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解期末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0242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解期末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局解期末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局解期末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局解期末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局解期末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局解期末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局解期末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解期末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局解期末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后组:

有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分布于枕区。

3.面动脉走行位置和分支。

走行位置:

面动脉是颈外动脉分支之一,于颈动脉三角内起自颈外动脉,穿经下颌下三角。

在咬肌止点前缘上行至面部,然后迂曲斜向前上方,经口角和鼻翼外侧至内眦,改名为内眦动脉。

分支:

面动脉主要分支有上、下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分别分布上、下唇和鼻部。

4.腮腺内穿行的结构。

纵行:

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静脉、耳颞神经。

横行:

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面神经及其分支。

上述血管和神经由浅入深依次为:

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和耳颞神经。

5.面神经出颅后的走行、分段及分支。

走行:

面神经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入腮腺,先分为上、下两干,再各分为数支并相互交织成丛,最后分为五组分支,支配面肌。

面神经因穿腮腺而分为三段:

第一段:

面神经干从茎乳孔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

第二段:

为穿腮腺内的一段。

第三段:

为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的部分。

面神经的分支和分布:

(1)颞支:

离腮腺上缘,斜越颧弓,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上部。

(2)颧支:

从腮腺前端穿出后,支配眼轮匝肌下部及上唇诸肌。

(3)颊支:

出腮腺前缘,支配颊肌和口裂周围诸肌。

(4)下颌缘支:

由腮腺下端穿出,行于颈阔肌深面,越过面动、静脉的浅面,沿下颌骨下缘前行,支配下唇诸肌及颏肌。

(5)颈支:

从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颌角附近至颈部,行于颈阔肌深面,并支配该肌。

第二章颈部

1.(颈部)神经点:

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丛皮支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故称神经点。

2.颈动脉鞘:

为颈筋膜在颈部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结构的筋膜鞘。

3.颈动脉窦:

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膨大处,称颈动脉窦。

该窦壁上有压力感受器,参与调节血压作用。

4.颈襻:

由第1~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构成。

第1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随舌下神经走行,后又离开该神经构成舌下神经降支,该降支又名颈襻上根。

第2、3颈神经前支的纤维,经过颈丛联合,发出降支,称为颈襻下根。

上、下两根在肩胛舌骨肌中间腱上缘,颈动脉鞘表面浅面合成颈襻。

5.颈交感干:

位于脊柱颈段两侧,椎前筋膜后方,由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

6.椎动脉三角:

外侧界为前斜角肌,内侧界为颈长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1段,上述三界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椎动脉三角。

三角的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

该三角内的主要结构有椎动、静脉,甲状腺下动脉,交感干及颈胸神经节等

7.Virchow淋巴结:

即左侧斜角肌淋巴结。

该淋巴结属颈外侧下深淋巴结的一部分,位于前斜角肌前方、左静脉角处。

当肿大时,可在左锁骨上缘与左胸锁乳突肌后缘交角处即可触及。

1.简述颈部境界、分区和三角。

(1)颈部境界:

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颈部上界;

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为颈部下界。

(2)颈部分区:

颈部一般分为两大部分。

两侧斜方肌前缘之间和脊柱颈部前方的部分,称固有颈部,即通常称的颈部,斜方肌覆盖的深部与脊柱颈部之间的部分,称项部。

固有颈部以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为界,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

颈前区:

以内侧界为颈前正中线、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外侧界为胸锁乳突肌前缘为界。

胸锁乳突肌区:

即该肌所在的区域。

颈外侧区:

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锁骨中1/3上缘之间,又名颈后三角。

(3)颈部三角

颈前区三角:

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颏下三角、颈动脉三角、肌三角。

锁骨上小窝。

颈外侧区(颈后三角):

枕三角(肩胛舌骨肌斜方肌三角)、锁骨上大窝(锁骨上三角、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

2.颈丛如何构成?

皮支在何处浅出?

有哪些皮支?

各皮支走行位置及分布于何处?

