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0379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Word格式.docx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Word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Word格式.docx

基岩岩样是槽孔嵌入基岩的主要依据,必须真实可靠,并按顺序、深度、位置编号,填好标签,装箱,妥善保

管。

3.0.14造孔结束后,应对造孔质量进行全面检查。

经检查合格,方可进行清孔换浆。

3.0.15清孔换浆宜选用泵吸法或气举法。

3.0.16清孔换浆结束后1h,应达到下列清孔标准:

(1)孔底淤积厚度不大于10cm;

(2)当使用粘土泥浆时,孔内泥浆的密度不大于1.30g/cm3,粘度不大于30s,含砂量不大

于10%;

当使用膨润土泥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另行确定。

清孔换浆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5

3.0.17二期槽孔清孔换浆结束前,应清除接头混凝土孔壁上的泥皮。

宜用钢丝刷子钻头进行分段刷洗,

刷洗的合格标准是:

刷子钻头上基本不带泥屑,孔底淤积不再增加。

3.0.18清孔合格后,应于4h内开浇混凝土,如因下设钢筋笼或其它埋设件,不能按时浇筑,则应由监

理或设计单位与承包单位协商,另行提出补充规定。

4泥浆

4.0.1建造槽孔时泥浆的功用是支撑孔壁,悬浮、携带钻渣和冷却钻具。

泥浆应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流

变性能、稳定性以及抗水泥污染的能力。

4.0.2应根据施工条件、造孔工艺、经济技术指标等因素选择拌制泥浆的土料。

选择土料时宜优先选用膨

润土。

4.0.3商品膨润土的质量标准可采用原石油工业部部颁标准《钻井液用膨润土》(SY5060-85)。

4.0.4拌制泥浆的粘土,应进行物理试验、化学分析和矿物鉴定,以选择粘粒含量大于50%,塑性指数

大于20,含砂量小于5%,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铝含量的比值为3~4的粘土为宜。

4.0.5泥浆的性能指标和配合比,必须根据地层特性、造孔方法、泥浆用途,通过试验加以选定。

4.0.6膨润土泥浆新制浆液性能以满足表4.0.6指标为宜。

4.0.7粘土泥浆新制浆液性能以满足表4.0.7所列指标为宜。

4.0.8测定泥浆性能指标的项目,可根据不同情况按表4.0.8所列项目确定。

4.0.9应选用新鲜洁净的淡水配制泥浆。

必要时可进行水质分析,判别标准可参照《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SDJ207-82)。

4.0.10泥浆处理剂的品种和掺加率应通过试验确定。

4.0.11拌制泥浆的方法及时间均应通过试验确定,并按规定配合比配制泥浆,加量误差值不得大于

5%。

拌制膨润土泥浆应用高速搅拌机,新浆经24h水化溶胀后方能使用。

储浆池内的泥浆应经常搅动,保持泥浆性能指标均一。

4.0.12海水或地下水可能对泥浆产生污染的情况下,应进行水质分析并采取保证泥浆质量的措施。

6

5墙体材料及其施工

5.1一般规定

5.1.1防渗墙的墙体材料可采用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塑性混凝土、固化灰浆等。

5.1.2墙体材料应达到下列要求:

(1)设计提出的抗压强度、抗渗性能及弹性模量等指标;

(2)墙体材料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

5.1.3配制墙体材料的水泥、骨料、水、掺合料及外加剂等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其配合比及配制方法

应通过试验决定。

5.1.4浇筑槽孔前,必须拟定浇筑方案,其主要内容有:

(1)绘制槽孔纵剖面图;

(2)计划浇筑方量、供应强度、浇筑高程;

(3)混凝土导管等浇筑器具及埋设件的布置、组合;

(4)浇筑方法、开浇顺序、主要技术措施;

(5)墙体材料配合比、原材料品种及用量。

5.1.5防渗墙墙体应均匀完整,不得有混浆、夹泥、断墙、孔洞等。

5.1.6墙体施工的质量事故,承包单位除应按规定及时处理和补救外,并应提供事故发生的时间、位置、

原因、补救措施、处理经过等资料。

7

5.2墙体材料

5.2.1混凝土墙体材料,入孔坍落度应为18~22cm,扩散度应为34~40cm,坍落度保持

15cm以上的时间应不小于1h;

初凝时间应不小于6h,终凝时间不宜大于24h;

混凝土的密度不宜小

于2100kg/m3。

当采用钻凿法施工接头孔时,一期槽段混凝土早期强度不宜过高。

5.2.2普通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不宜少于350kg/m3;

