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解析天津卷语文纯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0056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解析天津卷语文纯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真题解析天津卷语文纯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真题解析天津卷语文纯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真题解析天津卷语文纯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真题解析天津卷语文纯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解析天津卷语文纯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真题解析天津卷语文纯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解析天津卷语文纯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真题解析天津卷语文纯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项,“开城布公”应为“开诚布公”。

本题主要是围绕形近字替代,可依据语意及偏旁来推断。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________有加。

然而,“宝库”和“殿堂”虽好,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甚至很遥远。

普通百姓往往________。

一些人从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

图书馆________“宝库”“殿堂”,________“知识公园”。

A.崇敬   望而生畏   不仅是   而且是

B.尊崇望而生畏不应是而应是

C.崇敬敬而远之不应是而应是

D.尊崇敬而远之不仅是而且是

3.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崇敬”,指推崇尊敬。

一般指对人和事物的敬仰。

“尊崇”,指尊敬推崇。

对图书馆宜用“崇敬”。

“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

“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

普通百姓对图书馆的态度,应用“敬而远之”。

“不应是……而应是……”表并列关系,“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

根据语境,应用“不应是……而应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B.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不断对《论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学传统。

C.“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每年会有近5个月的时间执行深海资源勘察、环境勘探、海底生物研究等项工作。

D.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4.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成分赘余,删除“尤其”;

C项,动宾搭配不当,把“工作”改为“任务”,或把“执行”换为“开展”;

D项,句式杂糅,“采用……说法”与“以……为准”杂糅,删除“以……为准”。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风筝节上,各式纸鸢迎风起舞。

其中全国最大、直径30米的巨型软体风筝——滚地龙的放飞成为节日的一大亮点。

B.俗语讲:

日久见人心。

心者思想也,常人之心,年月可现,哲人之心,世纪方知。

C.我国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如《英雄儿女》(根据巴金《团圆》改编)、《红高粱》(根据莫言《红高粱家族》改编)……等等。

D.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

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

《礼记·

礼运》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

5.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项,正确的标点符号应为“常人之心,年月可现;

哲人之心,世纪方知”,“常人之心”与“哲人之心”属并列关系;

C项,省略号与“等等”删除其中的一个;

D项,“家庭”后的顿号改为逗号,属于并列层次不当。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

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

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

“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

“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

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

“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

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

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

“‘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

”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

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

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

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

“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

6.下列对“微博粉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B.“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象。

C.“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D.“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遇到的痛苦、挫败、恐惧等,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

6.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项,由第三段“这些微博上的信息……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可知,“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与“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没有因果关系;

B项,无中生有,由第一自然段“‘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建构了生活的幻象”可知,“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错误;

D项,“微博粉丝”把精力投放在微博上的目的是“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微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B.“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C.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比专门追星的“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D.根据劳伦斯·

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我情感的作用。

7.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

“‘微博粉丝’与传统‘粉丝’都能获得”,“都”字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微博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会产生一定影响。

B.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为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C.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著名门户网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来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D.“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8.D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D项,“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错误。

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与传统的“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是相同的。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

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

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

姚氏,故杭之右姓。

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

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

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

“汝亦为此恶行乎?

吾无望矣。

”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

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

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

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

“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潜斋喟然叹曰:

“为其无以为丧也。

”敬恒曰:

“请为先生任之。

”殡葬皆出其手。

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

“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

”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

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

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

“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

敬恒对曰:

“游魂⑤不日底定矣。

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

”闽督肃然颔之。

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

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

然敬恒卒以贫死。

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

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

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

父亡无所荫庇。

②市廛(chá

n):

店铺集中的地方。

③时:

通“伺”。

④海上事:

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

⑤游魂:

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恒皇恐,长跪谢     谢:

感谢

B.访以海上事 访:

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 颔:

点头同意

D.遂以此落其家 落:

使……衰败

9.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谢”应为“道歉”的意思。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0.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项,均是连词,意思是“于是,就”。

A项,连词,表目的,是“来,用来”的意思。

/介词,是“因此”的意思。

B项,动词,意为“做”。

/介词,“替,给”的意思。

D项,连词,表示转折。

/连词,表并列。

11.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诵读经典,泰然自若。

11.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名声未彰的原因是“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而并非“他是商贾”。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能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12.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全文主要以叙事来刻画人物形象,传神的语言描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参考译文】

