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经济地理学考试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科院经济地理学考试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科院经济地理学考试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中国,国定贫困县又称国家级贫困县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国家为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而设立的一种标准,也是对实施财政扶持的县级行政区的一种特殊称谓,其资格认定是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来处理。
国定贫困县,并不是指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中国最贫穷的县,而是指列在一份由国务院扶贫办认可的名单中的县,是可以享有从国家到地方提供的各种财政扶贫资金和优惠政策的贫困县区。
[7]国土资源:
从广义角度看,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领土主权范围内所有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称.狭义的国土资源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全部疆域的总称,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
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场所和生产基地,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认为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理地域内一切自然资源的总称,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水、气候、生物和矿产资源。
国土资源与自然资源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国土资源有一定的空间地域的限定,也就是主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即为狭义的国土资源。
在中国,国土资源一般取狭义的定义,即Landandresources,主要包括土地、矿产、海洋及测绘地理信息资源。
[8]区域核心竞争力:
是指地区在内部软、硬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模仿的、能够给区域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并形成地区经济特色,不断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独特综合能力。
[9]人口金字塔;
人口金字塔是按人口年龄和性别表示人口分布的特种塔状条形图,是形象地表示某一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图形.水平条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金字塔中各个年龄性别组相加构成了总人口.人口金字塔图,以图形来呈现人口年龄和性别的分布情形,以年龄为纵轴,以人口数为横轴,按左侧为男、右侧为女绘制图形,其形状如金字塔。
金字塔底部代表低年龄组人口,金字塔上部代表高年龄组人口。
人口金字塔图反映了过去人口的情况,如今人口的结构,以及今后人口可能出现的趋势。
[10]原料指向;
由于在生产活动中要消耗大量的原料,一些经济活动的区位趋向原料集中供给地,表现为原料地指向
[11]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为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y)和负外部性(negativeexternality)。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12]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13]指出“十一五”规划的4类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
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
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
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14]货流图:
一定时间内某一运输线路路段上一定方向的货物流动。
货流量在时间上的分布一般是不均衡的,为了提高货物运输效率,货流应该尽可能合理。
货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国家的经济状况和运输业水平。
流向是货物运输的方向,有顺向和反向之别,一般以货流量较大的方向为顺向,反之为反向;
流量是一定流向内的货物运量;
流时是货流发生的时间。
[15]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
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16]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
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
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按开发方式划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功能区域;
按层级划分,则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17]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一)特点1海拔较低有广阔的平原2风向和降水均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3河流为外流河4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草原森林5处极少数地方外天然植被已经不复存在
(二)范围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在地区。
(三)简介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之一。
东部季风区是指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的广大地区。
本区背靠高原,面向海洋,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
本区包括地形上属于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区。
这一区湿润程度较高,温度因纬度变化而变化,由此向南,气候逐渐变暖。
本区的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此线以北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寒冷,河流、土壤冻结。
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
此线以南,一年四季水绿山清,变化不明显,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温暖。
干旱半干旱区
(一)特点1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2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3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4大部分地区属于内流区,5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范围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等地貌单元(三)简介在晚近地质时期,有显著的差异上升运动,大部分地区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成广大的高平原和横亘于高平原中的很显著的山脉。
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其中也有较低的部分,如准噶尔盆地不少地域在250—5O0米之间。
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竟在海平面以下155米。
许多山地的高度超过3000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
也有不少山地高度较低,景观的垂直分异不明显。
地处内陆且四周多山岭。
来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风难以到达。
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
在高山的垂直分带中则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
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下的微弱风化、微弱的物质移动、微弱的水力侵蚀和堆积以及广泛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
但暴雨之后,水力侵蚀可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
风力作用虽然很广泛,但只能对颗粒较细的松散沉积物起作用,并在风力变缓的时候发生堆积。
在高大的山岭中,以冰川作用以及冰缘条件下的寒冻风化、物质移动和流水侵蚀为主。
全区绝大部分属内陆流域,在平地上产生的地表水几乎全属雨水补给的短暂水流。
湖泊较多,大多是咸水湖。
山地径流是重要的资源,其补给来源以冰雪融水为主。
青藏高寒区
(一)特点1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2空气稀薄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风力大3植被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森林很少土层薄弱4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5以畜牧业为主
(二)范围青海、西藏两省区的全部和四川省西部(三)简介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之一,处于我国地形的第一阶梯。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有地球的第三级之称,本区高原地势作用超过了纬度的影响。
它与同纬度的黄河、长江中下游景观差别极大,表现为中、低纬度内独特的大面积高寒环境。
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干燥,风力强劲,降水稀少,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而且年较差、日较差很大,冰川冻土发育,寒冻风化和融冻作用十分普遍。
湖泊众多,除少数淡水湖外,大部分是咸水湖和盐湖。
气候由东部温暖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递变,植被也相应呈森林带、草甸区、草原区、荒漠带依次更迭。
青藏高寒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居民稀少,经济尚不发达,所以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原始自然状态,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宝。
