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川教版Word格式.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川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川教版Word格式.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教学进度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第一、二周
与学生谈历史;
第1-3课
3
第三、四周
第4——7课
4
第五周
第8课及一、二单元测试
2
第六周
第9-10课
第七周
机动
第八周
第11-12课
第九、十周
第13-15课及第三、四单元检测
第十一周
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
第16-17课
2
第十三、十四周
第18-21课
4
第十五、十六周
第22-23课、复习前五单元
第十七周
小测前五单元
第十八周
复习最后两个单元
第十九周
复习阶段迎接期末考试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
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
并会进行对比。
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
“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
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
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
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
“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
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
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
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
(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
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
什么是化石?
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
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
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
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
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
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
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
(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
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
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
(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三、山顶洞人
时间:
距今约1.8万年
地域: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懂得爱美,
地位:
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
(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体质进步:
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
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
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
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板书设计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
生活的集体——氏族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
1.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养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能力,发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
2.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
3.通过北京人与猿类、现代人的比较,以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比较方法。
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南方地区学校以河姆渡遗址为第一重点,半坡遗址次之。
1.“新石器”的含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
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
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淘气、建造房屋,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分布着许多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让我们走进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体验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甘与苦吧!
学习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
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
(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
(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
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
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
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
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
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
利用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
一、河姆渡遗址
提问: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
生产工具怎样?
他们种植什么作物?
住什么样的房子?
主要饲养何种家禽?
手工业制造有哪些?
学生阅读第一目,观察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第8页《骨耜》《炭化稻谷》,然后回答。
讨论: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填表:
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影响。
生存的自然环境特点
生产生活突出特点
气候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原始农业:
种植水稻
原始畜牧业:
饲养水牛等
湖泊沼泽密布
采集业:
利用舟船,采集水生植物
捕捞业:
捕捞鱼蚌
居住:
建干栏式房屋
其他:
挖水井、制陶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
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
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
二、半坡遗址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
学生阅读第二目后回答。
填表:
自然条件对半坡原始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气候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炎热少雨
粟、麻、蔬菜
猪狗牛羊鸡等
植物种子果实
加工业:
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加工彩淘
建半地穴式房屋
比较:
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
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
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想象:
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
妇女:
采集、纺织;
男子:
耕作、打猎、制陶;
老人:
做家务、看小孩。
三、大汶口遗址
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遗址。
思考:
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
小结:
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
原始居民
时间
地区
原始农耕情况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半坡
大汶口
第3课远古的传说
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4.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3.“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师准备
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理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
学生准备
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2.肯定补充学生的回答,在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占了九成还要多一些,而你们知道汉族的由来吗?
3.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出内容:
简要叙述汉族的由来(重点抱握几个转换:
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而华夏族是由炎黄部落的组合发展而来的。
告诉学生,在历史发展、人类演进的进程中,华夏族不断融合周边的民族,逐步发展壮大,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局面,因此,汉族和其她少数民族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二、炎黄的斗争与融合
1.谈话转承:
刚才我们将到了汉族的由来,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去了解一下缘故时期的部落是这样一步一步融合成今天的汉族的。
大家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人类是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的,而由于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与部落之间结成联盟,联盟中会推举出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作领导。
大约四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这就是炎帝和黄帝。
(积极叫学生思考炎帝和黄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吗?
)
2.答疑:
炎帝和黄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于原因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炎帝和黄帝的挂图,讲:
这两位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们是我们共同的祖先。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他们分别领导了黄河流域的部落,由开始的斗争到后来的联合,再到后来的不断融合。
最终成为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古往今来很多华夏儿女都以各种形式祭奠自己的祖先。
4.播放课件,讲述:
这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修建的陵墓。
炎陵在湖南,黄陵在陕西。
每年清明节或者是其她重大的节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回来祭奠我们的祖先。
5.播放陕西祭奠活动的记录片,向学生作介绍。
6.设疑:
同学们看到的是今年在陕西举办的祭祀盛况,那么,老师请教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会如此虔诚地怀念远去的炎帝和黄帝,他们究竟做了哪些贡献?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教材上是怎么介绍的。
7.鼓励学生汇报阅读收获,并适时补充引导,让学生认识炎帝和黄帝在华夏子孙心中的崇高地位。
汇报阅读收获:
A.炎帝:
改进农具、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
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B.黄帝:
创制历法,指导人民生产;
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工具;
还发明了车船、铜器等;
C.他们都是杰出的部落首领,为人们所爱戴。
三、组织讨论
A.炎帝和黄帝的贡献、他们的精神、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及其在华夏儿女心中的地位,还应包括学习体会等。
(教师)
B.与同学充分讨论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关见闻结合起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使自己在学习知识、了解传说的过程中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第二课时
一、讲解传说引入新课
1.激发方式讲: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传说,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大禹治水的传说,告诉学生,早期的人类几乎住在大江大河边,就为水患埋下了伏笔,也是大禹治水的传说提供了依据。
2.设疑:
为什么是大禹治水而不是其她人呢,大禹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吗?
(这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大禹治水与“禅让制”
1.出示大禹的头像图片,讲解大禹治水的经过及其相关知识,包括治水的方法、所用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
同学们还不知道吧,大禹治水是舜给她的一个锻炼的机会,锻炼什么呢?
办事能力啊。
在那个时候,部落首领都是大家民主推选出来的,这种推选产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这个制度大概兴起于黄帝以后的很多年,首先是尧担任首领,接着是舜,后来就是禹。
三、讨论小结
1.引导:
传说毕竟是传说,因为它无从考证,它是人们在口头流传的,但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认识等情况,反映了当时人类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世界上的传说大都带有神学的色彩,也就是把人都神化了。
尽管如此,传说对于我们仍然有一些学习和了解的价值。
象大禹治理水的这个传说,他的智慧、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无不是我们学习的好素材,所以,现在你们就了解到的大禹的故事,大胆的发表你的意见和看法。
(明白传说有利有弊,但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仍然很多,利用传说也很重要)
2.巡查、倾听、融入学生的讨论活动
3.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4课夏朝和商朝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
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
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能力:
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1.剪辑传说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兴趣。
2.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习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4.制表:
简单制一个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师生共同总结,并完成活动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教法与学法
讲解法、课堂讨论法、提问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夏桀、商纣暴政的故事收集《封神榜》的故事。
放映剪辑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旁白: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
夏朝后紧接着哪个朝代?
下面将学到这些内容。
看影片、听师讲、读课题、步入学习状态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演示课件:
奴隶社会包括:
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