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构成。

颈丛皮支在胸锁突肌后缘中点(神经点)处,有4条皮神经浅出。

枕小神经:

勾绕副神经,沿胸锁乳突肌后缘行向后上,分布于枕部皮肤。

耳大神经:

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伴颈外静脉上行,分布于耳郭及腮腺区皮肤。

颈横神经:

横行向前,越过胸锁乳突肌中份,穿过颈阔肌后,分布于颈前区皮肤。

锁骨上神经:

可分为三支,在锁骨上缘处浅出,跨过锁骨,分布于颈前外侧部、胸上部(第2肋以上)及肩部等处的皮肤。

3.简述颈筋膜。

颈筋膜位于浅筋膜和颈阔肌的深面,围绕颈、项部诸肌、器官、血管、神经周围构成筋膜鞘及筋膜间隙。

颈筋膜大致可分为浅、中、深三层。

现将有关结构分述如下:

(1)浅层:

围绕整个颈部,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形成肌鞘,并向后附着于项韧带和第7颈椎棘突,向前在正中线两侧彼此相连续,向上附着于颈上界的骨面,向下附着于颈胸交界处的骨面。

该层筋膜在下颌下三角和腮腺区分为两层,分别包绕腮腺和下颌下腺,形成两腺筋膜鞘。

(2)气管前层(气管前筋膜或内脏筋膜):

紧贴在舌骨下肌群的后面,并与其筋膜愈着,经甲状腺及其血管、气管颈部及颈动脉鞘的前方,两侧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与颈筋膜浅层相连。

上方附着于舌骨,下方续于纤维心包。

该筋膜于甲状腺左、右侧叶的后外方分前、后两层,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

(3)椎前层(椎前筋膜):

即颈筋膜深层,位于椎前肌及斜角肌前面,上起自颅底,下续前纵韧带及胸内筋膜。

该筋膜向下外方包绕腋血管及臂丛,形成腋鞘。

(4)颈动脉鞘:

是颈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

上起自颅底,下续连纵隔。

4.简述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和内容。

颈动脉三角境界:

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颈动脉三角内容:

有舌下神经及其降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以及颈深淋巴结等。

5.简述甲状腺的形态、被膜、位置、毗邻和血供。

甲状腺的形态:

呈"H"形,有一峡部和两侧叶。

有些人有锥状叶,此叶连于左侧叶者略多。

甲状腺的被膜:

甲状腺的外膜称真被膜,即纤维囊。

在真被膜外,气管前筋膜分前、后两层包绕甲状腺,形成腺鞘。

该腺鞘,又称甲状腺假被膜。

真、假被膜之间为囊鞘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及甲状旁腺。

甲状腺的位置与毗邻:

甲状腺的两侧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上部的前外侧,上极平甲状软骨中点,下极至第6气管软骨。

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的前方。

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

侧叶的后内侧邻接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等。

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鞘内的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以及位于椎前筋膜深面的颈交感干相邻。

甲状腺血供:

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根部的前面,行至侧叶上极附近分为前、后两支。

前支沿侧叶前缘下行、分布于侧叶前面,并有分支沿甲状腺峡的上缘与对侧支吻合;

后支沿侧叶后缘下行。

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升支吻合。

甲状腺下动脉由甲状颈干分出,沿前斜角肌内侧缘上行,在颈动脉鞘与椎血管之间弯向内下,近甲状腺侧叶下极再弯向上内,至侧叶后面分为上、下两支,分布于甲状腺等器官。

部分人还有甲状腺最下动脉,可起自头臂干、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或胸廓内动脉。

该动脉沿气管前方上升,达甲状腺峡,参与甲状腺动脉之间在腺内、外的吻合。

6.简述膈神经组成及其在颈部的走行位置。

膈神经由第3~5颈神经前支组成。

膈神经位于前斜角肌前面,椎前筋膜深面;

其前方有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中间腱、颈内静脉、颈横动脉和肩胛上动脉;

内侧有颈升动脉上行。

该神经经胸膜顶的前内侧,迷走神经的外侧,穿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进入胸腔。

7.试述副神经的走行位置和分布。

副神经由颈静脉孔出颅,经二腹肌后腹深面,颈内动脉前外侧,在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穿入并发支支配该肌。

副神经本干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在该处有枕小神经勾绕。

在枕三角内,该神经经肩胛提肌表面,斜过枕三角中份,此段位置表浅,周围有淋巴结排列。

此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进入该肌深面,并支配该肌。

第三节胸部

1.锁胸筋膜:

是位于喙突、锁骨下肌下缘及胸小肌上缘之间的深筋膜。

其深面有胸内、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分支穿出到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经此筋膜入腋腔。

2.乳房悬韧带:

乳房结缔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两端分别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称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

乳腺癌时,淋巴回流受阻引起乳房水肿,同时乳腺癌局部的纤维组织增生,乳房悬韧带变短,使皮肤形成许多小凹陷,呈橘皮样改变。

1.胸骨角的意义:

⑴胸骨角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即食管第2狭窄处,是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

⑵胸骨角平主动脉弓起止处

⑶胸骨角平气管杈

⑷胸骨角平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

⑸胸骨角平第4胸椎体下缘

⑹胸骨角平奇静脉汇入上腔静脉的注入点

⑺胸骨角平上下纵膈的分界线

⑻胸骨角平动脉韧带连于左肺动脉与主动脉弓之处

2.乳房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乳腺脓肿手术切口如何?

