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评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7632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评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评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评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评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评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评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评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评析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评析Word文档格式.docx

还没有参加毕业典礼、文凭还没拿到手的经亨颐就被校长电召回国,继任教务长,还兼讲伦理学的课程。

1912年,政府更替,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改名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由经亨颐担任校长。

一年后,学校又改名为江浙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即现在的杭州高级中学),经亨颐仍任校长。

同时,经亨颐被推举为浙江教育会会长,成为浙江教育界的核心人物。

直到1920年离开浙江一师,经亨颐在这所师范学校担任校长八年。

浙江一师当年的学生曹聚仁在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中把经亨颐称为“我们的校长”,并说,“‘一师’先后,有过许多校长,可是我们说到‘我们的校长’,只是指经子渊(亨颐)先生而言,跟其他校长毫无关系。

在曹聚仁眼中,经亨颐先生“不爱权位,不治生产,然而他并不是一个遁世隐逸的人。

”他饮酒作诗、绘画篆刻,是一个“富有艺术修养的文士”。

经亨颐的“艺术修养”也可以从他为学校设计的校训中看出来。

经亨颐自书一匾额悬于礼堂,上书“勤、慎、诚、恕”四字,以此作为浙江一师的校训。

此四字隐于《论语》、《中庸》,是经亨颐的“论语心得”。

勤即“学而时习”、“好古敏以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慎即“言寡尤、行寡悔”;

诚即“真实无妄”;

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论语》、《中庸》的儒家君子教育和《爱弥儿》的自然主义教育为底色,经亨颐把自己的教育思路称为“纯正教育”、“人格教育”。

教育不以外力的改变而更改自己的本性;

教育永恒的使命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养成学生的人格。

如何养成学生的人格?

学校纪律严明,学风鼎盛,且常举办远足、运动会和文艺活动。

在课程上,经亨颐认为图画与国文两科“最合人格教育之本旨”。

但浙江一师却还没有图画科。

堂堂中国,当时只有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后来改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有图画科,但并不完备,不算入正式课程。

经亨颐听说李叔同刚从日本归来,便决心把这位鼎鼎大名的才子请到学校来。

校长经亨颐亲自给学生上课。

每周他会为每个班级讲授“修身”课程。

这是他与学生最直接的接触机会,也是他推行“人格教育”的“一线”。

在授课之外,经亨颐也同样重视活动中的“修身”。

1913年,浙江一师成立了“校友会”。

校友会的第一个作用是弥补教室里教授智识之不足,使学生活泼、热情,使校风振作、清新,也使教师得以考察学生的个性;

第二个作用是“联络感情、敦笃友谊”。

校友会的会员包括本校全体教职员和全体学生,会长为经亨颐。

校友会设有文艺、运动等部门,定期组织演讲、文艺、运动会、远足会等活动。

各部门部长由教师担任,学生任干事。

另创办《校友会志》,刊登校友会的讯息和学生作品。

1919年,一场由青年学生主导的“五四”运动爆发。

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学生自治的精神迅速扩散至全国各地的学生心中。

作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浙江一师很快响应,成立了学生自治会。

学生自治会的“境界”又超出了校友会。

经亨颐不仅把“学生自治”当作学校管理的问题看待,也不仅当作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问题看待,而且是把它当作学生人格养成的大问题看待。

他看到有些学生“出了学校门,换了一个人”,深知这是学生在学校中完全处于“他律”地位造成的后果。

只有学生自己发动起来教育自己、安排自己,才可养成自动、自由、自立、自律的人格。

什么是人格?

经亨颐说,“人格”就是“为人之格式”。

人格一方面是自立的、个人的,一方面是协同的、社会的。

二者相互实现,同时修养才是正当。

中国的教育观是协同的、社会的为先,自立的、个人的为次。

这种教育观的问题在于失掉了根本:

做人可以有多种“格式”,但根本的“格式”是“自治”。

1919年11月16日,浙江一师在经亨颐的支持下成立学生自治会。

出席成立大会的学生和来宾共两千余人。

会上宣读了学生自治会的宣言书:

我们是现在时代的人,应该营造适应现在时代文明的生活……现在时代文明的生活……就是人人自由,但是我们要达到“人人自由的目的”的第一种条件,就是先要人人自治。

历来中国的国民是一种被治的国民。

……以后多数的国民,要完全不受少数人的操纵、掠夺、压制……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精神,不是先养成自己的自治能力不成功的……

我们创办这个学生自治会……宗旨是:

要尊重个人的人格;

发展互助的能力;

养成自治的习惯;

练习共同的生活;

建设模范的社会。

我们的希望是:

要用自治的组织,养成个个能自治的会员,创造我们理想的“自治组织的国家,世界或社会”的缩影;

去实现理想的“自治组织的国家,世界或社会”,而且使一般学校里,也用自治的组织,养成他们个个能够自治的学生,创造他们“自治组织的国家,世界或社会”的缩影,去共同实现理想的自治组织的国家,世界或社会。

经亨颐还为学生作了自治歌:

不知人生,那知自治?

