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娘娘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9927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山娘娘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半山娘娘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半山娘娘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半山娘娘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半山娘娘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山娘娘庙文档格式.docx

《半山娘娘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山娘娘庙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半山娘娘庙文档格式.docx

清代,诗人厉鹗题《撒沙夫人庙》诗,道光十九年(1829),重建的半山娘娘庙山门内的石刻楹联为“障半壁之江山,撒沙助阵,南宋首崇祀典;

拯四方之疾痛,佑民福国,皋亭久著神灵”。

八百多年来,半山娘娘庙屡建屡毁,然儒家崇德报功的半山娘娘庙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庙宇遗址上香火却延绵不断。

1990年,半山镇半山村倪氏后裔,在原庙址前重建半山娘娘庙,近年来,每逢农历五月初一(半山

娘娘诞辰之日),江、浙、沪等地前来进香者已达万余人次。

典故:

北宋末年,金兀术得知宋朝的小皇帝逃走了,便亲自带领一支骑兵追赶。

小康王逃出金兵大营,渡过长江,过了皋亭山,身边便连一个保驾的人都没有了。

这一天,小康王逃到半山,又乏又饿,两眼昏花,从马背上跌了下来。

金兵越追越近,急坏了小康王,正在这辰光,她听到一阵“沙沙沙”的脚步声,抬头一看,山上有个农家姑娘在扒松毛;

一直大竹篓里装满了松毛。

小康王脸迷昂叫道:

“大姐救命!

大姐救命!

”。

姑娘回头一看,见是一个陌生的后生,弄不清他为什么喊救命。

小康王忙把自己的身世一五一十的都说了出来,口口声声道:

“若蒙姑娘解此危难,来日重整江山,决不忘记救驾之功”。

姑娘听完小康王的话,又听到马蹄声越来越近,连忙把竹篓里的松毛都倒到地上,朝康王招招手,要他蹲到竹篓里去。

等到小康王蹲进竹篓,姑娘就捧起松毛,盖在康王上面。

姑娘重新拿起竹耙,跑到路口,扒起沙泥朝天上撒开去,一歇辰光,弄得满天都是泥沙了。

金兀术追到这里,那些兵将分不清东南西北,没办法,只得下令从原路返回。

金兵退去了,姑娘把小康王扶出竹篓。

小康王对姑娘说:

“卿护驾有功,临安登基后,一定派人前来迎接,册封卿为贵妃,决不食言!

可是小康王到了临安后,便在凤凰山下筑起了宫殿,日夜饮酒作乐,早把姑娘救他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始终没有派人来接姑娘。

哥哥眼看着妹妹得年纪一年比一年得老下去,怕耽搁她得终身,挽人托媒,想给她找个婆家。

可人家听说康王封她为贵妃得事情,谁家也不敢冒这个奉献。

嫂嫂尖嘴薄舌,挖苦她说:

“铜盆亮,好照相,看你像不像贵妃,皇上会要你!

!

”姑娘听了实在难受,不久就病倒了,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左邻右舍也心酸:

“姑娘一把黄沙,久了皇帝得命,保住了宋朝得半壁江山;

可皇帝得一句话,倒害了姑娘得一条性命!

等到康王记起这件事情,派了钦差大臣来接过娘得时候,姑娘已经死了。

小康王下诏在半山顶上为她造了一座“娘娘庙”,称她为“半山娘娘”.

介绍:

1、边走边说

沿着这条山径,前面就是大家期望已久的半山娘娘庙,半山娘娘庙,本名撒沙夫人庙,又俗称为半山庙,坐落于半山镇境内的皋亭山半山腰,建于南宋年间。

(插入前面的故事,边走边说),

 新中国成立初,尽存的建筑物因年久失修倒塌,遗址尚存。

八百多年来,儒家崇德报功的半山娘娘庙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虽庙宇屡建屡毁,然遗址上香火却一直延续不断。

 1990年,杭州市拱墅区半山镇半山村倪氏后裔募资在遗址前重建半山娘娘庙,庙内前有“娘娘殿”,后有“观音殿”,殿堂内外匾额、楹联为多名著名书法家撰写,西侧有数间厢房。

尽管庙宇显得简陋,但显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2000年来,每逢农历五月初一(娘娘诞辰之日),江、浙、沪等地前来半山娘娘庙进香的善男善女已达万余人次。

2、到大门后,逐步解说:

从正门—外观—大厅—摆设—屋檐—窗框—匾额,一一进行讲解说。

大厅

正门

       

摆设

走廊顶部

窗户2

窗户1             

   

匾额

廊檐  

半山娘娘庙遗址

沿着弯弯的石阶,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中,我们找到了半山娘娘庙遗址,这里悉数尽毁,只有后人为了纪念半山娘娘而立的石碑,耸立在树林中,边上有个亭子——沐恩亭(指蒙受恩惠的亭子)