乳房位于第2~6肋高度,浅筋膜浅、深两层之间,胸肌筋膜表面,自胸骨旁线向外可达腋中线。

青春期未授乳女性的乳房呈半球形,乳房中央有乳头,乳头上有输乳孔,乳头周围的皮肤着色区称乳晕。

乳房内有乳腺和脂肪构成。

乳腺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0个乳腺叶,每个乳腺叶又分为若干乳腺小叶,每一乳腺叶有一输乳管。

由于乳腺叶和输乳管都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所以进行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时,切口应与乳腺叶和输乳管的排列方向一致,即呈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乳腺叶和输乳管。

3.乳房的血液供应和淋巴回流如何?

乳房主要由胸廓内动脉的穿支、肋间后动脉的分支和腋动脉的分支供血。

胸廓内动脉的第2~4穿支较大,行乳腺癌根治术时,应注意结扎。

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这是乳房淋巴回流的主要途径;

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乳房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并与对侧乳房淋巴结相吻合;

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并与腹前壁上部及膈下的淋巴管相吻合;

乳房深部的淋巴管经乳房后隙继穿胸大肌注入胸肌间淋巴结或尖淋巴结。

当乳腺癌累及浅淋巴管时,可导致所收集的淋巴回流受阻,发生淋巴水肿,再加上乳房悬韧带牵拉,使局部皮肤呈“桔皮样”改变,是乳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4.在腋后线附近,施行胸膜腔穿刺术需经过的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肋间肌、胸内筋膜和壁胸膜。

第四节腹部

1.腹直肌鞘是由腹壁三层阔肌的腱膜包裹腹直肌构成的,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及腹横肌腱膜组成(半环线或弓状线以上部分)。

但在脐下4~5cm处,上述三层阔肌的腱膜均移行至腹直肌的前面而构成腹直肌鞘前层,鞘后层缺如,其下缘形成一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线以下部分的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2.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由外上斜向内下方的肌肉筋膜裂隙,长4~5cm(女性者稍狭长),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

3.腹股沟内、外侧窝在腹股沟韧带的上方,脐外侧襞的内、外侧,分别是腹股沟内、外侧窝,是腹前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从腹股沟外侧窝突出,则形成腹股沟斜疝,如从腹股沟内侧窝突出,则形成腹股沟直疝。

4.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三者所围成的三角,称胆囊三角。

5.右肠系膜窦由小肠系膜根、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2/3部分围成的区域,称右肠系膜窦,其后界为腹后壁腹膜。

该窦是近乎封闭的三角形区域,窦内积脓时则不易扩散。

6.左肠系膜窦呈斜方形,其内界为小肠系膜根,外界为降结肠,上界为左1/3横结肠及其系膜,下界为乙状结肠及其系膜,后界为腹后壁腹膜。

该窦下端开放,与盆腔相通,积脓可扩散至盆腔内。

7.系膜三角在系膜缘处,肠壁与两层腹膜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系膜三角。

因三角处肠壁无浆膜,不易愈合,故行小肠切除吻合术时,应妥善缝合,以免形成肠瘘和感染扩散。

8.腹股沟三角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腹股沟三角。

腹股沟直疝由此三角区突出,腹股沟斜疝则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深环进入腹股沟管。

9.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1.什么叫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由外上方斜向内下方的肌肉筋膜裂隙,长4~5cm(女性者稍狭长),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管有四个壁及内、外两个口。

前壁:

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在管的外1/3处有腹内斜肌的起始部;

后壁:

为腹横筋膜,在管的内侧1/3处有腹股沟镰;

上壁:

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

为腹股沟韧带。

内口为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上方一横指处,是腹横筋膜的一个卵圆形孔。

孔的内侧为腹壁下动脉,浅层有腹内斜肌,深层为腹膜所覆盖。

外口为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的一个三角形裂隙。

2.腹壁下动脉起于何动脉?

其行程和体表投影是怎样的?

.腹壁下动脉在临近腹股沟韧带处起自髂外动脉,行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经深环的内侧斜向上内,穿腹横筋膜,上行于腹直肌与腹直肌鞘后层之间,在脐附近与腹壁上动脉吻合,并与肋间后动脉的终末支在腹直肌的外侧缘相吻合。

腹壁下动脉的体表投影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与脐的连线。

作腹腔穿刺宜在此线的外上方,可避开此动脉。

3.腹前外侧壁在何区域较为薄弱?