水胶比不宜大于0.65。

水泥标号不宜

低于325号。

5.2.3配制混凝土的骨料,宜优先选用天然卵石、砾石和中、粗砂;

最大骨料粒径应不大于40mm,且

不得大于钢筋净间距的1/4。

5.2.4墙体采用固化灰浆,需遵守下列规定:

(1)配制固化灰浆的泥浆,漏斗粘度宜为25~45s,密度应根据固化灰浆的配合比控制;

(2)新拌混合浆液失去流动性的时间不宜小于5h,固化时间不宜大于24h;

(3)原位搅拌法施工时固化灰浆的密度宜为1.3~1.5g/cm3。

5.3混凝土拌和及运输

5.3.1混凝土的拌和及运输能力,应不小于最大计划浇筑强度的1.5倍。

5.3.2混凝土的拌和、运输应保证浇筑能连续进行。

若因故中断,时间不宜超过40min。

5.3.3应保证运至孔口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5.4泥浆下混凝土浇筑

5.4.1泥浆下浇筑混凝土应采用直升导管法,导管内径以200~250mm为宜。

5.4.2槽孔内使用两套以上导管时,间距不得大于3.5m。

一期槽端的导管距孔端或接头管宜为

1.0~1.5m,二期槽端的导管距孔端宜为1.0m。

当槽底高差大于25cm时,导管应布置在其控制

范围的最低处。

5.4.3导管的连接和密封必须可靠。

应在每套导管的顶部和底节管以上设置数节长度为

0.3~1.0m的短管。

导管底口距槽底应控制在15~25cm范围内。

5.4.4开浇前,导管内应置入可浮起的隔离塞球。

开浇时,应先注入水泥砂浆,随即浇入足够的混凝土,

挤出塞球并埋住导管底端。

5.4.5浇筑过程需遵守下列规定:

(1)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得小于1m,不宜大于6m;

(2)混凝土面上升速度不应小于2m/h;

(3)混凝土面应均匀上升,各处高差应控制在0.5m以内,在有钢筋笼和埋设件时尤应注意;

(4)至少每隔30min测量一次槽孔内混凝土面深度,至少每隔2h测量一次导管内混凝土面深度,

并及时填绘混凝土浇筑指示图,以便核对浇筑方量;

(5)槽孔口应设置盖板,避免混凝土散落槽孔内;

(6)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混凝土严禁浇入槽孔内;

(7)应防止入管的混凝土将空气压入导管内。

5.4.6混凝土终浇顶面宜高于设计高程50cm。

5.5泥浆固化施工

5.5.1原位搅拌法施工,固化材料加入槽内前,应将孔内泥浆搅拌均匀;

水泥宜搅拌成水泥砂浆加入,水

泥砂浆的密度不宜小于每立方米1.8g。

8

5.5.2原位搅拌法应根据设计选择搅拌方式。

5.5.3原位搅拌法气拌方式,空压机的额定压力不小于孔内最大浆柱压力的1.5倍;

每根风管均应下到

槽底,风管底部应安装水平出风花管;

加料应在2h内结束,中途不得停风,结束后继续气拌至少

30min。

5.5.4原位搅拌结束前,应从槽内2~4个不同部位取样装模成型试件。

5.5.5槽孔内混合浆液固化后,应用湿土覆盖墙顶。

6墙段连接

6.0.1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减少墙段连接缝。

6.0.2墙段连接可选用接头管(板)法、钻凿法、双反弧桩柱法等。

6.0.3接头管(板)法施工,需遵守下列规定:

(1)接头管(板)应能承受最大的混凝土压力和起拔力,管(板)表面应平整光滑,其节间连接方式

应简便、可靠、易操作;

(2)应根据预计的最大拔管(板)阻力,选用有足够起拔能力的吊车或液压拔管机起拔接头管;

(3)开始拔管的时间通过试验确定;

(4)浇筑过程中应经常活动接头管(板);

(5)起拔接头管(板)过程中,必须做好混凝土浇筑和起拔记录;

(6)液压拔管(板)机起拔接头管,应验算地基及导墙的承载能力,并采取措施防止孔口坍塌。

6.0.4双反弧桩柱法施工,需遵守下列规定:

(1)用于防渗墙槽段(或圆桩)连接的双反弧桩柱,其弧顶间距为墙厚的1.1~1.5倍;

(2)钻凿双反弧桩孔,钻头不得扭转,桩孔孔斜应符合3.0.12条的规定;

(3)钻完桩孔后,需用专用的机具将其两端一期槽(或圆桩)混凝土上所附泥皮及地层残留物全部清

除。

清除结束标准是作业后孔底淤积不再增加。

7槽孔内钢筋笼及埋设件

7.1钢筋笼

7.1.1结合防渗墙施工工艺,钢筋笼的结构设计需满足以下规定:

(1)钢筋笼的外形尺寸应根据槽段长度、接头形式及具备的起重能力等因素确定;

(2)钢筋笼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80mm;

(3)垂直钢筋净间距应不小于混凝土粗骨料直径的4倍,尤应注意分节钢筋笼搭接段的钢筋间距;

尽量减少水平配置的钢筋,其中心距宜大于150mm;

加强筋与箍筋不得设计在同一水平面上;

(4)混凝土导管接头外缘至最近处钢筋的间距应大于100mm。

7.1.2钢筋笼制作最大允许偏差规定为:

(1)主筋间距为±

10mm;

(2)箍筋和加强筋间距为±

20mm;

(3)钢筋笼长度为±

50mm;

(4)钢筋笼弯曲度不大于1%。

9

7.1.3应采取措施使钢筋笼在存放和吊运过程中不致扭曲变形。

7.1.4应在钢筋笼上安装定位垫块,以保证保护层的厚度。

7.1.5钢筋笼底端垂直钢筋应加工成微闭合形状。

7.1.6钢筋笼分节长度应按孔深、起吊高度、重量、在孔口总连接时间、出厂钢筋长度等综合考虑选定。

7.1.7钢筋笼下设起吊应选择合适起吊点。

钢筋笼较长时,应采用两点法起吊。

下设钢筋笼,应对准槽段中轴线,吊直扶稳,缓缓下沉,避免碰撞孔壁,如遇阻碍,不可强行下沉。

7.1.8分节制作的钢筋笼,应保证上、下节连接后的垂直度。

钢筋笼下端距槽底一般不宜小于20cm。

应防止混凝土浇筑时钢筋笼上浮。

7.1.9钢筋笼入槽后,其定位允许最大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定位标高为±

(2)垂直墙轴线方向为±

(3)沿墙轴线方向为±

75mm。

7.2预埋管或管模

7.2.1墙体内可采用预埋管或预留孔法(拔管法)成孔。

7.2.2预埋管或预留孔所使用的拔管管模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管模的结构应有助于最大限度减少起拔

阻力,并保证在已成孔段不出现负压。

管接头应牢固。

下设前,应先在地面上试组装,检查其是否顺直,其弯

曲度应小于1%。

7.2.3预埋管或预留孔孔位应布置在两相邻混凝土导管间的中心位置或槽孔端头。

7.2.4预埋管底部和上端应予以固定。

7.2.5预留孔应注意:

(1)混凝土开浇后,适时地将管模插入混凝土内以固定其下端;

(2)确定最佳拔管时间。

7.2.6应保护好预埋管和预留孔,防止异物坠入。

7.3仪器埋设

7.3.1防渗墙内埋设的预测仪器主要有应变计、无应力计、钢筋计、土压力盒、墙体变形测斜导管等,均

应使用合适的埋设方法。

7.3.2仪器埋设断面,应在相邻混凝土导管间的中心位置上。

仪器埋设断面处的造孔质量必须合格。

7.3.3仪器埋设前,应完成仪器的力学率定、温度率定、绝缘气密性率定,并进行电缆绝缘的气密性检查

和芯线电阻检查,电缆硫化接头强度和绝缘情况检查。

7.3.4仪器埋设,应按设计严格控制其位置和方向,注意对电缆的保护,防止从槽孔口掉入异物。

7.3.5承包单位在混凝土浇筑完毕至防渗墙竣工,应妥善保护仪器电缆。

10

8特殊处理

8.0.1导墙严重变形或底部坍塌,宜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破坏部位应重新修筑导墙或采取其它安全施工措施;

(2)改善地基条件和槽内泥浆性能。

8.0.2地层严重漏浆,应迅速填入堵漏材料,必要时可回填槽孔。

8.0.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导管堵塞、拔脱或漏浆需重新下设时,必须采用下列办法:

(1)将导管全部拔出、冲洗、并重新下设,抽净导管内泥浆继续浇筑;

(2)继续浇筑前必须核对混凝土面高程及导管长度,确认导管的安全插入深度。

8.0.4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笼上浮,需采取以下措施:

(1)应及时调整导管埋入深度并适当降低混凝土面上升速度;

(2)对笼体锚固或压重。

8.0.5一、二期槽孔套接接头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最小墙厚时,可选择下列处理办法:

(1)在接缝上游侧进行高压喷射灌浆或灌浆处理;

(2)在最小套接断面处加打一钻,钻头直径根据接头孔孔斜和设计墙厚选择,成孔后再浇筑混凝土。

8.0.6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质量事故,可选取以下办法进行处理:

(1)凿除已浇入孔内的混凝土,重新浇筑;

(2)在需要处理墙段上游侧补贴一段新墙;

(3)地层可灌性较好时,宜在需要处理的墙段上游面进行灌浆或高压喷射灌浆处理。

9质量检查和工程验收

9.0.1承包单位在开工前必须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建立质量检查机构,配备质检人员,并制订质量检

查制度及实施办法等。

9.0.2质检人员应对槽孔建造、泥浆配制及使用、清孔换浆、钢筋笼加工运输及下设、混凝土浇筑等质量

进行检查与控制。

9.0.3检查墙身质量应在成墙一个月后进行,检查内容为墙体的均匀性、可能存在的缺陷和墙段接缝。

查可采用钻孔取芯和其它无损检测等办法。

检查孔的位置和数量,由发包单位、监理单位会同有关单位研究确

定。

9.0.4混凝土防渗墙工程的验收,分工序质量验收和单项工程竣工验收。

工序质量验收包括终孔验收、清孔验收、钢筋笼制造及下设质量验收,混凝土浇筑质量验收。

各工序验收合格后,由监理单位或发包单位签发合格证。

9.0.5槽孔的终孔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孔位、孔深、孔斜、槽宽;

(2)基岩岩样与槽孔嵌入基岩深度;

(3)一、二期槽孔间接头的套接厚度。

9.0.6槽孔的清孔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孔内泥浆性能;

11

(2)孔底淤积厚度;

(3)接头孔壁刷洗质量。

9.0.7钢筋笼制造及下设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筋笼的尺寸,导向装置及加工质量;

(2)钢筋笼的下设位置及节间连接质量。

9.0.8混凝土浇筑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导管间距;

(2)浇筑混凝土面的上升速度及导管埋深;

(3)混凝土的终浇高程;

(4)混凝土原材料的检验;

(5)混凝土机口取样的物理力学指标及其数理统计分析结果。

9.0.9固化灰浆防渗墙泥浆固化的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固化灰浆原材料的检验;

(2)槽孔内固化浆液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3)墙体的均匀性及抗渗性能。

9.0.10防渗墙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应具备下列资料:

(1)设计图纸、说明书、技术要求、变更及补充文件;

(2)竣工报告、竣工总平面图及剖面图、每个槽孔的竣工资料;

(3)施工原始记录、质量检查及工序验收资料、各种原材料试验资料、墙体材料及泥浆试验资料、施工

期地下水位和坝体观测资料、墙身检查孔成果资料、重大质量事故报告;

(4)有关专题试验研究报告。

9.0.11经发包单位和监理单位检查,认为工程质量符合要求时,应签发合格证,如不符合要求,承包单

位应根据发包单位或监理单位意见进行处理,达到合格后再进行验收。

10施工记录和观测工作

10.0.1承包单位必须做好防渗墙施工记录和资料分析工作。

主要图表可采用附录B的格式。

10.0.2防渗墙施工过程中,宜对槽口沉陷和位移进行观测。

10.0.3在土石坝坝体内建造防渗墙时,发包单位应定期观测坝体的沉陷、位移、裂缝、测压管水位等。

10.0.4工程交付使用后,运行管理部门应对防渗墙进行系统观测,及时整理分析观测资料,监视防渗墙

的运行情况。

12

附录A术语

A1混凝土防渗墙(1.0.1)于地面上进行造孔施工,在地基中以泥浆固壁,开凿成槽形孔或联锁桩柱孔,

回填防渗材料,筑成具有防渗性能的地下连续墙。

A2松散透水地基(1.0.2)泛指覆盖层或由覆盖层和粉状或块状全风化基岩组成的地基。

A3导墙(2.0.6)沿防渗墙轴线方向,在设计槽孔宽度以外一定深度内建造的平行防渗墙轴线的平整、

垂直的挡土墙。

A4合拢段的槽孔(3.0.2)全墙最后施工的一个槽孔。

A5副孔长度(3.0.5)当槽孔分为主、副孔时,副孔长度为相邻的两主孔边之间的最小距离。

A6定向聚能爆破(3.0.9)在造孔过程中,将具有定向聚能装置的爆破筒下至孤石表面进行爆破。

A7梅花孔(3.0.12)冲击钻进时,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孔形不圆整的孔。

A8小墙(3.0.12)相邻单孔之间两侧孔壁及孔底未钻净的残留部位。

A9孔斜率(3.0.12)某一孔深处的施工孔位中心相对于孔口处的施工孔位中心的偏差值与该处孔深的

比值。

A10孔位允许偏差(3.0.12)在孔口水平面上,单孔施工与设计中心位置在任意方向上的偏差值。

A11孔底淤积厚度(3.0.16)清孔后1h,泥浆中的钻渣淤积在孔底的厚度。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修订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原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1979年颁发的《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