《李二曲集》中另外辑录前代讲学的各位士人,有出身于农工商贾之中的,共编为一卷,用来勉励后学之人。

依我最近所听到的一些事情来看,近来应潜斋的高才弟子中有叫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的,都是父亡无所荫庇,成为儒学大师的。

凌嘉印、沈文则的名声尤其高,记载于沈端恪公为他们写的传记里。

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姚敬恒,讳字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

姚家,是杭州的大姓。

姚敬恒年少时死了父亲,他母亲有贤德。

姚敬恒不去应考科举,隐藏在市井之中,曾经经营小生意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来养家。

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到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说:

“你怎么能做这种恶行呢?

我没什么指望了。

”姚敬恒非常恐慌,长跪在地上向母亲道歉,请求改正自己的行为。

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朗诵《大学》一遍,应潜斋先生向来喜欢他。

一言一行,姚敬恒都服从老师的教诲,静默无为,韬光养晦,凡事一定从厚道出发。

沈甸华先生去世,应潜斋两天不吃饭,姚敬恒问道:

“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应潜斋长叹道:

“是因为没办法为他办丧事啊。

”姚敬恒说:

“请让我为先生做这件事。

”(沈甸华的)殡葬都是他亲手安排。

应潜斋不肯轻易接受他人财物,只有姚敬恒送的不推辞,说:

“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从不义中来的啊。

”然而姚敬恒也不是敢出太多,每次等到应潜斋钱物匮乏时才给他,至死不变。

应潜斋死后,姚敬恒办丧事时按照古代老师弟子的礼仪操办。

姚江黄先生教诲别人很少有可意的,唯独看见姚敬恒,答应收他为徒,说:

“他是独行传中那些节操高尚,不随俗沉浮的人物啊。

姚敬恒曾经到福建一带游学,福建总督姚公盛情宴请他,询问他平定台湾的事情。

姚敬恒回答道:

“郑成功没多久就会平定台湾,但是福建兵力枯竭,您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福建总督肃然点头同意。

然而因为学习学问的缘故,姚敬恒经营的生意没什么特别增加收益的,再加上经常施舍,渐渐入不敷出,因此家道中落。

晚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关押在牢狱,宪使去牢狱看囚犯,姚敬恒朗诵《大学》,宪使对他很吃惊,进入他的牢室,看见他几案上都是程(程颢、程颐)、张(张载)的书籍,喊他跟他一块坐下说话,很是吃惊,当天就释放了他。

然而姚敬恒最终因为贫穷而死。

他生平做事,只在亲为,不写书,因此了解他的人很少。

我既把志文附在了《潜斋墓表》之后,又捡拾他的一些逸事为他作传,来跟凌嘉印、沈文则的传文相配,暂且等待以后有像李二曲这样的人。

可惜的是寻访他母亲的姓氏,竟然没有所得。

第Ⅱ卷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2分)

13.[答案]

(1)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2)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到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

(3)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根据上下文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的用法等。

得分点:

(1)“躬行”、“顾”各1分,语意通畅1分;

(2)“贸”、“愠”各1分,语意通畅1分;

(3)“丧”1分,语意通畅1分,还要考虑“无乃……欤”这一固定句式的翻译。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14.

(1)[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解答时,一方面应依据诗歌所显示的季节特点来思考,另一方面结合诗歌中“新衣”这一意象及关键词语“凉”来分析,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

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

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角度分析。

“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开阔的特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又形成了刚健有力的意境。

(3)[答案]示例: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题干指向性明确,实写一般指向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虚写一般指向诗歌所表现的情感,答题时一定要把握虚实之间的关联性。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

(5分)

(1)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劝学》)

(3)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6)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15.[答案]

(1)黎民不饥不寒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以手抚膺坐长叹 (4)戎马关山北 (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6)有暗香盈袖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

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如今谁又在乎过?

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被镀上了金色。

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过去。

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

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

“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年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

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腆着脸不客气地问:

“有吃的吗?

”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

“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

要多少钱?

”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

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看。

姑娘接过话题问道:

“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有手抓羊肉不?

“有!

”回答一样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

便回身招呼伙伴们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

不一会儿,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

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的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

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

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

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

“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

“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

“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暖。

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

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

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

老实说,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

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

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

之前说好了的:

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

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

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