为何疝气多发于此?

腹股沟区是腹前外侧壁较为薄弱的区域,该区位于下腹部两侧,呈三角形,其内侧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

疝气多发生于此的原因有:

①腹外斜肌在此处移行为薄弱的腱膜,并在其下方形成一裂口(浅环);

②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下缘未达到腹股沟韧带的内侧部,因而该部没有肌肉遮盖;

③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而形成潜在性裂隙;

④当人体站立时,腹股沟区所承受的腹内压比平卧时约高三倍。

4.试述胃的位置和毗邻?

胃在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

但在活体上,可因体位、呼吸和胃内容的多少而有变化。

直立时,除贲门外均可向下移动,胃大弯可降至脐以下,幽门有时可降至第3腰椎水平。

胃前壁右侧半被左半肝遮盖;

左侧半上部被膈覆盖;

胃底适对左膈穹;

其余部分直接与腹前壁相接触。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左肾、左肾上腺、胰、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

5.分布于胃的动脉有哪些?

胃的动脉主要来自腹腔干的分支,沿胃大弯、胃小弯形成两个动脉弓。

由弓上发出许多小支至胃前、后壁。

这些小支在胃壁内互相吻合,形成丰富的血管网。

分布于胃的动脉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胃短动脉和胃后动脉。

6.胃周围主要有哪些淋巴结群?

其各自的输出管汇入何处?

(了解)

胃的淋巴管起始于胃粘膜的毛细淋巴管网,后进入粘膜下和肌层中,然后再引流至区域淋巴结,最后汇入腹腔淋巴结。

胃的淋巴结有:

①胃左、右淋巴结:

沿同名血管排列,分别收纳胃小弯侧胃壁相应区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结。

②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沿同名血管排列,分别收纳胃大弯侧胃壁相应区的淋巴,胃网膜左淋巴结注入脾淋巴结,胃网膜右淋巴结注入幽门下淋巴结。

③贲门淋巴结:

位于贲门周围,常归入胃左淋巴结,收纳贲门附近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结。

④幽门上、下淋巴结:

在幽门上、下,收纳胃幽门部的淋巴,幽门下淋巴结还收纳胃网膜右淋巴结以及十二指肠上部和胰头的淋巴。

幽门上、下淋巴结的输出管均汇入腹腔淋巴结。

⑤脾淋巴结:

在脾门附近,收纳胃底部和胃网膜左淋巴结的淋巴,通过沿胰上缘脾动脉分布的胰上淋巴结汇入腹腔淋巴结。

7.胃的副交感神经来自于何处?

是怎样分布至胃的?

胃的副交感神经来自左、右迷走神经,在胸腔中于食管壁处形成食管丛,然后向下又重新组成迷走神经前干和后干。

前干主要来自左迷走神经,在贲门附近分为肝支和胃前支。

肝支在小网膜内右行入肝丛。

胃前支伴胃左动脉,在小网膜内距胃小弯约1cm处右行,发出若干分支(4~6条)至胃前壁,其中至角切迹附近的终末分支呈“鸦爪”形,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的前壁。

后干主要来自右迷走神经,在贲门处分为腹腔支和胃后支。

腹腔支沿胃左动脉右行入腹腔丛。

胃后支沿胃小弯深面右行,分支分布于胃后壁,最后也似“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的后壁。

8.国人阑尾常见的位置有哪些?

①回肠前位:

约占28%,阑尾浅在回肠末段前方,尖向左上。

②盆位:

约占26%,阑尾跨腰大肌前面入盆腔,尖端可触及闭孔内肌或盆腔脏器。

③盲肠后位:

约占24%,阑尾深在盲肠后方,髂肌前面,尖端向上。

④回肠后位:

约占8%,阑尾在回肠末段后方,尖向左上。

⑤盲肠下位:

约占6%,阑尾在盲肠后下,尖向右下。

第六节脊柱区

1.脊肋角:

是指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交角,肾位于该角的深部,是肾囊封闭常用的进针部位。

2.胸腰筋膜:

位于胸背区和腰区的深筋膜,在胸背区较为薄弱,覆于竖脊肌表面,向上续项筋膜,内侧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附于肋角,向下至腰区增厚,分为前、中、后三层。

后层覆于竖脊肌后面,与背阔肌和下后锯肌腱膜愈着,向下附于髂嵴,内侧附于腰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在竖脊肌外侧缘与中层愈合,形成竖脊肌鞘;

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内侧附于腰椎横突和横突间韧带,外侧在腰方肌外侧缘与前层愈合,形成腰方肌鞘;