(SDJ82-79)(以下简称“79墙规”)修订的。

这次修订,保留了原规范中行之有效的条文,修改和

充实了部分内容,增加了近十多年来在国内迅速发展和推广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如固化灰浆、塑性混

凝土墙体材料、两钻一抓施工法等。

修订后的规范共分十章、111条和2个附录。

本规范的修订力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既从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出发,又考

虑了今后的发展,并总结和吸收了“六五”、“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在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方

面所取得的成果。

规范中有关质量的要求,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和大多数施工单位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

1990年7月主持单位水利部建设开发司委托中国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局为主编单位负责修订本规范,并

主持召开了“79墙规”修订大纲专家讨论会,会上研究并确定了修订大纲,其后又曾广泛地向国内各有关施

工、设计、科研等19个单位和各方面专家征求了意见,最后于1995年5月由水利部建设司主持召开了本

规范的送审稿审查会,修订编写组根据此次会议的审查意见对送审稿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并于1995

年6月提出了报批稿。

21

1总则

1.0.1本条为新增条文,提出了本规范的性质和目的。

1.0.2本条由“79墙规”第1条和第2条合并简化修改而成,主要是明确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这一范

围由“79墙规”的墙深60m改为墙深70m,墙厚由60~80cm改为60~100cm。

近十多年来,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陆续修建了一些深度大于60m、厚度大于80cm的防渗墙。

例如1984年修建的浙江

牛头山水库大坝防渗墙,深62m(墙厚0.8m);

1985年修建的四川铜街子电站左深槽防渗墙,深达

74.4m(墙厚1.0m);

1992年修建的四川宝珠寺电站防冲墙,墙厚达1.4m;

1994年建成的

小浪底主坝防渗墙,最大槽孔深度81.9m,是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最深防渗墙。

这些墙体的施工经验已被总

结在本规范中,故本规范对“79墙规”的适用范围作了修订。

1.0.3本条为新增条文。

阐明了本规范与现行有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关系。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

《水工混

凝土施工规范》(SDJ207-82)、《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J105-82)、《混凝土外加剂应用

技术规范》(GBJ119-88)、《水电站基本建设及工程验收规程》(SDJ275-88)及有关建筑材

料方面的标准等。

2施工准备

2.0.1本条为“79墙规”第3条修改补充后的条文。

本条增补了“发包单位应提供”“防渗墙中心线处的

勘探孔柱状图和地质剖面图,勘探孔的间距不宜大于20m”的内容。

在防渗墙施工中,由于设计提供的防渗

墙中心线处的地质剖面图通常是根据间距很大(往往大于50m)的一些勘探孔资料,或是根据离防渗墙中心

线较远的一些勘探孔投影到墙中心线处绘成的,这给造孔时墙底基岩的鉴定带来了困难,有时误将孤石当成基

岩。

有几个工程都因墙底基岩的误判而导致墙底未嵌入基岩而漏水,而事后的处理则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外的防渗墙工程倾向于开工前有较密的勘探孔和较准确的墙中心线处的地质剖面图。

例如,加拿大大角坝

(BighornDam)的防渗墙中心线处的地质勘探孔间距为6.1m,在成槽过程中遇到基岩难以确定

时,再增补勘探孔。

我国的水口电站主围堰防渗墙工程,原有的勘探孔间距60m,施工初期曾发生了6个槽

(长约26.16m)的基岩误判,发现后重新造孔成墙,经济损失30余万元,吸取此教训后增至每隔7m

一个勘探孔,因而墙底基岩判断准确,成墙后基坑内基本无渗漏水,效果非常好。

由于近年来的科技进步,防渗墙墙体材料除了混凝土以外还增加了固化灰浆等,因此将“79墙规”的

“混凝土的性能指标”改为“墙体材料的性能指标”。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很多防渗墙工程属于中外合资企业所建,也有的属于国外贷款工程项目,这些工

程有时要求按国外的习惯和标准施工,因此在本规范中增加了要求发包单位提供“施工中应使用的标准”的内

容。

2.0.2本条与“79墙规”第4条相同。

目的是要求发包单位对墙中心线处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认真勘察,

以便摸清情况,便于顺利施工。

2.0.3本条是根据“79墙规”中的第5条结合当前管理体制修改而成的。

文理已明。

2.0.4本条是由“79墙规”中的第6条修改简化而成的,按照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管理运行体制,

中标的承包单位(或分包单位)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