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欧洲欧洲高等教育区改革述评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8518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型欧洲欧洲高等教育区改革述评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知识型欧洲欧洲高等教育区改革述评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知识型欧洲欧洲高等教育区改革述评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知识型欧洲欧洲高等教育区改革述评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知识型欧洲欧洲高等教育区改革述评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型欧洲欧洲高等教育区改革述评文档格式.docx

《知识型欧洲欧洲高等教育区改革述评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型欧洲欧洲高等教育区改革述评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型欧洲欧洲高等教育区改革述评文档格式.docx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术、经济与政治可以加深欧洲各国间的关系。

基于这一变化以及舆论的影响,人们力图通过加强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合作,构建一个更为完整、更具深远影响力的知识型欧洲。

人们深信,形成一个体制相对统一的高等教育区可以巩固、加强欧洲各国在高等教育上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共同繁荣与发展的欧洲高等教育体。

  1988年,一场如催化剂般的变革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发生了,在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中,《博洛尼亚大学宪章》诞生了。

它为欧洲的高等教育系统的改组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和深刻的理论基础。

十年之后,在1998年巴黎大学800周年校庆上,英国、法国、德国与意大利的教育部长共同签下了《索邦宣言》(SorbonneDeclaration)。

在宣言中,这些国家不仅突出了大学已为时甚久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而且极力主张欧盟的成员国共同努力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

并且认为,一个在理念与体制上较为统一的高等教育区必须要与欧盟过去40年中所形成的商业、经济和金融市场相匹配,并能起到支撑作用。

《索邦宣言》呼吁共同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并提出了如下重要目标:

(1)构想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蓝图,它将使欧盟成员国、欧洲经济区成员国形成相对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以此促进整个欧洲大学间的自由交流、职员聘用。

(2)适应社会的要求和科学知识领域的发展,建设高质量、一流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

(3)拥有兼容性和可比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系统,以提升欧洲在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竞争力。

[2]

  二、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改革进程

  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是通过一系列的欧洲高等教育部长会议及相关宣言或公报来体现的,从1999年的《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Declaration)、2001年的《布拉格宣言》(PragueDeclaration)、2003年的《柏林公报》(BerlinCommunique)、2005年的《卑尔根公报》(BergenCommunique)到2007年的《伦敦公报》(LondonCommunique),我们可以发现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由外部体制到内在理念的逐步统一与协调。

  1999年6月18日到19日,欧洲29国的教育部长相聚在意大利的博格尼亚大学,签署了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博洛尼亚宣言》,为期十年的“博洛尼亚进程”正式启动。

欧洲国家一致协议,在2010年以前实现《博格尼亚大学宪章》和《索邦宣言》中提出的目标,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The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

相比《索邦宣言》,《博洛尼亚宣言》更像是一份执行文件。

《索邦宣言》提出了宏大的目标,但在表述上比较模糊,而《博洛尼亚宣言》则提出了行动的方案。

[3]

  《博格尼亚宣言》有以下主要设想:

(1)尊重欧洲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与多样性。

(2)形成更富有兼容性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

建立统一的学分制度,即欧洲学分互换体系(ECTS)。

基本计算方法是:

第一阶段为180-240ECTS学分;

第二阶段为90-120学分;

第三阶段没有学分要求。

每学分20-30课时,授课、作业、自学或实验各占1/3。

(3)促进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改革,以保证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力,使它和欧洲的文化、科学成就一样引人注目。

(4)致力于欧洲的跨国教育、资格鉴定、学分体制的流动性、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5)采用英美的“二元制学位制度”。

一级学位(学士学位)必须迎合现有的欧洲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其输送人才;

二级学位(硕士学位及以上)必须保持严格的学术标准。

(6)在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同时,还需考虑到各国文化语言、教育体制、政府间合作、非政府组织等方面的差异。

[4]

  2001年5月19日,为进一步推进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设想与目标,32个欧洲国家签署了《布拉格宣言》,强调了最为紧要的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区的建设必须有一个确保质量的共同框架。

(2)制订高等教育标准的重要性。

参加高等教育区的各国质量保障机构要遵循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标准和准则。

为此,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之间要有相互彼此承认的认证制度。

(3)高等教育院校、国家机构和欧洲高等教育网络系统之间形成有效合作,以实现信息的流通。

(4)鼓励各国的高等院校提出最佳的实践范例,以相互分享。

(5)在评价过程中将终身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之中。

《布拉格宣言》非常强调大学之间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建设强有力的欧洲区域互联网,从而为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架起沟通的桥梁”。

[5]

  2003年,在德国的柏林40个欧洲国家签署了《柏林公报》,进一步提出“促进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改革设想,明确指出它是建立知识型欧洲的重要支柱。

[6]同时,公报强调学术研究是整个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

因此,《博洛尼亚宣言》除提出学士-硕士二级学位外,还将博士学位纳入其中,使之成为第三级学位,以强化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柏林公报》还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之品质是高等教育区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各国形成统一的质量保障标准与方法是非常迫切的。