[18]倒U型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是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
研究表明,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
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19]空间结构;
由于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技术特点及由此而决定的区位特征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形态是不一样的。
比如,工业、商业等表现为点状,交通、通讯等则表现为线状,农业多表现为面状。
这些具有不同特质或经济意义的点、线、面依据其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空间位置关系,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空间结构。
一般地,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20]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
主要针对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领域,是一项具有经济激励作用、与“污染者付费”原则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
[21]生产链:
主要研究课题是商品形成的流程及确定参与的主体及其活动,着重于强调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能增加价值的系列功能不同、但相互作用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22]产业结构虚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
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脱离合理化的高度化只能是一种“虚高度化”。
[23]综合运输体系:
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续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
[24]复种指数: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25]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
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
[26]杜能圈;
杜能认为,城市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呈同心圆圈层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27]垂直外资;
为降低生产成本将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转移到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地方而进行的跨国投资,通常不包括产品的最后组装过程。
垂直外资会促进国际贸易。
[28]郊区化;
指当代特大城市因人口和各种职能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
[29]交通枢纽;
交通枢纽(transportationjunction)又称运输枢纽,是几种运输方式或几条运输干线交会并能办理客货运输作业的各种技术设备的综合体。
一般由车站、港口、机场和各类运输线路、库场以及运输工具的装卸、到发、中转、联运、编解、维修、保养、安全、导航和物资供应等项设施组成,综合运输网的重要环节。
[30]发展轴:
重要线状基础设施(如铁路、干线公路、主要航道)所经过,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的线状地带。
一般是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主要集聚地带。
[31]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指一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2]自然地带性规律:
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33]主体功能区划:
主体功能区划是指在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的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
[34]区域:
区域,指土地的界划;
地区区域自治。
地理学上的区域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内容,而且有明确的边界,包括自然、人文、经济区域。
[35]重工业:
重工业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
“重工业”是“轻工业”的对称,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重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称为轻工业。
重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建筑材料等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动力和原材料的基础工业。
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工业本身)提供原材料、燃料、动力、技术装备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实现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
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其国力的重要标志。
[36]城市群: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37]生态旅游:
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
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38]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39]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40]区域增长极: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41]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42]断裂点理论:
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43]区域比较优势:
某区域资源比其他区域资源在数量、质量、匹配、组合以及开发前景等方面虽无独占优势,但具有相对优势的状况。
[44]能源弹性系数:
能源弹性系数亦称能源弹性。
弹性可简单地理解为反应性或敏感性,它是衡量某一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相关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指标。
通常表示为在某一变量变化1%时,另一变量变化的相对程度。
[45]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相互协助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46]产业集群:
[47]城市群:
[48]产业链: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
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
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49]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初是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保罗·
道格拉斯(PaulH.Douglas)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是以美国数学家C.W.柯布和经济学家保罗.H.道格拉斯的名字命名的,是在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上作出的改进,引入了技术资源这一因素。
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数。
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生产函数形式,它在数理经济学与经济计量学的研究与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用一个数理模型、图表或图形来表示。
换句话说,就是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实际的经济问题时,生产函数不仅是表示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对应,更是一种生产技术的制约。
)
[50]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简称DSS),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它通过与决策者的一系列人机对话过程,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可靠方案,检验决策者的要求和设想,从而达到支持决策的目的。
[51]绿色GDP: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52]持续农业:
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
概括地说,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
[53]最优区位:
最优区位(optimumlocation)是指按一定目标选择的能达到最佳校果的人类活动空间位置。
人类经济活动大多要寻求费用最小或利润最大的最优区位。
由于影响区位经济效果的变量因素较多,一般要用数学方法寻求最优区位。
[54]门槛人口:
门槛人口是能使某项城市商业服务活动正常开业、并获得基本赢利的最小服务地域范围内的居民数。
不同行业(如零售商业、医院、饭馆、旅社、邮局等)的服务范围和“门槛人口”不同;
同一行业内部又因其活动和规模的差异,服务范围及“门槛人口”也不同。
[55]乘数效应:
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56]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57]空间管制:
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日益成为区域规划尤其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
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分为政策性分区和建设性分区:
政策性分区指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与产业、交通发展的要求,结合行政区划进行次区域政策分区,不同政策分区实施不同的管制对策,实施不同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建设性分区为禁止建设区、限制