自然淘汰误至斯。

禽兽草木无理性,山川风月无意志。

教育为何治何为?

理性意志各自制。

学生自治会学生自治会负责的事项包括:

身体健康、研究学术、发表思想、涵养德性、衣食住、课外作业、社会服务、校内整洁、同学行为上之惩处及劝戒、储蓄贩卖、同学课外出入等十一项。

学生自治会成立后,禁烟、请假、闹食堂等学校一直很头疼的事情都轻松解决。

1919年是中国激进青年学生的“运动”年。

浙江一师的施存统等几位学生和省立一中、甲种工业学校学生出版的《浙江新潮》周刊上,发表了施存统的文章《非孝》,主张“打倒不合理的孝和行不通的孝”,用平等的“爱”来代替不平等的“孝道”。

这篇受到陈独秀夸赞的文章却成了保守的省教育厅官员攻击经亨颐的把柄。

事态越发严重,至1920年2月,酿成“一师风潮”。

由于学生自治会的抗争,学生在这次风潮中取得了胜利。

但经亨颐被撤职,换原暨南学校教务主任兼南京高师教师姜伯韩为浙江一师新任校长。

经亨颐辞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之职,并于次年3月应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邓萃英之邀,担任该校总干事兼学生自治指导委员长。

同时,家乡的春晖中学校董会公推经亨颐担任春晖中学校长,经亨颐参与创办学校各项事宜的筹划。

1922年9月春晖中学正式开学。

春晖中学座落在白马湖景的最胜处。

校园经两年时间打造而成,建筑为瑞典风格,疏落有致,匠心独具。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春晖中学建在三面环山的白马湖畔,也是一个精心的设计。

远离都市的白马湖有着不逊于西湖的温柔与美丽,而且更多出一份“天高皇帝远”的自由。

这正是“纯正教育”、“人格教育”所需要的自由,它可以使原始人性得以保存。

这也是实施“纯正教育”、“人格教育”所需要的自由,它可以使教育超然于纷乱的世事。

经亨颐在开学典礼上表白了对“春晖”的这种希冀:

近年来奔走南北,有一种感触,觉得官立或国立的学校,其办好的条件是没有把握的。

官立、国立的学校,现在实不能算好,但要怎样才会办好呢?

条件回答是很难的。

至于私立学校,其办好的条件都比较地来得简单。

我第一希望社会能同情于春晖,第二希望校董能完全负责,第三希望有安心的教员,第四希望有满意的学生,这四种是学校办好的条件。

官立、国立的学校或不能如此希望,春晖却可如此希望的。

关于第一种,今日来宾多到这样多,大概可说有希望的了。

第二种,是校董的事情,姑且不讲。

第三种也有希望,本校教职员是同志集合的,现已拟学校经营教员住宅,使教员得集居一处,安心教育。

至于第四种,我们不但希望校园内的学生大家满意,还希望在校外的学生,也能满意于本校。

今日会场上女校团体不少,我们正计划招收女生,使女子也得在本校求学。

以上是对于春晖的希望,此外还有志愿:

一,春晖如果当时不设在白马湖,一切可以省许多经费;

所以设在白马湖者,是想感化乡村。

本校教员及学生现已筹设农民夜校,不久可以成立。

将来还想加筹各种的设施。

其次想将春晖做附近各小学教师的研究场所,明日的教育讲演会,就算是初点。

商人兴办私立的学校当然也有办成“商铺”的风险。

好在春晖中学校董会规程明确规定校内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校董会只有任免校长之权,不得干涉校内事务。

