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0314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Word下载.docx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Word下载.docx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2、讨论交流,优化算法:

 3、共同学习,解决问题:

4、沟通联系,进行小结。

(1)沟通横式和竖式之间的联系,

(2)沟通两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联系。

(三)巩固提高,深化知识。

(四)归纳总结。

课本中以买书为情境,我进行了改编,以打造书香校园为主情境,统领“买书”、“美文诵读明星评比”、“捐书”等一系列小情境,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习。

每个情境都有问题等待学生去解决,充满挑战性。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方法。

因为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了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课标》所倡导的今天,使我们清楚认识到:

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题: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3页例1与“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合作交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比较熟练地计算。

3、学生在自主探究、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答题卡.

教学前设计

设计意图

课前交流,师生互动:

1、播放“打造书香校园”短片,感染学生。

2、学生结合本校实际谈谈自己为“打造书香校园”活动作出哪些贡献?

一、创境引题,提出问题

1、谈话互动:

自开展创境“书香校园”以来,同学们越来越爱买书、看书、参加各种活动了。

我们一起去书店看看同学们遇到什么问题。

2、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书店买书)

数学信息:

一本书12元。

提问:

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只要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买2本书需要多少元?

12×

2=24元

买5本书需要多少元?

12=60元

买11本书需要多少元?

12×

11=

买12本书需要多少元?

12=

买24本书需要多少元?

24=

买200本书需要多少元?

200=

(略)

3、给算式分类,揭示课题:

上面的算式有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等

提问:

计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算式的得数,订正时说说两位数乘一位数是怎样计算的?

今天你还想学会什么?

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你又想知道哪些知识?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两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

笔算格式是怎样的?

等等问题。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

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估一估

师:

买24本书大约要花多少钱,你能估计一下吗?

学生集体交流。

(板书估计结果)

追问:

就按估算结果付钱可以吗?

学生可能回答:

不可以。

要算出准确值。

2、尝试计算

自主从以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来研究。

例如:

24×

(1)提问:

该怎样计算24×

12呢,这就要请你自己开动脑筋,试着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a、独立思考一下,把自己的想法试着写下来。

b、四人一组,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一下。

(2)集体交流,教师有选择的板书学生的解题方法。

(预计学生有口算,有笔算:

8=288

6=288

2=48 

24×

10=240 

240+48=288

(3)学习竖式算法、写法:

4

 

×

2

8……2×

24的积

……10×

24的积,

8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

说说每步算什么?

乘积的位置写在哪?

结合情境每步又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试着说一说,说不上时加以引导。

重点提问:

20的乘积240为什么写成24?

(4)示范:

老师完整地写一遍竖式。

运算步骤边写边提示: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注意数位对齐。

最后两个得数加起来。

(师生互动说算理,师板书)

(5)算一算:

32×

13=

独立完成后,追问: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用竖式笔算?

(6)比较:

观察算式,看看口算(横式)与笔算有什么异同?

联系复习比较两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有什么异同?

(7)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出示学习提纲;

议一议:

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先算什么,结果怎样写?

再算什么,结果怎样写?

最后算什么,结果怎样写?

学生充分回答后,出示计算方法读一读。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

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

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然后把两次的得数加起来。

3、小结:

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

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组合作互相补充。

4、反馈练习:

6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把算式填完整)

23 

33 

311×

×

5

订正时,选一题说说是怎么算的?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1、男女生竞赛:

完成书第64页第1题,第2题。

4432×

1342×

1121×

23

23×

3241×

2122×

2334×

12

39×

1131×

3123×

33

22×

2412×

4121×

32

订正后男女生互相给出评价:

谁做得又对又快,谁的书写格式好等)

2、数学小医生:

(电脑出示情境图:

美文诵读篇数计算出错,请改正)

33 

3

1

23

42 

46

329 

462 

9

改正后,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3、解决问题:

“漂流书屋”捐书图)

同学们为“漂流书屋”捐赠图书,如果每班捐赠29本新书,那么11个班能捐赠多少本新书?

学生板演后,说一说两个“29”有什么不同?

4、拓展延伸,体验愉悦:

巧解算式谜:

234

6

6

68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清自己是怎样找出空着的数的即可。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重点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那种计算方法?

