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四 考前必须掌握的18个强化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8335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四 考前必须掌握的18个强化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编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四 考前必须掌握的18个强化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编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四 考前必须掌握的18个强化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编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四 考前必须掌握的18个强化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编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四 考前必须掌握的18个强化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四 考前必须掌握的18个强化点Word格式.docx

《精编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四 考前必须掌握的18个强化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四 考前必须掌握的18个强化点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四 考前必须掌握的18个强化点Word格式.docx

②否:

被动运输。

(2)二看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判断属于哪种被动运输)。

①需要:

协助扩散;

②不需要:

自由扩散。

2.叶绿体常考结构(色素存在部位、光反应场所、合成ATP场所、与光反应有关的酶的存在部位):

类囊体薄膜。

3.细胞内物质与产生场所的对应关系

(1)蛋白质——核糖体。

(2)核酸——细胞核。

(3)性激素(脂质)——内质网。

(4)乳酸、乙醇、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5)纤维素——高尔基体。

三 酶和ATP

1.酶的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性质

(1)一般性质:

①反应前后量不变;

②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平衡点。

(2)特性:

①专一性;

②高效性;

③作用条件温和。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主要因素:

温度和pH。

(2)不同酶的最适条件不同。

(3)酶失活后活性不可恢复。

4.低温、高温、强酸和强碱对酶活性的影响

(1)低温:

降低酶活性,不会使酶失活,条件适宜时,酶活性恢复。

(2)高温、强酸和强碱:

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不能恢复。

5.ATP的产生与利用

(1)产生: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2)场所

①真核细胞: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线粒体基质和内膜、细胞质基质。

②原核细胞:

细胞膜和细胞质。

(3)利用:

各种耗能反应。

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中有机物的合成。

1.常考验证或探究酶具有专一性的两大方法

方法一:

同种酶+不同反应底物;

方法二:

不同酶+相同反应底物。

2.ATP、DNA、RNA、核苷酸的结构中“A”的辨析

(1)ATP:

“A”为腺苷。

(2)DNA:

“A”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3)RNA:

“A”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4)核苷酸:

“A”为腺嘌呤。

四 细胞呼吸

1.有氧呼吸各阶段反应场所及物质和能量变化

(1)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消耗葡萄糖,产生丙酮酸,释放少量能量。

(2)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分解丙酮酸,释放CO2,释放少量能量。

(3)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消耗O2,产生H2O,释放大量能量。

2.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1)物质循环

①C:

14CO2

14C3

14C6H12O6

14C3H4O3

②O:

H

O

18O2

C18O2

C6H

O6

③H:

3H2O

[3H]

C

H12O6

(2)能量变化

光能

ATP

(CH2O)

ATP→各项生命活动

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原理

(1)CO2+澄清石灰水→混浊。

(2)CO2+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3)酒精+橙色重铬酸钾溶液(酸性条件)→灰绿色。

4.影响细胞呼吸的常见因素

(1)温度:

影响酶活性。

(2)氧气浓度:

氧气促进有氧呼吸,抑制无氧呼吸。

(3)含水量:

自由水的相对含量会影响细胞代谢速率。

(4)二氧化碳浓度:

不常见,二氧化碳会对细胞呼吸有一定抑制作用。

判断细胞呼吸类型6大方法(以葡萄糖为底物):

1.产生CO2量=消耗O2量:

有氧呼吸。

2.不消耗O2,只产生CO2:

无氧呼吸(酒精发酵)。

3.释放CO2量>

吸收O2量:

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酒精发酵)。

(1)若VCO2/VO2=4/3;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相等。

(2)若VCO2/VO2>

4/3;

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大于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占优势。

(3)若VCO2/VO2<

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大于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占优势。

4.不吸收O2,不释放CO2:

乳酸发酵或已经死亡。

5.有水生成:

一定是有氧呼吸。

6.有二氧化碳生成:

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五 光合作用

1.滤纸条上色素带分析

(1)最上:

胡萝卜素,橙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2)稍上:

叶黄素,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3)稍下:

叶绿素a,蓝绿色,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4)最下:

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光合色素的2大作用

(1)吸收(捕获)光能。

(2)转化光能。

3.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2大重要用途

(1)分解H2O为O2和[H]。

(2)合成ATP。

4.叶绿体的2大重要功能

(1)吸收光能。

(2)光合作用的场所。

5.光合作用2大阶段

(1)光反应(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H2O

O2+[H];