作为校长,经亨颐可以邀请社会名士关照学校,也可以安排教员、学生同在校内安居乐业,还可以由一所中学而感化周边乡村,聚拢附近小学教师一起研究教育。

终于找到了一块适合办教育的圣洁之地。

然而,自1922年12月起,经亨颐因社会活动过多而经常外出,于是学校设代校长。

代校长负责主持日常事务。

教育改革或人员辞聘等重大决策仍由校长指示与掌握。

这是一个遗憾。

这个遗憾导致了后来“春晖”光彩的短暂。

而春晖短暂却炫目的光彩更主要地是来自一群“布衣先生”:

经亨颐的得力助手夏丏尊及其招呼来的一群朋友。

经亨颐离开浙江一师后,夏丏尊也辞职离开了。

1920年,夏丏尊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在那里,他与匡互生、舒新城、孙俍工、沈仲九、余家菊、毛泽东等人为同事。

1921年冬,应经亨颐的邀请,夏丏尊参加春晖中学的筹建工作。

春晖中学成立后,他任国文科教员。

经过多年的共事,夏丏尊成为经亨颐最信任的“员工”,经校长把很多事情都交由他来办理。

夏丏尊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是拉拢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事或学生来春晖任教或演讲,并带头落户春晖,以校为家。

这些人在春晖的讲学与居住赋予了春晖“横空出世”的威力,使之一时成为名师云集、思想鼎盛的教育圣地。

最先被夏丏尊招唤来的是他的学生丰子恺、吴梦非、叶天底。

这三人都是浙江一师的学生,李叔同先生的高足。

丰子恺擅长绘画。

1919年毕业后曾与同学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图画教师。

吴梦非擅长音乐,191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叶天底爱好书画篆刻。

他没有正常毕业,而是在“一师风潮”中“英勇”退学。

1922年9月春晖开学时,三人都在第一批教师之列。

另外,1917年毕业于浙江一师的学生杨贤江(后来成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于担任商务印书馆《学生杂志》主编期间(1924年)也曾来兼任教务主任和社会科教员。

1923-1924年,夏丏尊又为学校请来了他的同事和朋友匡互生、刘熏宇、刘叔琴、朱自清、朱光潜。

匡互生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运动领袖,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时与夏丏尊是相知的同事。

1924年2月起,任春晖中学数学科教员兼训育、舍务主任。

刘熏宇1919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系,在湖南常德师范学校从教时与夏丏尊相识。

1923-1924年任春晖中学教务主任兼数学科教员。

刘叔琴曾在留学日本时与经亨颐、夏丏尊相识。

1923-1925年任春晖中学总务主任兼公民、史地、日文教员。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浙江一师、扬州八中、上海吴淞公学短期任教。

1921年在吴淞公学时,朱自清与夏丏尊经人介绍相识。

1924年3月朱自清被夏丏尊邀请至春晖执教国文。

朱光潜1922年从香港大学毕业后也在上海吴淞公学教英文,兼校刊主编。

同为春晖校刊主编的夏丏尊与朱光潜常有文字交流,神交已久。

1924年夏天,吴淞公学因战停课,朱光潜被夏丏尊请来春晖教英文。

当时朱光潜已考取庚款留英学生,在春晖只是作短期停留,等待出国。

夏丏尊还把自己的妹夫章育文拉到了学校来。

章育文是个“多面手”,办事能力很强。

早年曾留学日本,攻读机械制造专业,所有机械、制图、数理等事,他都拿手。

在春晖的“文相”教员里,他是“一员突出的武将”。

1923年,章育文出任代校长,与“夏兄”一起管理学校。

夏丏尊不仅把众好友邀请到了春晖,更把大家聚集起来,组成一个融洽的“教师之家”。

1922年,夏丏尊率先在春晖校门外象山脚下建造了一座自己的小屋。

小屋依日本风格设计,取名“平屋”,取平民、平凡、平淡、平易之意。

刘熏宇、刘叔琴和丰子恺也在平屋一旁建造了自己的寓所。

丰子恺还学夏老师的样子,给自己的小屋取名“小杨柳屋”。

他在散文中说,杨柳是“平贱”又“高而不忘本”的植物。

它不需要“富贵”的环境,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即能生活;