前层位于腰方肌前面,内侧附于腰椎横突尖,向下附于髂腰韧带和髂嵴后份,上部增厚形成内、外侧弓状韧带。

3.钩椎关节:

由第3~7颈椎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唇缘所组成,椎体钩随着年龄增长,常出现增生,可能压迫脊神经或椎血管,造成颈椎病。

17.听诊三角位于肩胛骨下角内侧处,其下界为背阔肌上缘,内上界为斜方肌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

三角的底为薄层脂肪组织、筋膜和第6肋间隙,该三角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4.枕下三角:

位于枕下、项上部深层,是由枕下肌围成,其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

三角的底为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三角内有枕下神经、椎动脉通过。

5.腰上三角:

在背阔肌深面,第12肋的下方,其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

三角底为腹横肌起始部腱膜,深面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通过。

该三角为腹后壁薄弱区之一,腹腔器官可经三角向后突,形成腰疝。

6.腰下三角:

在腰上三角的外下方,其下界为髂嵴后部,外上界为腹外斜肌后缘,内上界为背阔肌前下缘。

三角的底为腹内斜肌。

该三角为腹后壁又一薄弱区,亦可形成腰疝。

1.简述脊柱区的层次结构?

脊柱区的层次结构由浅而深为: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肌和血管神经等组成。

浅筋膜内有皮神经和浅血管,皮神经主要来自脊神经后支,如枕大神经、第3枕神经、臀上皮神经及臀中皮神经等,浅血管有枕动脉、颈浅动脉、肩胛背动脉、肋间后动脉、胸背动脉、腰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及其伴行静脉;

深筋膜形成的结构有项筋膜和胸腰筋膜;

背肌由浅而深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有斜方肌、背阔肌和腹外斜肌后部,第二层有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和腹内斜肌后部,第三层有竖脊肌和腹横肌后部,第四层有枕下肌、横突棘肌和横突间肌等;

深部血管有:

枕动脉、肩胛背动脉、椎动脉及其伴行的静脉;

深部神经有:

脊神经后支、副神经、胸背神经和肩胛背神经。

2.简述项背部肌肉的神经支配?

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背阔肌由胸背神经支配,夹肌由颈神经后支支配,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上后锯肌和下后锯肌由肋间神经支配,竖脊肌、枕下肌、横突棘肌和横突间肌均由脊神经后支支配。

3.从腰部作腰椎穿刺,由浅入深要经过哪些层次结构?

腰椎穿刺的常用部位为第3、4腰椎之间或第4、5腰椎之间。

穿刺一般是从后正中线稍旁刺入,由浅入深要经过的主要结构为: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背阔肌、深筋膜深层、竖脊肌、横突棘肌、黄韧带、硬膜外腔、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蛛网膜下腔。

4.椎管壁的构成如何?

椎管是一骨纤维性管道,其前壁为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后壁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椎管的骶段由骶椎的椎孔连成,为骨性管道。

构成椎管壁的任何结构发生病变,如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等原因,均可使椎管腔变形或变窄,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第七节上肢部

1.三边孔位于腋腔后壁上的三角形间隙。

其上界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2.四边孔位于腋腔后壁上的四边形间隙。

其上界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3.肌腱袖又称肩袖或旋转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胛下肌的腱性部,在肩关节囊的上、后和前方连成腱板,与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悬吊和固定作用。

4.肱骨肌管肱三头肌的内、外侧头、长头与肱骨桡神经沟形成一个绕肱骨中份后面的管道,内有桡神经及伴行的肱深血管,故又称为桡神经管。

5.肘后三角指正常肘关节在屈肘呈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尖端,三点连线成尖向远侧的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当肘关节伸直时,三点成一直线。

在肘关节脱位或骨折时,上述正常关系即发生改变。

6.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围成。

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等九条肌腱穿过,分别被屈肌总腱鞘(尺侧囊)和拇长屈肌腱鞘(桡侧囊)包绕。

两鞘之间有正中神经通过,当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引起腕管综合征。

7.解剖学“鼻烟壶”为位于手背外侧部的浅凹,在拇指充分外展并后身时明显。

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

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

近侧界为桡骨茎突。

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

窝内有桡动脉通过,可扪及其搏动。

1.腋腔的构造及其组成是什么?

胸侧壁与臂上部之间所形成的皮肤凹陷称为腋窝。

皮肤、浅筋膜内含有大量的皮脂腺和汗腺。

腋腔位于腋窝皮肤及筋膜的深面,胸廓与臂部之间,由骨和肌肉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