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完成课题:

通过交流活动拉近师生距离,增加亲切感,同时也为新知学习做好情景创设的铺垫。

将枯燥的计算置于具体的情境中,使计算更具趣味性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书上情境图利用起来,结合“打造书香校园”情境,让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把时间留给后面的探究算法环节。

口算和笔算练习帮助学生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这里是由学生提出要学的问题,而不是由老师来规定,体现了“以学定教”

“先估后算”使学生体会准确计算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合作探究学习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想法这样小组合作才有效率有价值,不至于流于形式。

同时通过交流、同学复述、师生总结三个层次,做到扎实有效。

重点突出,也就是要讲清算理。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所以然。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用竖式笔算”悄然无声地优化算法。

这样的优化是学生自主的,内在的。

沟通笔算和口算是为了进一步理解算理。

学习提纲的作用在于教给学生合作讨论的方法,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思考的顺序及结构。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提醒学困生笔算格式的正确书写。

改错目的不光在改,更重要的是受到的教育意义。

多样的练习巩固刚刚发现和总结出的算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计算能力。

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并逐步发展数学思维。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4的积,个位上的0不写

8

教学反思

4月11日下午上完这节课后,我又旁听了另外两位老师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听过之后感触很深,不由地对这一课的教学做了深入的反思,有感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和困惑。

成功之处:

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在解决问题中,逐渐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小专题,使计算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结合情境感知计算顺序和方法,进而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对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是,创设一个“打造书香校园”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围绕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展开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我以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理清:

1、掌握乘的顺序。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在实际教学时,估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算出结果是多少,所以本课基本思路是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同时也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分两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

在对比横式与列竖式时,学生都喜欢横式的算法,因此我顺水推舟的说:

“实际上横式与列竖式的算法是一样的。

列竖式的方法比横式方法还要简便,实际上列竖式也是先算24乘2的积;

再算24乘10的积;

再把24乘2的积和24乘10的积想加。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主要是能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二个部分积的末尾“0”能不能省?

会不会影响计算结果?

省“0”后要注意什么?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

所以我在设计练习时不仅注意练习的趣味性,而且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

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

不足之处:

通过自己做课和听其他老师做同一节课之后,发现有以下现象困扰着这堂课的教学。

1、时间的合理调控问题。

为了是问题在情境中,同时能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所以安排提问——列式——分类——揭示题目的一系列活动。

但在课堂实践中发现学生有兴趣,提问也合理,只是时间有点长,影响到后面的探究有点紧张。

我想以后遇到同类问题可以尝试提前布置为课前预习作业,课堂展示分类结果。

可能会解决以上问题,效果更好。

2、出现教学明显不严谨现象。

作为执教老师在例题教学中遗忘了横式的答案,虽然后来发现引导学生及时补上,并及时教育学生自己计算时不要忘了写横式得数。

如果只有我自己出现这个错误,我以为是个人的错误。

现在三位教师都出现这种情况不由让人深究。

这个环节确实涉及很多内容,有计算顺序、算理、格式等,整个计算过程叙述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这里就需要老师有极强的调控能力,努力做到周到细致。

3、课堂的容量较少。

课堂上虽努力调控,但容量仍未按预设完成。

自我剖析后,我觉得是教学中过于强调算法和算理,总想多让学生说说,反而适得其反,造成拖沓不利索氛围,使学生置身其中,不得脱身。

如果只明确方法,少究算理,重点放在多练多用中慢慢体会,是否可以突破这一“紧箍”,从而实现以量的积累达到质量的飞跃呢?

教学完这节课后我在“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方面我有以下收获:

一是“创情境”。

只有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计算才能打破枯燥,激发学习兴趣。

二是“明算理”。

只有学生理解了算理,才能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才能有助于学生自主提炼出计算方法。

三是“讲数量”。

讲数量的前提是讲质量,保证了质量和速度才能积聚数量,而当学生经历一定数量的计算后,能达到质的飞跃,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算理并能灵活解决问题。

总之,这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思维的多元性,注意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中体现自我的价值,品尝成功喜悦,同时实现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并让学生感受“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这一数学思维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