它不仅生得“强健而美丽”,而且懂得“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

朱自清全家搬来春晖后,刘熏宇将自己的小屋让给了他们。

这座小屋与夏丏尊的平屋相邻,只隔着一扇矮墙,生活用品常常是互通有无的。

叶天底和朱光潜两个小伙子没什么讲究,他们住在男生宿舍曲院的楼上,但也常到各家串门,最常去的是“丏翁”的家。

“丏翁”有一座好屋,又好客如命,一群人都喜欢上他家喝酒。

尤其在黄昏时候,那是湖上最美的时分,大家品着丏翁夫人烹调的好菜,喝着绍兴黄酒,切磋文艺,不亦乐乎。

他们的聚会不只是“消费性”的,更是“生产性”的。

这一时期,这一群人都处在创作的高峰期,在校刊《春晖》上发表了大量教育类或艺术类的文章。

夏丏尊还在平屋里翻译出了经典作品《爱的教育》。

丰子恺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漫画的创作,并在大家的鼓励下越创越勇,自成一家。

朱光潜在这种氛围中被鼓动起来,创作了他的处女作《无言之美》。

朱自清则不仅《春晖》上发表了描写初到春晖的感受的散文《春晖的一月》,还受到夏丏尊的教育感染,写出了《教育的信仰》、《团体生活》等教育论文。

这两篇文章的篇名点出了朱自清在春晖感受到的两股最重要的力量:

信仰与团体。

经亨颐虽不能与各位教员朝夕相处,但在春晖也建有寓所,名曰“长松山房”。

不远处是何香凝的“蓼花居”。

何香凝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夫人。

他们的爱子廖承志与经亨颐的女儿经普椿相恋多年,于1938年结为夫妻。

在“小杨柳屋”和“长松山房”的中间,紧挨着“蓼花居”的,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晚晴山房”。

晚晴山房是经亨颐、刘质平、夏丐尊、丰子恺、穆藕初七等人在1928年共同募款为其兴建,希望可以挽留大师在此居住,减少一些“云水行脚”的苦行。

“晚晴”二字取自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虽然弘一法师在晚晴山房居住过的时间并不长,但“晚晴”的别致和弟子们的心意他是记挂在心上的。

五十岁(1929年)以后,他常以“晚晴老人”题署。

何香凝和李叔同都是春晖的“亲人”。

春晖还有很多朋友。

先后到春晖中学拜访、考察和演讲的有:

袁希涛(1922年12月《教育普及之根本》)、吴觉农(1922年12月《对于春晖中学的几个希望》)、曹慕管(1922年12月《文化之趋势》)、白眉初(1923年4月《旅大问题》)、俞平伯(1923年4月《诗的方便》)、蔡元培(1923年5月《羡慕春晖的学生》)、沈泽民(1923年《阿普罗与蒂婀娜》)、黄炎培(1923年8月《职业指导》)、黎锦晖(1923年8月《国语正音》)、舒新城(1923年8月《道尔顿制及青年心理》)、陈望道(1923年8月《国语教授资料》)、赵蔼吴(1923年8月《设计教育法》)、刘新锐(1923年9月《日本地震》)、沈仲九(1923年11月《现代青年课外必修的一种课目》)、吴稚晖(1924年5月《关于青年对待人生与科学》、谢似颜(1924年9月《体育家的资格及体育的目的》)、叶圣陶、刘大白、张大千、胡愈之、张闻天、柳亚子等人。

他们的“尖端”演讲,以及经亨颐、夏丏尊、丰子恺、刘叔琴等本校人员的定期演讲,均由同学记录,发表在《春晖》校刊上。

春晖中学是如此地特别,似乎是所有教育人的“情人”。

春晖早期的校歌也表现出清纯的气质。

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以《游子吟》(作者为唐朝诗人孟郊)为歌词的校歌透露着脱凡的柔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本案例由华东师范大学陈华老师提供。

谨此致谢。

(2)张思中教育改革的故事

张思中外语教学改革的故事

张思中,1932年生,外语特级教师。

现任上海市张思中教学法研究所所长。

代表性论著有《张思中与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张思中外语教学法》,主编《张思中英语教程》、《张思中儿童英语》等。

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月31日至4月2日,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一门外语基础过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大会将在上海召开。

而这一课题的主持人,就是把一生献给外语教学事业的75岁老人——张思中。

从张思中走上外语教学改革之路的那一天开始,他就是一个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执著地走在教改路上。

数十年来,他首创的“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如星火燎原,从华东师大一附中的一个班,辐射到全校乃至全市、全国各地,圆了无数中学生“一门外语基础过关”的梦想。

俄语教师研究起外语教学法

“我没有教过英语。

”张思中直白、坦荡的一句话,不仅道出了他四十多年从事外语教学法改革的艰辛,也源引出他之所以成为诸多争议的起因。

1955年6月,张思中,这个曾在热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所在独立团的原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91师“济南第二团”里担任过文化教员的军人,奉命从部队复员后,参加高考成为了华东师大俄语系的学生。