公报还提出了如下一些具体的行动方案:

(1)建立三级学位制度;

(2)设置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以方便各国相互之间承认学位与修读年数;

(3)建立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

  2005年5月19至20日,在挪威的卑尔根(Bergen)共有45个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长及代表参加会议,发表了《卑尔根公报》。

会议集中商讨各国质量保障制度的标准及评价方法、学历之认证。

由于距2010年高等教育区的整合还有5年时间,因此本次会议集中讨论了高等教育区的大体规划,以持续致力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方案。

同时公报还提出,必须实现各国学分和学历的认可,以实现学生跨国学习与流动的目标。

  2007年5月18日,在伦敦召开了新一轮的欧洲教育部长高峰会议,发布了有重要影响力的《伦敦公报》。

公报以“迈向欧洲高等教育区:

响应全球化世界的挑战”为主旨,主要有4方面内容:

(1)强化欧盟各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兼容性及可比性。

各国部长认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并且指出在推进学生流动、加强就业能力与强化欧洲吸引力的同时,要尊重各国高等教育的多元性。

(2)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欧洲高等教育区。

各国认为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本位,以期能创造有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3)消除跨国流动与各层级学位衔接的障碍。

各国部长呼吁,未来欧洲应更努力消除各层级学位间的衔接入学障碍,推动跨国间的学分转换承认及累积制度。

(4)持续举办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论坛。

公报指出,E4集团(E4Group-EUA,ENQA,EURASHE,ESIB)于2006年举办的首届欧洲质量保障论坛(EuropeanQualityAssuranceForum)是一种很好的平台,它为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品质保证提供了讨论空间。

公报还希望欧洲以外的地区也能认可欧洲高等教育区所设置的学历文凭与资格。

  三、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终极目标:

知识型欧洲

  欧洲之所以推进高等教育区的建设,是因为充分意识到高等教育必须为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做准备,“在欧洲,大学聘用了科研人员总数的34%,大学培养日益增多的高学历学生,因此有助于增强欧洲经济竞争力。

今天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工作在科技高度密集型部门”[7]。

1997年7月,欧委会发表了《2000年议程》,明确提出要“使知识经济政策成为欧盟内部政策的四支柱之一”[8]。

同年年底,欧委会又发表了题为《走向知识型欧洲》的报告,强调为实现经济的知识化而加强欧盟的教育、培训和人才质量。

自2000年3月里斯本理事会以来,建设知识型的欧洲就成为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首要目标。

  早在1995年,欧洲议会就推行了“苏格拉底项目”,旨在从高等教育上促进“知识型欧洲”的建设。

其目标为:

(1)促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发展,加强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创造。

(2)推广终身学习,以促进欧洲公民的技能和竞争力,并加强机会均等。

(3)通过有效的高等教育提升欧洲公民的精神,鼓励学生学习不同的欧洲语言,促进人们更多的相互了解与尊重。

该项目提出了欧洲的多元文化特色,认为它是知识型欧洲的重要基石之一。

(4)解决社会排斥的现象,不论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来源、性别,都要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

该项目由8个独立的计划组成,其中,“伊拉斯谟计划”直接指向高等教育。

  “伊拉斯谟计划”①以荷兰鹿特丹的哲学家、神学家和人文学家伊拉斯谟的名字命名。

出于对封闭式教育的不满,伊拉斯谟指出应努力寻找一种有助于各国家、地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知识,他相信跨文化的经验能使人们走向和平之路。

2002年起实施的“伊拉斯谟计划”寻求欧洲各国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致力于在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方面形成欧洲高等教育区。

截止2006年,包括欧盟成员国、欧盟区域教育和欧盟自由贸易协会成员国的30个国家,参加了“伊拉斯谟计划”。

2004年初,欧盟委员会决定发起新的“伊拉斯谟高等教育交流计划”。

该计划定位在硕士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交流,通过建立100个跨高校的“欧洲硕士专业点”和提供上万个奖学金和访问学者名额的方式,鼓励欧洲学生的跨国学习以及欧盟内部教师的跨国教学,以加强欧盟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新的伊拉斯谟计划为期10年,第一阶段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项目总预算为2.3亿欧元;

第二阶段将于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主要针对博士生阶段的教育培训。

  如果说“伊拉斯谟计划”是针对正规的高等教育机构的话,“达芬奇社区计划”则指向高等教育的终身学习层面,它试图在精神上促进人们的“知识欧洲型”意识。

[9]该项目支持终身教育政策,由会员国促进公民的知识和技能,为欧洲各国公民成功地融入欧洲生活和公民身份提供充分的培训。

该计划鼓励欧洲各国的学生跨国申请,强调人员的流动、多种语言的学习能力。

  除上述计划外,欧洲议会还推出了“塔姆普斯计划”(Tempusprogramme),它被认为是促进“知识型欧洲”的重要方案。

该计划认为高等教育区的建设加强和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交流空间,形成了多元文化价值体系,有助于科学、文化、艺术、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跨国交流活动的开展。