虽然遗址尽毁,然儒家崇德报功思想广泛,香火延绵不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半山泥猫

半山泥猫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猫,它是只有名的双面猫,说起这只猫的身世,还是颇有来头的。

传说宋朝年间,拱墅区北部半山地区为桑蚕文化的发祥地,家家户户养蚕宝宝,有一姓倪的人家为了防止老鼠伤蚕,就养猫护蚕。

宋政和年间,倪家有女初长成,自幼聪慧,饲猫护蚕,蚕花兴旺,家业安康。

宋建炎年间,金兵入侵,百姓奋起反抗,倪家姑娘为保护家园而捐躯,后宋高宗封她为“半山娘娘”并建造庙宇供奉。

据说,娘娘庙内时常出现黑、白、黄等七彩神猫。

后来,倪氏后人除了忙于桑事,就自制双面泥猫摆放在半山娘娘庙前的一只石臼里出售给前来进香的人们。

那时候,杭嘉湖地区的蚕农们都流传说,半山买的泥猫,放在蚕匾或蚕架上,家里的老鼠就无影踪,蚕桑丰收。

至今杭嘉湖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家养蚕的农户,五一初一到半山娘娘庙赶庙会的时候看泥猫长着两撇胡须,着实可爱,价钱不贵,买了回家随手搁在蚕室的匾架上。

原先家里鼠害成群,养的桑蚕,一到夜里就受老鼠糟蹋,每天死伤不少。

这天夜里,蚕妇仍和往常一样,起身到蚕室给蚕饲叶。

忽然间撞见一只小花猫正在墙角追赶老鼠,一眨眼功夫寂静下来,什么声音也没有了,不见了老鼠,也不见了小花猫。

只发觉蚕架上买回的泥猫晃动了一下,就一动不动坐在那里了。

蚕妇好奇,用手去摸了摸它,只觉得泥猫全身的花毛还是柔软的,一会儿功夫就变硬变平了,身上温热的气息也变凉了。

从此蚕妇家鼠患也就消失了,老鼠不见了踪影。

这个故事传到村上,养蚕的人家都到半山来买泥猫,放在蚕匾或蚕架上,家家老鼠逃得无影无踪,从此蚕桑丰收,家家富裕。

村里的蚕农都说泥猫胜过真猫。

时间长了,泥猫就成了蚕农的镇鼠之宝。

后来,蚕农们就把泥猫当作一种吉祥物,希望能消灾祛邪,带来好运,祈求家业丰足。

半山泥猫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首先要取泥、和泥、入模、出模,然后要经过焙干、上白粉、线描、上彩、上清漆等十多道工序。

其中泥和模具的质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泥猫的质量和造型的活泼。

古时候,泥猫都由半山娘娘庙雇用的工匠手工制作而成,工艺讲究,泥猫造型如活猫再现,栩栩如生。

半山泥猫来源于民间,是近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人们的共同心愿,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信仰意识、价值取向、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在今年元宵节小河直街里,参加民俗风情展示的半山泥猫获得赏灯百姓的喜爱,参观者络绎不绝,有的人更是爱不释手,干脆买几个回家。

    泥猫护蚕

   栩栩如生的泥猫

半山娘娘庙会

半山娘娘庙会(俗称“轧蚕花”)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庙会活动,每年的五月初一(半山娘娘诞辰之日),杭嘉湖一带家中养蚕老年妇女就会云集自半山娘娘庙,祭祀半山娘娘诞辰,祈求蚕茧丰收。

清《康熙仁和志》载:

“皋亭山,今山前后桃花最繁,延播十里,游人载酒往来,妇女入半山祈蚕,清明时络绎不绝。

”杭、嘉、湖蚕乡女子,座船行上塘河,到半山桥(本名依锦桥)上岸,依次上山入半山娘娘庙,在娘娘殿内烧香,占卜当年蚕桑的丰收,默默祈祷时口中念念有词:

“求得菩萨保佑,愿蚕花廿四分。

”祈求娘娘保佑蚕业丰收。

一般香客是虔诚祈蚕,而无意观桃赏花。

范祖述《杭俗遗风》载:

“观桃不必专在半山,要以半山桃花最多,三月间,山中娘娘诞辰,游人藉此观桃……。

自南宋高宗年间始至今,香火不断。

庙会从五月初一的凌晨就开始,凌晨三点时入庙进香的人就络绎不绝,到早上七、八点时达到高潮,约有3000人。

庙内设有许多大圆桌,每桌上都围座着十几位老人,其中一位敲着小铃铛,领颂经文,其余老人手中折叠着纸莲花,口中随着领颂者念经文。

随着这几年的庙会人气渐旺,庙外有附近村民自发形成的集市,出售一些诸如香囊等手工制品和日常用品,热闹非凡。

每到节庆日,研究会成员义务管理,注重安全,包括五一初一半山庙会和年三十市民烧头香都十分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