毕业后,他在华东师大一附中担任俄语教师。

  为了让学生很快在俄语学习上入门,他使出了在部队当文化教员时学来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看家本领,将这种方法移用于俄语教学。

很快,他教的学生俄语成绩明显提高。

  张思中最初的教改实验得到了时任一附中校长陆善涛的支持,同意在他所教的班级悄悄地试一试。

未成想,这一试,如星星之火燎原,影响到全校、全区、全市乃至全国。

影响了全国外语教改几十年。

1965年,《人民教育》第六期发表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好外语》一文,首次公开介绍张思中的外语教改经验。

同时编辑部在文前发表题为《启发式与因材施教》的评论,号召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科都要学习这个教学经验。

“一门外语基础过关”不是梦

  中学生学三年外语就能读原版书,能翻译原著数理化书籍!

1965年《人民教育》杂志的报道出来后,张思中一下子成了热门人物。

一时间,全国各地外语同行都来华东师大一附中观摩取经。

  试验不到一年,却因“文革”中断。

1978年,熬过了“文革”的张思中迎来了外语教学改革的春天。

当时,华东师范大学刘佛年校长主持的“小学、中学、大学外语一条龙教改试验”,要求外语在中学过关。

张思中接过实验班后当下表示:

“我保证:

不加班、不加点,五年俄语教学任务三年完成,并在后两年开出第二外语课——英语。

  一节课100个单词,一周500个单词,复习一节课,三周掌握1200个单词……在张氏教法下,三年下来,全班所有学生的俄语都过关了,一个叫童一东的同学在初三上学期竟然翻译了一本四万字的儿童小说《表》!

而这个学生在班里的俄语成绩只能算中等。

1982年,在哈尔滨市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俄语教学问题研讨会”上,张思中的《“心理优势”在俄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

1986年,在大连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外语教改工作会议”上,张思中介绍的“大面积提高中学外语教学质量的试验”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大连会议之后,张思中把教学法归纳成四句话十六个字:

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俄语,也适用于其他外语。

1992年中央教科所在时任所长卓晴君研究员的领导下成立了“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推广小组”,有效地将“张思中教学法”推向全国。

1996年6月28日,在前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主持的“外语教学座谈会”上,对“张思中教学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指示教育部向全国推广。

“学我者死,创我者生”

  从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到最南边的海南省天涯海角;

从西边的新疆伊宁、塔城,到东边的山东蓬莱阁;

甚至,到祖国的台湾,这些年来,张思中的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二百多期“张思中教学法师资培训班”,全国有10万多名外语教师、教研员、科研员接受了“张思中教学法”的直接培训(不包括卫星教学),其数量占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总数的20%。

  但无论走到哪里,张思中都开宗明义八个字:

学我者死,创我者生!

他这种鼓励实验区教师们创造性地运用张思中教学法的态度和作法,使这个教学法的试验、推广与研究百花齐放,生机勃勃,许多试验、研究成果经鉴定、总结、提炼之后,更加充实了张思中外语教学法体系:

如上海唐伯昌的单词按重读音节发音相同排列法,河北戴蕴璞的内视记忆法,天津杨德禄的十六字示意图,上海汪曦聆的国际音标对称排列教学等等。

  目前,全国各地已建立了100多个比较牢固的、各具特色的研究、运用、推广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的教改基地。

  这些年来,为了推广自己的教学法,离休多年的张思中,风里来、雨里去,付出了血的代价:

四次中风,却又奇迹般恢复。

非典时期,正在编写《张思中英语教程》的张思中,由于资金周转不开,卖掉了自己新装修好的房子。

天道酬勤。

他的执著付出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1996年,李岚清同志在外语教学座谈会上表示,这种教学法不仅适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也适于英语及其他外语。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卓晴君研究员多次表示:

“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是一种简便、易学、快速,高效的符合中国人学外语的教学法。

  这些激励,让75岁高龄的张思中至今仍行走在培训教师和编写适合于本土英语教学特色教材的路上。

■访谈

学外语需要本土教材

张思中曾做过多次随机调查,他曾对应聘张思中教学法研究所的英语教师或做研究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能否用英语介绍关汉卿的‘窦娥冤’、当代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你能否用英语讲大饼、油条、豆浆、汤团、粽子、馄饨呢?

”而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否定的。

  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这让人感到悲哀。

诸多因素,促使了他编写《张思中英语教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