[10]“塔姆普斯计划”鼓励欧洲各国和团体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允诺对推进欧洲各国高等教育交流的组织可以获得两到三年的财政资助。

“塔姆普斯计划”也提供个人奖助学金给工作在高等教育机构的个体。

  四、欧洲高等教育区改革述评

  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与发展有其重要意义。

首先,文化认同与尊重是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加速的重要源泉。

它根植于欧洲古典文明肥沃的土壤。

[11]欧洲认同的思想能够在欧盟国家之间产生认同感,从而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加强合作。

欧洲文化既是一个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同一性文化,也是一个包容了不同民族特性的多样性文化。

“这是内涵了‘认同中有多样’和‘多样中有认同’的综合概念。

”“就其整合性可见其宏观上的同,由此而产生欧洲主义;

就其支脉的分殊性又可见其微观的异,由此而产生民族主义。

”[12]欧洲高等教育区之所以得到普遍认同,不仅因为欧盟各国间的文化认同,而且还因为对各自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尊重。

正因为如此,欧洲各国才会自觉而积极地参与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进程。

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也有重要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仅应努力融入世界教育体系,而且也要保持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参与到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改革中,不仅意味着在高等教育体制、学位制度、人才交流等方面的“融入”,而且蕴含着对自己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内涵与特色的认同。

  其次,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根据《柏林公报》和《卑尔根公报》的要求,2005年,BFUG对参与高等教育区(EHEA)的43个欧洲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评价。

表1中的颜色表明了进步的情况:

绿色代表了“卓越表现”(excellentperformance),浅绿色表示“极优”(verygood)、黄色代表“良好”(good)、橙色代表“已有某种程度进步”(progress),红色则代表“尚未有所进步”。

由表1可知,43个国家和地区在各方面都已有超过半数以上达到“极优”水准。

  第三,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为欧洲学生、毕业生和教师的流动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欧洲各国之间的学历文凭互认制度,使得欧洲学生在就业方面获得了多种机会与发展空间,这使得欧洲高等教育在全球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许多欧洲国家在学位制度上进行了大力改革,以形成统一、方便衔接的体系。

例如,德国于1998年引进了学士-硕士二级制度,开发英文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以吸引更多的欧洲其他国家的学生;

荷兰也于1999年以学士-硕士二级制度代替传统的一元学位制度,并建立了质量认证体系。

欧洲高等教育区改革也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利于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国家对先进高等教育经验和教学技术的学习和借鉴。

从《索邦宣言》到《伦敦公报》,从“伊拉斯谟计划”到“塔姆普斯计划”,欧洲高等教育区的一系列改革进程无疑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注释:

  ①伊位斯谟计划(ErasmusMundusProgramme)取自15世纪欧洲著名学者DesideriousErasmus(荷兰人,文学家和神学家)的姓氏。

Mundus为拉丁文“世界”一词。

  参考文献:

  [1]Field,H.Highereducationinthetwenty-firstcentury:

integratingtertiaryeducationinEurope[J].Annals2003,184.

  [2]EuropeanCommission.(1999).European’sAgenda2000:

StrengtheningandWideningtheEuropeanUnion[M].Luxembourg:

OfficeforOfficialPublicationsoftheEuropeanCommunities,Pp.18.

  [3]赵叶珠.向欧洲高等教育区迈进:

欧洲高等教育政策演进[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2(3).

  [4]EuropeanCommission.Bolognaprocess,[EB/OL].2004.Http:

//www.coe.int/T/E/Culture_Co-operation/education/Higher_education,2004-08-01/2004-08-06.

  [5]EuropeanCommission.Towardsthe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EB/OL].(2001).Http:

//www.bologna-bergen2005.no,2001-05-19/2004-07-28.

  [6]BerlinCommunique.Realisingthe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EB/OL].PaperpresentedatthemeetingofConferenceofMinistersresponsibleforHigherEducation,Berlin,German,2003,September.

  [7]EuropeanCommission.TheroleofuniversitiesintheEuropeofknowledge[DB/OL].Http:

//www.europa.eu.int/scadplus/leg/en/cha/c11067.htm.

  [8]EuropeanCommission.TowardaEuropeofknowledge[EB/OL].Http:

//www.europa.eu.int/scadplus/leg/en/cha/c11040.htm.

  [9]Hack,E.Theintrusionandexpansionofcommunitypoliciesinhighereducation[J].HigherEducationManagement,2001,13.

  [10]TheTempusprogramme-Background[EB/OL].

  Http:

//europa.eu.int/comm/educaiton/programmes/tempus/back-en.html.

  [11]Teichler,U.ThechangingnatureofhighereducationinWesternEuropean[J].HighEducationPolicy,1996,19

(2):

93.

  [12]叶玉娣.浅析欧洲文化与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关系[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

(1).

  [13]BFUG.Bolognaprocessstocktaking[EB/OL].PaperpresentedatthemeetingofConferenceofEuropeanMinistersResponsibleforHigherEducation,Bergen,Noway,2005,May,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