ADP+Pi+光能

ATP。

(2)暗反应(叶绿体基质):

CO2→C3→(CH2O)+C5。

6.叶绿体基质内C3的2大去向

(1)转化为糖类。

(2)再生为C5。

7.解读真正(总)光合速率、表观(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关系

(1)图示

(2)解读

①A点:

只进行细胞呼吸。

②AB段:

光合速率<

呼吸速率。

③B点:

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称为光补偿点。

④B点以后:

光合速率>

⑤C点:

称为光饱和点。

1.曲线图上限制因素分析

(1)饱和点以前:

限制因素为横坐标表示的因素。

(2)饱和点以后:

限制因素为横坐标以外的因素。

2.高考常考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2大方法

(1)对照实验法。

(2)同位素标记法。

3.最常用计算公式

净光合速率(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总光合速率(O2产生量或CO2固定量)-细胞呼吸速率(O2消耗量或CO2产生量)

4.物质变化模型分析

(1)CO2供应不变

(2)光照不变

5.温度和pH影响光合作用的实质:

影响酶的活性。

六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细胞周期

(1)范围:

连续分裂的细胞。

(2)顺序:

分裂间期→分裂期(分裂间期时间远长于分裂期)。

2.减Ⅰ中染色体发生特殊行为变化的三大时期

(1)前期: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2)中期:

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3)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3.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加倍、减半的时期

(1)DNA数目加倍:

有丝分裂间期;

减Ⅰ前的间期。

(2)染色体数目加倍:

有丝分裂后期;

减Ⅱ后期。

(3)DNA和染色体数目减半:

有丝分裂末期;

减Ⅰ末期;

减Ⅱ末期。

4.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制作流程

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死细胞,不能看到连续分裂过程)。

1.由细胞质分配方式判断子细胞类型

(1)均等分配→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第二极体。

(2)不均等分配→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2.同源染色体的判断方法

(1)形态相同:

X、Y性染色体除外,分开的姐妹染色单体除外。

(2)大小相同:

X、Y性染色体除外。

(3)来源不同:

一条来源于父方,一条来源于母方(通常用不同颜色表示)。

(4)能够配对:

最重要标准。

3.看染色体,巧记细胞分裂时期(乱、间、端、边)

显散乱——前期,在中间——中期,到两端——后期,已分边——末期。

4.“三看法”判断细胞图像分裂方式

5.减数分裂与异常配子

(1)减Ⅰ异常:

配子中会出现同源染色体或等位基因。

(2)减Ⅱ异常:

配子中会出现两条相同染色体或两个相同基因。

七 细胞的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

1.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

(1)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

(2)细胞分裂:

细胞数目增多,类型不变。

(3)细胞分化:

细胞数目不变,类型增多。

2.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

(1)细胞分化

①原因:

基因选择性表达。

②特点:

持久性、稳定性、不可逆性、普遍性。

③结果:

形成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

(2)细胞全能性

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

a.全能性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b.受精卵>

配子>

体细胞,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形成新的个体(标志)。

3.细胞衰老的特征:

核大,色素多,体积小,酶活性低,运输慢,代谢缓。

4.细胞癌变的常考点

(1)实质:

基因突变。

(2)特征:

①无限增殖;

②形态、结构改变;

③膜表面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易分散和转移。

(3)原癌基因:

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4)抑癌基因:

阻止细胞不正常地增殖。

(5)遗传物质:

变化。

而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时不变化。

1.牢记植物细胞全能性表达的5个条件

离体、无菌、营养物质、植物激素和适宜的外界条件。

2.细胞凋亡的用途及实例

(1)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如蝌蚪尾巴的消失)。

(2)清除衰老细胞(如皮肤表皮细胞)。

(3)清除体内有害细胞(如癌细胞)。

(4)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如被病毒入侵的细胞)。

3.细胞分化的2个判断标准

(1)是否有特殊基因(奢侈基因)的表达。

(2)是否含有特殊(或特有)蛋白质。

八 孟德尔遗传定律

1.基因的分离、自由组合定律

(1)适用范围:

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传递规律。

(2)实质: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时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高考常考的特殊分离比的分析

(1)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

①2∶1:

说明显性纯合致死。

②1∶2∶1:

说明不完全显性或共显性。

(2)巧用“合并同类项”推自由组合特殊比值(基因互作)

①9∶(3+3)∶1→9∶6∶1→测交后代:

1∶2∶1

②(9+3)∶3∶1→12∶3∶1→测交后代:

2∶1∶1

③9∶(3+1)∶3→9∶4∶3→测交后代:

④(9+3+3)∶1→15∶1→测交后代:

3∶1

⑤9∶(3+3+1)→9∶7→测交后代:

1∶3

⑥(9+3+1)∶3→13∶3→测交后代:

1.性状显、隐性的2大判断方法

(1)根据性状分离判断:

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子代新表现出的性状一定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分离比判断: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F2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

2.验证遗传两大定律常用的2种方法

(1)自交法

①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②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测交法

①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②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九 遗传的分子基础

1.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DNA分子的结构

(1)DNA片段:

有2个裸露的磷酸,在整个DNA分子中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三者的数目相等。

(2)氢键:

配对的碱基间通过氢键相连,可用解旋酶断裂,也可用高温断裂。

(3)磷酸二酯键:

连接磷酸与相邻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的化学键,可用限制酶或DNA酶切断,可用DNA连接酶或DNA聚合酶连接。

1.DNA分子中有关碱基比例的计算

(1)常用公式:

A=T;

G=C;

A+G=T+C=A+C=T+G=50%。

(2)“单链中互补碱基和”所占该链碱基数比例=“双链中互补碱基和”所占双链总碱基数比例。

(3)双链DNA分子中非互补碱基之和所占比例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

2.依据碱基数判断核酸种类

(1)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

一般为双链DNA。

(2)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

一般为单链DNA或RNA。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用同位素标记的物质不同,标记元素在子代出现的情况不同

标记元素

标记对象

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32P和35S

T2噬菌体

部分含有32P标记;

均无35S标记

宿主细胞

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中均有标记元素

C、H、O、N

部分子代噬菌体的核酸中有标记元素

十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1.DNA分子复制(遗传信息的传递)的6个常考点

(1)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DNA病毒繁殖时。

(2)场所:

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真核生物)。

(3)模板:

DNA的两条链。

(4)原料:

4种脱氧核苷酸。

(5)酶:

解旋酶、DNA聚合酶。

(6)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2.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的表达)的4个常考点

(1)场所:

转录——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原核细胞的拟核;

翻译——核糖体。

(2)模板:

转录——DNA的一条链;

翻译——mRNA。

(3)原料:

转录——4种核糖核苷酸;

翻译——20种氨基酸。

(4)酶:

转录——RNA聚合酶。

1.中心法则有关过程分析

(1)分析模板

①模板是DNA:

DNA复制或DNA转录。

②模板是RNA:

RNA复制或RNA逆转录或翻译。

(2)分析原料、产物和生理过程

①原料为脱氧核苷酸→产物一定是DNA→过程为DNA复制或逆转录。

②原料为核糖核苷酸→产物一定是RNA→过程为DNA转录或RNA复制。

③原料为氨基酸→产物一定是蛋白质→过程为翻译。

2.有关碱基和氨基酸数目计算的技巧

(1)图示对应关系

DNA(基因)→mRNA(密码子,64种)→tRNA(反密码子,61种)。

(2)推导:

基因表达过程中,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1/3mRNA中的碱基数目=1/6基因中的碱基数目。

十一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1.X、Y染色体的来源及传递规律

(1)XY型:

X只能传给女儿,Y则传给儿子。

(2)XX型:

任何一条都可来自母亲也可来自父亲。

向下一代传递时,任何一条既可传给女儿,又可传给儿子。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1)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2)世代遗传。

(3)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3.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2)隔代交叉遗传。

(3)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1.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2大方法

(1)已知性状显隐性:

选择纯合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杂交。

①子代雌雄表现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子代雌雄表现型不同,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正交、反交实验判断

①结果相同,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②结果不同,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2.判断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存在位置的技巧:

选择纯合隐性雌性个体与纯合显性雄性个体杂交。

(1)若子代雄性为隐性性状,则位于X染色体上。

(2)若子代雌雄均为显性性状,则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3.遗传方式判断口诀

(1)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子)正非伴性。

(2)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母(女)正非伴性。

十二 变异、育种和进化

1.基因突变未引起生物性状改变的原因

(1)基因的非编码区域发生突变。

(2)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

(3)纯合子中显性基因突变成杂合子中的隐性基因。

2.可遗传变异的3大类型: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1)真核生物:

减数分裂3种可遗传变异类型都存在,有丝分裂无基因重组。

(2)原核生物:

没有染色体,不存在染色体变异,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3)病毒:

基因突变是其唯一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3.真核细胞不同分裂时期发生的变异不同

(1)基因突变:

发生在所有分裂过程中。

(2)基因重组:

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3)染色体变异:

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

1.判定染色体组数的3大方法

(1)看体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数目:

有几条,就含几个染色体组。

(2)看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

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就有几个染色体组。

(3)根据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数来推算:

染色体组的数目=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

2.常规基因频率的2大计算方法

(1)基因个数/(此基因个数+其等位基因个数)。

(2)此种基因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

3.特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当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时,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频率=(雌性显性纯合子个体数×

2+雄性显性个体数+雌性杂合子个体数)/(雌性个体数×

2+雄性个体数)。

十三 植物的激素调节

1.生长素发挥作用的实质:

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2.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解读: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举例:

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

3.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

(1)幼嫩细胞>

衰老细胞。

(2)根>

芽>

茎。

(3)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4.常考植物激素的作用

(1)生长素:

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生根,促进果实发育。

(2)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3)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促进发芽。

(4)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5)脱落酸: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5.多种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共同调节:

相互促进或相互拮抗。

1.判断植物生长趋势小窍门

(1)长不长——有没有:

有生长素才生长。

(2)弯不弯——均不均:

生长素分布不均弯曲生长。

(3)均不均——光和力:

单侧光、重力会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

(4)感不感——尖不尖:

有尖端才感光。

2.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1)协同作用:

①促进生长: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衰老: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2)拮抗作用:

①器官脱落:

脱落酸促进;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

②种子萌发: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

脱落酸抑制。

十四 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兴奋的产生机制:

Na+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兴奋产生。

2.兴奋的传导方向:

双向传导。

(1)膜外:

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2)膜内:

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信号变化: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兴奋的传递

(1)特点:

单向传递。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与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

高尔基体、线粒体、突触小泡、细胞膜。

1.兴奋传导方向的“三看”法

(1)看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

(2)看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

(3)看灰质:

传入神经入后角(窄),传出神经出前角(宽)。

2.与兴奋有关的物质运输方式

(1)静息电位时K+外流:

协助扩散。

(2)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

(3)恢复静息电位时通过钠—钾泵排Na+进K+:

主动运输。

(4)释放神经递质:

胞吐。

3.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递的3种类型

(1)不能形成突触小泡。

(2)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3)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

十五 内环境稳态中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2.血糖调节

(1)相关激素

①胰岛素:

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②胰高血糖素:

升高血糖,与胰岛素为拮抗关系,与肾上腺素为协同关系。

(2)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反馈调节)。

3.体温调节

(1)冷觉形成:

大脑皮层。

(2)相关激素: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3)相关器官:

皮肤、毛细血管、汗腺、骨骼肌和肝脏。

(4)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调节。

4.水盐调节

(1)相关激素:

抗利尿激素。

(2)渴觉中枢:

(3)主要调节器官:

肾脏。

1.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

(1)四个功能:

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

(2)三个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平衡调节中枢。

2.激素分泌异常情况分析

(1)分泌激素的囊泡不能形成。

(2)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

(3)激素不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3.酶、神经递质与激素的关系

(1)区别:

①产生部位不同;

②运输途径不同;

③酶可反复利用,激素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分解或灭活。

(2)联系:

①具有特定生物活性;

②均与特定分子结合起作用;

③都不供能,不组成细胞结构。

十六 免疫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高考常考的两大免疫过程

3.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

处理抗原;

吞噬抗原、抗体—抗原结合体。

(2)B细胞:

识别抗原;

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3)T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4)浆细胞:

分泌抗体。

(5)效应T细胞:

识别靶细胞,使之裂解。

(6)记忆细胞:

分化为效应细胞。

4.关注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

(1)记忆细胞的特点:

寿命长,对抗原敏感,能长期记住入侵的抗原。

(2)二次免疫特点:

比初次反应快、强,能在抗原侵入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大大降低患病程度。

1.浆细胞的三大产生途径

(1)吞噬细胞处理传递抗原→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

(2)抗原直接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