化、规模化。

推进“万村千乡”工程,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建成农民放心消费的生活服务终端网络。

深入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商业示范社区。

到“十二五”末,在大部分社区建成10分钟商业网点服务体系,满足居民基本需求。

(二)推动工业优化升级。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振兴传统产业,培植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

1、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突破核心技术为关键,膨胀规模,延伸链条,打造配套能力强、集群式发展的新兴产业格局。

到“十二五”末,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

新能源。

依托旭光光电、亿家能等企业,大力开发光电、光热、光伏等先进技术,搞好高端产品研发生产,打造全省LED产业基地和太阳能发展制高点。

新材料。

依托格瑞德、双一集团、晶华集团、聚力焊材等企业,以功能复合、优质高效、节能环保为方向,重点发展新型建材、新型焊材、新型玻璃钢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

电子信息。

以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天衢工业园为载体,提升富电电子、弈新科海等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大力开发手机配件、数字视听、新能源配套等产品。

生物医药。

依托德药制药、田丰生物等企业,加大新药特药研发力度,加快生物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大力推广农药清洁化生产,研制新型环保农药产品。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实施传统产业高端化工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升级技术设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纺织服装。

依托华源生态、中原纺织等企业,重点开发生态功能性产品。

依托元茂服装、瑞博集团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时装、休闲装、运动装、牛仔服等产品,推动面料、辅料、设计、工艺、品牌产业化。

装备制造。

依托格瑞德、双一集团等企业,强化技术攻关,研发生产环保节能产品,放大“中央空调城”品牌优势。

依托齿轮公司、长虹机械等企业,提高机械制造业数字化、集成化、配套化水平。

轻工食品。

依托六和金珊、永盛斋、克代尔等企业,积极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引导华北纸业、双星包装等企业引进先进装备,做精做强造纸印刷业。

化工产业。

逐步关停小化工企业,引导化工企业提升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全力做大做强,走精细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道路。

3、大力膨胀骨干企业。

筛选实华化工、晶华集团、亿家能、格瑞德、旭光光电等规模大、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在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集约投入,重点培植。

综合运用招商引资、银行融资、吸纳民资、资本重组等方式,强化企业资金保障,加快企业规模膨胀,培植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到“十二五”末,骨干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

4、深入实施品牌战略。

坚持品牌带动、质量兴区,鼓励支持企业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做大做强品牌经济,以品牌建设促进经济转型。

对旭光光电、聚力焊材等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制定名牌推进计划,精心推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知名品牌。

巩固现有名牌,加快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品牌企业集中,推动品牌升级。

(三)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发展,以发展有机农业为主线,着力构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

围绕畜牧、蔬菜、林果、花卉四大产业,培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依托六和、馨秋、花卉市场等骨干企业和市场,带动万亩桃园、鲜切花基地、庆丰西瓜园和大史、胜北蔬菜片区等基地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效益。

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认证和品牌创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健全科技、信息、监测、培训等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减少市场风险。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股份等形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抓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逐步改造中低产田,稳步发展粮食生产。

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提高农民工资性、财政性收入比重,多渠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